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7张PPT)第4课时 走向整体的世界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起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考情扫描】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2019 【Ⅰ】3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 23·江苏·全球联系2020 20.北京高考·“茶”字发音的传播史;23.江苏高考·“人和世界的发现”2021 【乙】32·殖民扩张 12·福建高考;29·浙江· 英国贸易保护; 17·浙江·开辟新航路;18.河北高考·“大西洋世界”经济发展考点分布: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影响及早期的殖民扩张。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主要考查中西对比。15—16 世纪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人口的迁移和物种的大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西欧国家通过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掠夺,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欧的殖民扩张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传统文明。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环节。时空构建单元知识结构背景过程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财力支持:西葡王室的支持精神动力:传播基督教和人文主义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客观条件:造船、地理、航海技术的进步其它航路的开辟西班牙:发现美洲葡萄牙:绕过非洲到达印度新航路开辟全球人口的迁移全球物种的交流旧大陆疾病的传播全球交流增强整体世界形成商品全球流动大西洋的“三角贸易”太平洋的“私银贸易”印度洋的贸易的发展世界新格局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美洲、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中断,亚洲受到冲击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由中国或者印度出发,经过中亚和西亚,由海路或陆路转往欧洲的转口贸易路线。奥斯曼帝国新航路: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何为“旧航路”?传统商路受到影响概念阐释:材料二:马可·波罗这样描述中国元朝一个藩王的宫殿:宫甚壮丽,在一大平原中,周围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墙垣环之,周围约五哩(一哩约等于1.6千米)。墙内即此王宫所在,其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宫内有美丽殿室不少,皆以金绘饰。材料一:15世纪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导致自然经济日趋解体,作为普遍交换手段的货币,不仅是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而且也日益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标志。因此社会各阶层人士无不醉心于搜寻黄金和财富,视之为改变命运的关键所在。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1)经济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对货币的需求增加(根本原因)(2)社会原因:人们强烈渴望黄金、白银,《马可·波罗行纪》诱导西欧人到东方寻金材料三: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欧商路枢纽,......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加之长期的战争行动,正常的商业秩序破坏殆尽,商旅裹足不前。从此东方运到欧洲的商品数量急剧减少,价格却迅猛上涨。欧洲上层社会一贯视东方奢侈品为生活必需品,不惜高价大批采购,由此导致贸易严重入超,贵金属大量外流,财政不堪负担。......各国遂纷纷采取行动,争取开辟绕过地中海通达东方的新航路。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3)直接原因: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传统商路,引发了商业危机一、全球航路的开辟1.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材料四:14-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人文主义提倡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 ——徐蓝 《世界近代现代史(1500-2007)》材料五 :宗教是促成欧洲海外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对他们长期反穆斯林的宗教战争记忆犹新,并始终为这种记忆所激励着。......伊比利亚人带着他们的讨伐精神渡过大洋,他们发现,在那里有更多的穆斯林有待消灭,有新的异教徒有待从偶像崇拜中被解救出来。——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4)思想原因:文艺复兴推崇的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5)精神动力:欧洲人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材料六:中世纪晚期,西欧封建制度内部矛盾重重。封建经济日趋衰败,......各国政府在财政上亦常常捉襟见肘,它们迫切需要新的财源,以增加收入,缓解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各国君主先后支持开辟新航路,大力向海外扩张。......同时,也只有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才能满足开辟新航路所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条件,所以开辟新航路基本上都是政府支持下的航海活动。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6)政治因素: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积极支持海上探险1.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一、全球航路的开辟材料七:科学文化的发展,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是开辟新航路重受的前提条件之一。15世纪出现的可以升起多张帆的三桅新型海船,较以前的船舶多有改进,不仅操纵灵活,航速加快,而且能够在各种风向中行驶。中国的指南针传入欧洲后,极大地提高了远洋航行的安全系数,从此海船敢于、也有条件驶向大洋深处。此外,地圆说的日益流行,使许多人坚信从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便能抵达东方,佛罗伦萨的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托斯堪内里就将中国和印度画在大西洋对岸。