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新学考调研检测模拟卷
生 物(三) 命题学校:衢州二中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细胞内的含碳有机物在维持生命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体参与催化作用的含碳有机物均可被蛋白质分解
B.所有糖类都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
C.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肪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2.下列四种不同生物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乙的主要区别在于乙具有细胞核 B.丙和丁的主要区别在于丁具有叶绿体
C.甲和丙的主要区别在于丙具有细胞结构 D.乙和丁的主要区别在于乙没有叶绿素
3.植食性动物的阑尾通常较大,可直接参与消化,而人类虽保留了阑尾,但没有消化功能且较小,下列推理不合理的是
A.人类可能起源于植食性动物
B.人类和植食性动物有亲缘关系
C.原始人类是植食性动物
D.人类和植食性动物有共同祖先
4.生物体排出的尿素等含氮废物主要是下列哪种物质代谢的终产物
A.病毒比细胞小 B.病毒能促使细胞结构和功能进化
C.最原始的细胞生物较病毒出现早 D.病毒的遗传物质和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相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7—8题
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睾丸里有大量精原细胞,精原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每个精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与体细胞相同。当雄性动物性成熟时,睾丸里的一部分精原细胞就开始分裂,形成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形成精子。
7.睾丸里的精原细胞增殖时,不可能出现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结构变异 D.染色体数量变异
8.精子具有不同于精细胞的功能,在于两者
A.染色体数量不同 B.细胞器分布不同 C.细胞膜成分不同 D.细胞核结构不同
9.下列事实可以让我们体验到生命观念中的物质与能量观
A.线粒体内膜凹陷,扩大了相对表面积,有利于细胞呼吸最大化
B.细胞内保持一定温度,有利于细胞呼吸的进行
C.葡萄糖经糖酵解后,最后通过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作用生成 ATP
D.细胞结构是长期演化的结果,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0.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实验中,用苏丹Ⅲ染色后,须再滴加50%的酒精溶液的意义是
A.洗去多余的染料 B.溶解染料便于染色 C.溶解油脂便于染色 D.杀菌消毒作用
12.碳酸钙含钙量比较高,人体吸收率也比较高,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补钙产品。但是其水溶性差,溶解度低,难吸收,需要胃酸的解离后才能被吸收。下列服用碳酸钙方法不正确的是
A.餐中服用 B.餐前服用
C.餐后服用 D.补钙时要多喝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3——15题
1944——1950年,美国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玉米籽粒色素斑点存在不稳定的遗传行为,即有些基因从染色体上原有的位置“跳跃”到了一个新位置。基于此现象,麦克林托克提出了跳跃基因的概念。她发现跳跃基因包括一类可以自主移动的激活因子(Ac)和另一类非自主移动的解离因子(Ds),而玉米籽粒色素斑点的不稳定遗传行为正是“Ac——Ds系统”调控的结果。Ds必须在Ac存在的情况下才有作用,Ac除了激活Ds以外,没有其他表型效应。Ds能抑制相邻基因的表达,并能转移到另一染色体上,同时引起它原来位置附近的染色体断裂。在胚乳细胞中如果Ds处在使胚乳具有颜色的有色基因C的近旁,那么C的表达便被抑制而成为白色;如果Ds离开有色基因C,基因C便得以表达,表现为有色。Ds从有色基因C近旁解离的时间愈早,有色斑点愈大;反之则愈小。
13.下列对跳跃基因正确的认识是
A.跳跃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B.组成跳跃基因的元素有 C、H、O、N、P、S
C.跳跃基因控制玉米籽粒色素斑点性状 D.基因组通过甲基化修饰可避免跳跃基因造成遗传危害
14.跳跃基因最不可能对生物产生的影响是
A.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B.基因突变 C.生物的多样性 D.基因重组
15.对“Ac——Ds系统”调控玉米籽粒色素斑点性状遗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控制玉米籽粒色素斑点性状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定律
