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知识清单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浙科版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知识清单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浙科版必修2

资源简介

浙科版2019版新教材 生物必修2
第二章知识点清单
目录
第二章 染色体与遗传
第一节 染色体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
第二节 基因伴随染色体传递
第三节 性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和性别相关联
第二章 染色体与遗传
第一节 染色体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
一、染色体的组成与类型
1. 概念:当细胞处于分裂期时,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经高度螺旋化和反复折叠,形成
线状或棒状的小体即为染色体。
2. 组成:主要是DNA和蛋白质。
3. 功能: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
4. 类型:端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中间着丝粒染色体。
5. 对于同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着丝粒位置等都是相对恒定的,是人们识别染色体的重要标志。
二、减数分裂
1. 概念剖析
(1)适用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2)时间: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生殖细胞时。
(3)特点: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4)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原始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2. 过程(以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为例)
时期 图像 主要特点
减数分裂前的间期 染色体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 前期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发生交叉互换
中期 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
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 细胞一分为二
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 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中
中期 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面上
后期 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移向两极
末期 细胞一分为二,形成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子细胞
2.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特殊行为的时期
a. 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b. 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 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比较
比较项目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场所 睾丸 卵巢
处于MⅠ的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初级卵母细胞
处于MⅡ的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次级卵母细胞、第一极体
细胞质分裂 均等分裂 初(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第一极体的细胞质均等分裂
是否变形 是 否
结果 产生4个精子 产生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
三、受精作用使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得到恢复
1. 受精作用
(1)概念:精子(雄配子)和卵细胞(雌配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合子)的过程。
(2)实质:受精卵内,精核和卵核发生融合。
2.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意义
(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可保持生物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使生物在不同世代间的
染色体数目和遗传性状保持相对的稳定。
(2)减数分裂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可能,有利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进化。
四、减数分裂过程中基本概念辨析
1. 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
(1)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其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的一对染
色体。如图中A和B、C和D。
同源染色体的判断依据:能配对;大小、形态基本相同;来源不同。
(2)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发生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它们的形态、大小一般不同。如图中A和C、A和D、B和C、B和D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2. 四分体
  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称为四分体。1个四分体=1对同
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四分体形成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3. 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
(1)姐妹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上由同一着丝粒连接的两条染色单体,如图中a与
a'、b与b'等。
(2)非姐妹染色单体:一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如图中a与b、b';
二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如图中a与c、c'、d、d'。
4. 交叉互换
  MⅠ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染色体片段交换的现象。
五、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分子数、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的变化
1. 表格(假设体细胞内染色体数为2n)
项目 核DNA 染色体 染色单体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2n→4n 2n 0→4n
减数第一次分裂 前期 4n 2n 4n
中期 4n 2n 4n
后期 4n 2n 4n
末期 4n→2n 2n→n 4n→2n
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 2n n 2n
中期 2n n 2n
后期 2n n→2n 2n→0
末期 2n→n 2n→n 0
2. 坐标曲线模型
3. 柱形图模型(以精细胞的形成过程为例)
(1)染色单体判定:随着DNA复制而出现,随着着丝粒分裂而消失。
(2)染色体和核DNA判定:无染色单体时,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1∶1;
有染色单体时,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1∶2。
4.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中核DNA与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
(1)曲线识别
(2)曲线解读
项目 上升段变化原因及时期 下降段变化原因及时期
核DNA DNA复制、间期 细胞一分为二、末期结束
染色体 着丝粒分裂、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5. 特殊曲线识别

图1 图2
(1)图1曲线解读
①AB段表示DNA正在复制。
②BC段,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表示间期的G2期、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
③CD段表示着丝粒分裂。
④DE段,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
分裂后期和末期。
(2)图2曲线解读
①AE段为有丝分裂过程,其中AB段表示间期、前期和中期;BC段变化原因是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CD段表示后期和末期。
②FI段表示减数分裂,其中FG段表示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GH段变化原因是细
胞一分为二;HI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的判定
1. “三看法”判定细胞分裂方式
2. 利用不同分裂时期特点判定细胞分裂方式及时期
3. 结合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质的分裂情况判断细胞类型
七、配子种类数的分析
1. 正常情况下,两对同源染色体A、a与B、b独立遗传且无交叉互换
(1)产生配子情况图示
(2)体细胞为n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实际能产生配子种类
①一个精原细胞: 产生2种配子。
②一个卵原细胞:产生1种配子。
③一个生物个体:产生2n 种配子。
2. 在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1)产生配子情况图示(以一个精原细胞含一对同源染色体为例)
(2)体细胞为n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
①一个精原细胞:产生4种配子。
②一个卵原细胞:产生1种配子。
③一个生物个体:产生若干 种配子。
第二节 基因伴随染色体传递
一、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1. 萨顿提出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1)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内容: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可能是基因的载体,即基因在染色体上。
(2)依据:基因和染色体在行为上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具体如下表:
染色体 基因
在生殖的过程中存在状态平行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各期中保持
着一定的形态特征 基因在杂交实验中始终保持其
独立性和完整性
在体细胞中的数量、来源平行 成对存在,其中一条来自母方,另一条来自父方 成对存在,其中一个来自母方,另一个来自父方
形成配子时的行为平行 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彼此
分离,不成对的非同源染色体随机地进入配子 等位基因互相分离,非等位基因
自由组合地进入配子
2. 分析摩尔根的果蝇眼色遗传实验
(1)选用果蝇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原因:个体小、繁殖快、生育力强、容易饲养、具有许多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2)摩尔根的发现及眼色遗传实验

