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课件(21张ppt)-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课件(21张ppt)-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
第一框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自主阅读书本P14-15,思考下列问题。
1.科学思维的含义。
2.科学思维两个基本条件。
3.科学思维的特征是什么?
一、科学思维的含义
1、科学思维的含义:
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2、不科学思维的含义:
是指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
从认识的层次角度
从思维规则的层次角度
从认识结果的层次角度
从思维规则的层次看,它是不符合逻辑的思维。
从思维方式及结果看,它是片面僵化的思维。其不能有效指导实践,也不能在实践中实现认识的预期目的。
它不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反映认识对象,而是脱离实际,主观臆想。
内容真实
形式正确
3、科学思维两个基本条件(正确思维的条件)
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
4、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关系
遵循逻辑思维要求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创新性解决问题
思维方式
实践中
科学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而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
科学思维
统称
知识回顾与拓展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符合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的思维。
逻辑
思维
1
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综合运用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等,破除迷信、超越陈规、知难而进、善于因时制宜、开拓求新。
辩证
思维
创新
思维
2
3
(1)科学方法: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的方法问题。它既包括具体的实践活动所采用的方法,如具体的工作方法、科学实验的方法等,也包括人们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方法,后者即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是包括与被包括的关系,其外延不同。
(2)科学思维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步总结出来的,它能帮助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能提高人们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的能力。
【易混易错】: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方法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列属于科学思维的是①我思故我在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③辩证唯物主义
④存在即被感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D
对点训练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在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节点上,广大党员干部需要结合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形势和具体特点,进一步强化科学思维意识。下列对科学思维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科学思维强调思维内容的真实性,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思维形式不重要 
②科学思维是遵循逻辑规则、符合认识规律的正确思维 
③科学思维与主观臆造、不合逻辑、片面僵化的思维相对立 
④科学思维是与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战略思维等并列的思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B
(2023·高二课时练习)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我们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也要学习科学思维方法。强调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观察、思考、分析问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我们之所以要学习科学思维方法,是因为科学思维
①正确反映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②反映认识对象的现象和外部联系
③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全统一
④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在此输入标题
近日,洛阳市气象台发布多个预警洛阳市气象台发布多个暴雪、道路结冰预警信号:据气象资料分析,13日到15日受强冷空气及高空低槽的共同影响,有一次明显雨雪大风强降温天气。过程累计降水量5到10毫米,并伴有4到5级、阵风7到8级的大风和10度左右的强降温。
思考:为何气象台预测如此准确?
二、科学思维的特征
(2)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1、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1)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2、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如,1759年3月13日,一颗明亮的彗星拖着扫帚般的尾巴出现在星空。而早在几十年前,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就曾预言这颗彗星将会在此时出现。
【例】气象预报
思考:
(1)南北朝时期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数学王子高斯十岁时候使用的计算方法,为什么直到今天仍有适用性?
(2)他们的思维方法体现了科学思维的什么特征?
3.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1)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2)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提出了几个与观测有关的预言,如光线在经过巨大星体时,在引力场的作用下会发生弯曲。
1919年5月29日,借助出现日全食的机会,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等人率领两支考察队,分别在非洲西部几内亚湾的普林西比岛和南美洲巴西的索布腊尔进行观测,从两地测得星光经过太阳时的平均偏转值与爱因斯坦预言的1.75″相差无几。
1、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制造。描神画鬼……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2、马克思深入分析晚清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深刻揭露西方列强在中国犯下的血腥暴行,深切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和人民革命,深信这个伟大而古老的国家必将获得解放。
3、随着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天体位置历表的精度不断提高,只要能算出太阳、月球和地球这三者在某时刻的相对位置,就能精确预报日食和月食。
4、2007年10月24日,满载国人“千年梦想”的“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成功。
练一练:以下材料体现了思维的什么特征?
