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4《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 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4《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 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年级 六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课题 地球——我们的家园 课型 新手 课时 3 序号 1
内容分析 本课是部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第二学期第2单元第4课,它和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同属第2单元“爱护祖国 共同责任”。这一单元主要从绿色与环保的主题出发,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出发,理解自己所处的绿色与环保时代,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创造,改善生活环境,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节约资源,绿色生活,让自己成为“环保小卫士”。本单元二课是并列关系,这一课是环保主题,最后一课《应对自然灾害》是行动,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防灾避险的意识、自救自护的知识和能力。本课聚焦爱护环境的有关政策法规,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课标分析 6年级是小学高年级段,本学段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具备一定的道德是非判断能力。本单元对应“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主题,相应的内容要求为:了解公共卫生事件、社会管控和个人行为要求,初步树立社会安全意识和遵守公共卫生规则的意识;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洪水、等抗议抗灾的伟大实践,认识“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价值理念。通过学习,学生能珍爱生命,具有安全意识,具备维护社会安全的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这个话题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既熟悉又感兴趣,平时就耳闻过学生谈论“探索第二个星球”,具备通过互联网来搜集、整理和初步分析资料的能力,但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比如有的了解人类在尝试探索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颗星球,却不了解人类试图创造第二个地球等。他们能对已有材料呈现的现象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存在片面性,不够深入,需要老师的引导,进行深入地思考。
学习目标 1.说出地球提供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2.说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难点:懂得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
课前准备 PPT课件;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地资料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导入新课 阅读资料,了解地球目前仍是人类唯一能依赖于信赖的维生系统。 生物圈2号是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为了与生物圈1号(地球本身)区分而得此名。在1991年至1993年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生物圈2号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大气组成比例,无法自行达到平衡;生物圈2号内的水泥建筑物影响到正常的碳循环;生物圈2号因为物种多样性相对单一,缺少足够分解者的作用,多数动植物无法正常生长或生殖,其灭绝的速度比预期的还要快。经广泛讨论,确认“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未达到原先设计者的预定目标。这证明了在已知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离开了地球将难以永续生存。同时证明:地球目前仍是人类唯一能依赖于信赖的维生系统。 初步了解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维生系统。
活动探究 问题一:人类离开地球能生存吗?星球温度氧气水月球-180~120℃无无液态水火星-138~27℃极少量极少量上面表格里的数据是月球和火星上温度、氧气与水的数值。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活动准备 查找和准备与“生物圈2号”实验相关的资料。活动过程 1.看一看:我们能不能移居到其他星球上去? 2.播放视频《人类在七大行星上可以生活多久》3.议一议,我们能不能利用高科技手段,创造出一个像地球一样适合人类居住的生存空间呢?问题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活动园三幅图分别呈现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依存的场景。中国浙江乌镇依河而建,枕水而居;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冰砖垒砌冰屋;中国哈尼族人把村寨建在半山腰,保护了森林,保护了水源。活动准备 查找乌镇、因纽特人的冰屋和哈尼族人的村寨的相关资料。 1.观察教材中的三幅图片,说说这些是哪里的景色,这些景色都美在哪里。2.三幅图中的人们是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3.播放视频《请爱护我们的地球》小结:你知道吗? 这水乡、冰屋、村寨,都是地球赋予人类的。人类应该感谢地球,和地球和谐相处。知识卡地球是人类美好的家园,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她生产充足的食物,供我们果腹充饥;她奉献丰富的土石和森林,供我们建房造屋;那牧场上的羊群、蓝花盛开的亚麻田和中国的桑蚕编织物,让人类抵挡住酷暑严寒。 ——[美]房龙《房龙地理》名著简介《房龙地理》又名《地球的故事》。房龙对于世界地理的解读,把人作为重点,配以独家的手绘图片,讲述地理之上的人文,“告诉我们生活在那里的居民的情况,告诉我们他们为什么会居住在那里,他们来自哪里,他们在干什么”。房龙用文学手法赋予知识以灵性,把自然地理的规律和人文的千姿百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回答问题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人类生存的天体要想有生命存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必要的水分,适当成分的大气和足够的光和热。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教师点拨:地球孕育了人类,提供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人类就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己总结收获 地球是目前人类唯一适合居住的家园。人类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举例说明身边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 基础性作业 目标2 5min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备课设计
年级 六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单元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主题 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
