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座位号等信息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指定位置。请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相关信息后,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3.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1. 西安半坡遗址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据此可知,半坡先民( )A. 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 处于打制石器时代C. 过着农耕定居生活 D. 依靠食物采集为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可知,半坡人已经会种植粟,也就是出现了原始农业。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居住的场所就可以固定在耕种区域的附近了,C项正确;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就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且材料中没有涉及半坡先民用火情况,排除A项;打制石器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但不能作为定居的依据,排除B项;材料主旨反映半坡先民过着农耕定居生活,粟的遗存并不能推导出半坡先民依靠食物采集为生,排除D项。故选C项。2. 汉武帝时期,不仅在西南夷地区初步建立起郡县行政体系,还派蜀人司马相如安抚蜀民,增强蜀地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这些措施有利于( )A.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B. 光武中兴局面的到来C. “推恩令”的实施 D. 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仅在西南夷地区初步建立起郡县行政体系,还派蜀人司马相如安抚蜀民,增强蜀地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可知,建立郡县行政体系有利于加强西汉的中央集权,安抚蜀民以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A项正确;光武中兴时的皇帝是刘秀,排除B项;“推恩令”的实施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排除C项;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一片荒凉景象,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用了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3. 唐朝时,来自东罗马、大食、新罗等国的客使汇聚于都城长安。不少外国人在中国长期定居,有的还在朝廷中任职。这反映出唐朝( )A. 文化交流的频繁 B. 民族交融的盛况C. 对外交通的发达 D. 开放包容的气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朝时,来自东罗马、大食、新罗等国的客使汇聚于都城长安。不少外国人在中国长期定居,有的还在朝廷中任职”可知,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来自不同的国家的人都可以在长安生活、经商甚至在朝廷中任职,充分反映了唐朝对外来人口的开放包容,D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唐朝开放包容的气度,没有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主旨反映唐朝开放包容的气度,材料中不仅仅涉及的是民族交往,还涉及国家之间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主旨反映唐朝开放包容的气度,没有提到对外交通的发达,排除C项。故选D项。4.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废除了丞相制和中书省,规定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调兵权统归兵部;地方各省设三司,互不统属。其目的是( )A. 解决倭患 B. 强化皇权 C. 增强国力 D. 发展科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废除了丞相制和中书省,规定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调兵权统归兵部;地方各省设三司,互不统属”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B项正确;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倭患形成于明朝中期,排除A项;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增强国力不是其目的,排除C项;明代科举采取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人才,有利于巩固统治,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5. 1895年,台北市民鸣锣罢市,集会抗议割台,阻止饷银运出,一批台湾爱国官绅纷纷上书清政府,反对割台。引发上述事件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1895年,台北市民鸣锣罢市,集会抗议割台,阻止饷银运出,一批台湾爱国官绅纷纷上书清政府,反对割台”可知,材料反映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让台湾给日本,因此引发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C项正确;《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排除A项;《天津条约》《辛丑条约》并没有割地的规定,排除BD项。故选C项。6. 19世纪末,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开始从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进行了救亡与启蒙的探索。这一探索指的是( )A. 洋务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戊戌变法【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19世纪末,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开始从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进行了救亡与启蒙的探索”,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失败,这说明只学习西方的技术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认识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重要性,19世纪末期,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积极宣传资产阶级变法维新的思想,为实现“立宪之梦”,在光绪帝的支持下,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D项正确;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是指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7.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推动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B.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C. 探索了武装革命的新道路 D.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推动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和所学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发动工农运动,推动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表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抗战的有关情况,排除B项;发动南昌起义探索了武装革命的新道路,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排除D项。故选A项。8. 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难忘的一天》中写道:“六亿的人民,加上无限大的权力,这一切……都是为了社会主义的实现。”这反映出当时( )A. 