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6《我参与 我奉献》第2课时(课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6《我参与 我奉献》第2课时(课件+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备课设计
年级 五年级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单元 第二单元 主题 公共生活靠大家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遵循一定的程序,进一步树立规则意识,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和“初步理解权利行使规则、树立依法维权意识、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在此基础上,针时五年级学生的特点、生活实际和成长需求,教材特别设置了本单元的教育主题。具体编写时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行为表现,教材对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拓展。旨在培养学生公共观念和规则意识,引导学生认识规则的意义,以及公共设施对人们生活的作用,并能把爱护公共设施的行为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
课标要求 政治认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积极践行。道德修养: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理性维护社会公德;理解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做到言行一致;团结同学,宽容友爱;维护公共秩序,讲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法治观念: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法治的本质及特征。健全人格: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与世界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责任意识:关心社会,知道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了解时政,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志者活动;在团队合作互团动中增强合作精神和领与导力。
学情分析 每个人都离不开公共生活。公共生活包括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公共秩序、公共道范、公共参与等很多内容,这些都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培养学生适应和参与社会能力的基础。五年级学生学生虽然在低、中年级已经对公共空间、公共生活有一定的了解,但并没有整体上对公共生活及个人与公共生活的关系形成全面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话题和情境中展开学习讨论,引导学生形成对公共生活的整体了解,懂得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利益,做到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单元目标 本单元分为三课六课时,遵循由认知到行为,从共享共维护、共建到共参与的思路。明确单元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形成对公共生活的整体了解。2.懂得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利益。3.做到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公共生活,树立公共生活需要共建共享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公共意识,培养学生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难点:让学生懂得只有每个人都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利益,大家才能更好地享受公共生活的美好,这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文明素养,也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闭环式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总任务 成立奉献爱心小队:在组内成立一支帮扶小队,可以是学习帮扶小队,敬老小队,帮困小队……选举小队队长,小队队长设置帮困情景,小组队员配合演绎场景,最后谈谈感受。
要素分解 任务分解 完成闭环
我们的公共生活 学生分析破坏公共设施的后果以及知道如何应对这些情况。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设计一份“公共生活秩序单”,为自己和他人能享受到优异的社会秩序服务。
我参与我奉献 成立奉献爱心小队
单元课时安排 课时 内容安排 目标达成
1 我们的公共生活第一课时 学生能说出多样的公共生活能够满足人们哪些不同的需求。
1 我们的公共生活第二课时 学生能够在公共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遵守社会公德。
1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一课时 树立规则意识,遵守社会公德与法律,维护公共秩序。
1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二课时 知道我们个人可以如何构建有序生活,懂得有序生活需要各方努力,知道公共生活受到国家法律保障。
1 我参与我奉献第一课时 了解社区成员的角色责任,树立服务公共生活的意识。
1 我参与我奉献第二课时 明确参与公益活动的意义,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年级 五年级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课题 我参与 我奉献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序号 2
内容分析 《我参与 我奉献》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本课依据《课程标准》中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中第8条“体现社会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关怀。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要有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编写。这一课从公共生活的“共同参与”角度,培育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规则,重点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通过对公共生活中现实案例的分析,认识到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要建立联系,在社会生活中要自觉提升自身的公共意识、他人意识,因为个人文明素养的提高不仅关系到公民的自身形象,更是文明社区、公共生活建设的需要。  公共生活这一话题学生比较熟悉,在中低年级的学习中已经有过接触。但是,原来的学习主要围绕对身边人的关心和帮助来体现友善,而本课是从公共参与的角度理解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在公共参与的实践中不断辨析与反思,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公共生活的整体了解,培养学生的公共教养和社会责任感。
