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9.1压强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9.1压强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资源简介

9.1压强 课时教学设计
科目 物理 年级 八年级 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师
课标分析 压强是初中物理课程中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体现压力作用效果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压强不仅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也是材料力学、热力学的核心概念。《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要求只有四条。压强是其中一条,可见压强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压强这一章既是已学过的质量、密度、重力等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关键,还是今后学习《浮力》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分析 本章第一节学生开始认识压力的方向和大小,明确压力是作用在受力物体的支撑面上,比较支撑面上相同面积所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同时本章所学液体的压强跟深度的关系为下一章“浮力产生的原因”奠定了基础。本章在引入压强的概念后,其教学线索由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进一步拓展为学习流体的压强,同时为下一章浮力的计算埋下伏笔。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是形成本节教学的重点,解决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会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并能用压强知识解决有关压强计算和增大及减小压强的方法。
学情分析 由于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时目标 1.物理观念 (1)通过实验,理解压强。 (2)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解释简单的现象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3)知道日常生活中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科学思维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 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政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用,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重难点 重点:压力的概念、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强的概念,利用压强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难点:使学生理解压强的物理意义;有关压强的计算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一头削尖的铅笔、四角小桌、海绵
教学过程
环节1: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PPT展示图片 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是差不多的,但一个人深陷入雪中,而另一个人却没有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压强 观察图片 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 引发学生对压力,压强等概念的思考
过渡转折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种常见的力——压力,“压”,即“挤压”的意思,在实际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物体对物体的挤压作用呢
环节2 学习新知
任务① (压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多媒体展示图片: 思考:各个接触面受到的力是怎么样的?力的方向怎么样?压力的大小总等于物体的重力吗?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作图。同学们作图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图情况。 启发学生回答:压力作用在接触面上,压力的方向总是跟接触面垂直,指向受力物体。 教师归纳总结:物理学中,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作压力。 知识拓展分析: 1.压力产生的条件:物体间相互接触,而且有挤压作用。 2.方向: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受力物体。 3.作用点:在受力物体的接触面上。 学生作图并思考 让同学们思考后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接触面的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压力的概念
过渡转折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来感受一下压力的作用效果,看一下能给你什么启示。教师引导学生实验
任务②(压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出问题 两个手指的受力有什么不同? 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观察两个手指的凹陷有什么不同? 凹陷不同也就是压力的效果不同。那么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分别研究两个因素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呢? 提供的器材有:小桌、海绵、砝码。 引导学生实验 进行实验:(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是否有关? 实验次数受力面积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1相同大明显2小不明显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是否有关? 实验次数压力受力面积压力的作用效果1相同大不明显2小明显
实验结果: (1)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当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根据力的平衡,两个手指受力相同。 尖的一端手指觉得更疼。 尖的一端手指凹陷的更多。 与压力作用面积、压力大小有关。 引导学生实验或 PPT展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得到实验结论 思考回答: 相同受力面积比较压力大小。 相同压力比较受力面积大小。 可以求比值。类似于速度的定义。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得到压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任务③(压强) 教师提问:小小的蚊虫能轻易地用口器把皮肤刺破,重重的骆驼却不会陷入沙漠中,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教师引导:利用以前学过的速度知识和现在的压力作用效果进行类比,找出新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 教师归纳总结: 1.由于压力的作用效果同时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利用比值定义法引出压强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作压强。即压强=?p=(适用一切物体)。 2.压强的单位:Pa。 1Pa=1N/m2,表示在1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3.压强的大小。 (1)人站在水平地面上时产生的压强约为10000Pa; (2)物理课本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产生的压强约为60Pa。 4.压强公式的应用。 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 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 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聆听 思考回答 压力的单位是N。 面积的单位是m2。 所以压强的单位应该是N/m2。 聆听 感受1 Pa的大小 思考计算,完成练习
任务4 (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探究点一:减小压强的方法 思考:当我们需要压强小一些时,可采用什么方法? 教师引导:根据公式p=来思考。 教师归纳总结: 1.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通常采用的办法); 2.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3.同时减小压力和增大受力面积。 活动:让学生举出实际例子并分析。 探究点二:增大压强的方法 思考: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教师引导:根据公式p=来思考。 教师归纳总结: 1.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通常采用的办法); 2.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3.同时增大压力和减小受力面积。 活动:让学生举出实际例子并分析。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然后回答。 学生举例子说明生活中减小压强的方法 举例:1.坦克很重,不用轮子而装上履带,是增大受力面积从而减小压强。 2.钢轨铺设在枕木上,是增大地面的受力面积,减小压强,防止破坏路面。 3.严禁汽车超载,减小质量,从而减小地面所受的压力,减小了压强。 同学交流、讨论,后回答。 举例:1.菜刀磨得很锋利,是为了减小与菜的接触面积(即受力面积),以便用较小的力就能产生很大的压强,容易把菜切开。了压强。
设计意图 掌握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环节3 达标检测
试题 如图所示,物体静止在斜面上,请画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和物体对斜面的 压力F的示意图。 下列实例中,属于减小压强的是( ) 刀切芒果 B、线切鸡蛋 C、用针绣花 D、铁路钢轨下面铺设枕木 3、小明利用小桌、海绵、砝码等物品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如图甲、 乙、丙所示。 实验中压力作用的效果是通过海绵____________(选填“发生形变”或“运动 状态改变”)来体现的。 比较图甲和图乙,可知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_______(选填“越大”或“越小”), 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为了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比较_______两图的实验, 可知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________(选填“越大”或“越小”),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4)通过实验可以得到结论:压力作用的效果与_________和__________有关。
评价量规 通过习题练习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环节4 知识梳理
知识思维导图 第一节 压强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二、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 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压强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单位: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三、减小或增大压强 1.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2.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
环节5 布置作业
具体作业 1.基础类: 2.拓展类: 3.探究类:
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