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4. 7
一 、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 , 19 分)
1 . C ( “ 主动探寻超凡脱俗 、高尚纯洁的境界 ”错)
2 . B (A“就能实现情绪的净化 , 满足心灵需求 ”错 ; C“需要作品塑造的人物符 合大众心理且是正面人物 ”错 ; D“才能够唤起人们的共情 , 激发家国情怀 ”错)
3 . A ( “ 主要用来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更多关注工匠和徒工等底层的人们 ”错 , 强调 作品净化作用 , 能够让人们得到心灵的平衡 、内心的安慰)
4 . 放在【A】合适。理由:管子的话,说的是诗歌对情绪的净化作用,更能支持第二段中的分论点,即文学阅读可以使人忘却人生的烦恼,维持心灵的平衡。(4分。选项正确 1 分, 句子理解正确 1 分,句子与论点的关系分析2 分)
5 . ①细读文段 , 进行意义解读 。通过赏析呼告 、反问等手法 , 感受悲愤之情 , 进而 挖掘其蕴含的社会价值和审美意义。
②注重人物形象的美德感召力量 。借助窦娥这一指天斥地 、哭诉冤情的形象 , 引起 同情与悲悯 , 激发人们追求正义 , 坚持良知。
③挖掘材料中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 , 唤起共情 。通过窦娥对黑暗社会不公的 控诉 , 唤起建设新社会的共情。
(6 分 。每点 2 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 , 16 分)
6 . B ( “ 因为他想要得到那支笔 ”错)
7 . C ( “ 少女并非真心愿意而是迫于疑惧心理 ”错)
8 . ①梦中得到彩笔,享受通灵般的写作状态带来的最澎湃的快乐。②因为写作成就不能跟人分享而感到疲倦,产生把彩笔送人的念头。③在梦中把彩笔传给少女,感到不舍又释然。④为把彩笔送人而懊恼, 明白了通灵般的写作状态才是自己的至爱。 (4分。每点 1分)
9 . ①叙述视角新颖独特 。小说有两个“ 我”, 一个是整体故事的讲述者 , 一个是主 体故事“ 传彩笔 ” 的讲述者 , 这种故事套故事的新颖构思使小说免于平淡。
②故事情节起伏曲折 。从梦中得笔到领悟梦境 , 从享受用彩笔写作到心生厌倦再到 送出彩笔 ,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 , 扣人心弦。
③虚构梦境与真实生活交替穿插 。小说穿插奇幻的梦境 , 以魔幻情境反映现实主题 , 想象奇妙而引人入胜。
④叙述语言生动传神且情感意蕴丰富 。如描绘用彩笔写作的状态时,语言空灵优美且情感充沛,富有浪漫气息,格外能引起读者的心灵震撼。(6分。每点 2分,答对 3点满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 , 20 分)
10 . CEH (正确标点为: 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 , 即藏去叉 , 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 者 , 以待宾客)
11 . C ( “ 至数日不厌 ” 的“ 厌 ”意思是厌烦 、厌倦)
12 . C ( “ 不一定必须参加科举考试 ”理解错误)
13 .只要选择平时所说的简明扼要、容易做到的方法,日夜修炼,不做别的事情。(4分。“但”“简要易行”“治”各 1分, 句意通顺 1分)
⑵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 , 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 , 如果不侵损秦国 , 将 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4 分 。“封 ”“肆 ”“ 阙 ”各 1 分 , 句意通顺 1 分)
14 . ①为因贬谪而有闲暇闭门静修而庆幸 。②虽然经济拮据 , 但依然胸无挂碍 。③ 寄情山水 , 迅速融入当地生活 。(3 分 。每点 1 分 , 意思对即可)
(二) 古代诗文阅读Ⅱ (本题共 2 小题 , 9 分)
15 . B ( “ 到达了路途的终点 ”错误)
16 . ①意境宏阔: 翱翔的鹰隼掠岸而去 , 大鱼从水中腾跃而出 , 从天空到水面 , 写 景宏阔壮丽。②用词精炼:“ 掠”“凌”凸显了俊鹘飞行之快,大鱼腾跃之高,展现动态美。③寓意深远:俊鹘横飞,大鱼腾跃,借物抒怀,寄托了诗人的壮志与情怀。
(6 分 。每点 3 分 , 任答两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 , 言之成理亦可酌情赋分)
(三) 名句名篇默写 (本题共 1 小题 , 6分)
17 . (1) 如弃草芥 用之如泥沙
(2) (窃以为) 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
(3) 老病有孤舟 着我扁舟一叶 (6 分 。每空 1 分 , 错一字该空不得分)
