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说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说课稿

资源简介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宏观上(历史上的地位):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在中共的推动下,国共两党展开第二次合作,团结御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日军侵略南京后,大肆屠杀中国同胞,将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恶残暴展露无疑。本课承载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中观上(单元地位):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第二课的教学内容。这一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上承18课的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下启20、21课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3.微观上(子目内容及联系):本课共有四个子目: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子目之间为并列关系,阐述了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史实。七七事变爆发后,是中国到了亡国灭种最危险的时候,这引起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此国共两党开始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构成了全民族统一抗战的基础。所以,七七事变既是日本由局部侵华转向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由局部抗战转而为全面抗战的开始。正面战场上的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之间最大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展现出中国人民誓死捍卫疆土的决心,虽败犹荣。日本攻破南京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更加暴露了其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4.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七七事变的史实;②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意义。
(2)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理解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二、学情分析
1.已知: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能够自主阅读材料归纳要点和结论。而且他们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对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
2.未知:学生对抗日战争相关史实的认知比较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难以形成时序意识。初二的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青春期,可能会对主流价值观产生疑问和困惑,甚至产生叛逆的思维。
3.想知:青春期的学生具有比较强的质疑精神和好奇心,对未知或了解不详细的知识有着较高的兴趣。
4.策略:通过研读材料、探究问题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穿插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其在历史的学习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三、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师的讲授,能知道和叙述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基本史实。认识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
2.通过对材料的研读及故事或图片的观看,能认识淞沪会战的概况,了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增强爱国情感。
3.能够通过对文字、图片等材料进行分析,了解在民族危亡时刻,国共两党团结一致,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理解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4.能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的学习,能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树立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信念。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在课件中出示卢沟桥的图片,以及日本老兵在卢沟桥下跪的图片。教师提出问题:“曾经在这里发生了什么?日本老兵为什么要在卢沟桥下跪忏悔?”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启动思维,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教学。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七七事变(“狮醒”卢沟桥)
1.教师提问:
(1)1937年的卢沟桥见证了什么?(七七事变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
(2)为什么全面战争挑起于1937年的卢沟桥?(目的)
2.课件播放七七事变的纪录片片段,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并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教材和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
3.教师出示《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和材料,学生进行短时间的小组讨论,探究:卢沟桥为什么会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七七事变是偶发事件,还是蓄意挑衅?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讨论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激发其深层思维,有利于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掌握。
4.展示二十九军守卫卢沟桥和反击日军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卢沟桥事变中中国士兵的英勇抵抗。
【设计意图】感受日军对我国领土的侵略行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5.出示材料(蒋介石的两封电令)对比,教师提问:蒋介石对日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七七事变的爆发有着怎样的影响?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国危若累卵,兄弟再携手)
1.课件出示中国共产党在七七事变第二天发表的抗日通电以及蒋介石的谈话,提出问题:面对日寇大举入侵,国共两党有何反应?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
2.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引导其回顾前课所学,回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提出——瓦窑堡会议;初步形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正式形成——国民党公布发表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教师出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材料和军队改编示意图,指出这就是“八路军”“新四军”的由来,并进一步总结红军改编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设计意图】回顾前课所学,并联系本课,使学生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
3.教师提问:国共两党共进行了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有哪些不同呢?师生共同回顾,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相应的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国共两党合作的不同,提高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意识。通过表格,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且使要点一目了然,容易记忆。
(三)淞沪会战(国破人犹战)
1.学生阅读教材“淞沪会战”一目,了解淞沪会战的概况,说出淞沪会战中的英雄事迹有哪些?
【设计意图】学生从教材中归纳出有效信息,培养其阅读和总结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守军的浴血奋战、顽强抵抗的精神。
2.展示图片和材料,教师提问: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它对抗战初期的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从中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教师进行对学生的提问,能增强师生的互动性,活跃课堂氛围。
(四)南京大屠杀(血浸南京城)
1.出示材料(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播放纪录片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并概述日本法西斯在南京的所犯罪行和残暴。
【设计意图】引用第三方史料,更有力的证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不容置疑,同时培养学生的史证能力和史证精神。播放视频,展示材料,使学生感受到南京大屠杀的残暴。
2.展示日本军人出征前和大屠杀中的图片,进行对比,教师提问:为什么踏上中国的土地后,这些军人兽性尽显呢?教师补充材料和图片,讲解分析答案(军国主义的教育)。
【设计意图】反差之下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适时补充材料、图片,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答案:军国主义的教育之下人性泯灭,日本军人成为了侵略者的工具。
3.出示材料(日本方面对南京大屠杀的说法以及对教科书的篡改),提问:
(1)有人说:“日本侵华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做人要向前看。”对此,你又是如何看的呢?
(2)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相关材料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其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环节三:总结和作业
1.课堂总结: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挑衅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的七七事变,开始了它灭亡中国、称霸亚洲的狂妄计划。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摈弃前嫌,携手合作,开始了全民族抗战,日本对在侵华战争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必须予以承认,其侵略行为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而南京大屠杀仅仅是这无穷灾难中的一个典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揭露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历史真相,抹杀侵略事实的险恶用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鉴历史,关注现实,使学生加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会,达成目标。
2.作业:课后观看完整的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视频,小组讨论感受和启示。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较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小组的讨论活动,有利于增强合作交流。
五、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