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11《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第2课时(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11《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第2课时(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
11.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保护民间艺术
第2课时
 
(一)民间艺术的现状
1.阅读“相关链接”
200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广为流传的凤阳花鼓戏目前已濒临失传。由于学习时间长、经济效益低,没人肯学唱。据调查,现在会唱凤阳花鼓戏的人可能只有一个了。无独有偶,2008年1月26日 《新闻联播》报道,惠山泥人的传承人王南仙从泥人厂退休后,二十多年一直没有拜师学艺的徒弟,为防止惠山泥人艺术失传,当地政府不得不通过给学徒发工资的方式给她招聘了九个徒弟。事实上,还有很多民间艺术也处在衰落的边缘,被报道出来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活动一:点击现状,发现衰落
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冲击,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正面临着衰落的困境。
议一议:面对这些民间艺术的衰落,你有怎样的感受?有人说,这些东西消失就消失了,没有多大关系,你怎么看?
 
(二)民间艺术的衰落调查
1.根据上节课制定的潍坊民间艺术探访计划各小组整理探访结果
2.学生在小组内汇报调查结果。
活动二:合作探究,寻找原因
 
名称 简介、产生和来源 现状
年画 喜庆艺术 越来越少
风筝 手工艺品 越来越少了
剪纸 生产生活用品 越来越少了
泥塑 手工艺品 越来越少了
3.以潍坊当地的民间艺术现状为例,对民间艺术的衰落进行分析。
活动二:合作探究,寻找原因
 
这些令人骄傲的民间艺术却在濒临灭绝,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先来听听春联的自述。
我叫“春联”,曾经家家户户在过年时都会把我粘贴在门面上或门框上。因为我对仗工整,辞藻优美,既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体现,也是中国人美好生活愿望的表达。
然而,随着现代化脚步日益加快,我逐渐被人们冷落,尤其是在大城市中,不少年轻人觉得我土气,过年时不再用我。而且,现在会写毛笔字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活动二:合作探究,寻找原因
小组合作讨论:春联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小结:民间艺术代表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展现着家乡人民的才智,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冲击,这些民间艺术等待着我们的拯救和保护。
 
(三)保护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小传人”
2013年5月31日,南京市栖霞区某小学校园里热闹非凡,一场由该校学生主办的民间艺术展演拉开帷幕。四条“小彩龙”在校园里穿梭游行,翻腾舞动。原来,同学们想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向他们的师傅汇报学习成果,也向全校师生展示民间文化艺术。
上世纪90年代,“栖霞龙舞”这一民间艺术后继乏人。为了进一步弘扬和传承这项民间艺术,70岁的“栖霞龙舞”传承人薛友新走进小学校园,给孩子们当龙舞教练,义务教学排演。一开始就有50多名同学报名。
“只在电视里看过舞龙,还没见过真正的舞龙,我是龙的传人,当然也要学会舞龙。”四年级学生杜朕是“龙头”,在舞龙时他要一边做动作一边喊口号:“龙出水、龙回首、滚龙、大摆……一套表演结束后,杜朕已满头大汗,不过,他说:“参加舞龙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锻炼身体,我觉得挺好的。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很支持我。”
 
2.小组交流:面对民间艺术的衰落,你能从这些同学身上学到什么呢 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3.从我们的实际出发,假如你们小组的同学是“潍坊市‘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组’的成员,请你结合前面的现状调查,设计一些针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措施。
 
衰落的原因 保护的措施
衰落与保护
 
4.了解国家保护民间艺术的措施。
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和传承场所,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六条
 
为了保护民间艺术,我们可以:
(1)做民间艺术宣传小使者,让人们了解民间艺术;
(2)学习民间艺术,传承民间艺术;
(3)不断丰富民间艺术的内涵,让更多的人喜爱并传承民间艺术。
 