B.调控玉米籽粒色素斑点性状基因的表达遵循中心法则
C.遗传物质在染色体上呈线性固定排列
D.玉米籽粒色素斑点性状表型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16.右图为一个家庭的某遗传病系谱图,该病由基因A或a控制,其中I—1 .不带有致病基因。
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关于该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病的遗传方式与红绿色盲相同
B.Ⅱ—3 与Ⅰ—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
C.Ⅰ—1和Ⅰ—2 再生一个男孩,正常的概率是1/4
D.基因a的出现可能是基因A 发生基因突变所致
下图是科学家想象设计的具有生物相容性的“人工细胞器”。将植物细胞中的类囊体跨界迁移到哺乳动 物细胞内,借助光合作用增强动物细胞的合成代谢。其中不科学的解释是
A.“人工细胞器”可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动物细胞
B.经光照刺激时,“人工细胞器”可能生产出 ATP 和NADPH
C.利用该技术可使动物细胞光合作用合成糖类,解决人类粮食不足的问题
D.该技术打破了动物界与植物界间的壁垒,为治疗人类疾病提供了全新策略
18.为研究某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研究小组利用鲜肝研磨液和H O 溶液进行实验,并记录反应1min时各组收集到的氧气体积,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H O 浓度(质量分数) 3% 3% 3% 3% 3% 3% 3%
鲜肝研磨液/滴 0 1 2 4 0 0 0
FeCl 溶液/滴 0 0 0 0 1 2 4
收集到的氧气体积/mL 0.5 2.5 4.5 4.5 1.0 1.5 2.5
A.①组的作用是作为空白对照
B.分析②③④组的结果可知,在添加4滴及以上的鲜肝研磨液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加快
C.该小组实验的自变量之一是催化剂的种类,根据相应结果可以得出酶具有高效性
D.该实验中温度与H O 浓度均为无关变量,在不同组别实验中应控制其相同且适宜
19.人的拇指能向背侧弯曲和不能向背侧弯曲为一对相对性状,用A/a表示。某学校兴趣小组对该校学生的拇指弯曲情况进行了调查,其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父母拇指均能 向背侧弯曲 父母中只有一人 拇指能向背侧弯曲 父母拇指均不 能向背侧弯曲
拇指能向背侧弯曲学生人数 480 498 0
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学生人数 88 348 200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拇指能向背侧弯曲是隐性性状
B.第一组父母可能有的基因型是 AA、Aa。
C.第三组父母再生一个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孩子的概率是0
D.第二组父母再生一个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孩子的概率是1/2
20.把一个 N标记的大肠杆菌(拟核含1个DNA分子)转移到含 N的培养基中,培养三代,若仅考虑拟核中的遗传物质,则可能出现
A.含 N拟核的大肠杆菌8个 B.含 N脱氧核苷酸链4条
C.含 N的DNA 个 D.含 N的染色体2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10分)某学生在做“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现象”的实验时,将蔗糖溶液滴入洋葱表皮细胞装片一侧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如右图像。
22.(9分)甘蓝是我国重要蔬菜之一。安徽省农科院园艺所采用多代自交系的方法对性状表现优良的甘蓝种植材料开展系统化的选育工作。经过五年努力,获得了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新品种,定名为“晋甘1号”,其主要经济性状及主要营养品质和原品种“晋甘11号”对比如下表。
主要经济性状及主要营养品质对比
叶球 颜色 综切面 形状 外叶敷 (片) 叶球横 径( cm) 叶球纵 径( cm) 叶球质 量( kg) 口感 总糖(%) 维生素C ( mg/ kg) 粗蛋 白(%)
晋甘1号 鲜绿 卵圆形 14、1 15.2 15.6 2.15 甜脆 4.18 5.21 1.35
晋甘11号 绿 宽卵圆形 13.2 13.1 13.7 1.20 较淡 3.82 4.75 1.21
回答下列问题。
(1)“晋甘1号”和“晋甘11号”开展上述对比试验时,应该控制的变量有 。(写出3个)
(2)上述育种方式是 ,其原理是 。决定育种方向的是 。
(3)依据生命观念分析新品种“晋甘1号”口感甜脆的原因是:该品种的叶肉细胞具有 等相应特点,加强了 ,产生更多的 ,从而合成更多的糖类。