——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我国新冠疫苗终于研制成功!我国科学家没有盲目相信以往经验,而是从实际出发,坚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新冠病毒的持续研究
从实际出发,坚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新冠病毒的持续研究,一定可以找到新冠病毒的内在联系。
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临床试验和疫苗接种的实践表明,我国的新冠疫苗对防控疫情是有效的,这也证明了我国疫苗研发思路的正确性。
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拓展:科学思维的客观性、预见性、可检验性的关系
-----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
离开客观性,就不会有预见性;正因为有预见性,才有可检验性。
科学思维
特征
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结果具有预见性
基本条件
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含义
内容真实
形式正确
本框小结:
4.(2022·北京卷)
【记忆】北京雨燕春天来到北京筑巢繁衍,夏末带着新生的小雨燕跨越中亚远赴非洲,待来年再准时飞回北京。古建筑上空北京雨燕飞舞的景象,是人们美好的记忆。
【两难】为了避免污损和破坏,古建筑的屋檐斗拱加装了防护网,却无意间把在此筑巢的北京雨燕挡在了“家门”外。既要避免古建筑受损,又要保证北京雨燕安居,成为难题。
【共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指导和相关技术支持下,文物、园林绿化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为北京雨燕在古建筑上留出“繁殖窗口”。同时,志愿者积极为北京雨燕搭建新家,帮助它们向现代建筑迁移筑巢。在多方呵护下,北京雨燕的种群正在恢复和壮大。雨燕和古建筑在城市中实现了和谐共生。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说明北京雨燕保护是如何体现科学思维的。
【答案】①北京雨燕保护,体现了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从实际出发认识北京雨燕生存和繁衍的规律,对保护的总体效果作出合理推断,并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更新保护理念、改进保护措施;
②运用矛盾分析法处理古建筑保护和北京雨燕保护的关系,将两者统一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辩证思维方法;
③多角度思考如何实现北京雨燕与古建筑的共生,发掘北京雨燕的文化价值,体现了创新思维能力。
1、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轻重不同的物体 从同一高度下落,重物落得快,轻物落得慢。伽利路对此提出质疑:如果把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拥绑在一起,两个物体之和,比原来重的物体更重,其下落速度应该比原来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更快;由于轻的物体下落速度慢,这两个绑在一起的物体的下落速度,应该比那个重的物体的下落速度更慢。既是更快又是更慢,不可能都成立,所以亚里士多德的断言是错误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质疑充分表明
①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
②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③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检验
④科学思维能够对事物的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课堂巩固
A
2、恩格斯曾根据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对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作了精辟的分析,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27年前(1887年)就以惊人的准确性预言了战争的发生和结果,他指出:“对于普鲁士德意志来说,现在除了世界战争以外已经不可能有任何别的战争了。这会是一场具有空前规模和空前剧烈的战争。那时会有800万到1000万的士兵彼此残杀……”事实证明了恩格斯的真理性预言。材料表明科学思维
①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结果具有预见性
③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④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课堂巩固
B
练习3:“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遗憾。2007年10月24日,满载国人“千年梦想”的“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成功。“嫦娥一号”属于第一阶段:“绕月阶段”。2010年10月1日成功发射的“嫦娥二号”是我国探月计划三部曲“绕、落、回”中的绕阶段第二颗绕月探测器,在整个绕月以及后期的“再就业”探测任务中,“嫦娥二号”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并且成为中国深空探测史上走得最远的探测器,在燃料耗尽后成了环绕太阳轨道的人造天体。
为确保“嫦娥号”发射成功,月球探测工程参研人员始终坚持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广泛借鉴国内外同行的经验教训,开展了“两个百分之百”的工作,即所有设计都要严慎细实,确保设计百分之百正确;所有产品的生产都要反复审查,确保质量百分之百可靠,扎扎实实地完成每一项设计,每一件产品和每一次实验。这样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扎实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精益求精的质量标准,为“嫦娥”成功奔月构筑了坚实基础。
上述材料体现了科学思维的哪些特征?
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结果具有预见性
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1)月球探测工程参研人员开展“两个百分之百”的工作,扎扎实实地完成每一次实验,形成了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和科学思维的方法原则,体现了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2)我国围绕探月计划三部曲“绕、落、回”,开展了“两个百分之百”的工作,体现了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3)我国探月方案是否正确,“嫦娥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成功,用事实回答了这一课题,体现了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参考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