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地圆说罗盘针多帆桅杆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传入。地圆学说的日益流行1.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一、全球航路的开辟(7)新航路开辟的条件1492-1493年1487-1488年1498年1519-1522年太 平 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亚 洲欧 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好望角南美洲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一、全球航路的开辟一个中心两个方向东西四个人物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欧洲哥伦布哥伦布是毁誉参半的独门侠客 —敢往大西洋腹地深入前进麦哲伦迪亚士迪亚士是功败垂成的悲情英雄——最终怯于好望角狂风怒号中达 · 伽马达·伽马是修成正果的无畏勇士——最先开辟了欧非亚航线葡萄牙西班牙麦哲伦是无坚不摧的异乡孤魂—环球航行死于菲律宾群岛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卡伯特 1497卡蒂埃 1534哈得逊1610德雷克1577德雷克1580塔斯曼1642——1643巴伦支1594-1597世界地图:以航海家名字命名的地方:1.麦哲伦海峡2.德雷克海峡3.哈得孙海峡4.哈得孙湾5.塔斯曼海6.塔斯马尼亚岛......其他航路的开辟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其他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航路。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区域 支持国 时间 航海家 开辟航线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 探 险 英国 1497年 卡伯特父 子 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纽芬兰岛法国 16世纪 卡蒂埃 到达拉布拉多半岛荷兰 巴伦支 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17世纪初 英国人哈德逊 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俄罗斯 \ \ 在 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南半球探 险 英国 1578年 德雷克 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荷兰 1642—1643年 塔斯曼 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16世纪,英国、荷兰等国相继开始在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如荷兰的巴伦支曾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东西方的传统航路已被隔B.欧洲商业危机急需得到解决C.英荷欲开辟最短的欧亚航D.西葡贸易垄断地位面临挑战D2世纪1405-143314871492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迪亚士到达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香港文化学者王鲁湘博士指出:“郑和死后,明朝人的身影,从此就从海洋上消失了。”请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中国人开拓远洋航行的时间比西方早,大航海时代,为何没有中国人的身影?你对此有何感想?(12分)材料一: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 000余万两。然朝廷……只图罢市舶司,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张岂之《中国历史 元明清卷》材料二:1644—1683年,清朝执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显然是针对沿海抗清势力而采取的非常措施。……——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原因:①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行为既缺乏经济动因,又给明朝带来巨大财政负担;②在西方大航海和早期殖民时代,由于面临来自海域的威胁,明清王朝实行海禁政策。(4分)感想:中国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本来具有先发优势。但是在面临外域挑战时,却关闭了国门,闭关自守,坐井观天。这一举措失去的不仅是中国海洋权益与资源,更是失去了中国不断认知外部世界与提升自我发展的机会,最终中国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背海而亡、向海而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事件,除了开通丝绸之路以外,恐怕就要数郑和下西洋了。郑和带回物产的价值巨大,奇珍异宝多成为御用或用于赏赐,很多都随着明神宗和明宣宗埋入了墓穴。而达 伽马等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的珍宝则进入市场,获取巨额利润。这说明( )A.社会制度不同,对外政策有别 B.经济水平不同,航海结果有别C.社会环境不同,价值观念有别 D.航海水平不同,利润大小有别C“哥伦布大交换”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这种生态学上的变革,便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哥伦布大交换从历史的长时段出发,哥伦布大交换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一、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人口迁移原因美洲其它地区(2015·海南高考·10)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⑴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相互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⑵欧洲人的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减少90%—95%。B【知识扩展一:人口迁移的原因】(3)为追求财富而移民:部分穷困潦倒的贵族、新兴商人和资产阶级,以及其他有冒险精神的人(1)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相互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4)贩卖非洲黑人:进行资本原始积累(2)掠卖人口,开拓海外殖民地:如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准许华工岀国,实际上是准许掠卖中国人口(5)逃亡海外:逃避政治宗教迫害迫害。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一、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人口迁移原因美洲其它地区⑴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相互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⑵欧洲人的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减少90%—95%。