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B. 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 封建剥削制度已消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难忘的一天》中写道:‘六亿的人民,加上无限大的权力,这一切……都是为了社会主义的实现。’”和所学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项正确;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从1953年一五计划实施开始,排除A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排除B项;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地主阶级,排除D项。故选C项。9. 拜占庭帝国在翻译和注释古典作品过程中,形成了古典希腊罗马著作的译本体系。这些古典作品又为近代西方文化的复兴提供了重要素材。由此可知,拜占庭帝国( )A. 传承了古代文明 B. 推动了民法建设C. 建立了封建制度 D. 形成了地域文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拜占庭帝国在翻译和注释古典作品过程中,形成了古典希腊罗马著作的译本体系。这些古典作品又为近代西方文化的复兴提供了重要素材”可知,拜占庭帝国为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保存作出贡献,并为文艺复兴提供了重要素材,体现了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拜占庭帝国传承了古代文明,没有体现推动了民法建设,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拜占庭帝国传承了古代文明,“建立了封建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拜占庭帝国传承了古代文明,没有体现形成了地域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10. 近年来,中欧班列已成为联通欧亚大陆商贸的重要通道,它给铁路沿线国家带来更多商机,铺就了共同繁荣发展之路。中欧班列成功运营体现出的国际关系准则是( )A. 相互尊重 B. 合作共赢 C. 公平正义 D. 平等对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近年来,中欧班列已成为联通欧亚大陆商贸的重要通道,它给铁路沿线国家带来更多商机,铺就了共同繁荣发展之路”和所学可知,中欧班列体现中国一直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中国坚持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个国家,这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B项正确;材料体现出的国际关系准则是中合作共赢,相互尊重是相互对他人的权利、尊严、价值和观点持肯定、敬重的态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出的国际关系准则是中合作共赢,而公平正义包括公平和正义两个方面,其中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大型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包括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正义则包括社会正义、政治正义和法律正义等,是每一个现代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体现出的国际关系准则是中合作共赢,而平等对话指在对话过程中,参与者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3个小题,共3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经过西周至东汉末一千两百余年的发展,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形成。现存的中医药古籍近9000种,在浩如烟海的医学著作中,不乏集大成者。更为可贵的是,古代医者在行医过程中追求“大医习业”“大医精诚”的精神。日本、韩国等国的传统医学都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摘编自王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与中医药文化自信》材料二 晚清民国时期,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举步维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确定“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药事业得到新发展。屠呦呦带领科研团队,受中医药文献启发,提取出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解决了抗疟药物失效的难题。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世界掀起中医药文化热潮。——摘编自刘金红等《中医药政策发展脉络回顾及展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中医药发展的特点,并举出两例代表性的成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中医药文化热潮的原因。(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医学著作数量多;医者追求道德医术修养;影响国外医学发展。成就:《伤寒杂病论》;麻沸散。(其他符合题意的成就亦可)(2)原因:国家重视发展;中医药博大精深影响大;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儿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维护人类公共卫生安全也需要传承好、发展好中医药等。(3)建言献策: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用现代化手段弘扬传统文化。(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一“经过西周至东汉末一千两百余年的发展,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形成”可知是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一“现存的中医药古籍近9000种,在浩如烟海的医学著作中,不乏集大成者”可知是医学著作数量多;根据材料一“更为可贵的是,古代医者在行医过程中追求‘大医习业’‘大医精诚’的精神”可知是医者追求道德医术修养;根据材料一“日本、韩国等国的传统医学都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知是影响国外医学发展。成就:根据所学,从古代中医药发展重大成就中列举两例即可,如东汉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等。【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确定‘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药事业得到新发展”可知是国家重视发展;根据材料二“屠呦呦带领科研团队,受中医药文献启发,提取出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解决了抗疟药物失效的难题”可知是中医药博大精深影响大;根据所学可知是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儿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根据所学可知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维护人类公共卫生安全也需要传承好、发展好中医药等。【小问3详解】建言献策: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医药发展的的情况,材料二反映了出现中医药文化热潮,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继承、发扬等角度,分析概括出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用现代化手段弘扬传统文化。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班开展以“广告与历史”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第一组同学搜集到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及资料。(如下图所示)① 北宋“济南刘家针线铺”广告铜板。铜板中间是白兔捣药图案,下方写有“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特别说明,如果要批发购买可以优惠。铜板上的文字皆为反刻。② 1932年,上海《礼拜天》报纸上刊登的亚浦耳电器广告。该广告醒目位置强调“完全国货",亚浦耳电器厂是1923年民族企业家胡西园创办,主要生产白炽灯等家用电器。