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升九年级语文暑期练习(一)(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升九年级语文暑期练习(一)(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八升九年级语文暑期练习(一)
1.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
桂林是名(fù)共实的旅游胜地。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yán)_____曲折,青如(fěi)_____翠。 ______桂林是一座有两千多年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在漫长的岁月里,无数文人墨客(dòu)_____留于此,写下了许多甲的诗篇,刻下了两千余件石刻和壁书。怀古惜今,聪明的你应该思考: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 名(fù)____其实 ② 蜿(yán)____
③ (fěi)____翠 ④ (dòu)____留
(2)下列词语填入“甲”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叹为观止 B.家喻户晓 C.众所周知 D.脸炙人口
(3)将下列四句话填入文段横线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因此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
② 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
③ 所以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
④ 山多有洞,洞幽景奇。
A.④ ② ① ③ B.④ ② ③ ① C.② ① ④ ③ D.② ④ ① ③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和平安定的生活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时代动荡不安,人们怎能安定幸福?没有人愿意“为了养活别人天黑了还在泥中劳作”① “________,________?”(《式徽》);也没有人愿意“居无定所,独宿寒冷”② “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但文人自有傲骨,“即使环境不好,他们仍矢志不渝,坚守高洁人格”,如③ “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________《卜算子·咏梅》);更有推己及人、济世为民的大爱思想④ “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 (杜甫《____________》),现世安稳,才能感受“竹林掩映下小路弯曲宁静,寺院周围树林茂盛的静谧样和”⑤ “________, 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才能赏春花秋月,品生活甘甜。
3.苏苏想从《经典常谈》中搜集有关“和”主题的材料,你会向他推荐下列哪一本经典?请你结合名著和所学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推荐理由。
A.《礼记》 B.《庄子》
4.“和”并不意味着无条件的退让和无原则的附和。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和”是彼此体谅,互相尊重;而“不同”是保持自我人格的独立。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组名著中的人物,结合其经历,谈谈你对“‘不同’是保持自我人格的独立”这句话的理解。
A.孙少平与孙少安(《平凡的世界》)
B.保尔与冬妮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阅读下面的词作,完成5~6题。
临江仙·送钱穆① 父②
[宋]苏 轼
一别都门③ 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④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⑤颦⑥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解)①钱穆:名勰,又称钱四。元佑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元佑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② 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③ 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④ 春温:如春天般的温暖。⑤ 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⑥颦:皱眉头。
5.下列有关诗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上片“三改火”指离别三个月,“古井”“秋筠”是对自己心情愉悦的表白。
B.词下片“惆怅”“淡月”“微云”描绘出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送别时无欢之境。
C.“尊前不用翠眉”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使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
D.词上片写久别重逢,下片写月夜送别;上片叙议结合,下片直抒胸臆。
6.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大瓠之种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胎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② 无所容③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④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⑤ 手之药者,世世以洴避絖为事⑥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避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⑦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避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⑧ 也夫!”
