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通州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2024年7月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遥感意为“遥远的感知”,是指搭载在各类移动或静止平台上,运用现代光学、电子学探测仪器,从一定距离对目标物进行特定电磁波谱段的成像观测,进而获取被观测对象特征、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等多方面信息的技术。人类通过大量实践,发现地球上每一物质作为其固有的性质都会反射、吸收、透射及辐射电磁波,物体的这种对电磁波固有的波长特性叫光谱特性。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及环境条件不同,因而具有反射或辐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特性。遥感就是据此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物体信息并完成识别。遥感作为一门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它的出现和发展既是人们认识和探索自然界的客观需要,更有其它技术手段无法比拟的特点:第一,遥感探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空中乃至宇宙对大范围地区进行观测,快速获取有价值的遥感数据。这些数据为人们宏观掌握地面事物现状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宏观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第二,遥感探测能周期性地对同一地区进行对地观测,这有助于人们通过所获取的遥感数据,发现并动态跟踪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变化,研究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第三,遥感探测所获取的数据综合展现地球上许多自然与人文现象,尤其是在监视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军事目标等方面发挥作用,全面地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性。现代遥感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遥感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卫星遥感存在时效性不强、缺乏机动灵活性、很难获取云下影像等不足,需要开拓更多遥感平台,与卫星遥感形成互补,使遥感科学研究从宏观向微观前进。进入21世纪,遥感科技显现出了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的“三高”新特征,并开拓了更多的应用新领域,比如高光谱技术获取的信息分辨率很高,甚至能分辨出观测物质的分子和原子结构,由此在医学、刑侦、文物保护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探索性应用;光谱分析技术还与智能手机融合,诞生了面向普通民众的高光谱应用。目前来看,现代遥感技术已成为人类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和多领域空间信息应用的核心技术手段,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的遥感科学技术服务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正在走向新的遥感技术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取材于张兵、徐冠华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搭载照相设备等任务载荷、由飞手遥控或利用飞控系统自主控制飞行的无人机平台,在测绘、减灾、应急等遥感应用领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一种新兴的遥感平台。无人机遥感因其小巧机动、低空飞行、具备超高分辨率、快速高频获取能力、载荷配置多样灵活等特点,被称为遥感家族的“小精灵”。无人机遥感具备的实时观测能力,是目前卫星遥感观测很难实现的。卫星遥感可以提供米以下分辨率的影像,但是分辨率越高,卫星重访周期越大。无人机影像则可以很容易地提供厘米甚至更高分辨率的地面信息,且不存在高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的矛盾,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了空间和时间的辩证统一。无人机遥感在灾害遥感监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近些年的重大自然灾害应急事件和应急救灾中,都能看到无人机的身影。在各个行业中,如油气、输电、光伏电场基础设施的无人机巡检已实现常态化。高频次、迅捷响应的无人机平台和厘米级的无人机图像,有力支持了环保相关业务部门常规作业的日常化运行。由于方便灵活、大众参与度高,无人机创新活跃度也很高,且发展迅猛。无人机遥感和其他相关技术领域的深度结合,呈现出大量拓展性的应用,被称为无人机的“遥感+”应用。在“遥感+数据”的实时传输方面,无人机遥感对军事、应急减灾救援等非常重要,许多国土安全监测与灾害救援行动依靠无人机遥感与实时传输提供及时信息以进行决策;在“遥感+决策和执行技术”方面,实现“无人机遥感+识别+任务规划+任务执行”一体化完成,例如无人机遥感可以实现田野农情遥感监测,形成病虫害处方图,规划合理航线,执行精准农药喷洒,将静态遥感观测与实时决策和执行融为一体;在“遥感十区域组网”方面,尽管无人机遥感能力很强、空间分辨率高,但覆盖区域小,难以满足大区域应用对无人机遥感的需求,必须通过无人机组网遥感的方式发挥聚合作用。比如,通过一定的组织模式和技术体系,把全国分布式的无人机遥感资源规划部署起来,构建大区域、高频次、迅捷响应的厘米分辨率及遥感监测体系,从而完成大面积的测量任务。