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学生佳作 《与朱元思书》课堂微写写作训练写作训练:请在以下文句中任选一句,进行扩写,要求意境与原文一致,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不低于150字。(1)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2)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学生习作与点评01泉水拍打着岸边石块,激起一朵朵晶莹的水花。泉水“泠泠”地叫嚷着、欢笑着。漂亮的鸟儿扑腾着翅膀,“嘤嘤”地叫着,如那天籁般悦耳,十分和谐动听。蝉不厌其烦地叫嚷着,叫嚷着,空谷中一声声蝉鸣,反而还多了几分情趣。高高的山上,偶尔传来一两声轻猿清啼。猿啼声幽幽地传来,为这山中增了几分凄静。水缓缓地淌着,山静静地立着……点评:这一段中动词运用是极好的。你看“叫嚷着”“欢笑着”“扑腾着”,只几个简单的动词就把山中清幽之中的欢快再现了出来。文 段结尾,“水缓缓地淌着,山静静地立着……”又平添几分韵味。02瞧那些嶙峋的山——笔直地向上,直插云霄,似一柄柄绝世利刃,刺穿苍穹,屹立在云端之上,散发着阵阵慑人寒气;又似一个个垂死之人,不屈上天之命,怒指苍穹,发出阵阵嘶哑咆哮之声。这咆哮,饱含着滔天的不甘,发泄着惊天动地的愤懑之情。同时,且看那无数的山峰,个个不凡。有的如刀锋般犀利,有的如烈焰般灼烧,有的如冰块般寒冷……竟让人不敢有直视它们的勇气,群山万壑所透露出的气息就不得不让人敬仰万分。点评:这一段比喻用得精妙且别具匠心。如果说把山峰比作利刃是常见之喻,那把山峰比作垂死之人不甘之戾气就独到出彩,而把山之峥嵘用人之咆哮来作喻,则更是得其神而赋其声者也。泉水拍打着岸边石块,激起一朵朵晶莹的水花。03山间,细泉流动,在不规则的轨道上缓缓流下,在那极小的轨道中活动,在小道两旁留下自己湿润的痕迹。当小道猛然断截,泉水渐落,轻轻拍打在布满绿苔的巨石上,发出清脆悦耳的“泠泠”声响。时有几只雄鸟盘旋在山间,发出几声长啸。而这里更有不知隐藏在哪棵绿树下或是立在某个绿潭清泉边的不知名的鸟儿,在那时不时地、或有规则或毫无章法地叫着,听来也是一首首怡人的奏曲。在这幽寂无尽的山谷当中,蝉叫声显得是那么急促,不停地在耳边响起,而猿的啼叫则是此起彼伏,在深幽的山谷中,仿佛是被无尽地延伸了一般,在空气当中久久回荡,从未停息。点评:喜欢首句句式的渐增,“山间”,“细泉流动”,“在不规则的轨道上缓缓流下”,大有娓娓道来之势;喜欢“当小道猛然断截”的句意变化,大有平地里起波澜之势。04两岸的高山生长着成百上千的大树,高耸入云,遮天蔽 日;奇形百状,姿态各异。它们拼命地生长着,即使是电闪雷鸣,风吹雨打,严寒酷暑,它们都狠狠地扎根在肥沃的土壤中,汲取着营养,茁壮成长。它们争相生长,欲与天公比高。山峦仿佛也在赶趟地往高处远处伸展着。山峦的顶峰那株最挺拔、是昂然的松柏,直指苍穹,直插云天。成百上千的山峦形成无数的山峰,令人叹为观止。那多像跃动的墨迹呀!横,是连绵的山峦;折,是陡峭的山脊;坚,是擎天的主峰;撇,是横逸斜出的松柏……无一不昭示着大山无穷生机。点评:如果说文段中的四字词语,如“成百长千”“高耸入云”“直插云天”、“姿态各异””电闪雷鸣””风吹雨打””严寒酷暑””茁壮成长””争相生长“’叹为观止””直指苍穹””遮天蔽日”等等还不能看出作者的用心良苦,那这几个新奇的比喻,就足以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了,“横,是连绵的山峦;折,是陡峭的山脊;坚,是擎天的主峰;撇,是横逸斜出的松柏……”05在两边那陡峭的山崖上,那石缝中,竟钻出一棵棵大树,而且是那样茂盛。那密而绿的树冠,似乎是要撑起一把覆盖天空的伞,让人看了竟有一丝在密林深处的寒意。它们都互相竞长,趁着山势向上长,那如闪电一般一发不可收拾的长势,在那山崖上蔓延开来。那苍劲有力的枝干,就像一个个攀岩的人,不断地向上,向着更高的地方,狠狠地长,目标好像是天上。这树林,乍一看,就像一幅泼墨山水画。点评:文段中的三个比喻句是其精彩所在,犹其喜欢这一句:“它们都互相竞长,趁着山势向上长,那如闪电一般一发不可收拾的长势,在那山崖上蔓延开来。”“那如闪电一般一发不可收拾的长势”写树之生机何其形象!06在烟涛微芒里,在云霓明灭中,隐隐看到两岸高山,连着青天,好像悬在半空中一样。高山之巅,绝岩之上,青松倒挂,浓浓雾色之中,一抹青黛,很淡很淡,却很深很深。淡淡的像随手一笔,深深的是沁入人心的寒凉。高处不胜寒,树梢的翠绿带着墨色,密密的,吞噬了全部的视觉。