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7《我们的衣食之源》第1课时(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7《我们的衣食之源》第1课时(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7.我们的衣食之源
白白的大米哪里来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过程,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
2.能正确流利地说出粮食的形成,懂得种植食物的方法。
3.体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养成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了解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过程,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
学习难点: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养成尊重农民及劳动成果的好习惯。
 
1.观看学生浪费粮食的图片。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用餐的孩子的做法正确吗?
2.学生交流。
一、谈话导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盘中的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浪费粮食呢?今天,我们便要学习我们的衣食之源之白白的大米哪里来。
二、探究新知
 
大米可以做成香喷喷的米饭。当你吃着米饭的时侯,可曾想过,这白白的大米从哪里来的
探究大米哪里来
二、探究新知
农民利用塑料地膜保温保湿,精心培育和护理秩苗。
秧田里长出绿绿的秧苗,种田人忙着把秧苗移栽到宽广的水田里。
田间管理
收割
碾米
 
大米的生产过程:
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碾米
每粒大米都是农民辛苦劳作的成果。
大米要经历这么久的生长时间。
农民要浇水、施肥、喷药等,进行田间管理。
总结大米哪里来
我们要感谢大地对庄稼的养育。
每粒米都来之不易,我们既要感谢大地对庄稼的养育,也要感谢种田人付出的辛勤劳动!
种田人在田间劳作真辛苦啊,我们要尊重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不要浪费粮食。
 
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农作物,可以是粮食作物,也可以是蔬菜,体验一下它的种植过程。
(1)学生根据自身体验经历选择一种农作物,在小组内交流它的种植过程。
(2)每组派一个代表到台上交流汇报。
(3)师对学生的汇报作补充。
三、体验活动
体验活动谈感受
……觉得特别累!腰很酸,腿也很酸,脖子也有点痛。通过这次模拟插秧活动,我感受到了农民伯伯种地很不容易。正是因为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我们才能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饭。
了解小麦的种植过程
整地
播种
养护
补水
施肥(管理)
收割
四、拓展延伸
了解西红柿的种植过程
整地 做畦 育苗
施肥 浇水 修果
四、拓展延伸
收获
 
