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普通高中高一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普通高中高一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信阳市2023-2024学年普通高中高一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机密★启用前
2023-
2024学年普通高中高一(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
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策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

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刷短视频,观看知名作家讲述创作往事;守在屏幕前,跟随作家们的步伐重游文学故乡…
基于新的媒介环境,文学与大众之间的互动、交流有了全新的途径。文学借助视听新媒体将文字
转变为视听符号,打破了以往局限于书本的呈现方式,隐匿在字里行间的故事片段跃然“屏上”」
当文学步入方寸屏幕,厚重的“有形书籍”何以变成以视听符号为载体的“无形之书”,并最终实现
“开卷有益”?
视听媒体传播的“生活化表达”“生动性呈现”“趣味化交互”等特点,改变了传统文学既有形

象。文学通过“跨屏”连接老百姓生活,使其从小众进入大众场域,带来直接而可观的文化传播

效应。
文学故事的媒介符号化及其重新组合催生“化学反应”,呈现全新的视觉文化体验,增强了文
学的沉浸感受。在媒介逻辑驱动下,文学故事俨然成为一个个具有鲜明特征的媒介符号,文学声
音化、文学视频化和文学综艺化等“文学十”模式的出现,拓展了文学传播的辐射范围,为不同用
户提供了个性化体验,促使文学作品从“阅读”转向“悦享”
文学创作、文学编辑,文学庆典活动的媒介转化赋予文学新的生命张力,为普通用户深入了
解文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以往局限于案头,徘徊在纸张之间的文学创作与编辩过程纷纷“上
线”,放大了文学的普惠价值。另外,文学作品评选、文学颁奖及其相关庆典活动,变成一个个具
有故事性与仪式感的媒介事件,将原本属于一个特定领域的“文学盛事”延伸至更大的公共空间,
丰富了文学与用户的连接关系。
借助可交互的媒介技术与流行的艺术表达方式,文学经典更容易融入现代视听传播生态之
中,将传统内容与潮流表达相结合,形成新的阅读空间,创新了文学的表达方式。文学经典与现
代媒介叙事形成的“混合媒介文本”是对经典文学文本的再现、重读与阐释,而对故事人物原型的
回访、对话与挖掘更能够巧妙地将文学故事与新的媒介内容生产结合起来,让用户在潜移默化中
获得文学的滋养与精神的力量。
2023一2024学年普通高中高一(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2023-2024 学年普通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 项中“洛阳是全中国的中心”错,从材料一第②自然段原文:“唐代以前中国的
政治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比较大范围的天下之中就在三河地区,从政治地理上来说
就是所谓核心区。 而从三河缩小到一个地点的天下之中则是洛阳”可知,洛阳只是唐
代以前中国领土范围的中心,而非“全国的中心”。 另外,“古人”扩大了概念的范围。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B 项属于典型的强加因果。 由材料二第②自然段内容可知,“洛阳是中国历史上
最早的古都”与“定都洛阳”并无因果关系。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 项,“分层次阐述了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把首都定在距离统治集团兴起地不
远地方的原因”理解错误,材料一第③自然段只是列举了这一现象,并没论述为什么。
4.①材料一侧重从地理区位、地理环境两个层面,阐明中国古代五大都城定都的
政治地理因素;②材料二侧重从“险、富、便、美”四个方面谈中国古代建都的原则及
都城迁徙的趋势。 (每点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相似性文本作者的观点态度侧重点和差
异性的能力。
解题时既要关注选文出处,又要抓住关键语段和关键语句。 ①材料一侧重从地
理区位、地理环境两个层面,阐明中国古代五大都城定都的政治地理因素;②材料二
侧重从“险、富、便、美”四个方面谈中国古代建都的原则及都城迁徙的趋势。 (每点 2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
5.①从政治地理角度来看,适宜建都的地点需考虑地理中心上便于“控内” “御
外”,还要考虑到政治根据———王朝时代称为龙兴之地。 ②首都自西向东、从南到北
的迁徙趋势,主要考量是否有利于抗敌自保。 ③首都所在地的经济地理条件和交通
条件,以确保粮食供应和政治经济控制。 (每点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
解答此题,要掌握提取材料主要信息的方法,通过提取信息,筛选出主要观点,组
织答案。 首先,从分析每一段段内各句及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入手,对文本内容进
行逐段概括,采用“1+1 式”(段间、句间是并列关系)和“舍偏取正式”(段间、句间是
偏正关系),然后统览全文,检验概括结果。 关键信息主要有:“除了理想以外,政治
军事经济因素要起着实际的作用。 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一方面要控制内部的敌对
势力,另一方面要抵御外部的侵略行为”“另一个与地理中心有矛盾的因素是政治根
据———王朝时代称为龙兴之地”“在以上因素之外,首都所在地的经济地理条件也有
一定的重要性”“与经济地理相关的则是交通条件”。 (每点 2 分,如有其他答案,合
理可酌情给分)
6.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一语文答案  第1页( 共6 页)
A 项,“交代了柳青想要体验农民生活,为创作寻找素材的心理”说法不当,柳青
用手捡牛粪,是要深入农村生活,与村民打成一片,拉近和群众的距离。 并不简单是
“为创作寻找素材”。