云烟摇动,这山跟随着,向更高处,更远处伸展,那团黛色融在白色的山岚中,慢慢扩散,也是向更高处,更远处。点评:我想,叶可在写文段的时候,大脑里想到的不是朱元思笔下的山,想到的是李白笔下的蜀山。能把平时自己积累赏析的古诗灵活运用,此为实例之一也。07身在仙境,耳旁仙乐袅绕,泉水泠泠,一声声,清脆悦耳,是山谷轻轻的呢喃,唤着林间的鸟儿;脆生生地一叫,瞬间蔓延到了整个树林嘤嘤声的鸟鸣声在山谷里回旋;日高起,土生烟,树间多了一种大声响,是风划过树枝,摇动树叶的声响吗?不是,它们抗议着,加大了声响,是蝉,弹着琴,弹着属于自己的曲调,虽单一,却极富生命力。两岸猿声,千转百叫,没有一丝间隙,声傍仙音,你如置身仙境。点评:这一段的句式特别有意思,我们细读会发现长短句的交替运用,作者是那样的娴熟,以短句入手,易于读者上口,中间长句摇曳。同时从“日高起,土生烟”一句中依然能看出平时的古诗词积累对作者写作时的影响。我想,叶可用这种方式告诉了我们对自己积累知识要善于利用。08两岸的重岩峭壁,隐天蔽日。屹立着一株株挺拔的古树,这些树木虽盘根错节,枝干回环曲折,就像一只只张牙舞爪的魑魅魍魉,令人见此凋朱颜。但它们仍然不失生机,枝叶浓密,放射状的根系有力地扎进千沟万壑。千奇百怪的山峦仿佛都在向着高处或远处延伸着自己伟岸的肢体,或直接笔直向上;直指苍穹,形成无数嶙峋的山峰。在云雾缭绕的清晨,这些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山峰,显得更加缥缈,虚幻,仿佛诗人笔下的人间仙境一般可望而不可及。点评:如果说读到李宏宇把山比作垂死之人,已觉惊奇,现在居然有人想到了用“魑魅魍魉”来比喻树,读到此处,心中更生感慨啊。那得是长成什么样的树,那得是盘曲成什么模样,那得嶙峋到何种地步才称得上“魑魅魍魉”啊,短短的四个字,让人对那树充满了无限的猜想。好的比喻就应该言已尽而意无穷。09一绿,满眼的绿。那是一片墨绿,深沉而富有生机。其上似乎还带有润色的水意,使人不觉心生寒意。那绿在向上蔓延,如潮水般席卷了整个山峰。山被绿覆盖了,那倒挂山尖的青松也似乎在向前伸展,虬劲苍老的枝干如麻般互相扭曲着。枝干的顶端,是一点惊人的绿,鲜艳欲滴。刹那间,世界,变成了绿色。点评:首先,喜欢作者的段式结构。其次欣赏几个动词的运用,“蔓延”“ 席卷”“ 覆盖” 一气呵成,文意畅达。二听,山之声。那清脆、悠扬的泉水被坚石拍碎的高音;那空灵、婉转的是鸟儿窃窃私语的细响。无止无休、刺耳无比的是蝉证明存在的低鸣;回荡山间,哀转久绝的是猿山间捕猎的高呼。细响、高音、低鸣、高呼 。在空荡的山谷中清晰可辨。听,山的声音。点评:同样出彩的段式结构,同样出彩的构思。文段对四种声音平均用墨,而让内容没有聚焦,内容显得不够充实,此为一遗憾也。10冰凉的泉水于石缝中喷涌而出,带着一抹令人心旷神怡的澄澈,与蓬勃生机,拍打在溪流中央布满青苔的磐石上,发出清越的脆响,终日不绝,和着翠枝上小鸟的轻鸣,显得颇富奇趣,悦耳动听的曲调始终在山间回响。鸟儿时而腾飞,时而轻立枝头,双双成对,三五成团,和成动听的音符。枝叶繁盛的树丛间依稀传出几只闲蝉的轻吟。随时间的推移,蝉音变得高低起伏,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回婉转,时有山崩地裂的豪迈,时有小桥流水的柔情。猿在忽明忽暗的树荫间奔走跳跃,背上鲜明的毛发还在阳光下闪烁出油亮的光。猿时而长啸,呼朋引伴,实有些啸聚山林之感。点评:这一文段开篇就给人极强的画面感,你看“于石缝中喷涌”、“布满青苔的磐石”、“鸟儿时而腾飞,时而轻立枝头”、“枝叶繁盛的树丛间”,总能时时让读者在大脑中产生相应的画面,尤其是“猿在忽明忽暗的树荫间奔走跳跃,背上鲜明的毛发还在阳光下闪烁出油亮的光。”这一笔如特写定格。较之他人都从听觉角度写猿,此为妙笔也。11清柔的泉水轻轻拍打着密布青苔的细石。泠泠作响,水声清越、宛转、悠扬。若那从绵远山际赶来的马帮的铃声,在山路上洒下一片碎响,使人心喜悦;似那空谷之中回响的笛声,在山间迂回萦绕,使人听而静心;又如那或深沉或低吟的提琴,丝丝缕缕幽幽切切,优雅而淡然。鸟儿轻舒着翅膀,望向那正勃勃升起的朝阳,相互和鸣着、协调着。轻灵的叫声在空气中交织翻飞,似是在感谢太阳的恩赐。点评:写山之声,本文段是这一次写作中的翘楚。声音不见其形,如去实写,只能像原文一样用拟声词。而原文已经用了“泠泠”这一词,再用其他只会造成拟声词的堆彻的情况。此时作者却巧妙的地运用了联想,把大家熟知的声音“铃声”“笛声” “琴声”借用过来,丰富了读者的声响想象,又增强了读者对“泠泠”的具体体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