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青树下的小学》预习+联系(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大青树下的小学》预习+联系(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课 大青树下的小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用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
2.学会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友爱团结、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大青树下小学的特别之处。
3.联系生活实际,仿照课文中相关句子学习表达。
一、课文内容解读。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篇课文,是一篇描写校园生活的散文。全文按照“上学时—上课时—下课时”的时间顺序,记叙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文中出现了一些新鲜感的词句,引导学生通过关注具有新鲜感的词句,体会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是教学重点。而由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用上具有新鲜感的词句仿照课文中相关句子学习表达是教学难点。
二、相关资料。
吴然:云南人,现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致力于儿童散文和散文诗创作。主要作品:《歌溪》、《一碗水》、《走月亮》、《小鸟在歌唱》等。
德昂族: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阿昌族: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傣族: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景颇族: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一一目脑纵歌,跳孔雀舞
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使文章读起来有节奏感,琅琅上口,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但要注意: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不得少于三项,彼此为并列关系。
一、初读课文突破字词。
1.读拼音写词语。
zǎo chén hàn zú xiān yàn fú zhuānɡ dǎ bàn ān jìnɡ cū zhuànɡ
2.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的小鸟 ________的国旗 ________的枝干
________的老师 ________的学校 ________的民族
3.我能填。
píng ________坝 ________果 ________等
dài ________表 ________领 爱________
hú ________蝶 二________ ________水
4.把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划掉。
(1)放学了,操场上十分________(安静 宁静 平静)。
(2)想着妈妈期待的目光,他的心情久久不能________(安静 宁静 平静)。
5.课文整体梳理。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学校。
6.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在横线上填上序号。
“装”字在字典里的解释:
A.穿着的衣物 B.用服饰改变人的本来面貌
C.布置、点缀 D.对书籍、字画加以修整或修整成的式样
E.安置、安放
服装________ 装修________ 乔装________
装卸________ 装订________
7.形近字组词。
汉________ 装________ 洁________ 粗________ 亭________
汗________ 壮________ 结________ 组________ 停________
8.照样子,填一填。
①例:(擦)桌子
________招呼 ________国旗 ________游戏
________课文 ________孔雀舞
②例:(安静)的教室
________的国旗 ________的服装 ________的铜钟
________的粉墙 ________的老师
9.将词语补充完整,并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穿________不________ 绚丽________
一________正________ 引人________
①形容很规矩,很庄重的样子。________
②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________
③形容颜色多种多样,灿烂美丽。________
10.对号入座(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装扮 打扮
(1)参加国庆游园,我们得________得漂亮点儿。
(2)他________成老爷爷的样子,混进了养老院。
二、再读课文理解句段。
1.填空。
(1)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    小学,这所小学有    不同,    不同的学生。
(2)《花的学校》的作者是     (国家)的     ,他运用    的手法,描绘了孩子眼中的世界。这篇课文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    。
(3)《不懂就要问》一文讲述了    小时候在私塾读书的故事,赞扬了他    、    的精神。
(4)《所见》的作者是清朝的 ,我喜欢其中一句话:意欲捕鸣蝉,
2.教材回顾。
(1)《大青树下的小学》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描写了边疆的一所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__________,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花的学校》是一首节选自泰戈尔的《__________》的儿童诗。诗中描写了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冒出的__________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诗人巧妙地从孩子的视角叙述出花儿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满了儿童情趣。
(3)《不懂就要问》一文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碰到__________________问老师的事。他明知可能会______________也要向先生提出问题,体现了孙中山“____________”的认真学习态度。
(4)《所见》的作者是清代的袁枚,诗人先写小牧童的______态,后写小牧童的______态,把小牧童____________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我能写出这首诗的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三读课文精彩片段体会感悟。
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1.选文描写了学生____________时认真读书和____________时尽情玩耍的情景。
2.结合文中画“ ”的句子,想象上课时“安静”的画面,除了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下课后,孩子们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动物看热闹,这样的画面太有趣了,试着将这个画面写具体。
小鸟在大青树的枝头________,松鼠在大青树上_________,山狸在大青树下____________。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同学们读书读得很好听,把小动物们都吸引来了。( )
(2)这所学校的每个小动物都怕人。( )
(3)“蝴蝶停在花朵上”,只是因为花太香了,把蝴蝶都吸引过来了。( )
一、初读课文突破字词。
1. 早晨;汉族;鲜艳;服装;打扮;安静;粗壮
2. 欢唱;飘扬;粗壮;敬爱;美丽;不同
3. 坪;苹;平;代;带;戴;蝴;胡;湖
4. (1)宁静(2)平静
5. 美丽;团结;欢乐;祥和
6. A;C;B;E;D
7. 汉族;服装;洁净;粗壮;小亭;汗水;粗壮;结果;组合;停止
8. 打;升;做;读;跳;鲜艳;美丽;古老;洁净;亲爱
9. 戴;同;多彩;本;经;注目;一本正经;引人注目;绚丽多彩
10.(1)打扮(2)装扮
二、再读课文理解句段。
1.(1)边疆 民族 穿戴
(2)印度 泰戈尔 拟人 示例: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3)孙中山 认真读书 勤学好问
2.(1)上学前 上课 下课 学习生活 友爱 团结
(2)新月集 花 活泼 可爱 向上
(3)不懂的问题 挨打 不懂就要问 
(4)动 静 天真烂漫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三、三读课文精彩片段体会感悟。
1. 上课 下课
2.小草不点头了
3. 呐喊助威 跳来跳去欢呼 热烈鼓掌加油
4. √ ×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