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一、选择题1.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上指出:“党中央号召公安、检察、法院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办事。我认为依法办事,是我们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这一思想 ( )A.提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B.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推行依法治国的方针C.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丰富了毛泽东思想中的法学理论2.1987年12月深圳首次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修改宪法草案,删除原宪法中禁止土地“出租”两字,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说明( )A.宪法修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C.土地的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D.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1979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讲话的主旨是( )A.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B.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C.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D.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4.有学者认为,1982年宪法是对1954年宪法甚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1982年宪法( )A.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的基石B.高度重视保障人权和“依法治国”C.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改革的发展D.与1954年宪法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5.中共中央组织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之际,命名雷锋、焦裕禄、钱学森等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世纪之交,新华社主办评选“百年中国十大人物”,孙中山、鲁迅、雷锋、焦裕禄、王进喜、李四光、毛泽东、邓小平、邓稼先、袁隆平当选。这说明中国政府注重( )A.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B.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建设C.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D.贯彻“科教兴国”战略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由“变通办法”通过的重要文件( )A.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部宪法B.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7.某学者指出:世界各国宪法无不是为应对其面临的“麻烦问题”而制定与变迁。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时面临的“麻烦问题”是( )A.稳定秩序,推进改革 B.摆脱束缚,实现转折C.突破瓶颈,体制转型 D.深化改革,全面小康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 600多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这表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C.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 D.我国法治建设任务完成9.下面是1950—2000年中国各阶段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变化示意图。它反映了改革开放后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B.社会管理的日益法治化C.依法治国原则正式确立D.民主政治制度日趋完善10.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一大批重要的法律法规纷纷出台,主要包括198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在此前后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这些立法 (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B.确立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C.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法律保障D.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1.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一天之内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七部法律,被法学界称为中国法治史上著名的“一日七法”。这反映了 ( )A.我国确定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C.中国的法律建设制度化D.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12.习近平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这一重要论述的意义在于( )A.立足历史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C.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D.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标志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年份 法律法规1978年 首次将环境保护写入宪法1979年 通过《环境保护法(试行)》1983年 正式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保政策1989年 正式颁布《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90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八项制度”1993年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1994年 《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以及“九五”计划纲要中,我国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和指导方针1995年 《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6年 明确提出“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环境保护思路,颁布《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 《节约能源法》1998年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00年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据张小筠、刘戒骄《新中国70年环境规制政策变迁与取向观察》整理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紧扣材料,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一、选择题1.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上指出:“党中央号召公安、检察、法院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办事。我认为依法办事,是我们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这一思想 ( )A.提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B.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推行依法治国的方针C.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丰富了毛泽东思想中的法学理论答案D2.1987年12月深圳首次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修改宪法草案,删除原宪法中禁止土地“出租”两字,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说明( )A.宪法修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C.土地的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D.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A3.1979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讲话的主旨是( )A.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B.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C.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D.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答案B4.有学者认为,1982年宪法是对1954年宪法甚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1982年宪法( )A.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的基石B.高度重视保障人权和“依法治国”C.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改革的发展D.与1954年宪法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答案C5.中共中央组织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之际,命名雷锋、焦裕禄、钱学森等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世纪之交,新华社主办评选“百年中国十大人物”,孙中山、鲁迅、雷锋、焦裕禄、王进喜、李四光、毛泽东、邓小平、邓稼先、袁隆平当选。这说明中国政府注重( )A.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B.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建设C.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D.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答案A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由“变通办法”通过的重要文件( )A.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部宪法B.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答案D7.某学者指出:世界各国宪法无不是为应对其面临的“麻烦问题”而制定与变迁。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时面临的“麻烦问题”是( )A.稳定秩序,推进改革 B.摆脱束缚,实现转折C.突破瓶颈,体制转型 D.深化改革,全面小康答案A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 600多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这表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C.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 D.我国法治建设任务完成答案C9.下面是1950—2000年中国各阶段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变化示意图。它反映了改革开放后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B.社会管理的日益法治化C.依法治国原则正式确立D.民主政治制度日趋完善答案B10.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一大批重要的法律法规纷纷出台,主要包括198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在此前后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这些立法 (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B.确立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C.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法律保障D.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答案D11.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一天之内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七部法律,被法学界称为中国法治史上著名的“一日七法”。这反映了 ( )A.我国确定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C.中国的法律建设制度化D.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答案C12.习近平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这一重要论述的意义在于( )A.立足历史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C.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D.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标志答案A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年份 法律法规1978年 首次将环境保护写入宪法1979年 通过《环境保护法(试行)》1983年 正式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保政策1989年 正式颁布《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90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八项制度”1993年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1994年 《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以及“九五”计划纲要中,我国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和指导方针1995年 《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6年 明确提出“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环境保护思路,颁布《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 《节约能源法》1998年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00年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据张小筠、刘戒骄《新中国70年环境规制政策变迁与取向观察》整理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紧扣材料,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参考答案示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价值取向的增强。1978—1992年,环境保护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主;形成宪法、法律、细则、制度为载体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体系。1992—2000年,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为环保思路,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以法律、法规、条例、对策规范落实环保工作,标本并重。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的价值取向由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过渡。示例二改革开放以来环保体系的构成。理念: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到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并重。法律、法则:从宪法到具体法律、法规的补充完善。政府:国务院、计划、规划、对策到具体法律、法规、制度的落实。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保体系由不完善到形成较为严密的理念、法律、法规体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