总的说来,无人机的应用与发展已经形成了全领域应用的态势,在应用需求的强力牵引和新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持下,无人机的发展未来可期。(取材于肖青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遥感技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需要在遥感探测仪器上搭载遥感平台后才能进行观测。B.遥感探测仪器在观测和获取信息时不与目标物相接触。C.遥感是根据地表目标物的光谱特性来进行成像观测的。D.遥感技术得以发展在于其自身优势和人们的客观需要。2.下列事例应用不能在材料一中找到依据的一项是(3分)( )A.森林火灾中,消防员可依据着火和未着火的树木在电磁波热红外波段辐射出的能量差异来判断火情。B.科学家利用高光谱扫描仪扫描古画,可以提取古画颜料的信息,推算出当初绘画所用矿物原料的种类。C.医生借助计算机显示器精细的图像识别与分割,精准标注冠状动脉的狭窄位,提高了医学影像准确度。D.消费者使用嵌入到智能手机里的光谱仪,能随时随地快速检测果蔬的农药残留,保证了食品质量安全。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人机和卫星都可以作为搭载遥感探测仪器的平台B.无人机遥感技术应该是在21世纪产生的新型技术。C.卫星遥感提供的影像分辨率和卫星重访周期成反比。D.中国的无人机遥感技术也要走向创新驱动发展之路。4.下列材料一的内容表述,不能在材料二无人机遥感的应用上得到印证的一项是(3分)( )A.遥感技术的发展需要开拓更多遥感平台,与卫星遥感形成互补。B.现代遥感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开拓出了更多的应用新领域。C.遥感探测的数据在监视自然灾害、军事目标等方面发挥着作用。D.遥感探测能从宇宙对大范围地区进行观测,快速获取遥感数据。5.下面是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列出的提纲,请你填写提纲中的①—⑤处。要求:简要概括。(6分)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概述 概念② ③ 、采集数据快特点 周期性、 ④发展 获取数据综合性① 遥感新平台,无人机优势尽显⑤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1】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项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媿哉!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曰止欲将。故礼者,所以班朝治军而兔苴【2】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岂有淫刍荛【3】,窃牛马,而为暴于百姓者哉!”(取材于顾炎武《日知录》)注释:【1】管生:即管仲。生,先生。【2】兔苴:又作“兔罝”,“苴”与“罝”均为捕兽的网。“兔苴”被用来比喻勇猛的武士。【3】刍荛:指割草打柴,也指割草打柴的人。泛指乡野之人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生之能言也 能:善于B.鸡鸣不已于风雨 已:停止C.稍欲通解 通:通达D.教化者朝廷之先务 务:事情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则天下其有不乱 其原皆生于无耻也B.耻之于人大矣 彼昏之日C.然而松柏后调于岁寒 而为暴于百姓者哉D.必教之以礼 则可以死易生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耻之耻,无耻矣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B.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这个人的儿子真是不同寻常啊C.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颜之推不得已而在乱世中为官D.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从大处讲就能进攻,从小处讲就能退守了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强调了礼义廉耻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着重指出了廉最为关键。B.指出三代以后社会道德衰败的状况,表明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C.引用《颜氏家训》中齐朝士大夫教育儿子的事例,批判谄媚求荣行为。D.引用《吴子》《尉缭子》等兵书中的言论,阐述廉耻对于治军的重要性。10.根据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围绕“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一说法,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6分)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3题。(共12分)孤山寺端上人【1】房写望林逋底处凭阑思敢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2】。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注释:【1】上人:和尚的尊称。【2】葑上田:又称架田,即把木框子浮在水面,框上安着葑泥。葑,荪根,即茭白根。1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描写诗人在孤山寺所见日暮秋景。B.“恥”意为辽远,高远;“偏”,意为倾斜。C.“阴沉”意为色彩黯淡;“枰”意为棋盘。D.“烟”指农舍炊烟,“寒烟”表明秋已深。