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知识点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知识点梳理

资源简介

《观沧海》讲义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 年-220 年 3 月 15 日),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此时的曹操,已经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又北击乌桓,基本统一了北方。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曹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气势恢宏的《观沧海》,抒发自己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三、课文解析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诗人开篇点明“东临碣石”的行动,直奔主题“观沧海”。“临”字表现出主动、积极的姿态,展示出诗人的豪迈气魄。这一句为全诗奠定了开阔、雄浑的基调。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渺动荡,“竦峙”则突出山岛高耸挺立。海水的起伏动荡与山岛的坚定屹立形成鲜明对比,一动一静,展现出大海的壮阔和山岛的威严。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诗人的视角从海面、山岛转向岛上的植被,描绘出树木繁茂、花草丰盛的景象,充满生机与活力,给人以蓬勃向上之感,进一步渲染了大自然的生命力。
4.“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的秋风刮过,大海涌起汹涌的波涛。这不仅是对海景的动态描写,也烘托出一种雄浑、苍凉的氛围。“洪波涌起”,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出大海波涛的汹涌澎湃,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激荡。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是诗人展开的奇特想象,将大海的辽阔与宇宙的浩瀚相联系。日月星辰似乎都从大海中升起、运行,大海仿佛包容了整个宇宙。这种夸张和想象,充分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也使全诗的意境达到了极致的恢弘。
整首诗由实到虚,先描绘眼前的实景,再通过想象展现出大海的宏伟气魄和包容万物的胸怀,表达了诗人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主题思想
1. 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
曹操在北征乌桓胜利后,势力大增,此时他面对壮阔的大海,诗中所展现的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景象,暗示了他渴望像大海一样,拥有广阔的天地和强大的力量,以实现统一中原、结束战乱的雄心壮志。
2. 宏伟的气魄与广阔的胸襟
诗人通过对大海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宏大的视野和包容万物的胸怀。他不局限于眼前的景象,而是将目光投向宇宙,把自己的志向与天地自然相融合,体现出其超越常人的气魄和宽广的内心世界。
3. 积极进取的精神
整首诗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曹操在历经战争的胜利后,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继续展望未来,充满了奋发向前、不断进取的决心和勇气。
4. 对自然的赞美与敬畏
诗中对大海的生动描绘,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雄伟壮丽之美的赞美,也流露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五、艺术特色
1. 意境宏大开阔
诗人以“观沧海”为主题,展现出大海的浩瀚无垠、波澜壮阔,以及日月星辰出没其中的宏大景象,营造出一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宇宙的无限广阔和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2. 情景交融
诗中所描绘的大海景象与诗人的情感相互交融。大海的壮阔景色激发了诗人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而诗人的抱负又赋予了大海更深层次的意义。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萧瑟的秋风和汹涌的波涛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写,也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激荡。
3. 动静结合
诗中既有“水何澹澹”“洪波涌起”等动态描写,展现大海的奔腾流动;又有“山岛竦峙”等静态描写,突出山岛的高耸稳固。动静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富有层次感。
4. 虚实相生
眼前实景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绘了真实可见的大海、山岛、树木、波涛等;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通过虚写展现出大海包容宇宙的宏伟气魄,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和空间。
六、扩展延伸
1. 比较阅读
让学生阅读曹操的其他诗作,如《龟虽寿》《短歌行》等,体会其诗歌的风格和主题。
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人描写大海的诗作,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比较其在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2. 写作练习
创设意境:请同学们想象自己站在海边,感受大海的波澜壮阔,然后用文字描绘出自己所看到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
要求:字数不少于 300 字,要运用到本诗中的一些写作手法,如动静结合、想象等,力求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真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