生活中,我们要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五、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一
一、填空
1、生活中,我们要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 )。”
2、大米的生产过程: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碾米。
二、判断
1、我们要自觉尊重和珍惜种田人的劳动成果,不要浪费粮食。(对)
2、全国人民都奔小康了,可以不要农业了。(错)
3、东东在学校把吃不完的米饭偷偷倒进垃圾桶。(错)
查一查我们身边爱惜粮食和浪费粮食的现象。在生活中你有哪些爱惜粮食的好办法?
例如,好办法有:在日常生活和来客人时,要看菜下饭,够吃就行;到餐馆就餐点菜时要根据人数多少点菜,吃不完的打包带走。
课后作业二
课后作业三
以“节约粮食”为主题,设计一张宣传海报。
尊重农民劳动 珍惜劳动成果
我们的衣食之源
白白的大米哪里来
感谢观看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备课设计
年级四年级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单元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主题 美好生活在哪里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美好生活哪里来”,这一单元共安排了三课,分别为《我们的衣食之源》《这些东西哪里来》《生活离不开他们》。三课内容上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而且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 《我们的衣食之源》一课通过“白白的大米哪里来”和“美好生活的保证”两个小主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米的种植过程,使学生懂得要珍惜粮食的道理。 《这些东西哪里来》一课通过对“生活用品”“工业产品”再到“中国创造”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技术的突飞猛进,增强自豪感。 《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劳动内容,加强学生爱劳动的教育,懂得尊敬和感谢劳动者。 本单元重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认识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是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共同生存的关系,品德教育隐性化,学生的良好品德在研究活动、体验感悟中得以形成和发展。
课标要求 一、 政治认同:初步感知基本国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内容要求: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
教学提示:分组收集资料,以图片展等形式呈现伟大成就,激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二、道德修养:树立劳动意识,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懂得劳动光荣,劳动不分贵贱。 内容要求:尊重劳动者懂得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感受并感激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教学提示:在班级交流,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身边普通劳动者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社会贡献。总目标要求 通过本学段的学习,初步学会尊重普通劳动者,平等待人;能够了解国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为中华优秀文化感到自豪,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有强烈认同感。
学情分析 一、学期总学情(一)年龄特点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与社会的接触日益频繁,独立活动和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知识基础四年级的同学对工业、各行业的劳动者有一些了解,城市里的学生可能对于农业不太了解。三年级学习了家庭、社区生活方面的内容,四年级上学期掌握了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为本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二、单元学情 (一)知识经验: 已知:知道农业包括农产品种植,知道工业产品与生活联系紧密,知道社会上有很多行业。 未知:对农作物的种植过程和农业生产的种类了解不多,对工业产品给社会带来的便捷认识不到位,对中国创造了解不多,对各行业的辛苦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难点障碍:农业生产种类较多难识记,对中国创造了解不多。 突破措施: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农产品、工业产品入手,让学生发现、总结。 (二)生活经验 已知: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农业、工业产品,知道劳动者很辛苦,知道农业、工业及一些常见的职业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 未知:对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具体运转不了解,对其具体与生活的联系了解不多。 难点障碍:接触社会少,经验不足 突破措施:让学生去体验,如访谈、调查、职业体验等。 (三)策略经验 已知:学生可以针对问题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未知:对于问题的看法多流于表面,总结能力待提高,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能力不足。 难点障碍:对生活中需要各行各业的人以及他们的重要性认识理解不够,不能做到主动留心观察社会生活。 突破措施:让学生搜集资料、做小调查,在课上反馈,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单元目标 1.通过参观活动基地等形式,参与体验的方式,初步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和我们的衣食来源,认识农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密切关系及重要性,感受到劳动的来之不易,受到尊重农民、珍惜粮食、感恩劳动的教育与熏陶。
2.通过网上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等形式,了解工业生产与生活用品的关系,体会工业产品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业,感受工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增强民族自豪感。3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知道“中国制造”遍布全球,懂得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感受不同职业劳动者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懂得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明白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学会感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及他们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2.懂得工业产品给生活带来的便捷,体会工业劳动的艰辛。3.知道中国制造遍布全球,懂得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才能体现中国工业的创新能力。4.知道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体验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艰辛,懂得应该尊重普通劳动者。教学难点:1.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2.在调查和了解中国创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3.懂得社会分工需要不同的职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有存在的价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学会感恩。
闭环式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总任务 根据本单元总目标,确定总任务:怎样创造美好生活让学生通过参观活动基地等形式,参与体验的方式,初步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和我们的衣食来源,认识农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密切关系及重要性,感受到劳动的来之不易,受到尊重农民、珍惜粮食、感恩劳动的教育与熏陶。
2.通过网上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等形式,让学生能够了解工业生产与生活用品的关系,体会工业产品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感受工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增强民族自豪感。3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知道“中国制造”遍布全球,懂得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感受不同职业劳动者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懂得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明白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学会感恩。
要素分解 任务分解 完成闭环
从农业讲起(农业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提供衣食之源) 从“一粒米”的生产过程入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农业生产,并以此为范例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农业是人们的衣食之源。
转向工业(工业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支撑) 通过生活中常见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引入工业生产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工业生产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并认识到我国工业生产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从工业制造大国迈向工业制造强国,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
凸显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勤劳动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 帮助学生认识到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劳动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懂得劳动者之间是平等的,引导学生体会劳动者的艰辛,并能用实际行动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
单元课时安排 课时 内容安排 目标达成