三 、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 4 小题 ' 15 分)
18 . D (A转换话题 。B标示插入语 。C标示话语的中断 。D引出对原因的解释)
19 . A真正难的是去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B月背也是通信 (通讯) 盲区
(4 分 。每处 2 分 , 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 , 言之成理亦可酌情赋分)
20 . ① 这是人类首次执行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
④ 填补人类获取月球背面样本的空白
(4 分 。每处 2 分 , 序号对 1 分 , 改对 1 分)
21 . 用生活中借助另一面镜子中转光线来看清自己的背面作比, 说明鹊桥中继星的数据传输中继作用;用常见的现象阐释深奥的科学原理,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4分。手法使用 2 分,效果 2 分)
四、名著阅读 (本题共 1 小题 ' 5 分)
22 . BD (B说这句话的是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 ; D项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未见到贾母 , 二进荣国府方才讨得贾母欢心) (5 分 。选对一个得 2 分 , 全部选对得 5 分)
五 、写作 (60 分)
23 . (参照 2024 年新高考 I 卷作文阅卷评分标准 。建议基准分为 44 分。)
【参考译文】
苏轼启: 五月底 , 我弟弟来到这里 , (从他手中) 得到你写给我的信 , (你) 慰问的情谊十分深厚 。近来天气进入初寒季节 , 你生活得怎么样
又承蒙你告诉我 ,你中间有段时间病得不轻,暂且使人高兴的是你又恢复了健康。我们这些人渐渐衰老了,不能够再像年轻时那样对待自己的身子。应当赶快采用道书写的、方士说的办法,加强养身方面的修炼。我被贬住在这里没有事做,稍微了解一点养生术。现已借到本州天庆观三间道堂,冬至后就住到里面去,过四十九天才会出来。假如不是被贬官 、遭到放逐 , 我怎么能有这样的机会锻炼呢 太虚 (你) 将来一旦受到官务的束缚 ,想求得四十九天的空闲,又哪里能再次得到呢 应该趁现在有空闲去做, 只要选择平时所说的简明扼要、容易做到的方法,日夜修炼, 不做别的事情。只要满了这期限,养身的根基就建立了。从此以后,纵然再出来处理人世间的事务,事情办完了,心情又会回到原来的娴静状态,(修炼身性的事)自然不会废止。
(你) 寄给我看的诗文 ,都十分高超,美妙到极点,娓娓道来而有一种逼人的力量。太虚你免不了要去求取官位俸禄,将要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去追求,但参加科举考试不一定能实现愿望。我私下替你考虑,应该多写书,像你给我看的论兵和论盗贼等几篇文章就很好,就像这样写它几十篇,那就是见识高超又切于实用的,但不必涉及当今的时政。只是你转过来写这类文章的时候,也不能停止参加科举考试的准备工作。
刚到黄州 ,薪俸已经断绝,人口却没有减少,我心里对这件事十分担忧。只好尽量节俭,每天费用不准超过一百五十钱。每月初一,就取出四千五百钱,把它分成三十份,挂在屋梁上,每天天一亮就用画叉挑取一份,然后把叉子藏起来,未用完的钱仍然用另外的大竹筒装好贮存起来, 用来招待客人。估计袋中的钱还可用一年多,到时候再另想办法,水到渠成,不用预先考虑,这样一来,我心中记挂的事就一件也没有了。
我住处的对岸武昌 , 山水美妙到了极点。有位老家在蜀地的王生住在城里,我过江后常常因为风涛阻隔,不能马上回家,王生能为我杀鸡煮饭,甚至几天他都不厌烦。又有一位潘生,在樊口开有酒店,可以划船直接到他店旁,虽是乡村酿的酒,自是味醇汁酽。岐亭监酒胡定之, 随行带有万卷书,喜欢借给人看。黄州官署的一些官员,家家都会做吃的东西,很喜欢举行宴会。你看这些情况,我的生活难道不是已经过得去了吗!你打开信纸读到这里,我想象得出你一定笑得须髯都会抖动起来。
年底天气十分寒冷 , 希望你千万自己多加保重 。夜里酒喝得多了 点 , 字写得不像样 子 , 不要怪罪 , 不要怪罪! 不一一说了 , 苏轼再拜。试卷类型:A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 一 语 文 试 题
2024.7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净化”一词,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在论述音乐的作用时指出: “某些人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音乐的激动,受到净化,因而心里有一种轻松舒畅的感觉。”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指出,悲剧“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实现这些情绪的净化”。净化,常发生在读者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文学阅读过程中的净化作用,常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以维持心灵的平衡。恩格斯在论述德国“民间故事书”的作用时曾指出:“它的使命是把工匠的作坊和可怜的徒工的简陋阁楼变幻成诗的世界和金碧辉煌的宫殿。”【A】以上见解表明,文学具有使读者得到情感净化、维持心理平衡的效果。