1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诗人自问自答,并且就此交待了端上人禅房具体的地理位置。B.颔联和颈联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得景物浮动着生动的灵气。C.尾联抒写诗人不舍的心意,表现出他极其享受这宁静安然的生活。D.本诗以素淡的笔触,描绘了幽深的景色,营造出一种静寂的意境。13.有人评说本诗以善于写景著名,不仅“诗中有画”,而且手法高妙。请你任选中间两联中的一句,为这一画面命名,并以此句为例对这一评说加以解读。(6分)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10分)(1)李密《陈情表》善于运用含有相对内容的句子来表达思想感情,例如“臣欲奉诏奔驰,_____________,则告诉不许”。(2)归有光《项脊轩志》中老屋破旧狭小,但作者却陶醉于“借书满架,_____________”的读书生活;陶醉于“_____________,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尾段,表明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是“怀良辰以孤往,_____________登东皋以舒啸,_____________”。(4)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自我介绍种树的经验,他认为“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_____________”。(5)苏轼在《石钟山记》的结尾处点明了自己写作这篇游记的目的,即“余是以记之,_____________”。15.阅读下面《论语·八佾》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共8分)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1)请解释“绘事后素”。(2分)(2)概括材料中孔子的观点,并从修身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6分)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右玉看堡融雪的春天,在山西右玉已近四月。每到这时,来自京津冀鲁的画家便会迫不及待地走进右玉。他们放下行囊,背起画板,走向城墙外面的原野,急切地去看望那一座座沉浸在春风里的古堡。右玉多堡,且多是古堡。掐指算来,差不多每座堡都有三四百年以上的年龄了。它们在右玉的土地上星罗棋布,这里有一座,那里也有一座,梅花间竹般错落有致。仔细看,每座堡都像是从泥土里硬生生扯拽出来,自带一种浑然天成的优越。有些随性了,也有些意趣了,还有些超然独处的孤傲,却由里而外透着金戈铁马的铿锵气势。离开右玉,往东行,左云、天镇那一带也有堡,也有苍凉若梦的古堡,但大多零散而不成规模,仿佛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上的一叶浮萍。右玉的堡则不同,这里的堡或方或圆,或空或满,有平地而起的突兀,也有跌落尘埃的怆惋,有厚实的可载史册的记忆,也有喧嚣后留下的溟蒙与空灵,看上去就像“不著人间一点尘”的神仙,风姿绰约,飘然出尘。我的故乡也是一座堡,名字叫威远堡。这个充满霸气的村子,同样是右玉百八十座古堡之一。几百年了,故乡一直被高高的堡墙围拢着,斋醮嫁娶,开市修造,乃至繁衍生息,人世间的大事小情,莫不在堡墙内宛转轮回。冬天刮大风的时候,堡外寒风呼啸飞沙走石;而堡内听风,如鼓琴瑟。我的画家朋友以饱满的色彩和凌厉的笔触描摹过无数座右玉的古堡,而他营造在画布上的堡,总是穿透我们被世俗包裹起来的迟钝的灵魂,显得悲壮而旷远。他惯常使用的黄、白、绿色调中的那一抹浓烈的“黄”,似乎永远为右玉的大地和古堡保留着。有一年,他的一个学生也慕名从山东滨州赶来右玉,并且是奔着古堡来的。以后的每一年春天或是秋天,这位学生就像守时的候鸟,总会出现在那一座座历尽沧桑的古堡前,并洋洋洒洒皴染出许多幅关于古堡的油画,一幅比一幅画得出彩——那是时间与顿悟的层层累叠。后来,他的兴趣慢慢转移了,画笔转向了右玉的羊群,右玉的丘陵,还有右玉的小老杨,但时不时地总会从他浓淡相宜的色块里找到古堡的影子。右玉的古堡深深浸润了画家们的思想与神韵!比方那座矗立在荒野上的铁山堡,朋友说铁山堡的神韵不在于内核,而在于表象。于是,他很少一个人走进空荡荡的铁山堡里写生,只是远远地观望和想象。十多年前,最后一户人家搬离铁山堡,属于凡间的声息就此落下帷幕。铁山堡仿佛一个被时代遗弃了的披坚执锐的戍士,在晴空之下,屹立了几百年。几百年的长度我们一眼望不到底,没有谁记得从那扇堡门里呼啸而出的一哨人马后来去了哪里。多少兴盛过的家族,衰落后又东山再起;多少豆蔻年华的青春,垂暮后又枯木逢春。每一座堡,其实都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谜。也不单是铁山堡,还有牛心山下的牛心堡,还有杀虎口边的杀虎堡,还有箕踞在山谷间的马堡……它们在我们平凡的目光下,变得苍老而了无生趣,残垣断壁,色泽枯黄,仿佛天然一副老相。曾经的楼阁拆了又起,曾经的草木枯了又绿,那只把巢筑在墩台上的燕子也是去了又回,而古堡依然矗立在时间的经纬中。右玉的古堡大多来自遥远的明朝。洪武年间修筑的右卫城是定边卫的卫城,面积并不大,一面城墙平均不足两里半,徒步走也就一炷香的时间。右卫城其实就是一座被堡墙圈起来的城堡,只不过多了四座城门而已。在右玉,仅在明朝嘉靖年间修筑的城堡,据说就不下一百座。堡门外往往嵌有一块青石门匾,匾上阴刻着诸如红土堡、破虎堡、云石堡、云阳堡之类的堡名,也有镌刻“铁塞金汤”之类门额的。明清以降,随着疆域的拓展,刀枪渐渐入了库,萧萧的战马也被放养到了南山,右玉的军堡自然而然都转化成了民堡。多少兵戎成往事,只剩下柳门竹巷,炊烟袅袅。我站在苍老的古堡前,时光不停地倒流,恍惚也做了一回顶盔掼甲、横刀立马的将军。城里依旧是熙熙攘攘的街市,城外却是斩将搴旗的沙场……岁月如同一把锋利的雕刀,把每一座古堡的墙垣都剥蚀出形态各异的浮雕。断壁残垣处,留有明显的夯筑层,宛如树木的年轮。墙身与墙根的土壤泯然一色,枯黄里夹一点点焦墨,像是画师随意勾勒出的枯笔。右玉的土壤多为中厚层黄土质地的栗钙土和风沙土。乡人们记不住那么长的一串学名,他们会把脚下的泥土泛称为黄沙土。黄沙土,多简单啊!颜色、形状和质地,几乎都一目了然,既简约,又全面。就像我们的祖先用这种土,在右玉古老的大地上,夯筑起一座座土堡一样明智,留下的是简洁明了的敦实与厚朴,以及世代不朽的坚不可摧。