23.(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23年8月9日,一项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研究表明,SARS-CoV-2(新冠病毒)能够阻断线粒体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宿主线粒体功能受损————长期受损的线粒体功能最终可能引起严重的新冠后遗症,例如器官衰竭。
材料二 众多的研究已经证实,长期的有氧运动训练,可以使线粒体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包括线粒体体积和数目的增加,酶合成增加,活性提高,从而提高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能力。
回答下列问题:
(1)线粒体基因主要存在在于线粒体的 中,其基本组成单位是 ;线粒体基因的表达包括 和 。
(2)SARS-CoV-2(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一旦被感染,就会导致线粒体基因不能控制合成 ,就不能生成 ,导致细胞内 不足,产生疲劳感。
(3)从材料二可以得知,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 ,体现了生命观念之一的 观念。
24.(11分)果蝇的正常翅(D)对短翅(d)为显性,D、d位于常染色体上。抗杀虫剂(E)对不抗杀虫剂(e)为显性,E、e不位于Y染色体上。现将一只正常翅抗杀虫剂雌果蝇与一只短翅不抗杀虫剂雄果蝇杂交,F 的表型及数量如下表:
F 正常翅抗杀虫剂雌 正常翅抗杀虫剂雄 正常翅不抗杀虫剂雌 正常翅不抗杀虫剂雄
402 399 401 398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F 的表型及比例, (填“能”或“不能”)判断翅型基因与杀虫剂抗性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 。
(2)以已有的果蝇为材料,设计一组杂交实验确定E、e是否位于X染色体位置,可以选择的组合是亲本中的 和F 中的 杂交(不考虑基因突变、交叉互换),若 ,则E、e 位于X染色体上。
(3)让F 中的正常翅抗杀虫剂雄果蝇和正常翅不抗杀虫剂雌果蝇杂交,根据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来判断E、e 所处的染色体位置:若后代的表型及比例符合 ,则E、e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翅型基因与杀虫剂抗性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4)结果表明,E、e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F 中正常翅抗杀虫剂雌果蝇和正常翅抗杀虫剂雄果蝇自由交配产生子代,子代抗杀虫剂雌果蝇中纯合子占比为 。浙江省新学考调研检测模拟卷·生物(三)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C 【解析】生物体参与催化作用的含碳有机物有蛋白质和RNA,RNA 不可被蛋白质分解,A错误;很多有机物都可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中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有些糖类不是能源物质,如纤维素,B错误;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肪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血液中的葡萄糖除供细胞利用外,多余的可转变为脂肪,脂肪在糖类代谢发生障碍时,可分解供能,并转化为糖类,C 正确;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C。
2.C 【解析】甲是新冠病毒,乙是草履虫,病毒和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细胞结构,A错误;丙是蓝藻,丁是黑藻,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细胞核,B错误;甲是新冠病毒甲,丙是蓝藻,病毒无细胞结构,蓝藻是原核生物,甲和丙的主要区别在于丙具有细胞结构,C正确;乙和丁的主要区别在于乙没有细胞壁和叶绿体,D错误。故选C。
3.C 【解析】植食性动物的阑尾通常可直接参与消化植物性食物,人类有阑尾,但没有消化功能且较小,可能是人类起源于植食性动物,人类和植食性动物有共同祖先,人类和植食性动物有亲缘关系,A、B、D正确;但不能推理出原始人类是植食性动物,C不合理。故选C。
4.A 【解析】蔗糖、油脂、食盐中没有氮元素,蛋白质有C、H、O、N等元素组成,尿素等含氮废物是蛋白质代谢的终产物。故选A。
5.B 【解析】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不同形态的基因。故选B。
6.D 【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故选D。
7.B 【解析】睾丸里的精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殖,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故选B。
8.B 【解析】精子是精细胞经变形形成,精子细胞质成分大量减少形成尾部,线粒体主要集中在尾部。故选B。