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奴贩卖到美洲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土著印第安人、欧洲白人、非洲黑人,以及其他混合血统的人)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⑴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2)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区移民,(3)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人口【知识扩展二:人口迁移的方向】被迫移民主动移民【知识扩展三:人口迁移的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①欧洲人对美洲殖民掠夺,贫穷落后;②印第安人锐减;③黑奴贸易罪恶深重;非洲丧失了大批的精壮劳动力,制约了非洲的发展;摧残了文化。④各种疾病传播蔓延。①改变人口地理分布(人种和民族结构);②出现族群混合现象;③促进世界动植物的交流;推进世界的物质和文化交流。④加快了殖民地的开拓进程【促进落后地区(美洲)经济开发】⑤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了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导致民族国家的诞生。如美国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有人说,人口迁移的过程既是不同生产方式传播交流的过程,也是不同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对此你如何理解?一、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物种交换物种大交换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介绍番薯时,就曾提及其救荒作用,认为番薯“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陕西、四川交界的秦岭、大巴山区,在明代还属于尚未完全开发地区,到清代乾隆年间就已经在山区遍植玉米,“其后川楚人多,漫山遍野皆包谷”。16世纪初,花生由东南沿海地区传入中国。进入19世纪后,在欧亚非地区,花生在供人们食用的同时,亦迅速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和出口商品。【物种交换对中国的影响】番薯等农作物成为中下层民众重要的食物,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中国贫瘠地区的开发,为人口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作物的引进,推动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新航路开辟之后,屠杀与病毒带走了无数人的生命,但世界人口却在增长。也界人口在1500年约4.25亿,到1600年前后增长到5.4亿,到1750年前后,达到了7.2亿。世界人口增长的原因是()A.工业革命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B.各大洲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C.农作物在新旧大陆间的交流 D.近代生命科学的兴起和发展C材料一:1494年1月哥伦布写给西班牙国千夫妇的报告写道:“这里需要各种物资,粮食应该(继续)运到这里,直到我们在这里播种和栽种的作物收获为止。我们要的是小麦,大麦和葡萄藤。……应该运来一些活羊,最好是羊羔,母的比公的更好:还要公母都有的牛犊。…这里多么需要有角的牛羊和驮载的役畜……如果在一千个移民中有一百骑兵,那将很不错,而且是甚为有益的。”材料二:马作为畜力的使用,改变了美洲以人力为主的劳动模式。羊随哥伦布干1493年到达。16世纪初,牛也被引进美洲的峡谷地带和中美洲。美洲有大片肥沃的草场,特别适合放牧牛群,羊群。膘肥奶足的牛羊为人们提供了肉食和奶类,渐渐取代猪肉,促进了人口的营养和健康。牛仔们放牧牛群,催生了美洲的特色文化。除这些大动物之外,老鼠也藏在航船中漂洋过海到了美洲,这对美洲的生态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哥伦布大交换影响的认识。(5分)【物种交换对世界的影响】认识:改变了美洲以人力为主的劳作方式;丰富了美洲的饮食结构;催生了美洲的特色文化;有利于殖民活动的开展,为殖民者创造了财富;给美洲印第安人带去了灾难;新航路开辟之后,旧大陆的马、牛、猪等家畜出现在新大陆,由于缺少天敌以及条件适宜,草场的自然生长根本赶不上这些牲畜的生长与繁殖速度。玉米在中国传播,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也因肆意种植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A.改变了世界的自然环境状态 B.造成了世界人口的衰减C.开阔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 D.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A改变了美洲的生态链。一、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疾病传播原因结果影响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对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据估计,1500—1800 年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 亿人死于传染病传染病造成的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 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改变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哥伦布的到来使美洲印第安人有生以来第一次,迎面遇上他最可怕的大敌:不是那个白人,也不是这位白人的黑人仆从,而是那些看不见的杀手,潜伏在这些人的血液内,气息中,被他们带上岸来。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A.开启了亚欧的交往 B.伴随着疾病的传播C.是血腥的暴力征服 D.加速了物种的交流B1699年,某位日耳曼传教士记载:“印第安人,这么轻易就会死去,只需见到、嗅到一名西班牙人,就足以令他们失魂丧命。”。大西洋贸易印度洋贸易太平洋贸易一、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太平洋贸易大西洋贸易印度洋贸易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1.物种交换、人口迁移与疾病传播二、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2.商品的世界性流动1.物种交换、人口迁移与疾病传播2.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二、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①市场空间范围扩大 : 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达。②市场贸易商品种类增多 : 美洲的玉米、烟叶、蔗糖和马铃薯,亚洲的香料、丝绸、茶叶,非洲的珍珠和奴隶等,都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③市场联系便捷 : 直接沟通世界的新航路,使商品运输的速度和运载量迅速扩大。④市场资本总额和贸易总额增长 : 新航路开辟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商业资本增多。