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可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在谈论戏剧艺术时指出:“只有在戏院的池座里,好人和坏人的眼泪才融汇在一起。在这里,坏人会对自己可能犯过的恶行感到不安,会对自己曾给别人造成的痛苦产生同情,会对一个正是具有他那种品性的人表示气愤。当我们有所感的时候,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这个感触总是会铭刻在心头;那个坏人走出包厢,已经比较不那么倾向于作恶了,这比被一个严厉而生硬的说教者痛斥一顿要有效得多。” 【B】唐代白居易在《读张籍古乐府诗》中写道: “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勤务》诗,可劝薄妇敦。”显然,这些论述揭示的亦是文学阅读活动所具有的净化作用。
从内在关联来看,文学阅读活动中的净化,是读者为作品中的情感打动之后,所实现的一种人格提升。这种人格提升,正是文学作品发挥审美教育作用的独特方式,即既不是以理服人的说教,也不是直截了当的劝谕,而是凭依情感的沟通或震撼,激发人的心灵中潜在的向往真善美和追求自由的天性,以令其挣脱物欲或私利的束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超凡脱俗、高尚纯洁之境。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阅读活动中的净化》)
材料二:
文学是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百科全书”。文学的教育功能,是指文学作品具有影响思想情感、净化心灵世界、增强生活勇气和信心的功能。梁启超先生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先新小说。”意即变革文学的形式与内容、变革文学教育是树立新的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文学教育对人道德塑造的功用可见一斑。
文学教育关注语言修养,强调对文学作品中的符号进行意义解读。文学教育是语言艺术的教育,这是区别于其他审美教育的最大特点。苏东坡云: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就格外重视诵读玩味和感知领悟。现今的文学教育在重视文学作品阅读的传统上,关注对文学作品的细读,以一种带有可学习性、可操作性且具有一定科学化意味的文学鉴赏和批评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述、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编排与主题思想呈现等,进而考察其中所蕴含的深层生活现实、社会文化及审美层面的意义。
文学教育移情于形象,注重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德感召力量。文学教育通过引导人们品读作品,进而让他们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将情感寄寓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上。他们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悲悯或恐惧的情感宣泄,继而达到自身情感的释放与净化。正因如此,文学教育才能使人们收获轻松舒畅的感觉的同时,在道德上受到启迪教育,进而获得身心的和谐。
文学教育反映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指向审美,唤起共情能力。叶圣陶先生在探讨文学创作及文艺理论时曾坦言:文学是人生的表现,而人则可以借助文学得以更好地认识人生,继而提升自身的人格境界。文学教育的终极目的与意义是指向人的精神领域,以建构高尚、和谐的精神世界为大任。这种对人的心灵世界的关怀,虽然从其实践过程来看是内隐性的,但要实现这一心灵关怀,则需要借助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来达成。正如鲁迅先生以刀笔刻画出“铁屋子”般的旧社会,以其比喻国家四分五裂、民族陷于危亡、民众麻木不仁的社会现实,进而对千百年来禁锢国民的封建文化进行批判,意图带给人惊骇、震撼的情感反应,达到唤起民众匹夫之责的社会功用。