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件(共3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件(共3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教学目标
1、 诵读课文,感受豪放词风。
2、把握“景、史、情”结合的写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学习作者旷达豪放的胸襟, 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1、 有一个人,读一本书常常要抄写两三遍,比如读《汉书》;
2、 有一个人,一生娶过三个妻子,全都姓王;
3、有一个人,一生被贬谪三次,一次比一次贬得远,却次次都贬而不死、元气不失;
4、有一个人,居官三段,给每一个阶段、在每一处都留一串利民工程、文化古迹;
5、有一个人,游三次赤壁,游一次就写一篇,篇篇流传千古,活活创造出一个“文赤壁”;
6、有一个人,一不小心写出个《寒食帖》,被认为是继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7、有一个人,常常打包发送,一提他就说“三苏”、就说“苏黄”、就说“苏辛”;
8、有一个人,思跨“儒、佛、道”三界:儒家让他能坚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佛家让他能以平常心处世、得失随缘;道家让他能挣脱有限时空、超然物外、建立内心世界的永恒。
9这个人,提笔就写文,全是绝品;放笔就炒菜,多创名菜;
10这个人,明明身为文官,明明偌大年纪了,还要装模作样策马扬鞭、提剑引弓;
11这个人,明明知道人生需要后台,却在王安石得势时反对新法过于激进,司马光得势时又反对尽废新法,一幅疯了的迹象;
12 这个人,既能考科举中进士,又能论政事,又是大散文家,又是大词人,又是大诗人,又是大画家,又是大书法家——又会烧猪蹄、又会炒笋片、还会烧豆瓣鱼——又懂茶艺、又懂酿酒,懂点养生术,懂点中医,甚至还懂点瑜珈——既懂水利、又懂机械化插秧、还能教育农民使用净水系统……
13更为难得的是,在那样一个男人三妻四妾的时代,这个人,还是至情至性的大情圣,对前后三位妻子,各有传奇…… 其实你已经知道,这个人,就是——
说不完的苏东坡。
“我可以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一提到他,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 序》
衡东县第一中学:刘文玉
总结记忆
苏轼成就二三四:
词苏辛,诗苏黄,
苏黄米蔡书法家,
三苏父子散文强。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 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 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 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公。在任地方长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词人、文学家、书画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 都有重要成就。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士,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宋神宗,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旷达的苏轼
思想复杂 :外儒内道
儒家的积极入世;
道家的超脱出世;
佛家的四大皆空。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
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背景:乌台诗案
欣赏:名家朗诵
朗 读
自由朗读并思考: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整体感知
上片:着力描绘赤壁雄奇之景(绘长江、咏赤壁)
下片:写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感慨(怀周瑜、伤己身)
这首词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请用一些四字短语概括。
请概括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大江赤壁
起兴点题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状写江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思慕古人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缅怀周郎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建立功业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感伤身世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祭奠江月
合作探究
上阕写了哪些景观?
你认为那几句写得好?
哪些字词最富表现力?
为什么?
精彩鉴赏
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炼字型答题技巧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若有用手法的要点明手法。
模板: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赤壁美景的特点是:
雄 奇
以上词语,从形声色的角度,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的修辞,描绘一幅雄奇壮丽的赤壁江山图。
乱:岩石山崖险怪
穿:山崖陡峭高峻
惊:江水之汹涌
拍:惊涛力度之大
卷:波涛气势之大
雪:写出水色的纯白
赏析意境
面对大江奇景,词人触景生情,发出深沉的感慨: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问:这两句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承上启下。
“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
“一时多少豪杰”引起作者的怀古之情,为下阙写周瑜做铺垫。
苏轼为何钟情于周公谨?
小乔初嫁—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年轻有为 风流倜傥
威武英俊 气宇不凡
风度翩翩 儒雅潇洒
指挥从容 战功卓著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一时多少豪杰 ” 为什么只写周瑜?
34岁
46岁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虚职)
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江山在
周郎不在
东坡在
事业不在
(怀古)
(伤己)
时运不济 壮志难酬
作者怎样抒写人生如梦的感慨的?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故国神游”,承接下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 、英雄人物的激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
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是这样吗?谈一下你的理解。
感奋感伤的色彩
功业无成的感慨
旷达洒脱的情怀
明确:
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人生如梦”两句是诗人由江山人物的推移和自己“早生华发”的对比中发出的。长江依旧,英雄已逝;幼时壮志犹在,而今年近“知命”,“早生华发”,就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暂与万事皆休的悲凉。这是一种人之常情,怎能说是消极的?
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引起的。和周瑜那么年轻就建立了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比较起来,就不能不激起自己一种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的深沉苦闷,就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这种与英雄对比自愧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
课堂小结
1、本文的写作手法:全词以纵横之笔将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格调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
2、豪放情调:
写景:意象宏伟、磅礴,意境开阔
写人:感情奔放、格调豪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