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知识必背知识点(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知识必背知识点(素材)

资源简介

原始农业与畜牧业(P3)
农耕 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 ①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②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③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业 原因: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 表现:①距今约9 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②距今约7 000年前,中国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③距今约6 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人类早期生活特点(P5)
①食物: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
②工具: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
③迁徙生活。
④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⑤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人类生产方式变化(P6)
1.农业产生后,男子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女子退居从属地位。
2.生产力发展,产生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
3.剩余产品增加和私有制出现,阶级产生,国家应运而生。
美洲作物外传(P9)
项目 欧洲 亚洲
玉米 ①16世纪中叶,南欧地区广泛种植 ②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①明朝时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②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马铃薯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甘薯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番茄 ①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栽培 ②18世纪末,经过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 ①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②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辣椒 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中国
食物生产现代化(P13)
原因 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实现批量生产,
各国特点 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则是大、中、小型相结合
食物储备技术进步(P14)
时间 表现
原始社会 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
古代社会 储备技术逐渐改进,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
20世纪50年代 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20世纪70年代 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21世纪以来 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
农业工具进步(P20)
石器 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增加了磨制
铜器 距今5 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铁器 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手工业工具进步(P21)
劳动方式发展(P22)
机器大生产特点(P25)
(1)背景: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2)标志: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
(3)特点: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商业的起源(P35)
时期 表现
商朝 ①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 ②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 ③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春秋战国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
秦汉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隋唐到两宋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元、明、清 ①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②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③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P38)
(1)古代世界信贷的发展
①两河流域:公元前22-前21世纪,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
②古埃及:公元前16-前11世纪,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受法律保护。
③古希腊:公元前4世纪,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2)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①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
②春秋时期:实物借贷比较普遍,出现货币信贷。
③唐朝: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
④宋朝: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⑤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⑥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3.商业契约
(1)古代世界商业契约的发展
①古埃及: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广泛使用。
②两河流域:公元前2600年左右,人们已经使用契约,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2)古代中国商业契约的发展
①商周时期:出现了契约。
②汉朝以后:凡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③唐宋以后:契约应用更加广泛。
现代科技发展(P38)
(1)计算机
目的 为满足弹道计算的需求
标志 1946年,美国军方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问世
影响 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2)网络
产生发展 ①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军用网络 ②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演化为互联网, 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遍布全球
成就 ①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②俄罗斯、美国、法国、中国等国家已研发出多种类型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大量航天器 ③在太空中建立了严密的地球测控网
世界市场形成过程(P41)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P42)
经营方式 主要史实
商品交易所 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
创立银行 16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 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是最早全面发挥中央银行各项职能的银行
证券交易所 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
百货公司 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1892年,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制贸易公司 为了有效地垄断对外贸易,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这些贸易公司由国家给予种种特权,在世界各地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
国际贸易格局变化(P43)
①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格局
a.形成:17世纪,英国通过各种手段打击荷兰,并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逐渐控制了海上贸易;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b.表现:来自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原料在英国工厂里被加工成商品,销往世界各地。
②多中心的世界贸易新格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一战后世界经济发展(P46)
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过程
①实施新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②斯大林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使苏联工业总产值于1937年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
(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2)表现
①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
②德国、意大利、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P48)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工业、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部门的生产效率。
村落的产生(P54)
1.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2.村落的出现
(1)原因: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2)表现: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3)特点: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4)影响: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集镇的产生(P55)
1.兴起
(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2.中国古代的集镇
(1)原因:为军事目的而设的。
(2)表现
①两宋时期:出现了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
②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城市的产生(P56)
1.产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2.城市的含义: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3.中国古代的城市
(1)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2)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3)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19世纪基础设施发展(P63)
①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并在楼房住宅中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②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③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P64)
1.环境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导致空气污染;生活与工业废水造成水源污染。
2.贫富分化: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3.交通拥堵: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普遍问题。
4.其他: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古代陆路交通(P67)
西方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中国 ①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②汉代:开通了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丝绸之路 ③唐代: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④元朝: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古代水路交通(P68)
中国 ①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②秦朝:秦始皇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③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④元朝: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
西方 ①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②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工业革命交通发展(P70)
条件 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
发明 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影响 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代表成就 ①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京张铁路:1909年竣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设计的“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
局限 中国的铁路业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
一战后陆路交通发展(P74)
1.高速公路的发展
(1)原因: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着道路的建设。
世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高速公路出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公路在各国广泛发展
中国 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到2018年底,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2.高速铁路的发展
(1)世界:1964年,日本的“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后来,许多国家都修建了高铁。
(2)中国
①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②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
③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
航空发展(P76)
时间 概况
1903年 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
1914年 美国开通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的航线,是世界上第一条空中航线
1919年 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
20世纪70年代 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
1950年,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开通中苏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
中医药成就(P8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