7.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 项,“表现了她的粗暴无礼”错误,此处的细节突出的是事情的紧急,这个细节
是通过舞台说明展现出来的。 “一把抓住柳青”,和前面剧情和中年妇女“捏码子”结
合起来,既有让观众感到富有戏剧性(人家找上门了),又写出事情的紧迫性,“打断”
完全是因为有孕妇要生产,“羊水都破了”的万分急迫情形下的作为,人命关天,并不
能说“中年妇女”粗暴无礼。 相反,这恰恰表现了农村人多厚道热情、无私助人。
8.①一心扎根农村,向农民甲学习“捏码子” (从隔膜到一家人);②向卖鸡农民
问价,练习“捏码子”(与卖鸡农民婆姨之间的冲突);③解决老农民王三的困惑(骡子
卖与不卖);④赶去帮助即将分娩的孕妇(新矛盾出现或新冲突出现)。 (每点 1 分,
如有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沿着戏剧冲突梳理把握剧情主要内容等的探究能力。
作答此类题,把握戏剧冲突时,需要结合戏剧语言,找到矛盾双方。 然后把握情
节结构,梳理剧情发展脉络,从而概括剧情主要内容。 节选部分主要讲述了柳书记深
入农村与当地农民的一段互动和经历:①真心对待农民、扎根农村,向农民甲学习“捏
码子”。 ②向卖鸡的农民询问母鸡的价格,练习“捏码子”,被对方看出了不熟悉这种
交易方式。 ③积极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在得知王三是因为心疼骡子而想卖掉它后,
柳书记与王家斌讨论了互助组在养牲口方面的问题并决定住在饲养室。 ④他们得知
一位孕妇即将分娩,柳书记和王家斌立刻赶去帮助。 总的来说,节选文段展示了柳书
记深入农村、与农民交流及关心农民生活的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农村中存在的问题和
挑战。 (每点 1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
9.(1)现实意义:①作为一位作家,柳青关注现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
以精品奉献人民。 对当今作家的创作主旨、创作方向有重要指引作用。 ②作为一个
干部,柳青走进人民,深入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彰显了优秀干部的时代精神,给我
们的干部做出了表率。 (每点 2 分)(2)历史意义:戏剧填补了柳青舞台艺术形象的
空白,塑造了柳青作为干部和作家这样具有双重身份的人,发出了为人民写作的最强
音。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社会价值和深刻意蕴的能力。
理解戏剧《柳青》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首先要结合文本,挖掘戏剧所体现的
人物精神、戏剧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然后结合时代,探究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柳
青的身份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解题时,可从其身份切入,把握每种身份所代表的意
义。 柳青作为具有“四重身份”的人,他始终明白自己最终是人民中的一员,为能够
取得创作真实资料,他不只是居家迁居皇甫村,连自己衣着打扮、说话方式、做事风格
都完全农民化了,他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他既是剧中人,剧中展现的就是他深
入生活、扎根农村、一心为民;又是作家,他把自己深入生活、扎根农村、一心为民的真
实生活写入作品中。 提取信息时,需要关注剧本节选部分前面的【提示】,因为是节
选,文前【提示】会帮助我们全面深刻把握剧本主旨,从而给准确解答提供信息。
10.BE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高一语文答案  第2页( 共6 页)
句意:(陛下)善于带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之所以被陛下您所控制(捉住)的原
因了,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断句时,先总览全句,再运用句式、虚词断句法去逐一甄别,最后再总览全句看是
否合乎整体句意。 “此乃……也”判断句式;“将将”两个名词连用。 第一个活用为动
词“带领、统领、统帅”,构成动宾关系,主语“陛下”承前省略。 “且”前断开,表示递
进。 “所谓天授”“非人力也”两个句子表判断,中间需断开。
11.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重点考查一词多义。 考生要根
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D 项,“王”,前句,名词动用,意动,
指“使……为王”;后句,名词动用,“推行王道”。 A 项,第一句“与”,是虚词,连词,
“和、同、跟”的意思,第二句“与”是实词,动词,“结交、同盟”的意思。 B 项,第一句
“其”指代第三人称“他们的”,第二句“其”是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C 项“之”都
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1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 项,“他借机抱怨,表达对
封赏的不满”说法不当。 与刘邦谈话时,韩信说自己带领军队可以多多益善,并且认
为刘邦善于统帅将领,没有体现出对封赏的不满之情。
13.(1)读书识字只是能够记姓名罢了,剑术(也)只能对敌一人,不值得学,要学
能对敌万人的。 (关键词“足”“敌”翻译正确各 1 分,句意 2 分)
(2)(他)回头看见汉军的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 (关键词
“顾”“若”翻译正确各 1 分,句意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翻译题,要以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子中的每一个词都要落到实处,做到一一对应。 第一句
话,翻译时注意关键词“足” “敌”的意思,句意上,要注意虚词“以” “而已”的翻译,