教材分析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共四个单元,主题分别是《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让世界更美好》。第一单元关注自我,第二、三、四单元则转向国家、国际的视野,第二单元正处于过渡位置。第二单元共两课,分别是《地球——我们的家园》和《应对自然灾害》。这一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健康关系到人类的安危,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懂得保护环境的方法,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自觉从身边小事做起,并为之感到幸福和自豪。
课标要求 6年级是小学高年级段,本学段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具备一定的道德是非判断能力。本单元对应“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主题,相应的内容要求为:了解公共卫生事件、社会管控和个人行为要求,初步树立社会安全意识和遵守公共卫生规则的意识;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洪水、等抗议抗灾的伟大实践,认识“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价值理念。通过学习,学生能珍爱生命,具有安全意识,具备维护社会安全的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大多数已经养成了适合自己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具有了一定的小组合作能力和自学能力,学会了多种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因为第二单元《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这一主题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实践性很强,他们大多数都对这一主题非常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
单元目标 1.知道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2.懂得珍爱地球,树立环保责任意识,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3.具有防灾避险的意识,学会自救自护。4.体会人们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知道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并能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 2.具有防灾避险的意识,学会自救自护。难点:1.懂得珍爱地球,树立环保责任意识。 2.体会人们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
闭环式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总任务 雏鹰建言,守护环境,珍爱生命
要素分解 任务分解 完成闭环
地球——我们的家园 小小环境观察员
应对自然灾害 小组交流防灾避险方法
单元课时安排 课时 内容安排 目标达成
1 我们生存的家园 1.说出地球提供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2.说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 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 1.知道环境恶化、人口剧增、资源匮乏是当前地球所面临的重大问题。2.懂得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3 我们共同的责任 1.培养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环境保护意识。2.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了解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正确选择。3.知道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共同的责任。
4 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 1.说出不同种类的自然灾害。2.了解人类不合理的行为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5 防御自然灾害 1.掌握自救自护的知识,提高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2.了解多种现代抗灾技术。
6 不屈的抗灾精神 1.了解抗灾事迹,发扬抗灾精神。(共12张PPT)
地球——我们的家园
第一课时 我们生存的家园
在茫茫宇宙中,有一个孕育生命的蓝色星球,那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地球。她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所需要的空间、环境、资源等。
“生物圈2号”外部
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建成一个模拟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圈2号”。八名科研人员计划在这个封闭的系统中生活两年,为今后人类登陆其他星球建立居住地进行探索。一年多以后,“生物圈2号”实验宣告失败。
假如离开地球,人类还能生存吗?
宇宙空间很大,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如果地球环境恶化、资源枯竭,我们能不能移居到其他星球上去?
我们能不能利用高科技手段,创造出一个像地球一样适合人类居住的生存空间呢?
……
读了下面的资料,你能回答这些问题吗?
星球 温度 氧气 水
月球 -180~120℃ 无 无液态水
火星 -138~27℃ 极少量 极少量
月球
火星
宇宙空间很大,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如果地球环境恶化、资源枯竭,我们能不能移居到其他星球上去?
现阶段还办不到。人类生存,必须要有五个条件:1、空气,即氧气;2、水;3、食物;4、适宜生存的温度;5、有固体表面。后三个问题相对好解决,食物可以生产,温度方面只要到温度低一点的星球上,用能源发热就可以了,固体表面的星球其实不少。但前两个条件最难达到。从其他星球的五个条件来看,目前还没有发现适合的星球,更别提人类移居到其他星球上去居住了。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所以,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我们能不能利用高科技手段,创造出 一个像地球一样适合人类居住的生存空间呢?
第一、科技不发达,要到达那个程度至少还需要几百年到几千年,人类移居其他星球都困难,更何况要创造一个类地球的生存空间(例如“生物圈2号”实验以失败告终);
第二,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实在是太渺小了,人类对于地球的了解还是很肤浅的,地球是经过很长时间演化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没人能创造出来一个地球。
地球孕育了人类,提供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人类就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
选择下图中的一个案例,说一说图中的人们是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游
中国浙江乌镇随处可见依河而建、枕水而居的小桥流水人家。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冰砖垒砌防风雪、御严寒的冰屋。
森林—村寨—梯田—水系
中国哈尼族人的村寨一般建在半山腰,村寨上面的山坡分布着涵养水源的森林,村寨下面的山坡密布着梯田。
小故事
樱桃与麻雀
在历史上,因消灭某一物种酿成后患的事例屡见不鲜。据史载,普鲁士国王腓特列喜吃樱桃,1774年他看到成群的麻雀在果园里啄食樱桃,十分恼怒,立即下令消灭麻雀。一时举国上下,围剿麻雀,不久麻雀被捕杀殆尽,国王欣喜不已。不过,时隔不久很多果园里害虫却泛滥成灾了。害虫吃光果子和果树叶子,果园面临毁灭。于是国王又宣布麻雀不要再打了,并决定从外地引进麻雀,加以保护,才使害虫逐步得到遏制。
地球是人类美好的家园,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她生产充足的食物,供我们果腹充饥;她奉献丰富的土石和森林,供我们建房造屋;那牧场上的羊群、蓝花盛开的亚麻田和中国的桑蚕编织物,让人类抵挡住酷暑严寒。
——[美]房龙《房龙地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