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说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说课稿

资源简介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新文化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认识。
教材地位
新文化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上承辛亥革命, 又为后来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承接中国近代探索过程中的器物变革,制度变革后的一次更深层次的思想探索,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教学目标分析:
1、课程标准: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依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②全面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相关史料和图片,并结合教材,锻炼学生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辩论会环节,使学生掌握辩证分析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胡适、鲁迅等代表人物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做有信仰的好青年。
结合课程标准、历年中考情况及学生思维发展情况,我制定了以下重难点: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难点:理解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二、说学情
心理:本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适应能力强,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较强。
能力: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分析、判断能力,但分析问题能力不够完善,语言表述不够规范。
知识:经过七年级的历史学习,他们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一定的掌握,特别是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的载体工具——文言文有着感性认识,与本课内容容易形成比较,因而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开展。但学生对课外书的阅读量严重不足,对于历史的知识仅局限教材,课外知识十分有限。
对策: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偏重于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巧妙引导,并设计有层次的问题,由浅入深,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展示自己,都能有所收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说教法、说学法
1、说教法(以教师为主导)
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教学法
在课堂上教师提供给学生自主学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精彩的历史图片、文字资料展示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力图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良好的教学情境。
辩证讨论法
教师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围绕“我们应当如何对待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展开辩论,最后教师归纳小结。
2、说学法(以学生为主体)
问题讨论法、材料分析法
根据相关图片和史料,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阅读教材,并积极探究,层层递进,从而完成知识点的学习。
合作探究法
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场合中必然会参加团队活动,并且要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合作学习便成为一种相当有益的学习方法。在本课中,教师设置了小组探究、辩证会等环节,组织学生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提问,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流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析、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课后作业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重生(一)》片段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纪录片《重生(一)》导入,随之教师提问视频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谁?他所创办的杂志叫什么?简单介绍1915年,流亡日本的陈独秀回国,创办《新青年》杂志,意图将改造中国寄托于年青一代,由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陈独秀导入本课,带领学生回到20世纪初,初步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参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通过人物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板书课题: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讲授新课:
从“黑暗”到“希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活动一:通过新闻回到1915年的中国
1.展示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等图片,通过讨论分析,引出黑暗时刻①:列强侵略,军阀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 展示鲁迅《药》节选,通过逐张设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人物的行为及感受,得出黑暗时刻②:北洋军阀用封建专制思想禁锢民众的头脑,百姓愚昧麻木。使学生感受当时的中国所处的黑暗时代。
(设计意图:通过新闻将学生带入1915年的中国,引发使学生了解中国亟需进行思想革命,培养学生捕捉历史信息和分析材料的能力。)(板书:背景)
3.展示1860年—194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图,分析1913—1919年 “短暂春天”出现原因是处于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侵华,了解新文化运动能够兴起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兴起的根本原因,是救亡图存的背景—希望①。
4. 展示图片,引读史料,分析史料,让学生明确当时的青年代表是改革的先锋,看到了中国外受侵略、内受压迫的思想根源,有这样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当时最大的问题在于国民的思想,必须让我们国民彻底的洗脑,于是在思想领域进行革新,是中国救亡图存的希望②。