1.我为“家乡民间艺术”出份力:
参与“家乡民间艺术”宣传,邀请朋友、同学拍摄一段宣传片,通过宣传片让更多的人了解潍坊民间艺术
作业布置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年级 四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课题 11《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序号 1
内容分析 文本位置、单元主要内容《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是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2课。本单元以“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为主题,安排了《我们当地的风俗》《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家乡的喜与忧》三课,侧重于从家乡的习俗、风俗和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出发,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和民间艺术,通过对传统风俗和艺术的了解,认识到保护传统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对社区和家乡生活领域的社会性学习。本课教学内容分析《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一课由三个板块组成,分别是“民间艺术交流会”“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和“保护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当地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本课通过讨论交流、分享展示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及其魅力感悟,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喜爱和认同,探索民间艺术背后的价值和意义,为继承和发展民间艺术做出自己的贡献。本课的教学结合我们家乡潍坊当地的民间艺术资源开展教学,真实地了解家乡民间艺术的现状,引发学生思考其衰落的原因及保护措施,进一步思考如何去传承保护民间艺术。关系建构:(1)单元外:本单元以“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为主题,这一内容在二上“我们生活的地方”和三下“我在这里长大”中有所涉及,但侧重点不同,由最初的家乡的地、物、人、事,到家乡的邻里与环境,再到现在的家乡的文化与历史。所体现的是从认识家乡、认同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到最终实现家国情怀的共同目标。(2)单元内:《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一课和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是并列关系,从文化形态的话题来讲家乡:风俗与民间艺术,而第12课《家乡的喜与忧》是前两课的总结:家乡的问题与发展。内容安排上呈现先分再总。
课标分析 课标总目标中提出: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性成果。能够关心集体、社会和国家,具有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主动承担对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能够主动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在学段目标中也提出:初步感知基本国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体验公共设施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产生对家乡产生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知识经验:通过之前的学习及查询资料等方式,学生对于民间艺术已经有一定了解,对于本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策略经验: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好奇心特别强烈。学生能通过网络、书籍、调查和访问等资源和渠道来搜集信息了解民间艺术。生活经验:学生在生活中都经历过传统节日等风俗,也接触过一部分民间艺术,比如:秧歌、风筝、年画、地方戏曲等。困难与障碍:大多数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书本或影视作品上,同时他们乐学好学,注意力和兴趣会更多地放在民间艺术的外在形式上,浅浅停留于表面。而对于民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民间艺术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联性、存在价值与意义以及民间艺术的衰落原因与保护措施,他们所知甚少。5.突破措施:教师需要尽量引导学生使用简便、可行的方法去收集、整理、探究民间艺术的资源,比如互联网搜索、实地观察、查阅报刊和书籍,同时联系与学生身边熟悉的民间艺术为主,通过与学生交流、探究的过程,实现本课教学有目标、有重点、有突破、有特色、有实效。
学习目标 通过查阅资料、合作探究等方式,学生知道家乡民间艺术衰落的现状及衰落的原因。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初步理解保护民间艺术的重要性,为传承和保护民间艺术力所能及地贡献力量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查阅资料、合作探究等方式,学生知道家乡民间艺术衰落的现状及衰落的原因。学习难点: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初步理解保护民间艺术的重要性,为传承和保护民间艺术力所能及地贡献力量
课前准备 师:ppt、圆形卡片生:搜集相关民间艺术的资料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活动一、点击现状,发现衰落(目标1) 活动一:点击现状,发现衰落1、同学们,上一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感受了其魅力,今天我们要继续走进这些民间艺术。阅读链接,了解民间艺术衰落的现状。出示教材P87页的新闻链接。谈谈你看完后的感受。2、交流讨论:有人说,这些东西消失就消失了,没有多大的关系,你怎么看?小结: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和城市的冲击,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正面临着衰落的困境,我们为他们的未来忧心。 1.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2.学生能够说出自己对于“有人说,这些东西消失就消失了,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句话的理解与看法。 问题预设:个别学生不愿意交流自己的感受。补救:同桌互助;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焦虑。
活动二、合作探究,寻找原因(目标1) 活动二:合作探究,寻找原因1、上一课我们在课堂上制定了民间艺术探访计划,现在请各个小组根据你们的探访结果,发布探访小组探访到的民间艺术现状。2.小组合作讨论,发布探访结论。3.讨论交流:导致这些民间艺术的现状的原因是什么?设想它的未来可能是什么样?4.这些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民间艺术为什么会衰落呢?先让我们来听一听春联的“自述”吧!图片展示P88“春联自述”。小组合作讨论春联衰落的原因。小结:民间艺术代表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展现着家乡人民的才智,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冲击,这些民间艺术等待着我们的拯救和保护。 1.学生能说出探访结果,师生共同点评。2.学生能说出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 问题预设:部分学生在探究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时不够全面补救:生生互助相互补充,教师补充。
活动三、齐心协力,保护传承 (目标2) 活动三:齐心协力,保护传承 1、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我们少年儿童也能贡献一份力量。P89教材“阅读角”展示。面对民间艺术的衰落,你能够从这位同学身上学到什么呢?我们从自身实际出发,还能够做些什么?2、出示p89“知识窗”,学习民间艺术相关法律法规。从这些法律法规上学习到了什么?3、保护民间艺术,我们在行动小组任务:假如你们小组是潍坊市“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组”成员,请你们结合小组调查的某种民间艺术的现状,设计出一些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办法。为了保护民间艺术,我们可以:(1)做民间艺术宣传小使者,让人们了解民间艺术;(2)学习民间艺术,传承民间艺术;(3)不断丰富民间艺术的内涵,让更多的人喜爱并传承民间艺术。 1.学生能够从自身实际出发,谈谈还能够做些什么?2.学生能够通过法律法规的学习谈谈感受及收获3.学生能够设计出一些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办法。 问题预设:在设计民间艺术传承和保护办法时不够全面补救:各小组相互补充;教师点拨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五、作业布置 我为“家乡民间艺术”出份力:参与“家乡民间艺术”宣传,邀请朋友、同学拍摄一段宣传片,通过宣传片让更多的人了解潍坊民间艺术 拓展类作业 目标2 15分钟