这种经由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历史文化,所带来的教育效果均指向审美,指向振兴中华民族精神层面的共情。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新浪潮风起云涌,文学教育势必要发挥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教育特点,不仅要关注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更要关注人与自身精神世界如何自洽。文学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旨在提高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共情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摘编自王敏 刘维笑《文学教育重在培养健康人格》)
1.下列关于对“净化”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净化”涵盖的内容丰富,包括情绪宣泄、情感共鸣、心理平衡、人格提升等。
B.“净化”可以通过进入虚幻艺术境界、感受情感力量的震撼和人物形象美德力量的感召等途径完成。
C.读者可以预先设立“净化” 目标,主动探寻超凡脱俗、高尚纯洁的境界。
D.“净化”具有激发心灵中潜在的向往真善美的天性、利于人们在道德上受到启迪教育的功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读者如果进入文学世界,与文学人物同感共想,、就能实现情绪的净化,满足心灵需求。
B.鉴赏文学语言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深层意义,因此关注语言修养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C.文学教育要启发德育、愉人心情,需要作品塑造的人物符合大众心理且是正面人物。
D.文学作品只有反映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才能够唤起人们的共情,激发家国情怀。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引用恩格斯的话,主要用来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更多关注工匠和徒工等底层的人们。
B.材料一在对净化作用的两类常见表现进行并列分析后,又对净化的作用作了总结说明。
C.材料二用鲁迅的事例,说明作品对心灵的关照需借助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等来达成。
D.两则材料的论述内容各有侧重,且又密切关联,都强调了文学对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作用。
4.下面的论据放在材料一中【A】和【B】的哪一处更为合适 请选出并说明理由。(4分)
中国春秋时代的思想家管子认为:“止怒莫若诗。”
5.某班级文学社团拟通过《窦娥冤》中【滚绣球】的曲词开展以“如何进行文学教育”为主题的班会,作为社团成员,请你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简要列出发言要点(6分)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钟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传彩笔
陈春成
叶书华是我们县的作家。他是我爸的老友,我叫他老叶叔叔。我和他儿子是初中同学。
老叶叔叔喜欢写那种老式的散文,譬如花上两三千字来描绘清晨散步时的遐想、当知青时吃过的野菜等等。这种文字在文学圈的人看来,当然不够有深度。但他的文笔尤其好,我一度很喜欢看。得知他有个博客后,我常追着看。他的博客点击量很少,除了我好像没什么人看。
后来他突然不写了。我身在异乡, 自然不知原因。
今年九月的一天,我午睡起来打开电脑,瞥见躺在收藏夹里的老叶叔叔的博客地址,就顺手点进去瞧瞧,发现有一篇没看过的博文。我看了一下,竟然是篇小说。我把原文贴在这里:
我不记得谈话如何开始。我不记得我怎么来到了这座公园,坐在这亭子下,听着石桌对面的老人娓娓而谈。他在谈论文学,声音很遥远,仿佛来自晋朝的某个清晨。在我生活的小城中,平日没什么人和我聊这个,此时和他一聊,真是痛快极了。不知话题如何盘绕,他忽然说起韩愈的“小惭小好,大惭大好”,他说,无论一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如果作者自己不满意,那么对他来说,这作品就是失败的。我点头同意。他说,反倒是作者越用心得意处,越不容易被人留意,所谓“诗到无人爱处工”。我说,那就够了, “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嘛。他说,我觉得像你写的“兴到闲拈笔,诗成懒示人”,这个状态就很好。这时一缕奇异感让我寒毛直竖,我意识到自己身在梦中,因为这是我中学时随手写在笔记本背面的诗句,如今那本子早就遗失了,不可能有人知道。
