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四章 光现象第3节 平面镜成像教材考点梳理一、平面镜成像规律1.定义:表面平整光滑的镜子。2.画法:3.成像原理:光的反射。4.成像规律:(1)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像、物大小相同。(3)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敲桌子:平面镜成像,像和物体对称(上下一致,左右相反)。5.平面镜的作用:(1)成像:制作镜子。(2)改变光路:潜望镜。(3)扩大视觉空间:在墙上装大块平面镜。6.成像实质:如图:S1是发光点S的虚像,它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实际上,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发光点S1,所以S1是虚像。▲敲桌子:平面镜成的虚像,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二、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1.实验器材及作用:(1)刻度尺:测量蜡烛与平面镜的距离和像与平面镜的距离。(2)两支完全相同蜡烛A、B: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确定像的位置。(3)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4)光屏: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5)白纸:确定物、像和平面镜的位置。2.实验步骤考点:(1)如何放置玻璃板?把白纸平铺在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放在纸上。(2)如何才能看到蜡烛A的像?人在A侧透过玻璃板看去。(3)如何探究像的实虚?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看光屏上有无像。(4)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物的大小关系?拿一支完全相同且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像与物完全重合。(等效法)(5)在白纸上描出物、像和平面镜的位置后,接着应该怎么办?连接对应的像点、物点,测出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看连线和镜面是否垂直。(6)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应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实验。实验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7)实验中若用物理书挡在玻璃板的后面,那么仍然能看到蜡烛A的像。三、凸面镜和凹面镜1.凹面镜:(1)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2)作用:对光线有会聚作用。(3)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反射式望远镜。2.凸面镜:(1)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2)作用:对光线有发散作用。(3)应用:汽车后视镜、街道或山路转弯处的反光镜。重难点突破1、人逐渐向平面镜靠拢的过程中,人在镜中像的大小( )A.变大 B.不变 C.变小 D.无法判断2、小明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电子钟示数的图象如图,这时的实际时刻是( )A. 21:10 B. 10:21 C. 10:51 D. 12:013、某同学站在平面镜前,在他远离平面镜的过程中,他在镜中的像(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C.与平面镜的距离逐渐变小 D.与平面镜的距离逐渐变大4、小明和妈妈一起去商场买鞋子,试穿了一双鞋后,小明站着从鞋柜旁放在地上的小镜子中看到自己穿的鞋,很满意.图中,镜子摆放位置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 B. C. D.5、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室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面向平面镜张望,则( )A.甲可看到乙,乙看不到甲B.甲、乙相互都可以看到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D.甲看不到乙,乙可看到甲6、电动车的反光镜是用来观察车后情况的平面镜.在某次行驶时,发现左侧反光镜中看到是车后的树梢和天空,却看不见路面的情况.为确保行驶安全,左侧反光镜的镜面应该( )A.向外旋转B.向内旋转C.向下旋转 D.向上旋转7、下列各种镜子属于凸面镜的有( )A.手电筒前的“银碗”B.整理服装时的穿衣镜C.汽车观后镜 D.探照灯后的反光镜8、“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进井水里了,于是设法把它捞上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B.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C.水中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实像D.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水中月亮到水面的距离大9、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实验装置的侧视图。(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_(选填“较亮”或“较暗”)环境中进行;(2)选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到_________距离的关系;(3)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_________关系;(4)在竖直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蜡烛_________(选填“A”或“B”)的一侧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5)图乙是在玻璃板与蜡烛B之间放一块挡光板,则人眼__(填“能”或“不能”)看到A的像。10、学习近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后,小华和小虎作了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1)他们代表物和像模拟平面镜成像,若小华向右转,小虎应向______转.(2)小华走近办公楼的自动感应门时,门自动平移打开,则他在玻璃门中的像将______(填“随”或“不随”)门平移.(3)傍晚,小虎在河边看到的夕阳在水中的倒影是_______的虚像(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这是由于光在平静的水面上发生了_______反射(选填“漫”、“镜面”).11、如图所示,和是点光源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通过作图确定出点光源S的位置.(要求保留作图痕迹)12、光源位于A点,试画出该光源发出的一条光线经过平面镜MN反射后通过C点的光路图。13、如图所示,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 中所成的像。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平面镜成正立等大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同,所以人从远处走近一直立的平面镜的过程中,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2、答案:C解析: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题中所显示的时刻与10:51成轴对称,所以此时实际时刻为10:51。3、答案:D解析:AB.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决定于物体本身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像的大小是不变的,故AB错;CD.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物体远离镜面时,像也会远离镜面,所以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会变大,C错误,D正确。4、答案:B解析:镜子放的比较低,眼睛在上面向下看镜中像,镜子斜向上放置,根据物像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可知这样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自己穿的鞋,选B5、答案:D解析: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6、答案:C解析:发现左侧反光镜中看到的是车后的树梢和天空,说明树梢的反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眼睛,路面射向平面镜的光线经反射后射向了上面,因此需将反光镜向下旋转.故选C.7、答案:C解析:A、D都要求将光“聚拢”,因此必须用对光有会聚作用的凹面镜;B是平面镜;汽车司机为了看清车后更大的范围,必须用观察范围大的凸面镜。故应选C。8、答案:B9、答案:(1) 较暗(2) 平面镜(3) 大小(4) A (5) 能10、答案:(1)左(2)不随(3)等大;镜面解析:(1)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可知,若小华向右转,小虎应向左转;(2)玻璃门中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虚像不在玻璃门上,所以门自动平移打开,则他在玻璃门中的像不随门平移.(3)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所成的像,平面镜成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平静的水面比较光滑,相当于一面镜子,因此光在水面上发生了镜面反射.11、答案:先将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在通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并联接Sa、Sc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12、答案:解析:过A点做平面镜MN的垂线,据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确定像点。连接与MN交于O点,则O为光源A射向平面镜的其中一个入射点,OC为反射光线,因为反射光线的反射延长线过像点。连接AO为入射光线。作图如下:13、答案:如图所示。解析: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用虚线 连接,即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