③ 1979年3月15日,上海《文汇报》刊登了一条某外国品牌的手表商业广告,广告语为“现代化的手表”。当时该品牌还没有真正进入中国市场。第二组同学阅读了《世界广告史》一书,整理制作了资料卡片。(如下图所示)欧洲商业广告史话 □1472年,欧洲出现了最早的纸质印刷广告。 □17~18世纪,咖啡、茶、巧克力等商品广告在欧洲报纸上最为常见。 □19世纪中期,广告市场空前活跃起来。 □19世纪后半期,多种新技术(如霓虹灯等)应用于广告。 □20世纪以来,新的广告形式(如广播、电视、网络广告等)不断涌现。 □…………(1)请从第一组同学搜集到的广告中任选两则,解读广告背后蕴含的历史信息,并在解读的基础上得出一个认识。(2)根据第二组同学制作的资料卡片,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广告业的进步”。【答案】(1)示例:选择①③。信息:①北宋“济南刘家针线铺”广告铜板是至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印刷广告物,图文并茂,文字简练,说明北宋商业出现了广告,反映了北宋商业的繁荣与兴盛;③某外国品牌的手表商业广告,背后蕴含的历史信息是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外国商品可以进入中国市场。认识:经济发展会推动广告业发展。(选择其他广告亦可)(2)观点: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广告业的进步,阐述:印刷业在欧洲的发展改变了广告载体和形式,但这时报纸和杂志发行量小,报纸和杂志广告的影响也很小。18世纪至19世纪,两次工业革命接踵而至,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世界市场不断拓宽,资产阶级开拓商品市场和营销渠道,推动了广告业的发展。灯光广告、霓虹灯广告的广泛出现,显示出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广告发展的推动作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专业广告公司和跨国广告公司的初显,显示出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广告业的进步。【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题干第一组信息,从第一组同学搜集到的广告中任选两则,如选择①③,首先根据所学知识,从广告的内容、时代等方面分别解读①③广告背后蕴含的历史信息,再分析概括出“经济发展会推动广告业发展”的认识即可,如:示例:选择①③。信息:①北宋“济南刘家针线铺”广告铜板是至今发现世界最早的印刷广告物,图文并茂,文字简练,说明北宋商业出现了广告,反映了北宋商业的繁荣与兴盛;③某外国品牌的手表商业广告,背后蕴含的历史信息是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外国商品可以进入中国市场。认识:经济发展会推动广告业发展。【小问2详解】根据题干第二组同学制作的资料卡片信息可知,卡片反映了欧洲商业广告发展的情况,与生产力发展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广告业的影响角度,分析说明“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广告业的进步”即可,如:观点: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广告业的进步,阐述:印刷业在欧洲的发展改变了广告载体和形式,但这时报纸和杂志发行量小,报纸和杂志广告的影响也很小。18世纪至19世纪,两次工业革命接踵而至,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世界市场不断拓宽,资产阶级开拓商品市场和营销渠道,推动了广告业的发展。灯光广告、霓虹灯广告的广泛出现,显示出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广告发展的推动作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专业广告公司和跨国广告公司的初显,显示出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广告业的进步。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两次世界大战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取得民族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为谋求新的发展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中国作为亚洲的一员,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运动及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摘编自李平江《20世纪国际格局的变化》材料二20世纪世界和中国发生的部分重大历史事件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与世界”拟定一个观点,并从材料二中选择三个以上相关史事,围绕所拟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示例:史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万隆会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观点: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展现了大国担当的风范。论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始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1955年4月18日,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山城万隆开幕。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万隆会议,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举行作出重要的贡献。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活动,在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等国际事务中,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2001年,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对于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提供了中国方案,体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担当。【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中国作为亚洲的一员,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运动及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知,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对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根据材料二年代尺信息可知,反映了中国在20世纪的世界舞台上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与世界”拟定一个观点“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展现了大国担当的风范”,从材料二中选择三个史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万隆会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从新中国成立影响、中国在万隆会议上的作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的在世界范围的作用发挥等角度,对观点进行阐释,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即可,如:示例:史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万隆会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观点: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展现了大国担当的风范。论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始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1955年4月18日,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山城万隆开幕。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万隆会议,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举行作出重要的贡献。