板书设计 11.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保护民间艺术:人人有责
教学反思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备课设计
年级 四年级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单元 第四单元 主题 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
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本单元围绕“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主题编排。主要由《我们当地的风俗》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家乡的喜与忧》这三篇组成。《我们当地的风俗》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风俗就在我身边。关注文化与儿童生活的紧密联系,拉近儿童与风俗的距离。第二板块:奇妙的节日风俗。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节日风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本地独特节日的风俗,进而转向风俗寄托人们美好的祝愿。第三板块:风俗的演变。引导儿童理性地看待风俗,比如存在争议的风俗例如放鞭炮。最后讲的是需要保护、不该被遗忘的风俗。传统的节日也应有时代的价值。《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民间艺术交流会 ,展示我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魅力。第二板块: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学生通过细心观察发现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民间艺术,探索民间艺术背后的价值和意义,了解民间艺人,体会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第三板块:保护民间艺术,调查了解民间艺术现状,激发学生为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作出自己的贡献。《家乡的喜与忧》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家乡的发展,引导学生通过“家乡发展小调查”采用收集资料、观察、采访家人、实地参观等方式,了解家乡生活服务设施、教育、医疗事业方面发生的变化。第二板块:我为家乡发展出力,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出发,了解自己的家乡,认识自己的家乡,从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改变家乡面貌,建设家乡,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逻辑关系
课标要求 总目标: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性成果。通过体验、认知和践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初步认识到法律对个人生 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规范和保障作用。能够关心集体、社会和国家,具有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主动承担对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能够主动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二、学段目标:政治认同:初步感知基本国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性成果,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道德修养:初步养成健康的生活、卫生习惯,关心公共卫生。体验公共设施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3.责任意识:初步了解维护国家 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已知:学生对身边的风俗与距离较远的奇妙的风俗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感知;学生对身边的民间艺术有所了解,通过电视、网络等,了解一些常见的民间艺术;学生能够感知到家乡最近的变化。2.未知:对于4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风俗的演变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 离小学生的生活有点远,学生对风俗的演变缺乏了解。孩子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往往会更多地放在民间艺术的外在形式上,且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民间艺术和家乡气候、地形、历史文化间的密切联系则是孩子们很难考虑到的。对于家乡之前的变化离学生生活较为遥远,学生理解不到位。3.能知:在课前,需要学生针对本课内容迸行资料的查找、收集和整理,并且能够初步养成关注关心祖国优良文化的习惯。课前引导学生使用简便、可行的方法收集材料,材料的对象和内容尽量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主,比如实地观察、查阅报刊和书籍。4.想知:感受我国对优良风俗的重视,了解我国其他地区的优良风俗、民间艺术、社会的发展。5.怎么知:组织学生针对某一方面的风俗演变迸行小组合作学习,形成初步的学习成果。课堂上,教师也要给学生们足够的交流时间与空间。对于难理解、难展现的地方,教师可先做示范,也可利用多媒体和课间对学生进行直观引导,使学生交流在范例引导下有目标、有侧重、有特色、有实效。
单元目标 1.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3.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风俗、民间艺术的角度了解和关注家乡文化难点:让学生通过调查,感受和认识家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为家乡的建设建言献策,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闭环式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总任务 在国内旅游整体复苏的背景下,出游不再是“奢侈”,如何向我们的同胞宣传我们潍坊呢?
要素分解 任务分解 完成闭环
风俗就在我身边 伴随我成长的风俗这些节日我知道风俗的演变
民间艺术交流会 我们的民间艺术走进民间艺人保护民间艺术
家乡宣传大使 我家的老照片家乡的变化家乡的问题我知道家乡发展建议师
单元课时安排 课时 内容安排 目标达成
1 《我们当地的风俗》第1课时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查询资料等方式,学生了解并能说出身边家乡尊老爱幼的文化风俗以及这些风俗蕴含的传统美德。
2.通过对家乡文化、风俗的了解和感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3.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2 《我们当地的风俗》第2课时 1.通过查阅资料、同学交流等方式,学生了解并说出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学生了解并说出我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及风俗寄托的美好祝愿,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3 《我们当地的风俗》第3课时 1.通过阅读图书、网上查询或者采访长辈等途径,学生了解并说出风俗的演变并体会到传统的节日也应有时代的价值,一些优良的、不该被遗忘的风俗需要保护。2.通过小组合作等途径,学生能对风俗传承意义进行简单的评价,懂得传承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的道理
4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第1课时 1.通过查阅资料、同学交流等方式,学生了解各地的民间艺术,探究民间艺术对生活的意义,体会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2.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学生知道民间艺术现状,力所能及地为民间艺术传承做出贡献。
5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第2课时 1.通过查阅资料、合作探究等方式,学生知道家乡民间艺术衰落的现状及衰落的原因。2.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初步理解保护民间艺术的重要性,为传承和保护民间艺术力所能及地贡献力量
6 《家乡的喜与忧》第1课时 1.通过收集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家乡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与变化。2.通过小组合作、班级讨论,感受家乡的发展带给人们的快乐与幸福,产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
7 《家乡的喜与忧第2课时》 1.通过教师引导和资料袋、课后调查,发现家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简单可行的建议。 2.通过课上的学习,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并能从点滴小事做起,愿意为家乡发展出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