资源简介 桂花雨一、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①会认“鹭、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箩……”等10个字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自主借助情境对话感受“摇花乐”2.知识目标:①通过课前预习,课中合作交流,品悟重点词句。②理解母亲“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含义。3.情感目标:让学生借助情境感受摇桂花的快乐,体会作者和母亲的思乡之情。二、教学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抓文眼,感受不同情境下的借助桂花抒发的情感。2.难点:①理解母亲“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含义。②通过分析课文,初步掌握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教学过程三、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多媒体播放歌曲《童年》,先渲染感情基调,让学生说歌曲中所蕴名的情感,师生共同回忆童年往事,分享量年趣事。1.谜底导入:老师的童年也有一种东西,一件趣事令老师难忘,大家一起来猜一猜。金灿灿,银闪闪,一到中秋香气散,用它酿酒请宾容,用它浸渍美餐。谜底:桂花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桂花雨3.介绍作者和经历——琦君四、初读课文,聚焦桂花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1)自主认读词语(2)“开火车”读,重点提醒,“饼”是后鼻音,“浸”是前鼻音。2.重点指导①浸,本义是将牛赶到河里洗澡,后指把东西泡在液体里,所以是三点水。再引导学生找文中两处出现的“浸”字,读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浸”在这里指的是花香,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桂花的香气无处不在,飘入了村子的每个角落和每个人的心中,初步体会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3.引导学生梳理文脉,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运用文中句子理解“桂花雨”,思考桂花给作者带来哪些美好回忆?(板书:桂花香、摇花乐、思乡情)根据回忆内容用列标题的方法,梳理文章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怀含桂花香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回忆摇花乐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寄托思乡情。五、细读课文,体悟思乡情引导学生抓关键字品读,体会情感1.体会一下哪一个句子最让我们感受到:家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齐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在这句中哪几个词给你留下深刻印象。①品读“浸”为什么用这个“浸”字,说明了什么一个“浸”字,形象地表明桂花盛开时花香四溢,香气不是一缕,四处都弥漫着香气,自然人都浸泡在香气里,②品读“全年”替换其他词(“一个月”“半年”……让学生比较效果)③品读“整个村子”什么浸在桂花香里?生:村里人、作者.作者的母亲师:除了人呢生:鸟儿、动物、花草、每一样物品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①读一读:阅读“阅读链接”,再理解这句话②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手法,体会思乡情通过对比,显示家乡桂花的香,不是杭州的桂花香不够香,而是家乡桂花在母亲心目中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3.分析精彩段落先让同学有感情朗读“摇花乐”这一段,小组再齐读教师导入:边读有关句子,联系上下文,边谈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情感4.小组合作思考:合作探究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桂花有什么作用了5.齐读课文,找一找,作者怎样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①通过“抱、摇、喊”一系列的动作,体会作者摇桂花的欢快心情②学生小组合作,表演“摇桂花”的场景总结:桂花雨里,无论走到哪里,家乡桂家乡人,家乡情,都无可。替代故乡的“桂花雨”给“我”永恒的童年回忆六、课外拓展,指导写作①师导入:本文主要采用寄情于事的写作方法,作者的思想之情寄托在“摇花乐”和“桂花雨”的回忆中,在叙事中自然融入思想感情。②师导入:人们的乡愁并不相同,接下来让我们来感受余光中的《乡愁》。七、作业任务用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童年趣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