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活动,在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等国际事务中,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2001年,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对于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提供了中国方案,体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担当。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座位号等信息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指定位置。请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相关信息后,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3.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1. 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据此可知,半坡先民( )A. 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 处于打制石器时代C. 过着农耕定居生活 D. 依靠食物采集为生2. 汉武帝时期,不仅在西南夷地区初步建立起郡县行政体系,还派蜀人司马相如安抚蜀民,增强蜀地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这些措施有利于( )A.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B. 光武中兴局面的到来C. “推恩令”的实施 D. 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3. 唐朝时,来自东罗马、大食、新罗等国客使汇聚于都城长安。不少外国人在中国长期定居,有的还在朝廷中任职。这反映出唐朝( )A. 文化交流的频繁 B. 民族交融的盛况C. 对外交通发达 D. 开放包容的气度4.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废除了丞相制和中书省,规定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调兵权统归兵部;地方各省设三司,互不统属。其目是( )A. 解决倭患 B. 强化皇权 C. 增强国力 D. 发展科举5. 1895年,台北市民鸣锣罢市,集会抗议割台,阻止饷银运出,一批台湾爱国官绅纷纷上书清政府,反对割台。引发上述事件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6. 19世纪末,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开始从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进行了救亡与启蒙的探索。这一探索指的是( )A. 洋务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戊戌变法7.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推动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开辟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B.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C. 探索了武装革命的新道路 D.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8. 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难忘的一天》中写道:“六亿的人民,加上无限大的权力,这一切……都是为了社会主义的实现。”这反映出当时( )A. 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B. 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 封建剥削制度已消灭9. 拜占庭帝国在翻译和注释古典作品过程中,形成了古典希腊罗马著作的译本体系。这些古典作品又为近代西方文化的复兴提供了重要素材。由此可知,拜占庭帝国( )A. 传承了古代文明 B. 推动了民法建设C. 建立了封建制度 D. 形成了地域文化10. 近年来,中欧班列已成为联通欧亚大陆商贸的重要通道,它给铁路沿线国家带来更多商机,铺就了共同繁荣发展之路。中欧班列成功运营体现出的国际关系准则是( )A. 相互尊重 B. 合作共赢 C. 公平正义 D. 平等对话二、非选择题:本题3个小题,共3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经过西周至东汉末一千两百余年的发展,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形成。现存的中医药古籍近9000种,在浩如烟海的医学著作中,不乏集大成者。更为可贵的是,古代医者在行医过程中追求“大医习业”“大医精诚”的精神。日本、韩国等国的传统医学都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摘编自王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与中医药文化自信》材料二 晚清民国时期,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举步维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确定“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药事业得到新发展。屠呦呦带领科研团队,受中医药文献启发,提取出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解决了抗疟药物失效的难题。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世界掀起中医药文化热潮。——摘编自刘金红等《中医药政策发展脉络回顾及展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中医药发展的特点,并举出两例代表性的成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中医药文化热潮的原因。(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班开展以“广告与历史”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第一组同学搜集到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及资料。(如下图所示)① 北宋“济南刘家针线铺”广告铜板。铜板中间是白兔捣药图案,下方写有“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特别说明,如果要批发购买可以优惠。铜板上的文字皆为反刻。② 1932年,上海《礼拜天》报纸上刊登的亚浦耳电器广告。该广告醒目位置强调“完全国货",亚浦耳电器厂是1923年民族企业家胡西园创办,主要生产白炽灯等家用电器。③ 1979年3月15日,上海《文汇报》刊登了一条某外国品牌的手表商业广告,广告语为“现代化的手表”。当时该品牌还没有真正进入中国市场。第二组同学阅读了《世界广告史》一书,整理制作了资料卡片。(如下图所示)欧洲商业广告史话 □1472年,欧洲出现了最早的纸质印刷广告。 □17~18世纪,咖啡、茶、巧克力等商品广告在欧洲报纸上最为常见。 □19世纪中期,广告市场空前活跃起来。 □19世纪后半期,多种新技术(如霓虹灯等)应用于广告。 □20世纪以来,新的广告形式(如广播、电视、网络广告等)不断涌现。 □…………(1)请从第一组同学搜集到的广告中任选两则,解读广告背后蕴含的历史信息,并在解读的基础上得出一个认识。(2)根据第二组同学制作的资料卡片,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广告业的进步”。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两次世界大战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取得民族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为谋求新的发展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中国作为亚洲的一员,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运动及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摘编自李平江《20世纪国际格局的变化》材料二20世纪世界和中国发生的部分重大历史事件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与世界”拟定一个观点,并从材料二中选择三个以上相关史事,围绕所拟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考文科综合试题-初中历史(原卷版).docx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考文科综合试题-初中历史(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