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导学案【课程标准】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习目标】梳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新发展,并理解该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新变化,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合宋元时期中国在多领域领先世界的史实,增强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重点:辽宋夏金元时期商业的繁荣与经济重心的南移。难点: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的新变化。【新课学习】第一篇章 经济发展新高度【自主探究一】阅读教材第64-66页,梳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成就,并总结该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新特点,完成表格。表现 特点农业 新突破 耕作制度经济结构棉花种植边疆开发手工业 新进展 纺织业制瓷业矿冶业印刷业商业 新台阶 市场商品货币城市第二篇章 经济格局新阶段【自主探究二】回顾教材第30页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并结合两宋时期的史实,分析该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合作探究一】材料一 宋代南北方进士人数比重图 材料二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材料三 南北饮食的差异也使西南少数民族……趋于精耕细作。——高欣《北宋经济重心转移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材料四 北宋中叶以后,江浙闽广一带涌现出大批从事外贸经营的巨贾豪富。——葛金芳《大陆帝国与海洋帝国》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第66-67页内容,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第三篇章 社会生活新面貌【自主探究三】材料一 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出身低微的人)宜向此中求。——(宋)俗语今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 宋朝租佃经济盛行……租佃和买卖土地办理法律契约即可,且佃农在约满后可自由迁徙,地主不得阻拦。——(南宋)叶适《水心别集》材料三 今男去耒耜(农耕)不禁,女去织紝不禁,离其业,亦通工商。——(北宋)石介《明禁》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第67-68页内容,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新变化的表现。【合作探究二】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和教材第67-68页内容,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新变化产生的原因。【自主探究四】一些历史学者认为“宋代社会日趋平民化。”为何有这种看法?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知识结构】【核心概念】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 方能交易。坊市制度: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加控制。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历史上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经济的现象。这个过程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格局,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和平衡。租佃关系: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部分或全部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即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素养检测】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2. “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唯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金代文人刘迎这首诗的最大史学价值在于实证A.国家统一是贸易发展的前提 B.战争能够推动边疆民族交融C.边境贸易促进民族经济繁荣 D.民族交往不能减少边境争端3. 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A. 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C.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监管 D. 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4.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5. 当前史学界一些学者认为宋代实行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宋代“抑制兼并”才是主流。同时,学界对“不抑兼并”政策实施的评价,既有否定,也有肯定。上述争议说明A. 社会环境决定历史评价 B. 多数史学家的意见更加客观C. 批判思维拓展历史认知 D. 史学争议难以寻找历史真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