9.C 【解析】线粒体内膜凹陷,扩大了相对表面积,有利于细胞呼吸最大化,体现的是结构与功能观,A错误;细胞内保持一定温度,有利于细胞呼吸的进行,体现物态与平衡观,B错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的释放或吸收,葡萄糖糖酵解释放能量,通过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作用ATP 吸收能量生成 ATP,体现了物质与能量观,C正确;细胞结构是长期演化的结果,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体现了进化与适应观,D错误。故选C。
10.A 【解析】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实验中,用苏丹Ⅲ染色后,滴加50%的酒精溶液的意义是洗去多余的染料方便观察。故选 A。
11.C 【解析】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一分为二,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染色单体分离成为二条染色体,纺锤丝逐渐变短将染色体拉向细胞两极,两条染色体间的距离增大,B曲线可代表这个变化过程。故选C。
12.B 【解析】碳酸钙须在酸性环境下解离成钙离子,才能被吸收,所以若在餐前空腹服用,产生的胃酸就会对胃壁产生不良影响。而餐中或餐后服用,就避免胃酸直接接触胃壁,保护了胃的健康。多喝水有助于是碳酸钙的溶解,帮助解离并吸收。故选 B。
13.D 【解析】跳跃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A错误;组成跳跃基因的元素有C、H、O、N、P,B错误;跳跃基因控制玉米籽粒色素斑点不稳定遗传的性状,C错误;基因组通过甲基化修饰可避免跳跃基因造成遗传危害,D正确。故选 D。
14.D 【解析】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跳跃基因对生物的影响不可能产生基因重组。故选D。
15.C 【解析】控制玉米籽粒色素斑点性状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A 正确;调控玉米籽粒色素斑点性状基因的表达遵循中心法则,B正确;玉米籽粒色素斑点性状表型由基因决定,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D正确;C不正确。故选C。
16.C 【解析】双亲都正常,后代出现患病,且其中Ⅰ—l不带有致病基因,说明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与红绿色盲相同,A正确;Ⅰ—2基因型都为XAXa,Ⅱ—3基因型为XAXa或XAXA,Ⅱ—3与Ⅰ—2基因型相同概率为1/2,B正确;Ⅰ—1和Ⅰ—2 的基因型分别为XAY和XAXa,已知出生的是男孩,正常的概率为1/2,C 错误;A和a互为等位基因,a可能是基因A发生基因突变所致的,D正确。故选C。
17.C 【解析】植物细胞中的类囊体膜上有光合色素,可吸收光能,在植物细胞的类囊体中只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糖类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利用该技术动物细胞不能合成糖类,C的解释不科学。故选C。
18.B 【解析】①组是空白对照,A正确;④组添加4滴鲜肝研磨液,底物浓度不变,酶浓度增大,酶促反应速率加快,B错误;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和酶浓度,根据相应结果可以得出酶具有高效性,C正确;该实验中温度与H O 浓度均为无关变量,在不同组别实验中应控制其相同且适宜,D正确。故选B。
19.B 【解析】第一组父母拇指均能向北侧弯曲,孩子出现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的,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是隐性性状,A错 误;第一组父母可能有的基因型组合是 AAXAA、AAXAa、AaXAa,B 正确;第三组父母可能有的基因型组合是 aaXaa,第三组 父母再生一个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孩子的概率是1,C 错误;第二组父母可能有的基因型组合是AAXaa、AaXaa第二组父母再生一个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孩子的概率不一定是1/2,D 错误。故选 B。
20. C 【解析】一个 N标记的大肠杆菌(拟核含1个 DNA 分子)转移到含 N 的培养基中培养三代,子代有DNA 8个,其中含 N拟核的大肠杆菌2个,A错误;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含 N,B错误;含 N的DNA8个,C 正确;大肠杆菌没有染色体,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10分)(1)细胞膜(1分) (2)缩小(1分) 深(1分) 色素分子是大分子物质不能流出液泡(或细胞)外,随着细胞体积缩小,单位体积的色素分子增多,颜色就变深(1分) (3)清水(1分) 质壁分离实验的外加溶液(或蔗糖溶液)浓度过高;细胞质壁分离时间过久,导致细胞死亡(2分) (4)先质壁分离后质壁分离复原(1分) 不同的植物施肥时,应配制相宜肥料浓度,浓度不能过高(2分)
