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谈新课导入中情境创设新课的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引人入胜的数学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数学的“情商”,启动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新课导入中情景创设也是新课程理念十分强调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形式。《数学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华师大版实验教材副主编、华东师大数学系王继延教授在新教材实施的教学建议中也提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从“复习——引入——讲授——巩固——作业”转变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从课程标准到教材主编,都给我们指引了一条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的路线,其中对新知识的导入都十分强调采用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在新课导入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本人根据在教研活动中所见所闻及自己实施新课程两年来的教学实践在此与大家一起探讨新课导入过程中情景创设的方法。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设置具有价值的问题,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要求。案例:(绍兴市初中数学“聚焦新课程”公开课——新昌实验中学——张启明)课题:华师大版七年级(上)数学5.1数据的收集教学片段:师:问题一:在今天的听课老师中,男老师多还是女老师多?问题二:在学校开设的十多门课中,大家最喜欢上的课是哪一门?师:生活中许多问题不能套用分式或法则来解决,需要仔细观察获取的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才能给出回答——用数据说话。评注: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两个问题引入新课,既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又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传授了新知识。二、运用故事创设情境爱听故事是每位学生的天性,用故事作为新课的开头,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因素,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案例(浙江省优质课评比课——湖州长兴新塘中心学校——江卫华)课题:华师大版八年级12.1——2、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教学片段:师:陈杰是湖州近代史上很有名的数学家,他以精确地测得黄道、赤道的交角度数是23°27'而闻名于世。在陈杰十六那年,他到外婆家过暑假,他舅舅是负责村上农田的测量,有一天,在面对一块不规则的土地(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进行测量时,他经过简单的思考之后,就取了四边中点,再连结两对边中点,四边形ABCD的面积=PQ×MN站在身边的陈杰,观察到了整个过程,第二天,他对舅舅说:你这样测量不是准确的,这样算得的面积比实际面积要大。…评注:以故事的形式引入,既赞颂家乡优秀数学家,又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几何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的热情。三、运用动手操作创设情境《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案例(作者教案)课题: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12.2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课前叫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矩形纸和小剪刀或小刀。开课伊始,我叫同学们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着图中虚线剪下,打开后,叫同学们观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然后由操作结果来探究菱形的特征和识别。评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概括出菱形的特征,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理解数学,让已知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体验为科学的结论,从中感受到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探究创新的意识。四、运用媒体创设情景《课标》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案例(上虞市优质课评比公开课——上虞市实验中学——顾丽萍)课题:华师大版八年级11.2——1、图形的旋转上课开始,伴随着优美的轻音乐,施教者在银幕上展示了预先录制好的同学们在公园里游玩的镜头,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展现在学生面前公园里许多大大小小旋转实物玩具,由此来作为新课的引入。评注:利用多媒体声像俱佳的特点,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后,初步感知旋转运动及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五、运用实例创设情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案例(浙江省教研室新课程课堂教学示范课例——宁波市效实中学——郑瑄)课题:华师大版5.1、数据的收集教学片段:师:同学们,在坐的诸位有对足球感兴趣的吗?(播放足球比赛录像片段)去年我国足球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想必大家都知道……生: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出了亚洲,走向世界。师:好!那么,如果在世界杯足球赛中,我们中国队获得一个宝贵的罚点球的机会,你觉得主教练米卢会将安排哪位运动员来主罚这个点球?为什么?”生1:郝海东!因为他在十强赛中进球最多!生2:祁宏!因为他的脚法最好!生3:范志毅!因为他是三朝元老,心理最稳定。师:三位都言之有理。那么究竟安排哪位主罚呢?我想,米卢教练会比较一下队员中罚点球最好的那几位的成绩,然后再作定夺。你认为呢?同学们点头称是。教师出示以下表格:罚点球总数 进球数郝海东 25 22范志毅 20 18祁宏 50 43师:看了这张表格,你认为谁去主罚最好?为什么?学生大多推荐“范志毅”。生4:我觉得应该让范志毅来主罚,因为他罚球进球率最高!师:各位同学,“事实胜于雄辩”!利用所掌握的数据可以作出合理的决策。一句话——“让数据说话”。评注: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对许多学生来说,“足球”和“世界杯”是最为时尚的内容,因此,也最具有现实性。这样的引入情景,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学习的同时,同学们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增进了对数学价值的感性认识——数据会说话!数据是有用的!六、设置模型,创设情境数学模型是揭示数学概念和规律的重要手段。很多数学知识,如果只是抽象的提出问题,学生就难于理解数学知识,运用模型形象、直观,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案例:(作者教案)课题:华师大版七年级3.1——1、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片段:师:如图,搭1个正方形需 根火柴棒(出示一个正方形模型);生:4根。师:搭2个正方形需 根火柴棒(出示二个正方形模型);生:7根。师:搭3个正方形需 根火柴棒(出示三个正方形模型);生:10根。…师:搭10个正方形需 根火柴棒;搭100个正方形需 根火柴棒,生:31根,301根。师:你是怎样得出的?搭n个正方形需几根火柴棒呢?评注:学生在观察模型的特征中,探求出解题的规律,并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有感性的认识,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他们的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游戏。综上所述,在新课导入中,创设情境,方法之多,作用之大,不过话得说回来,对于那些不太容易创设情境的内容就不必非要“冥思苦想”地创设情境,不妨采用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数学课脱离了情境也能体现数学课的功能。另外切忌把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搞“花架子”、作秀。惟有自然的,才是真正永恒的!让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十分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教材实际,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感兴趣的,能体现时代气息,又密切结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真正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在行动中。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