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第四单元 崇尚法治精神
思维导图
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
课程标准内容:
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023版课标】
相关考点:自由;平等。
现象链接:网民“辣笔小球”诋毁戍边英雄被刑拘;学历歧视、性别歧视、就业歧视等。
1.自由的含义及作用。
(1)含义: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2)作用:
①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激发每个人的活力。
②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自由
知识点1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人们对自由的无限向往
★2.自由的真谛。(为什么自由需要一定的限制?/如何正确理解自由?)
(1)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2)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
解读: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
★3.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
(1)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
(2)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
★4.我们应该如何珍视自由?
(1)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我们要知晓自己的权利,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2)必须依法行使权利。作为公民,应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
(1)自由快乐之人,必是敬畏法度之人;敬畏法度之人,多是严以自律之人。
——法治与自由
(2)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处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
1.什么是平等?(平等的含义)
在法律意义上,平等有两层含义:
(1)同等情况同等对待。联系实例: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
(2)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联系实例: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获得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
平等
知识点2
[总结:平等的集中表现:人格上的平等;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2.平等的意义/重要性。
(1)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3.如何正确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2)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平等地适用法律。
①皇帝和鞋匠的灵魂都是用同样的模型铸造的。
②大殿的角石,并不高于那最低的基石。
③天不语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平等
人生而平等,人与人之间是绝对平等的。
( )
×
★4.如何践行平等?
(1)反对特权。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
(2)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我们要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平等地对待所有成员,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3)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面对一些不平等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
(4)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增强平等意识,努力践行平等,共同建构平等有序的社会制度。
如不要歧视学习不好的同学。
5.什么是特权?它有什么表现?为什么要反对特权?追求特权的后果是什么?
(1)含义:所谓特权,就是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权利。
(2)表现:①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②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③利用社会关系追逐一己之利,并想方设法逃避法律制裁。
(3)反对的原因:特权是平等的大敌。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
(4)后果: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侵犯,任何践踏法律的行为必将受到制裁和惩罚。
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透露,人民法院全面排查1990年以来“减假暂”案件1334.5万件,对有问题或瑕疵的5.9万件督促逐一整改,决不允许“纸面服刑”“提‘钱'出狱”破坏公平正义。
解读:践行平等,就要反对特权。
6.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不平等现象?有什么危害?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1)现象:就业歧视等不平等现象。
(2)危害:损害了公民的人格尊严,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3)正确的态度:面对这些不平等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
解读: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相貌歧视、地域歧视等不平等现象。当我们遇到不平等现象时要勇于据理力争,依法维权。
第八课 维护公平正义
课程标准内容:
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正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矛盾,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2023版课标】
相关考点:公平;正义。
现象链接:党和政府落实的民生实事;见义勇为;纠正冤假错案等。
1.公平的内涵。
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
包括:
(1)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
(2)规则公平:要求每个人都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
(3)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
公平
知识点3
中小学实行电脑摇号随机录取入学
公平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利,同时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同样的机会。
( )
订正:同等。
×
★2.公平的重要性(意义)。
(1)对个人: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①公平能保证个人应得的利益,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②能让人感受到尊严,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效率。
(2)对社会: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①公平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②公平有利于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3.如何坚守公平?
实现公平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公平,捍卫公平。
(1)个人维护公平。
①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
②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
(2)制度保障公平。
①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
②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科学立法
公正司法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因此没有必要维护公平。
( )
×
1.什么是正义行为?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
★2.正义的重要性。
(1)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和追求。
(2)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
(3)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
(4)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正义
知识点4
3.正义作为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对我们有哪些要求?
(1)要求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2)要求人们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3)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
4.如何正确理解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正义与社会制度的关系。)
(1)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标准。正义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追求,往往被当作评价社会制度的价值标准。
(2)制度的生命在于正义,制度的效用在于保障正义。
(3)有了正义的制度,即使是社会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
(4)作为社会制度中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更应体现正义的原则,成为维护正义的有力保障。
自2022年6月10日发生在唐山市烧烤店的寻衅滋事、暴力殴打他人事件后,唐山市展开社会治安整治“雷霆风暴”专项行动,出重拳,绝不手软,并公告了举报方式等。6月1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明确表示,对危害国家安全、涉黑涉恶等犯罪特别是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就要体现当严则严,该捕即捕,依法追诉,从重打击。
解读:追求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公平正义的实现,离不开法律监督的坚守。
5.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恰当地调整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6.为什么要守护正义?(守护正义的必要性)
(1)追求正义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
(2)正义感是公民的基本德行。
(3)期盼正义、实现正义、维护正义,是我们的共同心声。
★7.如何守护正义?
(1)个人守护正义。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
①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
②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2)司法维护正义。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①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
②国家积极推进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解读: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机关必须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
8.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因和要求。
(1)原因:
①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
②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2)要求:从点滴做起,携手共进,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
1.“自由快乐之人,必是敬畏法度之人;敬畏法度之人,多是严以自律之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自由快乐是不受法律约束的
②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
③自由自在是人们向往的生活
④遵守法律、严于律己才能真正享受自由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C
2.大学生张某参加某省公务员考试,综合成绩排名第一,却因体检出携带乙肝病毒而被人社部门拒绝录用。为此,他一纸诉状递到法院,法院判决人社部门拒绝录用决定带有“乙肝歧视”应予撤销。这一案例告诉我们,践行平等,就要( )
A.反对特权
B.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
C.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
D.增强平等意识
C
3.江家姐弟秉承“准确公道、分毫不差”的祖训,几十年只做公平秤。有不法商贩愿出大价钱让他们做缺斤少两的“短秤”,他们断然拒绝,说“秤虽然不大,但称的是良心”。江家姐弟的行为( )
①坚守了公平正义 ②用制度保障了公平
③用司法捍卫了公平正义 ④是诚实守信的表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考点 1 自由、平等
命题角度1 结合法治与自由的关系进行考查
1.(2022·永州11)“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对于自由,有人认为:“自由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一观点( )
A.没有认识到自由与法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会导致混乱与伤害
B.主张自由是珍贵的、无限制的,彰显了理性的力量
C.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激发个人的活力,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D.认为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A
命题角度2 结合平等的含义和表现进行考查
2.(2023·湘潭9)残疾人是人类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尊重和保障残疾人的人权和人格尊严,使他们能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是国家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①在公共汽车上设立残疾人的爱心专座
②一些高校面向残障考生采取单独招考
③某商业场所拒绝盲人携带导盲犬进入
④各类公共场所建设了轮椅坡道和盲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D
考点 2 公平、正义
命题角度 结合公平正义的表现和重要性进行考查
3.(2021·长沙9)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共同的理想。下列能反映追求公平正义的有( )
①在司法活动中,纠正冤假错案 ②在国际交往中,主张各国一律平等
③在国际贸易中,奉行霸权主义 ④在经济发展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4.(2023·郴州11)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收入差距的调节问题,明确提出要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这表明( )
A.党和政府努力推进社会公平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已达到小康
C.我国不允许劳动者之间存在收入差距
D.存在收入差距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A
5.(2022·郴州12)在以人为本的今天,我国加强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以保证弱势群体的利益,如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 )
①保证了我国公民在各个方面的绝对平等
②使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③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④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C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