意识到是梦后,周围的一切都暗下来,行将瓦解冰消。“如果你可以……”老人的声音响起,又把我牵扯回来。公园亭子,石桌石凳,重又明朗。他没来由地问: “如果你可以写出伟大的作品,我是说宇宙意义上的绝对伟大,不管是谁看到你的作品都会倾倒迷醉。但这伟大只能你自己领受,不能让任何人知晓——你愿意过这样的一生吗 ”
我写作三十余年,自认为天分并无多少,但对文学的虔诚却少有人及。何况,这是个假设。我故作旷达地说:“当然了。为什么不愿意 ”
他点点头,从怀中掏出一物,缓缓地说: “这支笔是你的。拿好了。”我伸出手时,发觉我的右手散发着莹润的光,像灯下的玉器。疑惑间,他已把一支奇怪的笔向我递来,这笔材质不明,却像有虹霓在里边流转不停,光色莫定,绚烂极了。我把笔插进衬衫口袋,抬头看时,老人已无踪影。亭子溶解在雾中,我醒来。
起床后,觉得神清气爽,精神饱满。我走到书桌前,拿出昨夜未完成的文稿,才看了几行便羞愧难
当。我把它揉成一团,在另一张稿纸上疾书起来。昨夜我觉得满纸字句像铁栅栏一样困住我,左冲右突而不得出;此刻却仿佛在星辰间遨游,探手即是光芒。
早饭后我把文章输入电脑,发邮件给当地报刊的编辑。一小时后他回了邮件。他说叶老师你是不是选错附件了,是空白的。不祥的预感在上空盘旋。我拿着稿纸去厨房找妻子,在递给她的一瞬间,我看到纸上的文字尽数消失了。我失魂落魄地走开,才走了几步,字迹又布满了稿纸。我猛然领悟了昨夜的梦境。
我不知这状态能持续多久,于是立即开始写新的作品。最初我继续写散文。我能工笔写照,也能一语传神;能镂刻尘埃,也能勾勒星河;即便是少年最微妙的情绪,在我笔下也会像摩崖石刻般展露无遗。后来我开始创作诗歌。我拿起笔,文字马上纷纷扬扬从天而降,我像在雪中舞剑,总能在万千雪花中击中最恰当的一朵。所有意象都蹲伏在肘边,听我号令。斟酌音韵就像编织花环一样容易。我熔铸月光,裁剪浮云,掣长鲸于碧海,我统治天上的星星……
这种通灵般的写作状态给我带来最澎湃的快乐,但这快乐无人可以分享,这伟大无人可以见证。时间久了,那种胜事空自知的感觉,最终拖垮成一种疲倦。有时我甚至想,要是当初没有这支笔,凭着仅有的一点天分努力下去,我也能收获一些细碎的快乐,细碎而真切。
动了这念头之后,我开始做关于那支笔的怪梦。梦中我怀揣着彩笔,飘荡在夜空中,俯瞰人间的房屋。后来我遇到一个手指间有光的少女,她戴着圆形眼镜,五官看起来很温驯,但眉眼间有一点执拗。我飘落下去,穿进她的梦里。“如果你可以写出伟大的作品,但只有你自己能领受,不会有人知道你的伟大——你愿意过这样的一生吗 ”我熟练地问道。 “嗯,我愿意。”她有点怯怯地说。像齿轮合上了齿轮,我似乎听到黑暗中咔哒一响,有什么开始运转起来。我把笔给了她,不舍又释然。
醒来后,我打算继续前一天尚未写完的诗歌。打开笔记本,我目瞪口呆,纸上一字也无。我无法形容自己的懊恼。我强行挤出了一些文字,却无法卒读。我把它们展示给朋友看,他们都表示赞赏,说比我当年写的还要好,但我并无喜悦。饕餮过诸神的盛宴,从此人间脍炙都索然无味。我忍耐着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
我不再写作。我知道真正伟大的文字都存放在我们目光无法触及的地方,古往今来都如此。而那支笔无处不在,它正在某个人的梦里发光,从一个人的梦里传到另一个人的梦里。
我并非一无所获,我还有这些年用过的笔记本,尽管如今全为空白。我把本子放在枕下,每晚临睡前摩挲一番,然后枕着我几乎就要拥有的整个宇宙,坠入日常的、琐碎的梦中。
老叶叔叔的这篇博文发表于他去世前两年左右。我看完后很吃惊。过年回家,我约老叶叔叔的儿子吃饭。我说起老叶叔叔写的小说。他突然叹口气,说: “你知道吗 其实我爸去世前好几年,脑子就不太清楚了。他老是说在写一个厉害的东西。一次我偷偷翻了他的本子,你知道写的什么吗 什么都没有,全是空白的!”
我问那些本子呢 “放在家里看着不舒服,清明节都烧掉了。怎么了 ”他有点奇怪地看着我。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兴到闲拈笔,诗成懒示人”是老叶叔叔在中学时写在笔记本上的诗句,老人提及这句诗有提醒试探他的意味。
B.当老人向老叶叔叔提出能让他写出伟大作品的条件时,老叶叔叔故作旷达地答应,是因为他想要得到那支彩笔。
C.文中对彩笔绚烂光色的描绘具有匪夷所思的神秘色彩,预示着它对写作者的创作能力有非同寻常的助推作用。
D.老叶叔叔的儿子说父亲“脑子不太清楚了”,本子“清明节烧掉了”,这一结尾设计强化了伟大作品的孤独感。
7.关于文中遇到少女的怪梦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叶叔叔再次做关于彩笔的怪梦,缘于他通灵般的写作状态所带来的极度快乐无法跟人分享的落寞。
B.“手指间有光” “圆形眼镜” “执拗”等用语,刻画了一个有写作禀赋、心怀执着文学梦想的少女形象。
C. “熟练地问”,原因之一是“我”回答过类似问题; “怯怯地说”,说明少女并非真心愿意而是迫于疑惧心理。
D.这个怪梦与遇见老人的怪梦遥相呼应,共同勾勒出“传彩笔”的故事脉络,凸显了传承文学真爱的主题。
8.围绕着“彩笔”,老叶叔叔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简要梳理。(4分)
9.这篇小说的叙事引人入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