而这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式,总是让那些不修边幅的画家、那些啧啧称奇的游客,对历史的右玉滋生恒久的痴迷。在右玉看堡,显然是一件极稀松平常的事。无论拙朴如一件老式农具的土堡,还是精致如一件青铜器的砖堡,抑或是那些敦实如山岗的石堡,都敞开了心扉等待远方的客人莅临。只要你走进右玉,走近那些浑厚的古堡,你就会发现,被炊烟或岑寂覆盖着的古堡并未缺失最初的原色,那些沉睡在铁马冰河里的古堡也并未被时光幽闭。(取材于郭虎的同名散文)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也有跌落尘埃的怆惋 怆惋:悲伤惋惜B.那是时间与顿悟的层层累叠 累叠:积累堆迭C.其实都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谜 费解:难以理解D.还有箕踞在山谷间的马堡 箕踞:正身而坐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单句成段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融雪的春天渲染轻松愉悦氛围。B.几百年来威远堡为作者故乡的村民提供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所。C.右玉古堡不仅为画家提供了创作素材,也增加了他们画作的神韵。D.全文围绕着“我”的所见所思叙写右玉古堡,语言朴实,意蕴深厚。18.请概括文章第三段描写的右玉古堡的特点,并分析该段叙写古堡特点的用意。(6分)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画线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6分)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20.语言基础运用(共6分)①传统村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富集地。②“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应该超越单纯的经济考量,对其精神和历史文化价值充分的给予珍视。”③冯骥才先生一直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奔走相告,他指出:“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④同时他也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村落自然解体或消失,村落的原始性以及吸附其上的文化性正在分崩离析。⑤伴随着村落实体的消失,农耕文明见证、乡土古老建筑和留存乡间的传统习俗也逐渐消失,“乡愁”失去了寄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中的“重要”不可改为“主要”。 B.②句中的“给予”应放在“充分”前。C.③④句中两个加点成语使用不当。 D.⑤句中三个画线句不可调换顺序。(2)根据以上内容,为传统村落下定义。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分)21.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1)“京畿福地,乐享河北”和“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是河北省文旅部门先后提出的旅游主题口号。选择你认可的一个,并写出理由。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多喜梅兰竹菊,常以之喻德:梅之傲、兰之幽、竹之坚、菊之清,将对“德”的品格追求寄托于物象。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为这段文字写一则短评。要求:条理清晰,语言简洁。(3)请以“这别样的清晨”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22.作文(50分)阅读下面材料,从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世界上不会只有一种色彩、一种声调,绚丽多姿、参差有别才是生活真实的样子。(1)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2)请以“生活真实的样子”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通州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24年7月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1.A 2.C 3.C 4.D5.参考答案:①遥感技术应用②原理③探测范围广④动态性⑤“遥感+”应用,无人机技术领域拓展【共6分。⑤处2分,其余处各1分。结合话题“遥感技术”和材料一“遥感技术概述”的提示,①处只概括为无人机遥感不准确,不给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6.C 7.D 8.B 9.A10.答案提示:①解释礼义廉耻的内涵和重要性,强调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指出了廉耻对于个人行为的约束作用;②通过对比,指出人若不知廉耻则会导致祸败乱亡,凸显廉耻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意义;③即使在世衰道微、背弃礼义廉耻的时代,总有坚守廉耻之人存在;④引用罗仲素的观点,阐述了朝廷教化、士人廉耻与天下风俗之间的关系,强调廉耻在社会层面的连锁影响;⑤引用古人治军之道,说明廉耻在军事和国家治理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共6分。