(3)摩尔根的假说
①依据:果蝇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其中有1对同源染色体与果蝇的性别相关,
称为性染色体。雌果蝇具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记为XX;雄果蝇具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记为XY。
②提出假说:白眼基因(w)是隐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
位基因。用“+”表示红眼显性基因,则白眼果蝇基因型为XwXw(雌)、XwY(雄),红眼果蝇基因型为X+X+(雌)、X+Xw(雌)、X+Y(雄)。
(4)演绎推理——设计测交实验
(5)实验结论: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确实与性别有关,而且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确实位于性染色体上。
二、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可以解释孟德尔定律
1. 分离定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使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
因也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
2. 自由组合定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
此处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从而实现性状的自由组合。
三、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分析
1. 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时,两对等位基因均随着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如图甲所示个体,只能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即AB和ab,比例为1∶1。
2. 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如图乙所示个体可以形成22=4(种)配子,即AB、Ab、aB、ab,比例为1∶1∶1∶1,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四、减数分裂异常所产生的配子情况分析(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为例)
1. 正常减数分裂中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变化
2. 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同源染色体不发生分离
3. 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
4. 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姐妹染色单体均不分离
第三节 性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和性别相关联
一、染色体组型
1. 概念:将某种生物体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按大小和形态特征进行配对、分组和
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2. 意义:体现了该生物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特征的全貌。可用来判断生物亲缘关系和诊断遗传病(染色体组型有种的特异性)。
二、生物的性别主要由性染色体决定
1. 染色体的分类
(1)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直接关系的染色体。
(2)常染色体——除性染色体外的其他染色体,雌、雄性个体的常染色体是相同的。
2. 性别决定方式
(1)XY型性别决定
性别决定 XY表示雄性个体、XX表示雌性个体
实例 人、哺乳类、某些两栖类和许多昆虫
(2)ZW型性别决定
性别决定 ZZ表示雄性个体,ZW表示雌性个体
实例 家蚕和鸟类
三、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伴随性染色体而遗传
1. 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
2. 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伴Y染色体遗传
概念 由X染色体携带的隐性基因所表现的遗传方式 由X染色体携带的显性基因所表现的遗传方式 由Y染色体携带的基因
所表现的遗传方式
实例 红绿色盲、血友病 抗维生素D佝偻病 外耳道多毛症
遗传特点 患者中男性远远多于女性;女病,父、子病 患者中男性少于女性;男病,母、女病 只能在男性中表现出来;父传儿、儿传孙,具有世代连续性
四、“四步法”分析遗传系谱图
1. 排除伴Y染色体遗传
父病子全病 伴Y染色体遗传
患者男女均有 不是伴Y染色体遗传
2. 判断显隐性
(1)无中生有为隐性

(2)有中生无为显性

3. 判断致病基因的位置
(1)已确定是显性遗传病,看男患者
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 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中有正常的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已确定是隐性遗传病,看女患者
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 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中有正常的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4. 有些系谱图不能精确判断遗传病的类型,只能推断它是某种遗传类型的可能性更大

五、基因位置的判断
1. 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
(1)直接统计法:根据性状有无性别差异。
①无性别差异——常染色体遗传。
②有性别差异——伴性遗传。
(2)杂交实验法
①未知显隐性:用正反交法。
②已知显隐性:利用“雌隐雄显”亲本杂交法。
2. 判断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
(1)对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的认识

①Ⅰ区段是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X、Y染色体同源区段Ⅰ上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假设控制某相对性状的基因A、a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Ⅰ上,则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有3种:XAXA、XAXa、XaXa,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有4种:XAYA、XAYa、XaYA、XaYa。雌雄个体杂交,性状在后代雌雄个体中表型的比例不一定相同,与性别有一定的关系,表现为伴性遗传现象。
②Ⅱ-1区段为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X染色体上缺少与之对应的等位基因,表现
为伴Y染色体遗传。
③Ⅱ-2区段为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Y染色体上缺少与之对应的等位基因,表现
为伴X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2)判断方法
①未知显隐性:正反交
a. 若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正交为XAXA×XaY,后代雌雄个体表型相同;反交为
XaXa×XAY,后代雄性个体与雌性个体表型不同,即正交与反交结果不同。
b. 若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正交为XAXA×XaYa,后代雌雄个体表型相同;反交为XaXa×XAYA,后代雌雄个体的表型也相同,即正交与反交结果相同。
②已知显隐性
a. 利用“纯隐雌与纯显雄”亲本杂交法
b. 利用“杂显雌与纯显雄”亲本杂交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