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 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 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 自不能废矣。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 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
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顾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宫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轼再拜。
(选自苏轼《答秦太虚书》)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平旦用画叉A挑取B一块C即藏D去叉E仍以大竹筒别贮F用G不尽者H以待宾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见,用在动词前,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冀君实或见恕也”的“见”用法相同。
B.根本,根基,本源,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固其根本”的“根本”意思不同。
C.厌,同“餍”,满足,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的“厌”用法与意思相同。
D.不宣,书不尽意,是古人书信中常用套话,与《与妻书》中“如晤”用法类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苏轼写给秦观的一封回信,记述了自己近期的生活情形与精神状态,写作时间当与《赤壁赋》相近。
B.苏轼自称要不是遭遇贬谪流放,就不会有闲暇时间来养炼身体,从中可以看出他面对困境时的处事态度。
C.苏轼赞赏秦观的才华,但同时又提醒他不一定必须参加科举考试,希望他多写言而有物的文章以待时机。
D.在这封言辞恳切的回信中,苏轼对秦观的关心多于自身感慨的抒发,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高尚人格。
13.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不治他事。(4分)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烛之武退秦师》)(4分
14.苏轼被贬黄州后心胸依然十分豁达,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具体表现。(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Ⅱ (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初发夷陵①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 三丈黄旗②舞便风。
【注】①孝宗淳熙五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陕生活后奉诏出蜀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作于船出三峡到达夷陵(今湖北宜昌)后再出发时。②黄旗:古代军中用旗,此处借指船上的旗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笔以一“雄”字描绘出船行三峡时,舟人击鼓而行、鼓声响彻两岸的雄壮气势。
B.第二句写诗人经过漫长的旅程,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之后,终于到达了路途的终点。
C.第四句写仿佛一指手一回头天地就被开辟了出来,流露出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惊叹之情。
D.尾联以问答的形式抒发内心的喜悦,既增强了感染力,又蕴含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16.简要赏析颈联的妙处。(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本题共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作文课上,老师举例说明在议论时使用比喻可使表达更形象生动。如:苏洵《六国论》中,六国的后人将先人筚路蓝缕获得的国土割让给秦国时“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质问,秦国费尽心思搜刮的钱财为何却“ ”。