每个要点1分,语言表达1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五代史·冯道传》论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妙啊,管子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到了这种地步,那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何况身为大臣却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乱的,国家哪有不亡的呢?然而在这四者之间,耻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耻。”孟子说:“人不能没有羞耻心。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又说:“耻对于人的关系大极了,那些搞阴谋诡计耍花样的人,是根本谈不上耻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一个人不廉洁,甚至于违背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因此士大夫的无耻,可谓国耻。我考察从三代以后,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舍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寒冬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已经十七岁了,很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使之稍为通晓,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头不语。怪哉,这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的地位,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在乱世为官,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急要的事情,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军队,必须教军民知道守礼,勉励他们守义,这是为了使他们懂得廉耻。当人懂得廉耻,从大处讲就能进攻,从小处讲就能退守了。”《尉缭子》说:“一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风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而太公望对答武王则说:“有三种将士能打胜仗,一是知礼的将士,二是有勇力的将士,三是能克制贪欲的将士。因为有礼,所以列朝治军者和粗野的武夫,都能遵循文王后妃的教化行事;难道还有欺凌平民、抢劫牛马,而对百姓实行残暴手段的吗?”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11.B[“倾斜”错误,应理解为“侧”“边”。]12.B[“颔联和颈联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13.答案示例:画面可命名为“林间寺”。这个画面是阴阴的树林里,隐约地闪现几处寺院。诗人身处佛地,所以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寺院,暮色苍茫,远远望去,这个景色黯淡得就像是一幅退了色的古画,寺在“画轴”之中,想象奇妙,比喻贴切。【共6分。命名占1分,画面描述占2分,分析占3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14.(10分)(1)则刘病日笃 欲苟顺私情(2)偃仰啸歌 桂影斑驳(3)或植杖而耘籽 临清流而赋诗(4)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5)盖叹郦元之简 而笑李渤之陋也【共10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或多字少字该句不得分。】15.(1)先有白底子,而后才绘画。(比喻行事开始简单,然后逐步深入)【共2分。“绘”“素”各占1分。】(2)答案示例:孔子的观点:人生的底色,比外在的修饰更重用。认识:人这一生最要紧的,不是在繁华的世界里忘我地追逐,而是沉下心来丰盈自己的人生底色,而人生底色应该关乎善良的本性、开放的格局、美好的德行、深刻的智慧。【共6分。观点2分,认识4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16.D17.A[文章开头单句成段,主要是交代京津冀鲁的画家到达右玉的时间。]18.参考答案:特点:历史悠久、数量众多、浑然天成、气势铿锵、形态多样、风姿绰约用意:总体上概括了右玉古堡的特点,揭示了京津冀鲁的画家急切赶到右玉看堡的原因,为后文叙写古堡的历史价值与现实风貌做铺垫,也寄托了作者对于右玉古堡历史意蕴与现实价值的深沉思考。【共6分。特点占3分,用意占3分。分析得当,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19.参考答案:内涵:①“被炊烟或岑寂覆盖着的古堡”指的是右玉古堡从军堡转化成了民堡或者人们逐渐搬离古堡;②“未缺失最初的原色”指的是在历史变迁中的古堡依旧可以让人感受到金戈铁马的气势;③“那些沉睡在铁马冰河里的古堡”指的是右玉古堡历史上承担着军事壁垒的功能;④“未被时光幽闭”指的是右玉古堡依然受到人们的推崇和热爱,呈现出新的价值。表达效果:这两句话揭示了右玉古堡的历史价值和现实状态,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格外深沉,提炼和升华了文章主题。(2分)【共6分。内涵各占1分,表达效果占2分。分析得当,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20.答案示例:(1)D(2)参考答案:传统村落是指那些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共3分。每个要点1分,答对3个要点给满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21.略。(10分)22.略。(5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