⑤市场组织、维护机制初建 : 新航路开辟后,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⑥市场主体力量增强 :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价格革命促使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领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探究:全球航路开通后商品是怎样进行世界性流动的?海路贸易 主导国 贸易双方及主要交换物印度洋贸易 西欧 诸国 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大西洋贸易 欧美贸易 手工制品(欧洲) 贵金属、蔗糖和烟草(南美)三角贸易 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欧洲) 黑人(非洲)→奴隶(美洲)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 葡萄牙 线路1:生丝、瓷器等(中国澳门)至印度果阿中转 白银(欧洲)→中国线路2:生丝(中国)→澳门→白银(日本)→中国太平洋贸易 西班牙 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中国)→马尼拉→白银(墨西哥)→马尼拉→中国根据材料回答“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10分)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双层性;时间具有长期性16世纪 葡萄牙殖民地示意图(绿色)16世纪 西班牙殖民地示意图(红色)17世纪 荷兰殖地示意图(绿色)18世纪 英国殖地示意图(红色)3.扩张与争霸26二、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殖民国家 葡萄牙 西班牙扩张方向活 动 区 域 美洲非洲亚洲殖民特点共同特点非洲和亚洲巴西西非、东非海岸的一些据点印度、印尼、马六甲、澳门侵占军事据点,垄断商路,建立商站,进行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美 洲中南美洲菲律宾开采黄金白银、建立大庄园、种植园、奴隶贸易①都采取暴力征服手段掠夺财富②都属于封建性质的,掠夺的财富用于奢侈消费,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资本。二、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3.扩张与争霸荷兰17C 英国17-18C兴起 条件过程殖民扩张方式和特点17世纪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海上马车夫”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垄断贸易(商船队)。①1588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②17C后半期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③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18世纪下半叶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日不落帝国”①海盗掠夺;②商业(殖民)战争;③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④黑奴贸易(三角贸易)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经济优势③政治优势 ④军事优势①地理优势 ②经济优势③政治优势(1581年)二、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3.扩张与争霸拓展探究:同样是争夺海上霸权,为何英国成为最后的赢家?国家 手段 主要用途 特点 结果葡萄牙 西班牙荷兰英国工商业文明打败农业文明,无以为继商业公司银行信贷海上贸易海盗劫掠商业战争黑奴贸易简单粗暴封建主义资本原始积累原料产地发展制造业掠夺金银强制劳动商业资本主义挥霍商业资本市场拓展工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打败商业资本,中途败落持续发展结论:国际竞争不仅是军事的竞争;更是政治、经济等综合实力的竞争,要抓住机遇,敢于创新,迎接挑战二、世界格局的演变(一)贸易格局的变化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贸易格局呈现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的态势。(二)早期殖民扩张→打破多元文明格局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葡萄牙和西班牙很快走上了大规模殖民掠夺的道路。2、表现3、影响(1)对世界(2)对欧洲(3)殖民地国家(1)对世界:3、早期殖民扩展的影响加强了世界各地联系,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17世纪从甘蔗被移植到英属的巴巴多斯岛和法属的马提尼克岛开始,加勒比海大大小小的岛屿被开辟成为甘蔗种植园。加勒比海地区的风貌、居民构成、经济方式都在渐渐变化,历史学家将这一持续不断的变化称为“蔗糖革命”。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价格革命的影响C.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 D.工业革命的推动C16世纪中期,西班牙人主导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辟了墨西哥与中国之间的跨太平洋商业通道。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美国发展了对华动物毛皮贸易和檀香木贸易这一跨太平洋国际贸易。这两条贸易通道的开辟()A.巩固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B.适应了欧美国家商品输出的需要C.缩小了拉美与北美经济发展的差距 D.促进了全球新兴贸易网络的发展D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业革命全球航路开辟金属货币大量流入欧洲国家商业路线和商业贸易中心的转变商品种类和数量的增多商业交易变得更加频繁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价格革命经济结构变化新兴资产阶级壮大封建领主地位衰落阶级关系变化社会转型大量财富流入欧洲,加速资本原始积累,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2)对欧洲:(3)对殖民地①破坏性:是灾难,给殖民地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造成亚非拉地区长期的贫困和落后。②建设性:殖民扩张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冲击殖民地传统的社会经济体制,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与进步。(2019·全国Ⅰ卷高考·3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C帕特里克 奥布莱恩在《欧洲经济发展》中认为:就欧洲的崛起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你对这个观点如何看待?“欧洲崛起”的原因是什么?看法:观点片面,强调“欧洲中心”,忽视亚非拉等地区为欧洲崛起所做的贡献原因:欧洲的崛起,既是欧洲内部力量迸发的结果,通过开辟新航路、拓展世界市场、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等一步步领先世界,但在欧洲崛起的早期,欧洲通过对亚非拉等地区野蛮侵略和血腥掠夺,获得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开拓了世界市场,因此在欧洲崛起的路上亚非拉等边缘国家的作用举足轻重。我们国家应该如何崛起?