(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释]① 大瓠(hù)之种:大葫芦的种子。②瓠落:很大的样子。③ 无所容:指瓢太大而无处可放。④ 非不呺(xiāo)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pǒu)之;葫芦并非不大,我因为它无用而砸碎它。呺然,虚大而无用。掊,击碎。⑤ 龟:同“皲”,皮肤冻裂。⑥ 世世以洴(píng)避(pì)絖(kuàng)为事: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洴避,漂洗。絖、絮、丝绵。⑦ 裂地而封之:(吴王)划定一块土地封给他。⑧ 蓬之心:莲草的心狭窄而弯曲,比喻心如茅草那样堵塞不通。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8.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惠子用大葫芦盛水浆,一不小心,葫芦掉地上摔烂了,惠子觉得自己不善于使用大东西。
B.文中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C.文章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出庄子的善辩、富有大智慧以及惠子的愚笨。
D.文章揭示出一个道理:同样的东西,由于眼光和见识不一样,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就不一样。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2)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0.作家王蒙认为,庄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深的思想变成了雄奇瑰丽的想象、寓言故事,这就做到了深奥哲理的文学化与趣味化。请根据王蒙的观点,结合《北冥有鱼》及本文具体内容,谈谈你对《逍遥游》中体现的庄子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两进虎跳峡
① 虎跳峡在滇西北,它是玉龙、哈巴两大雪山南北夹峙金沙江形成的。江心突兀一块巨石,传说曾有老虎从岸边跳上巨石,再纵身跳到对岸,“虎跳映”之名由此而来。虎跳峡全长17公里,分为止峡、中峡、下峡三段。
② 我第一次进虎跳峡,是从中旬的虎跳峡镇步入上峡的。刚到金沙江畔,便看见对面的玉龙雪山高耸云天,皑皑白雪堆积在重重叠叠的峰脊上。时值盛夏夜而初收的早晨,云雾游移在群峰间,愈显出玉龙雷山的高深莫测。
③ 接着,我走上一条仅容一人行走的崎岖山路。这条过于简陋的人马路道,横系在临江的悬崖上,走在上面既艰且险。到了这里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山路:陡、细、长、险、滑……我觉得自已真像一只岩羊在峻峭的崖壁上颤栗着探行。
④ 再往前,两岸高山越挤越拢,排列成一道道狭窄的天门。本来在宽阔江面上舒展流淌的江水,一下子挤进这难以容身的峡谷,它勃然大怒,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这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传响,仿佛洪荒远古开天辟地的遗音。这里不是汪洋大海,但我却感觉到汪洋大海狂暴时的声势和成力:岩在崩,地在动,山在摇。我只觉头晕目眩,脚下站立不稳。据说,漂来的粗圆木和滚落的大石块,在这里都会被粉碎得无影无踪。我只能迟到高处,遥遥承受这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刺激……
⑤ 怀着上峡带给我的震撼走向中峡。迎面来了一队马帮,我闪身到路旁让道,听着马儿们艰难的足音,看着马帮慢腾腾地消逝在远处断崖后面……马帮就是这样从过去走到现在的。路途艰险,马帮却奋力前行,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峡的谷底礁石遍布,如满天星斗。这些从山上飞滚而来的落石,堆积江中,犬牙交错。江水在其间往复跳跃,浪花推着浪花,旋涡套着旋涡,一路5公里18个险滩相连至下峡。
⑥ 我对下峡的感受,第二次比第一次强烈。三年后的正月初,我从丽江的大具乡乘车直奔下峡。抵达停车场,我不禁惊叹:“好个哈巴雪山!”仔细俯仰一番:没有零散的峰头断崖,整体性的山岳和巨型斜面板块造就出大气磅的雄姿。而后沿着栈道直至江边的观峡台,在台上远眺江两边玉龙、哈巴凌空对峙,峰连峰合。此景正如清代孙髯翁所写:“一线中分天作暂,两山夹斗石为门。”前往渡口的路上,日头已经偏西,山上午半径,,峡谷里却笼罩着浓浓的阴影,几分雄浑,几分肃穆,几分苍凉。
⑦ 从渡口乘船前往对岸。上岸后发现没有路,我只得寻着人踩过的痕迹,攀藤抓草往上爬,还得时时小心,脚下不能打滑,否则就会坠下深渊。我大汗淋淋地攀登了近1个小时,才算踏上新开辟的公路。
⑧ 山高峡深,天黑得早,我只好投宿在下峡核桃园的一家小旅店。核桃园是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这里的夜特别深沉,空寂得不像在人世间。浓墨似的山头上方,星星在一块不大的天上眨着眼,默默感受夜的静谧。人在此际,内心一片宁静,仿佛世间一切的纷杂都与我无关。我很快就带着白天的游兴进入了梦乡……
⑨ 第二天拂晓我就出发了,穿越中峡来到了上峡。上峡已经开发为旅游景点,修筑了栈道;可直下江边挨近虎跳石。峡中筑了公路,可以通车,游览更方便了,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欣赏到一身豪气、雄奇威猛的虎跳峡。但留在我内心深处的,还是那个不经雕琢、野性十足的虎跳峡。我伫立江崖,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
⑩两次进入虎跳峡,我如同经受了洪炉的冶炼,无论体魄还是心魄,都比过去强健许多。若要问我云南山川最富阳刚之美的地方在哪里,我定毫不迟疑地回答:在虎跳峡!
(选自张鸿源《滇城探秘》,有删改)
11.请梳理作者在虎跳峡所见的主要景物,概括其特征,并根据提示将下图补充完整。
12.有人认为第③ 段加点词语“探行”使用不恰当,应改为“前行”,请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的“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摄取所见,又不单是写实,处处流露作者的情思”。选文两次写到马帮,分别表现了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两次进入虎跳峡,我如同经受了洪炉的冶炼,无论体魄还是心魄,都比过去强健许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