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教材在课程价值实现中的定位:《语文新课标》中提出,小学生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应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因此抓住语文本色,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习寓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抓住语文本色,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习寓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本课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意义深远。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在赏析语言中让学生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盎然的阅读兴趣,教授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实施人性化的阅读评价,使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真正发挥其基础性和熏染性的作用。教材分析《亡羊补牢》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寓言二则》之一课。这则寓言只用了几段简短的文字讲叙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并且很与现实生活接近的这么一个小故事。从养羊人的羊圈破了个洞丢了羊,邻居劝告修补羊圈,他认为没用,到第二天又丢了羊才幡然醒悟,应该听取别人的忠告,找到补救的方法之后再也没丢过羊的小故事。理解了故事内容之后,重点是让孩子们从这个小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就是无论做错什么事,只要善于听取别人善意的劝告后,及时改正还不算晚。这则寓言故事中所点到的错误是几乎任何人都有可能犯下的,但是通过它的告诫会时时提醒孩子们这是一个可贵的品质。所以在教学时让孩子们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挖掘故事背后的寓意才是最关键的。这篇课文适合于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而熟练的朗读便于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其中的寓意。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读一读,演一演,从中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从而读懂故事,理解本文寓意。学情分析《亡羊补牢》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寓言二则》之一课。这则寓言只用了几段简短的文字讲叙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并且很与现实生活接近的这么一个小故事。重点是让孩子们从这个小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就是无论做错什么事,只要善于听取别人善意的劝告后,及时改正还不算晚。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狐假虎威》和《坐井观天》两则寓言故事,已经对寓言故事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寓言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很多学生明白寓言的学习方法。再次学习寓言故事相对来说比较轻松一点。但是学生虽然可以通过读课文理解故事的意思,但对于寓言所蕴涵的深刻寓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认真体会,还需要利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和总结,让孩子们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能够自己看出其中的寓意。课后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目标]1.会认“亡、牢”等 9个生字,会写生字“亡、牢”.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的意思。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1.识记字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1.同学们听过哪些故事?你们谁知道图中的故事讲的是什么?寓言故事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作品。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教师板书课题:亡羊补牢。(指导“亡、牢”书写)3.识记词语卡片。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亡羊补牢什么意思?)丢失 养牲畜的圈羊丢失后修补羊圈5.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读故事吧!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2.教师检查生字自学情况。3.小组讨论: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羊?(两次。羊圈破了个窟窿。)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丢羊的?2.自由读第 1-4自然段,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后,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3.同桌互议。4.集体交流。(1)羊圈破了个窟窿。(学生表演丢羊)①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②齐读第 1自然段第三句话。③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④理清这三句话之间的联系。(2)街坊劝告,他不听。①“街坊”是指邻居,注意“坊”读轻声。②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引导评议,齐读)③养羊人是怎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互相讨论,指名读句子,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④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读,评议)(3)指名读第 4自然段,引导思考: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 1自然段,想一想。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5.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 5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2)指名读文中句子。“赶紧”能去掉吗?为什么?(不能,因为“赶紧”能体现出养羊人改正错误的急迫心情。)“堵上、结结实实”说明了什么?(说明养羊人很认真,把羊圈修得很好。)(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指导读出后悔之情)(4)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5)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四、体会寓意1.小组讨论,填写表格,总结道理。怎么说 内心的想法 怎么做 结果怎样第一次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满不在乎 没有修羊圈 羊少了一只第二次 现在修还不晚 非常后悔 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羊再也没丢过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这则寓言故事在生活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预设: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2. 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回家后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五、作业布置[教学板书]12寓言二则亡羊补牢不知错后悔知错改错[教学反思]《亡羊补牢》这篇寓言故事,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寓言故事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在教学时,我采用了逐步深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把握故事的情节,理解故事的寓意,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效果不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