(2)学习《论语·述而》中“君子坦荡荡”一句时,小刚联想到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以“ , ”两句既写出他与司马光私交甚笃,又直陈分歧所在。
(3)有人说,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是栖于“舟”上的。杜甫《登岳阳楼》中“ ”一句借舟抒情,舟中装载的是他沉甸甸的人生;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 ”一句中的孤舟则是诗人人格的写照。
三、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4小题,15分)
从月球采样并安全返回,似乎已经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了, (A )。为什么呢 因为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既幸运也不幸地被地球潮汐锁定了,导致它的自转速度和公转速度逐步地趋同,最终的结果就是月球只能“直面”地球。而月球背面我们则无法在地球上看到——月背落在了我们的视野盲区。
同样的道理,除了是视野盲区,(B )。因此,任何飞到月背、落到月背的探测器,都无法直接跟地球建立联系。那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 试想当你照镜子的时候想看到自己的背面会怎么做 请个人帮你在身后再拿一面镜子,让它起到中转光线的作用。同样,想要跟位于月球背面的装置通信,也需要一面恰好位于月背的“镜子”,它就是鹊桥系列中继卫星。2018年的鹊桥一号,成功保障了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的月背软着陆;而今年3月,鹊桥二号则率先嫦娥六号一步,提前到达月背上空,来保障嫦娥六号在月背的采样行动。
6月2日至3日,嫦娥六号顺利完成智能快速采样;6月4日7时3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自月球背面起飞,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6月25 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样品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①这是首次人类执行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②选择南极-艾肯盆地中的阿波罗盆地采样,③为的就是尽可能采到与过去不同的样品,④填补人类获取月球背面的样本,⑤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认知。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画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C.“班长他牺——”战士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D.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打比方是阐明事理常用的方法,请分析画波浪线句子中这一手法的使用及效果。(4分)
四、名著阅读 (本题共1 小题,5 分)
22.下列对《红楼梦》有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红楼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中的“三春景不长”是双关语,表面指暮春时节好景易逝;实际指元春、迎春、探春姐妹遭际悲苦,美好的时光短暂。
B.宝玉挨打后,林黛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的一席话真情流露,表达了对宝玉的无比关心。
C.《葬花吟》借花倾吐情怀,由春天的消逝联想到青春易逝,由落花联想到生命的夭亡;“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鲜明表达了自我伤悼之情。
D.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就讨得贾母欢心,最终满载而归;二进荣国府时给王熙凤女儿取名为“巧姐”;三进荣国府时,贾府已然败落,王熙凤将女儿托付于她。
E “宝钗扑蝶”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展现出宝钗天真烂漫的一面,是她内心世界与自由天性的真切流露,丰富了素日“藏愚守拙,安分随时”的形象。
五、写作 (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AI等软件助手写作,既方便又快捷。那么,我们是否还需要焚膏继晷、苦思冥想地创作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