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五市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五市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年湖北省五市州高一期末联考
语文试卷
命题单位:宜昌市救科院
审题单位:襄阳市教科院恩施州教科院
2024.7
本试题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
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通过考察近代国人对月亮的认知、想象、书写,今人能够看到一个有别于古代中国、同
外部世界关联紧密的、内涵复杂并带有一定现代性的“人文月亮”。
明清之际至民国时期西方月亮新知传入中国。西方传教士曾扮演重要角色,他们以
天主教包襄月亮新知,其所传播的月亮知识一度在华占据核心地位。无论是传教士还是
中国学者,他们都曾努力将中国传统天文历算与近代科学中的月亮新知相互调和,致力于
将月亮新知本土化。月亮的神话成分受到冲击,对月亮的认识因此实现根本转变,但其中
的传统人文内涵却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新的方式实现演化和延续。
明清以降,月食认知的科学化趋势与朝廷救护月食制度以及民间有关救月习俗之间
有着矛盾并存现象。月食斯知的传入,乃近代国人最为关注的月亮新知的核心内容。相
较于月食认知的这一科学化趋向,国人的月食“救护”实践却一直是相对滞后的存在。直
到1908年底,清廷才宣布废弃沿袭两千年的传统月食“救护”礼制,最后几年还未能真正
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
做到令行禁止。民间救月习俗的长期存续,有着情感化的人文因素交杂其间,救护者并非
完全“迷信”,一点不知月食原理和成因,而主要是出于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的情感作
用:这可亲可爱的月亮在她清光正圆的时候,突然受了侵蚀,不问是何原因,我们都觉得不
能袖手旁观。敲锣打鼓去救,这是出于崇高的感情的自然行动,这种手段的有无效果是不
成问题的。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人不乏对登月的想象。早在20世纪初,凡尔纳《从地球到月球》及
其续编就被鲁迅等人译成中文,在中国风靡一时。随后中国人撰写的各种旅月故事也不
断涌现,陆士谔1909年出版的小说《新野叟曝言》,曾讲述中国人制造“醒狮”号飞舰,将
国人送上月球,并把中国国旗插上月球山顶的故事。作者设想“飞舰”之门能自动开关,
不仅舰内配有“空气箱”,还有利用太阳能的灯光,手按特设键钮,刹那间载人飞舰就能上
天,读之颇感惊奇。
在传统中国,与月亮最有关系的民俗文化,乃是中秋节或中秋月文化。它既能从民俗
节日文化的角度反映中国一般月文化的独特面相,也能从月文化的整体高度,体现其近代
演化的时代特点。在近代中国,中秋民俗受到商业化和新兴休闲娱乐风气的显著影响,中
秋月常常被当作大众消费的对象。尽管祭拜月神、祈求团圆的中秋习俗还广泛存在,但精
英人士却普遍认为,这一节日理当从“神的迷信”逐渐进化为“人的娱乐”,事实上,从迷信
祭拜逐渐改造为公共娱乐,也正是近代中国中秋月文化变迁的一大特点。
月亮的文学和艺术书写,无疑属“月亮的人文史”中的重要部分。嫦娥奔月神话故事
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古老月文化的精华所在之一。不同的版本,故事情节各不相同,但最
终表达出的主题,无不是对独栽政治的控诉、批判与反抗,以及对新世界的向往。“嫦娥奔
月”故事的反复演绎,不仅展现了时代的变迁,而且参与推动了历史的变苹。
(摘编自黄兴涛《什么是月亮的人文史》)
材料二:
现代天文学知识的传入是引动月亮人文内涵发生变化的重要力量,但并非唯一因素。
应该说,近代以来月亮“人文内涵”的变化是各种因素发挥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社会转
型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那些源自古老自然常拜
的文化习俗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解体。相对而言,月亮文化的保存比较完整,虽然有更严
密、精确的现代月球知识的传入,但并未引发剧烈冲突,而是以一种相对和缓的方式,呈现
出异质文化的同步运行状态。即使月亮“神话”不再神圣,但其强韧的“人文内涵”仍在不
断延续,这也是我们探讨“人文月亮”的重要缘由之一。不过,这种延续仍需借助中国传
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