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 沟通 合作 共赢从空间来看,世界殖民地主要分布于广大的亚、非、拉地区(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葡、西独大)基础梳理相关史料列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18世纪晚期)1、殖民国家及范围(15世纪末-18世纪晚期)(1)西·班牙:①1496年,在海地建立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②16世纪中叶,殖民地范围:除巴西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2)葡萄牙:巴西(3)荷英法:中南美洲零散地区小部分土地(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基础梳理相关史料2、殖民方式(政治+经济)(1)政治:建立总督制度,实行专制统治(2)经济:①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②开采金银矿,掠夺巨额财富③奴役屠杀印第安人④从事罪恶的黑奴贸易⑤垄断贸易,限制殖民地经济发展世界最著名的银矿——波托西银矿,鼎盛时期,其产量占全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1545-1824年近300年间,殖民者共从这里攫取了2.5万吨白银,有800万印第安人死于繁重的劳役之中,被称作“地狱的入口”。墨西哥的波托西银矿(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阶段性)相关史料基础梳理1、15-16世纪:西、葡早期殖民活动时间 殖民国家 殖民地范围 殖民方式15-16世纪中叶 葡萄牙西班牙亚洲沿海地区(印度的果阿、马六甲、中国澳门)建立商站(殖民据点) 控制商路菲律宾直接统治抢夺土地和财富问题探究:为什么无法像在拉丁美洲那样占领更广阔的殖民地?①亚洲国家封建经济比较发达,有一定实力;②西、葡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力量较弱。(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相关史料基础梳理2、17-20C初:英国、荷兰和法国的殖民活动(1)南亚(印度):英国对印度的征服与掠夺①经济:东印度公司,掠夺大量财富和巨额利润,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②政治:挑唆内战(印度人打印度人)或直接武力侵略。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几乎控制印度全境(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梳理2、17-20世纪初:英国、荷兰和法国的殖民活动殖民国家 殖民概况(2)东南亚:荷兰17C初建立巴达维亚殖民地后,后来占领整个印度尼西亚英国法国美国占领缅甸和马来半岛大部分侵占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印度支那地区)从西班牙手中夺得菲律宾(美西战争:1898)。(3)西亚:殖民国家 殖民概况英、法、俄英、法、俄瓜分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英、俄控制伊朗经济与内政,划分势力范围殖民国家对东南亚的侵略(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梳理2、17-20世纪初:英国、荷兰和法国的殖民活动(4)东亚:殖民国家 殖民概况列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1910年吞并了朝鲜半岛(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重点探讨亚洲为什么俄国和日本没有成为殖民地?俄国1861年农奴改革,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分别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加强了本国实力。(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由外及内)基础梳理时间 背景 侵略活动 侵略特征15-19世纪中叶 新航路 开辟19世纪中后期 第一次 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 工业革命在西非、中非和南非占领重要港口和城镇,持续进行奴隶贸易多局限在沿海地区①英法争夺埃及;②英法控制苏伊士运河;③英国侵占埃及进而侵略苏丹;④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扩张1、过程①由奴隶贸易到全方面进行殖民入侵;②欧洲探险者深入非洲腹地探险。①英法德各自制定侵略非洲的计划;②1884年,欧洲列强召开柏林会议,“有效占领”“地图上作业”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侵占了几乎整个欧洲列强之间达成侵略协议;非洲几乎被瓜分完毕。背景 在抢夺殖民地过程中,列强冲突加剧,为解决矛盾和进一步瓜分非洲时间 1884年参加国 英、法、德等国内容 ①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有效占领”原则。②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 。影响 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 世纪末20世纪初,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 。(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基础梳理1884年柏林会议相关史料英:“2C”计划—南北纵贯法:“2S”计划—东西横贯德:西南非—东非斜跨非洲(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重点探讨2、思考点:图中各国的分界线有什么特点?它反映了什么问题?给非洲带来什么影响?相关史料列强瓜分非洲示意图非洲的国界44%都由经线或纬线划分,30%的国界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分,仅26%的国界是自然边界。——金点强 王守望《非洲:几何线边界埋下祸根》(1)特点:分界线几乎是直线(2)问题:欧洲列强瓜分非洲,无视非洲国家主权,人为划定疆界,没有考虑当地的地理面貌和土著民族的情况。(3)影响:土著部落、民族的分离,破坏了当地传统政治、经济及人文结构,给非洲国家间的边界、种族等冲突埋下隐患。(四)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基础梳理相关史料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的殖民地统计表国家 占有的殖民地数/个 殖民地人口/人英国 55 3.9亿法国 29 6235万德国 10 1307万比利时 1 1500万葡萄牙 8 968万荷兰 8 3741万意大利 4 139万到1900年,非洲面积的90.4%,非洲面积的90.4%,亚洲的56.6%,美洲的27.2%,大洋洲的100%已沦为殖民地,整个世界被列强瓜分完毕。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的势力深入到世界各个角落。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曹顺仙《世界文明史》(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2)表现:①亚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②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③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实际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