“一人敌”“万人敌”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适当调整语序。 第二句话,要注意“顾”
“若”两个字的翻译,句意上,此句话是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充主语“他”,并体现反问
的语气。
14.①胸怀大志。 如见到秦始皇出游场景时,他说“彼可取而代之”。 ②勇猛无
畏。 步行与敌军作战,短兵相接。 ③知耻重义。 感到愧对江东弟子,拒绝渡江,自刎
而死,将人情送给故人吕马童。 (每点 1 分,如有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学生应先梳理出选文着重刻画人
物的细节描写,并进行准确概括、分析说明。 文中对项羽的相关细节描写有:“秦始皇
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
兵接战。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
死”等,从中可见项羽的志向、勇猛、重情义等性格特征。 回答鲁莽直率也可酌情给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 从此,韩信日夜怨
恨,在家闷闷不乐,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 刘邦曾经在闲暇时随口与
韩信讨论各位将领才能的大小,各自认为有高有低。 刘邦问道:“像我这样,能统帅多
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你只不过能统帅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你能统帅多
高一语文答案  第3页( 共6 页)
少呢?”韩信回答道:“我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那
为什么被我所控制(捉住)?”韩信说:“陛下不能统帅士兵,但善于带领将领,这就是
韩信我之所以被陛下你所控制(捉住)的原因了。 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
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材料二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 项籍小时候,学习认字,没有学成。 改学剑书,又没有学
成。 (本来)项梁很生他的气。 项籍说:“读书识字只是能够记姓名罢了,剑术(也)只
能对敌一人,不值得学,要学能对敌万人的。”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
粗略地知道了兵法大意,但又不肯认真学完。 项梁曾被栎阳(官吏)追捕,就请蕲县
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此事情得到了结。 项梁杀了人,和项籍在吴中躲
避仇家。 吴中有才能的士族都比不上项梁。 每当吴中有大规模的徭役和丧葬,项梁
常常主持办理,暗中用兵法部署调度宾客和子弟,以此了解了每个人的能力。 秦始皇
帝巡游会稽,渡过浙江,项梁和项籍一同(去)观看。 项籍说:“那个皇帝可以取而代
之。”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许乱说,要灭族啊!”项梁因此觉得项籍不同于一般人。
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能举鼎,才气过人,吴中子弟都已经敬畏他。
乌江亭长把船停靠在岸边等待着(项王),对项王说:“江东虽小,地方(也)纵横
上千里,民众数十万,也足以称王。 希望大王赶快渡江。 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来到,
没有船渡江。”项王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渡江干什么呢! 况且我和江东青年八
千人渡江西征,现在没有一个人回来,即使江东父老兄弟怜悯我,让我称王,我有什么
脸面去见他们? 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内心不感到惭愧吗?”项王对亭
长说:“我知道您是个忠厚长辈。 我骑这匹马曾经一天飞奔一千里,不忍心杀了它,把
它送给您吧。”就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交战。 项王身上也受了十多处伤。
(他)回头看见汉军的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背对项王,
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就说:“我听说汉王用一千斤黄金买我的头,封邑一
万户,我把这件好事送给你。”就自刎而死。
15.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C 项,“诗人对诈伪
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之事”错误,对比诈伪的官场,家乡
纯朴的生活自然会引发无限的欣慰之情,但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
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
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故选
C。
16.①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
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 ②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
日。 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
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每点 3 分,如有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题干来看,本题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进行考查,如“两首诗都写了‘社日’这一
古老的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然后到
