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七年级语文上册项目化学习案例朝花夕拾读书分享会一、项目背景: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是学习生活,展现不同时代、不同国籍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童真、童趣和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鲁迅在百草园、三味书屋生活经历,表达对往事深深眷念;《再塑生命的人》叙述海伦·凯勒在莎莉文老师的教导下,重新找到生命的支点,表达感恩之情; 《<论语>十二章》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学习先哲的智慧。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主题是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记录鲁迅从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鲁迅成长经历有快乐有忧伤,有怜悯也有批判。虽然时代不同,但有些经历一定程度与学生生活有所相似,可以引发情感共鸣。二、项目目标:1.通过分享读书小报、思维导图等形式,梳理人物、讲述主要事件等,初步了解本书中鲁迅的成长经历,掌握一些阅读整本书的策略。2.通过聚焦本书中鲁迅生活的轨迹,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初步探寻鲁迅思想变化及影响,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三、项目设计:1.本质问题。如何透过《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更加全面、立体的了解鲁迅?2.驱动性问题。今年是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2周年,上海鲁迅纪念馆向全市中小学招募一名小小讲解员,招募条件要求是:以《朝花夕拾》为例向游客讲解介绍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脉络,假如你想应聘讲解员,你会如何向游客介绍?3.子问题链:3.1《朝花夕拾》有多少篇目,介绍了多少人物?3.2《朝花夕拾》有多少篇目,介绍了多少人物?按照和鲁迅的关系可以怎样分类?3.3通过《朝花夕拾》你了解到了从幼年到青年时期一个怎样的鲁迅,他的成长经历与个性特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四、项目实施:(一)入项探索。1.归类篇目。目的:引导学生阅读一本书时,根据某种角度,归类篇目,形成单篇归类意识。2.人物事件。梳理人物关系,简介人物性格或主要事件,简单了解这些人对鲁迅成长产生的影响。目的:梳理人物关系,了解整本书人物之间的关系,培养信息整合能力;概括主要事件,培养提取信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二)知识与能力建构。1.多彩的童年。学生分享阅读心得。目的:在整体了解本书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专题探究,了解童年的经历对于鲁迅文学、思想等方面的影响。2.追寻足迹。梳理鲁迅在本书中的成长轨迹图,讲述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感受思想变化。目的:从书本出发探究推动鲁迅弃医从文的真正原因,体会其思想的转变。(三)合作探索&形成成果。1.参观鲁迅纪念馆,完成学习任务单。印象鲁迅 立德树人 ——《朝花夕拾》阅读实践参观鲁迅纪念馆一、在鲁迅纪念馆,寻找与《朝花夕拾》相关印记相关篇名及内容 在纪念馆中的印记 我的思考二、通过参观,对鲁迅进一步的了解。文学方面思想方面其它方面目的:从书中走到现实,寻找有关鲁迅的印记,进一步了解鲁迅。参观鲁迅纪念馆还能让学生了解到书中未提及的有关鲁迅的故事,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2.交流心得。目的:通过分享参观纪念馆的收获,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对鲁迅的成长、思想等进行更加深入地了解。(四)共享与成果展示。1.完成《朝花夕拾》读书小报或思维导图,并分享交流。2.鲁迅纪念馆参观展示。五、项目反思:(一)“1+X”教学,开启阅读之旅。如果说这次的《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是“1”,那么“+”则是以话封面、读书名(读小引)、赏插图、品目录为四个支架进一步落实名著阅读要求——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并建立向多部名著的衔接勾连。而“X”可以是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也可以是学生们以后需要读到的经典作品。(二)情境教学,任务驱动学生。本课从学情反馈到话封面、读书名(读小引)、赏插图、品目录的教学环节,教师创设情境,以任务驱动学生们不断深入探究,循序渐进,注重学生们的生成,积极地与学生们互动,让阅读真实地发生。(三)依托教材,回归教材初衷。本次活动课的教学目标重在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明白阅读经典的深远意义。教学设计依托教材上名著阅读的指导,在课堂小结中又带领学生们回归到教材的最后一段,令学生们在课堂小结中豁然开朗。(四)以生为本,构建开放课堂。课堂重视学生的生成并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是最关键的,也是真正落实整本书阅读的基点。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关注课堂动态的生成,令学生在互动之中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学生的生命价值得到关注,才能有更好地状态投入到真正的阅读中,让阅读更好地涵养生命。(五)联系实际,经典相似相近。为了消除与经典之间的隔膜,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追问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现青少年时期的鲁迅与自己的成长经历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产生共情,改变对鲁迅的“刻板印象”,与经典作品靠得更近。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