(设计意图:让学生看到1915年的中国黑暗与希望并存,要善于找到黑暗中孕育的希望,培养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此时此刻的中国,需要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一批知识分子为摆脱中国的困境而奋斗,接下来我们去读一本唤醒民智的刊物,与一批才华洋溢的学者,在一所思想自由的学府,聆听一声声重塑精神的呐喊!从而进入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学习。(板书:兴起)
从“除旧”到“立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活动二:自主学习
1.展示图片《北大钟声》,引导学生根据下列图片及教材内容,自主学习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概况,并选派代表以爱国学生身份介绍北大校园。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时间、主要标志和代表人物,并强调《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从而完成第一子目第二自然段——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学习。
活动三:自我感悟
2、展示《青年杂志》封面、北大校徽的图片和新青年的六条准则,学生根据下列图片及史料,观察“一校一刊”,并选派代表谈自身感受。引导感受杂志宗旨: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
(设计意图:通过北大校徽和《青年杂志》封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充分感受先辈们的期望,激励学生向先驱学习,成为民族复兴的脊梁。)
过渡:《新青年》不仅是一份刊物,更是时代的号角。那么,以《新青年》为依托的新文化运动到底在宣扬什么新思想呢?通过问题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板书: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出示展示史料及图片,引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民主”“科学”,讲解其含义,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①:提倡民主和科学。教师强调: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重构国民新信仰。
活动四:讨论交流,拓展思维
2. 展示《新青年》杂志标题和史料,理解《新青年》杂志的斗争矛头指向孔子和孔教,反对袁世凯假尊孔之名,行复辟之实,实际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传统道德(旧道德)。
3. 展示鲁迅及《狂人日记》、旧道德和旧文化的相关历史故事,请学生介绍鲁迅和《狂人日记》,引导讨论得出封建礼教的旧道德、旧文化对国民的毒害。请学生快速阅读《一个贞烈的女孩子》,拓展学生的认知面,从而更深层次理解旧道德、旧文化的危害。引出新文化运动基本内容②:批评旧道德和旧文化。
活动五:趣味游戏(当文言文遇上白话文)
4. 展示文言文和白话文,对比文言文和白话文,思考文言文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繁琐,白话文浅显通俗。教师讲述:最初《新青年》销量上不去,陈独秀接受了鲁迅的改革意见,使用白话文、标点符号等。在这场文学革命中,陈独秀、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也发表了各自的文学主张,介绍陈独秀、胡适二人的文学革命主张,引出新文化运动基本内容:③提倡文学革命和白话文。从而完成新文化运动内容第三项——文学革命的学习。
5、展示两份《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史料图片,说明新文化运动带来思想的进步,使得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能够为先进的中国人所接受,得以在中国开始传播。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使中国革命有了先进理论的指导。
过渡:那么知识分子这一声声重塑精神的呐喊,又给当时的国人,尤其是青年们带来怎样的新生?(板书: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活动六:合作探究 归纳比较
1.展示长沙《大公报》史料、《五四运动回忆录》,鲁迅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史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得出结论:思想解放、追求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统治地位,初步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过渡: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利弊共存在的,打开窗户有新鲜空气进来的同时,也有苍蝇蚊子进来。新文化运动也不例外,刚才通过讨论,我们知道,新文化运动使得封建的旧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我们就先来总结新文化运动意义的积极方面。
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最后教师强调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落实史料实证素养。
活动七:自由辩论 归纳比较
2. 展示毛泽东《论联合政府》史料,学生利用材料自由辩论谈谈如何对待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交流展示。引导学生理解面对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改造创新,与时俱进。学习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E.古为今为
活动八:感悟交流 情感升华
教师讲述:哲人已逝,但精神永存,仁人志士们为救治国民扭曲、病态的信仰,抛头颅、洒热血,留给我们丰富的精神财富——民主、科学的新信仰,爱国、奉献的高尚情操。
观看《百年风华》视频,思考:21世纪的我们该做什么样的青年?引导望学生能够向先烈学习,继承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感受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当下,学成报国。
(三)课堂总结
教师列出全文的知识框架,让学生补充框架的内容,从而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当时时代情况的理解,再次学习先烈精神,学史明志。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联系本册前几个单元所学知识,共同梳理近代化的探索过程。
(四)课堂检测
1、近代化的探索过程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联系本册前几个单元所学知识,共同梳理近代化的探索过程。
(设计意图:使大部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巩固重难点,回顾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框架。)
2、<历史画配文>
请同学们观看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感受民国时代的妆发服饰,书刊编印、日用制造等设计,选择一则你感兴趣的设计作品,搭配上你的所思所感,大胆发挥你的想象!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参观等多种途径获得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五)结束语
教师讲述: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我们多次提到了信仰,旧中国扭曲、病态的信仰,新时期民主、科学的信仰,作为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积极上进,成为拥有新信仰的新青年!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