两首诗中找出描写“社日”的诗句,理解意思,分析手法。 如陆诗中,“箫鼓追随春社
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意思是“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
高一语文答案  第4页( 共6 页)
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正面展示社日的热闹;再看王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
得醉人归”,意思是“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
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这里没有直接写社日的场面,而
是写春社散后的情形,采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答案两个要点各 3 分,手法 1 分+
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 2 分。
17.(1)浴乎沂,风乎舞雩;(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
茫茫江浸月;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根据情境选取合适的
诗句填写,书写要工整,不写错别字,不添字漏字。 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沂”“雩”
“至”。
18.①浑然天成(严丝合缝) ②不谋而合 ③司空见惯(比比皆是、屡见不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此处指葫芦上下两
个球体是自然形成的整体,无斧凿的痕迹,可填写“浑然天成” “严丝合缝”等成语。
第②空,语境指印度人民与中国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的认同是一样
的,可选“不谋而合”。 第③空,根据语意,此处可填写表达“很常见”意思的成语,填
写“司空见惯”“屡见不鲜”等成语均可。 另外,题干要求填写成语,要注意成语的特
定内涵,不可随意编词造词。
19.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
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 (每修改正确一处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
是语序不当,前后分句主语不同,关联词应位于主语的前面,“我国人民”应放在“不
仅”后面。 二是主客体倒置,不是“葫芦对……有共同的情感基础”,而是“‘一带一
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
20.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一带一路”是特
定称谓,其他三项表示强调。 故选 C。
21.①贾雨村是人世间与贾府的交汇处;②实则真实可感;③他们又分别代表了
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的推断补写能力。 要补写横线处的语句,首先应考查
横线处前后的语境。 开头第一句“甄士隐与贾雨村是作为‘对立幻象’存在于《红楼
梦》全书的叙事之中的”为本语段的总说,之后即将两人进行对比,句式应为“甄士隐
……贾雨村是……”;从后文“他们两人又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印证了太虚幻境与贾
府是虚实相映的”中的“同一个时代”“太虚幻境与贾府”得出,若“甄士隐是人世间与
太虚幻境的连接点”,那么贾雨村当为“人世间与贾府的连接点”,如此,“同一个时
代”才得到了落实,“太虚幻境”与“贾府”才能相互照应;考虑到语言的变化,“连接
点”可换成“交汇处”等词,故第①处填写:贾雨村是人世间与贾府的交汇处。 ②处前
文“看似虚幻莫测”,根据语意逻辑和关联词的照应规律,后文应为“实……”;再看后
文“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真实感与情感体验”,可以推知②处为“实则真实可感”。 ③
处前面一句已经明示后文将论述“‘对立,呈现的形象”,③处后又分别论述“一种是
以甄士隐为代表的超然出世的人物,一种是以贾雨村为代表的热衷名利的人物”,根
据当中的关键词“代表”“人物”,可以推知③处为“他们又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
高一语文答案  第5页( 共6 页)
的人物”。
22.这时贾雨村在以“老仙长”、精神导师身份出现的已然超脱的甄士隐的点化
下,体悟了人生真谛。 (内容完整 2 分,长单句的形式 2 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用简明准确连贯的语言进行句式转换的能力。 首先确
定主干句“贾雨村体悟人生真谛”,然后根据内容及成分确定剩余的不能独立成句的
成分:“已然超脱” “老仙长身份出现”“精神导师”作定语,加在“甄士隐”前;将“在以
‘老仙长’、精神导师身份出现的已然超脱的甄士隐的点化下”整体作为状语。
23.【写作指导】
本题属于多材料材料作文中异质类材料作文。 即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矛盾的,
也就是说题目中的各则材料内涵相对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 第一则:说明人即
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中也不受影响,仍能保持自身的优秀品质。 强调的是人的内因。
第二则:说明人如果处在污浊的环境中,会深受其害,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强调的是客
观环境———外因对人的巨大影响,这两则材料观点虽然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统
一在人(事物)与环境的关系上,只有用这种辩证、联系的观点来统帅材料才能准确
立意。
参考立意:①坚守自己,不忘初心;②坚定内在品质,不受外界影响;③兼顾内外
因,成就更好的自己。
高一语文答案  第6页( 共6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