课标分析 核心素养:道德素养(社会公德)学生能够认识到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自觉爱护公共设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普遍认为友善相待、文明有礼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但作为公共生活的参与者,友善待人、文明有礼不仅体现个人素养,也是构建和谐公共生活的需要。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个人既是文明礼貌的践行者,也是和谐社会的受益者,提升学生的公共意识,这是学生的知识增长点。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了“在公共生活中应为他人着想”的观念,因此,本课需要在此基础上迁移这一概念进行下位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公共生活靠大家”,愿意做一名有公共教养的人。另外,通过对本课中事实案例的不断剖析与反思,从自身到社会尝试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学生的思维生长点。
学习目标 1、知道温馨有活力的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美好社区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主动承担社区的事务。2、懂得社区中的每个成员既是社区秩序的受益者,也是社区秩序的建设者,社区中的每个成员都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才能让社区生活更有品质,更有温度。3、了解什么是公益事业,懂得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意义及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4、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积极参与哪些公益事业,懂得每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再小的力量也会因为积累而变得强大。
学习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明白服务社区的重要性,树立学生服务社区的意识,引导学生懂得公益事业的意义和作用,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难点:引导学生懂得公益事业的意义和作用,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我国的公益事业尽一份力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一、课前导入 学生思考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方面我们可以做什么 学生能列举出一些例如参与社区活动和公益活动 指导和补救:联系日常生活,互相补充。
课堂探究活动学生活动1 活动一:查阅资料:什么是社区和社区的特点1、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一个社区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2、社区的特点: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学生观看一组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图片,进一步体会社区的概念。 学生可以自助查阅资料,找出关于社区的问题 预设:学生回答不全面指导和补救:教师引导补充
学生活动2 活动二:如何维护社区学生观察课本39页活动园的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想一想,这个小区的居民们制定的《邻里公约》有哪些内容?学生交流这份《邻里公约》的内容,有的居民就不认可《邻里公约》,有一位居民就认为《邻里公约》就是一个“紧箍咒”,你认同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表达出自己对邻里公约的看法 预设:我不认同他的说法,因为社区是每一个人的家园,需要每一个人共同去维护,而《邻里公约》就是对社区这个家园的维护。我不认同他的说法,因为《邻里公约》保证了我们在社区生活的安宁和平静,只要我们每个人遵守这份《邻里公约》,社区生活就非常和谐,所以《邻里公约》不是一个紧箍咒,只是社区生活的一个规章制度,需要我们每个人去遵守。
学生活动3 活动三:共同服务社区 出学生观看课本40页的三幅插图,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想一想,这三幅插图中的人物为建设社区生活做了什么?他们为社区生活做了什么贡献?学生分享自己做的社区建设和服务活动。 学生表达自己对三幅画的想法。 预设:图1:为社区的宣传栏设计画面和内容,既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为社区的宣传工作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图2:随手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箱,这样的举动会使社区更加干净整洁,为大家提供一个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图3:陪社区中的老人聊天,使这些老人不再孤单寂寞,为和谐美好的社区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生活动4 活动四:参与公益 1.学生观察课本41页上面的一幅插图,了解高考爱心车,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想一想作者的爸爸参与了什么公益活动?他的行为有什么作用?2.什么是志愿者?学生观看课本41页志愿者的标志,体会这个标志的含义。3.讨论交流,有人说公益活动离不开热心的志愿者,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呢? 因为志愿者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奉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开展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活动,而不会收取任何物质报酬。正是这些志愿者支撑起了整个公益活动,使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能够顺利、有序的开展,所以说公益活动离不开热心的志愿者。 预设:学生说出志愿者的作用。指导和补救:可以让多个学生分享补充。
学生活动5 活动五:公益活动的内容和作用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公益活动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42页活动园《公益的力量》这篇文章,想一想,在这篇文章中。谁是公益活动的受益者?他在公益活动中获得了哪些帮助?全班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预设:为灾区捐款。资助贫困学生。帮助困难家庭。利用业余时间照顾孤寡老人。参加保护生态环境。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社区是我们生活的家园,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共同维护和建设。同时我们还懂得了,公益事业是凝聚人心,增强正能量的事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为公益事业奉献我们的爱心,贡献我们的力量。 学生可以总结出,表达清晰。 预设:学生可以答出。指导和补救:学生互相补充完整。