2 7.我们的衣食之源 1.初步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了解农业生产者的辛勤劳动。2.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3.认识农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密切关系及重要性。
2 8.这些东西哪里来 4.了解工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从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体会工业生产者的辛劳,尊重工业生产者。5.知道“中国制造”遍布全球,懂得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2 9.生活离不开他们 6.感受不同职业劳动者给生活带来的便,懂得社会分工。7.懂得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明白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学会感恩。
1 复习课 通过复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我们应该如何创造美好生活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年级 四年级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课题 《我们的衣食之源》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序号
内容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的生活哪里来”中的第一个主题《7.我们的衣食之源》。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它不仅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而且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由此可见,农业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课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农业所涵盖的内容.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懂得农业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对学生进行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教育、激发学生了解农业与生活的关系的兴趣。
课标分析 道德修养树立劳动意识,积极参加农作物种植等劳动实践,懂得劳动光荣,热爱劳动,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尊重各行各业特别是农业劳动者。责任意识热爱自然,了解自然是我们生活的共同家园。懂得保护环境,爱护动物,节约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理解勤劳、谦逊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初步感受优秀传文化的魅力。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
学情分析 已知: 知识经验:知道农业包括农产品种植,知道粮食的生产过程,知道农林牧副渔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 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农业及其他各业,知道劳动者很辛苦,知道农业等一些常见的职业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策略经验: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定的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知也不仅仅停留在表象上,可以针对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未知: 知识经验:对农作物的种类及生产过程不了解,对农业劳动者的辛苦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当今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足,让更多的城镇孩子不知道劳动的艰辛,不知道生活的艰难。虽然本课的教学对象已是四年级的孩子,但由于他们从不用为吃穿操心也就不会去关心它的来源,所以孩子对这方面的知识很少了解与关注,更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策略经验:对问题的看法多流于表面,总结能力有待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不足。 个性经验: 难点障碍:学生们接触社会较少,经验相对不足,对各行各业劳动者以及他们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够做到主动的留心观察社会生活。 突破措施:让学生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去体验社会生活,通过搜集资料、做小调查,在课堂上反馈,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过程,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2.能正确流利地说出粮食的形成,懂得种植食物的方法。3.体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养成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了解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过程,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学习难点: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养成尊重农民及劳动成果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 课本、多媒体课件等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一、谈话导入(目标3) 学习内容:观看用餐学生浪费粮食的图片。学生活动:边看边思考:用餐学生的做法是否正确。2.进行交流谈论。师小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盘中的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浪费粮食呢?今天,我们便要学习我们的衣食之源之白白的大米哪里来。 1.学生能认识餐桌上的浪费现象。2.用自己的话顺畅流利地表达思考反省,引出课题。 问题预设:有部分学生对浪费粮食司空见惯,熟视无睹,认识不到浪费粮食的危害。补救措施:需要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二、探究新知(目标1、2、3) 学习内容:观看大米种植及生产的视频和图片,了解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过程,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学生活动:师播放大米种植生长视频。学生认真观察。 师:视频中是什么粮食 生:大米。 师:对,是大米。大米可以做成香喷喷的米饭。当你吃着米饭的时侯,可曾想过,这白白的大米从哪里来的 2.看一看:继续播放大米种植及生产过程图片。 3.师:说一说,大米哪里来。 生: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碾米 (1)农民利用塑料地膜保温保湿,精心培育和护理秧苗。(育秧)(2)秧田里长出绿绿的秧苗,种田人忙着把秧苗移栽到宽广的水田里。(插秧)(3)为了让水稻能苗壮成长,种田人顶着太阳,冒着风雨,在田间地头施肥、灌溉、喷药、排水……(田间管理)(4)一串串沉甸甸的稻穗弯下了腰。种田人顶着烈日,忙着收割,然后用脱粒机将稻子脱粒后就成了稻谷。(收割)(5)农民们把晒干的稻谷送进碾米机,谷壳与米自动分离,出来的是白花花的大米。(碾米)4.谈一谈你的感悟。生:(1)每粒米都来之不易,我们既要感谢大地对庄稼的养育,也要感谢种田人付出的辛勤劳动!(2)种田人在田间劳作真辛苦啊,我们要尊重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不要浪费粮食。 观察学生的表情坐姿,是否能够认真观看视频及图片。学生能够积极准确地回答问题。学生能够准确按照顺序把大米生长及种植过程相串联,不遗漏。能用自己的话表述反思和体悟。 问题预设:个别同学没有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个别同学对于水稻的种植过程掌握不到位,回答问题缺乏自信。3.个别同学对于大米从哪里来探究不仔细,总结时出现遗漏、错序。补救措施:及时鼓励,引导提示学生回答问题。对水稻的种植过程进行细致的讲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种植过程。3.探究白白的大米从哪里来时,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根据植物生长规律进行回答。
三、体验活动(目标2、3) 学习内容:体验农作物的种植过程并进行交流谈论。学生活动:师:请选择一种农作物,可以是粮食作物,也可以是蔬菜,了解一下它的种植过程。 生:(1)学生根据自身经历选择一种农作物,在小组内交流它的种植过程。(2)每组派一个代表到台上交流汇报,谈谈活动体验的感受:……觉得特别累!腰很酸,腿也很酸,脖子也有点痛。通过这次模拟插秧活动,我感受到了农民伯伯种地很不容易。正是因为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我们才能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饭。师:对学生的汇报作补充。 学生仍能根据自己的直接或者间接经验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种植过程的分享。通过体验种植活动,切实体会到农作物的生长不易和农民的辛勤劳动。 问题预设:个别同学生活经验不足,种植体验时长过短或者缺乏种植经验。补救措施:激发学生继续体验种植乐趣的兴趣,利用种植观察等科学课和课余时间进行后续体验,及时记录农作物生长过程。
四、拓展延伸 学习内容:小麦是怎么来的 西红柿是怎么来的学生活动:1.了解小麦的种植过程整地-播种-养护-补水- 施肥(管理)-收割2.了解西红柿的种植过程整地-做畦-育苗-施肥-浇水-修果-收获 学生能够准确按照顺序把小麦和西红柿的生长及种植过程相串联,不遗漏。 问题预设:个别同学生活经验不足,不能做到触类旁通,不了解小麦和西红柿的种植和生长过程。补救措施: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的作物种植过程,进行后续知识拓展体验。
五、课堂小结 师:生活中,我们要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结合课堂所学,完成填空和判断 基础性作业 目标1、2 5分钟
查一查我们身边爱惜粮食和浪费粮食的现象。在生活中你有哪些爱惜粮食的好办法? 拓展性作业 目标2、3 5分钟
以“节约粮食”为主题,设计一张宣传海报。 综合性作业 目标3 10分钟
板书设计 7.1我们的衣食之源 大米的哪里来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教学反思 农业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此较陌生的话题,他们在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中,对“盘中餐”、“身上衣”及生活中的日用品从何而来了解甚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定的距离。本节课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以“本”为本,巧用教材中的图片,文字资源,同时结合教材,调动儿童生活中的经验资源,丰富他们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例如:“你在哪儿看到过这些农产品 ”“你在超市还看到过哪些产品是农产品加工的 ”等,在课堂中利用这些经验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逐步使学生懂得农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品德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本节课开展了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亲自感受到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使教学更具有了针对性。但在教学预设、关注评价学生方面还有不足,有待今后继续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