【解析】(1)甲是细胞液,乙中充满外界溶液,甲乙之间被细胞膜隔开。(2)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液泡失水,体积缩小,色素分子是大分子物质不能流出液泡(或细胞)外,液泡颜色变深。(3)若要使该细胞质壁分离复原,可在此装片的盖玻片一侧滴加清水,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若很长时间过后,没有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可能的原因质壁分离实验的外加溶液(或蔗糖溶液)浓度过高;细胞质壁分离时间过久,导致细胞死亡(2分)。(4)给农作物施肥后,土壤溶液浓度升高,根细胞可能失水发生质壁分离,随后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根细胞可能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施肥时应注意不同的植物配制适宜浓度的肥料。
22.(9分)(1)育苗方式 种植间距 浇水数量和频次 施肥种类数量和频次 农药种类和数量等等填写其中的3点(3分,每点1分) (2)杂交育种(1分) 基因重组(1分) 人工选择(1分) (3)较多的叶绿体(或较多的叶绿素,或合理的答案)(1分) 光反应(1分) ATP 和 NADPH(1分)
【解析】(1)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是指在对比试验时保持所有相关变量相同时仅改变一个条件。“晋甘1号”和“晋甘11 号”开展上述对比试验时,仅品种不同,育苗方式、种植间距、浇水数量和频次、施肥种类数量和频次、农药种类和数量等等应该控制相同。(2)上述育种是采用多代自交,属于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决定育种方向的是人工选择。(3)晋甘1号叶肉细胞具有较多的叶绿体,有较多的叶绿素,在光反应中可吸收、利用更多的光能,更多的光反应产物有利于碳反应的进行,合成更多的糖,所以新品种“晋甘1号”口感甜脆。
23.(10分)(1)基质(1分) 脱氧核苷酸(1分) 基因转录(1分) 翻译蛋白质(1分) (2)RNA(1分) 自身所需蛋白质(1分) 新的线粒体(1分) 细胞供能(或ATP)(1分) (3)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产生ATP,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1分)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1 分)
【解析】(1)线粒体基因主要存在在线粒体基质中,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线粒体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2)新冠病毒能够阻断线粒体基因的表达,一旦被感染,就会导致线粒体基因不能控制合成自身所需蛋白质,就不能生成新的线粒体,导致细胞内供能不足,产生疲劳感。(3)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产生ATP,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体现了生命观念之一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念。
24.(11分)(1)不能(1分) 无论E/e和D/d是否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子代都可能出现结果中的表型及比例(2分) (2)抗杀虫剂雌果蝇(1分) 抗杀虫剂雄果蝇(1分) 雌果蝇都是抗杀虫剂,雄果蝇是抗杀虫剂和不抗杀虫剂为1:1(2分) (3)正常翅抗杀虫剂果蝇:正常翅不抗杀虫剂果蝇:短翅抗杀虫剂果蝇:短翅不抗杀虫剂果蝇=3:3:1:1,且各个表型中雌雄比例大致相等(2分) (4)1/4(2分)
【解析】(1)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关键看两对基因是否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若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经过计算无论E/e和D/d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子代都可能出现结果中的表型及比例1:1:1:1 (2)E、e是否位于X染色体,基因型区别在于雄性,只有选择雄性显性性状,才能在后代表型中区分出来,所以首先应选择F 巾的抗杀虫剂雄果蝇,接着选择亲本中的抗杀虫剂雌果蝇,则假设E、e位于X染色体上,经计算雌果蝇都是抗杀虫剂,雄果蝇是抗杀虫剂和不抗杀虫剂为1:1 (3)依据亲本表型以及 表型和比例可以推出 中的正常翅抗杀虫剂雄果蝇和正常翅不抗杀虫剂雌果蝇基因型是DdEe、Dde e 假设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经计算(3正常翅:1短翅)×(1抗杀虫剂:1不抗杀虫剂)=3正常翅抗杀虫剂果蝇:3正常翅不抗杀虫剂果蝇:1短翅抗杀虫剂果蝇:1短翅不抗杀虫剂果蝇 (4)E、e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中正常翅抗杀虫剂雌蝇和正常翅抗杀虫剂雄蝇基因型分别是 和 ,子代中抗杀虫剂雌果蝇基因型是----- ,则其纯合子比例为1/2×1/2=1/4。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