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行动:我们可以给这个社会奉献什么爱? 行动 明确构建和谐的公共生活,需要做到文明有礼,提升公共意识。明确参与公益活动的意义,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 30分钟
板书设计 我参与 我奉献 社区 社区服务 公益 志愿者
教学反思(共31张PPT)
6、我参与 我奉献
第 2 课 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与人相处需要平等相待,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需要社会成员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文明有礼。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这两方面的内容。
新课学习
服务社区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
社区
● 有一定的地理区域
● 有一定特征的文化
● 有一定规模的设施
● 有一定数量的人口
● 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
● 有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 有一定类型的组织
相关链接
共同维护社区
温馨有活力的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是我们生活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去维护。
《邻里公约》
■ 见面主动微笑问好,邻里有事主动相助。
■ 停车时车头朝外,车轮不压线。
■ 清晨和夜晚,降低室内音量,室外集体■ 活动不干扰邻居的正常生活。
■ 预防阳台滴水、坠物,使用牵引带遛狗,■ 自行清理宠物粪便。
■ 遇到装修要提前通知,照顾邻居感受。
有的居民不认可《邻里公约》,还有一位居民认为《邻里公约》就是一个“紧箍咒”,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我不认同他的说法,因为《邻里公约》保证了我们在社区生活的安宁和平静,只要我们每个人遵守这份《邻里公约》,社区生活就非常和谐,所以《邻里公约》不是一个紧箍咒,只是社区生活的一个规章制度,需要我们每个人去遵守。
我不认同他的说法,因为社区是每一个人的家园,需要每一个人共同去维护,而《邻里公约》就是对社区这个家园的维护。
社区中的每个成员既是社区秩序的受益者,也是社区秩序的建设者。只有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社区生活的建设,为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的社区环境才会越来越好。
共同服务社区
为社区的宣传栏设计画面和内容
随手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箱
陪社区中的老人聊天
与同伴分享你参与社区建设的活动和感受吧!如果没有,说说你可以做哪些参与社区建设的事情。
阅读角
读一读阅读角《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这篇文章,想一想,在这篇文章里,社区中的人们为了营造社区良好的生活环境是怎样做的?
新课学习
参与公益
爸爸的爱心车
整体构图为心的造型,同时也是英语“青年”(YOUTH)的第一个字母Y;图案中央既是手,也是鸽子的造型,与红色的背景构成爱心图案。标志寓意中国青年志愿者向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奉献一片爱心,伸出友爱之手,面向世界、奔向未来,表现青年志愿者“热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主题。
青年志愿者标志
志愿者(英文Volunteer)联合国将其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
有人说:“公益活动离不开热心的志愿者。”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呢?
正是这些志愿者支撑起了整个公益活动,使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能够顺利、有序的开展,所以说公益活动离不开热心的志愿者。
志愿者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奉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开展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活动,而不会收取任何物质报酬。
公益活动
● 为灾区捐款
● 利用业余时间照顾孤寡老人
● 帮助困难家庭
● 参加保护生态环境
● 资助贫困学生
公益活动的内容可谓是五花八门,大到为灾区捐款,小到上街发放环保传单,都属于公益活动的内容。这些公益活动虽然有大有小,但是公益活动产生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活动园
读一读课本42页活动园《公益的力量》这篇文章,想一想,在这篇文章中。谁是公益活动的受益者?她在公益活动中获得了哪些帮助?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故事体现了公益的力量?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下面我们就来分享大家收集的故事。
说一说
有人说,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就算参加公益活动,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你们说这种说法对吗?请说一说你的看法。
虽然每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很多人聚在一起,力量就非常强大,正如一句名言说的:“人心齐,泰山移。”
每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只要我们日行一善,从小事做起,就能发挥公益的力量。
虽然每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每一个人微小的公益力量积小成大时,就能有效帮助需要帮助的个人和群体
服务社会不分大事小事,只要是有爱的公益行为,再小的力量也会因为积累而变得强大,因为生活中的小小善举,最终可以汇聚成社会中的浓浓大爱。
读一读阅读角《慈善要用心衡量》这篇文章,走进田家炳爷爷。想一想田家炳爷爷是谁?他为中国慈善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从田家炳爷爷身上,我们获得了什么启发?
田家炳
祖籍广东梅州,香港企业家、慈善家,田家炳基金会创办人,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截至2018年7月,田家炳在中国范围内已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捐建乡村学校图书室1800余间、医院29所、桥梁及道路近130座,以及其他文娱民生项目200多宗。
邵逸夫
生于浙江宁波镇海,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截至2012年赠款金额近47.5亿港元,建设各类教育项目6013个。历年对内地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
奉献爱心小队:在组内成立一支帮扶小队,可以是学习帮扶小队,敬老小队,帮困小队……选举小队队长,小队队长设置帮困情景,小组队员配合演绎场景,最后谈谈感受。(准备时间:5分钟)
奉献爱心小队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社区是我们生活的家园,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共同维护和建设。同时我们还懂得了,公益事业是凝聚人心,增强正能量的事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为公益事业奉献我们的爱心,贡献我们的力量。
课堂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