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第10课《往事依依》教学设计+课件(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第10课《往事依依》教学设计+课件(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一、课题:《往事依依》
二、课时:1课时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 语言运用:积累词汇、语句,能理解文章中出现的成语含义并加以使用。
② 文化自信:了解文中引用的诗句、出现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③ 思维能力:概述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体会作者对往事的怀念,学会归纳总结文章内容的方法。并能在实践中体会朗读与默读的区别,在合适的场景下使用。
④ 审美创造: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四、教学过程:
( 一 ) 情境导入:(主题)珍藏在记忆里的童年往事
百草园是鲁迅童年的乐园,他以花草为伴,虫儿为伍,玩得不亦乐乎。后来他来到三味书屋读书,遇到了方正质朴、学识渊博的寿镜吾老师……你童年时的学习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有没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往事呢?与同学、老师交流一下吧!
今天,我们共同跟随于漪老师的脚步,走进记忆的深处,聆听她那闪闪发光的往事。
( 二 ) 整体把握
● 基础知识清单
1.了解作者: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于漪
于漪,1929年2月7日出生于江苏镇江,“人民教育家”获得者。于漪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事业,致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推动了全中国语文课程教学综合性改革。
她已是90岁的耄臺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学生涯。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
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于漪,可谓是师者的楷模。
2.字词读音
徜徉 (cháng yáng) 浩渺 (hào miǎo) 雕镂 (lòu)
涟漪 (yī) 镌刻 (juān) 谆谆教导 (zhūn)
3.成语积累
搜索枯肠:形容写作或思考问题时极力冥思苦想。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身历其境:意思是指亲身到了那个境地。
油然而生:指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眼花缭乱:意思是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美不胜收:意思是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专题:成语运用
选填词语:搜索枯肠、身历其境、历历在目、油然而生、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在创作文章的过程中,我 ,试图用最贴切的词句描绘出那令人难忘的景象。记忆如同潮水般涌来,那些细节 ,仿佛我又一次 ,回到了那个色彩斑斓的春日午后。漫步在花海中,各色花朵争奇斗艳,让人 ,每一朵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此情此景,一股对生命美好的无限感慨顿时 ,仿佛所有的烦恼都随着这绚烂的色彩烟消云散了。
预设:搜索枯肠、历历在目、身历其境、眼花缭乱、美不胜收、油然而生。
● 探究思考:标题“往事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往事”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作者之前经历的事情。
“依依”一词有三种解释:
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
②恋恋不舍的样子。(例:吾灵尚依依旁汝也。——《与妻书》)
③依稀,隐约。(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
本文标题中“依依”的意思是第二种解释,形容恋恋不舍的样子,表达作者对往事的依恋不舍。
● 任务一:走进记忆的长廊·童年往事展览
1.小组分段朗读文章,读准字音、把握语调。
2.自行默读文章,尝试补全下图。
预设:回忆与看画、读书有关的几件往事(第二至六段)→ 抒发感悟,总结全文(第七段)
默读指导:集中注意力,不发声,不动唇,不指读;提高速度,适当跳读、略读。
3.再次默读文章,找出领起句。
第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4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略(每段首句)。
4.根据领起句尝试概括,完成表格。
预设:(表格竖列)(第一列)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读《千家诗》;忆两位国文老师。(第二列)身历其境,生动的形象形成深刻的记忆;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归纳总结文章内容的方法:
提示:归纳总结文章内容,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尤其要关注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抒情句等,将这些内容加以整理进行解答。
( 三 ) 深入研读
● 任务二:漫步于往事展馆·依依往事中悟缕缕情思
● 往事展馆一: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第二段)
1.思考讨论:你觉得作者小时候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时有趣吗?可以从哪些词或句子看出来?
预设:①“百看不厌”“凝视”“徜徉”“津津有味”等词语表现了‘我”看画入迷的情景。
②“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表明“我”入神。
③“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身临其境”等词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形象地写出
了“我”入神的感受。(作者借助眼前的景物解读梁山泊背景的读书趣事。)
2.品析景物描写之妙处。
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
预设:插图的景物描写,将山、水细致的刻画出来,展现出了山的雄伟,水的广阔,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 往事展馆二:读《千家诗》(第三至四段)
1.思考讨论:作者连用了哪几个词语描绘祖国的山川风物?
预设: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
2.思考讨论:课文中引用的《千家诗》诗句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预设:不能,课文在引用这类诗句时依次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
3.品味浓浓诗意,歌咏祖国风物。
作者引用的春夏秋冬的诗句很美,一年四季都沉浸在诗的意境中。请你将这些诗句进行积累,品味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 往事展馆三:忆两位国文老师(第五段)
1.思考探究:对比两位国文老师的不同之处。完成表格,进行归纳概括。
预设:(表格竖列)(第一列)喜欢大声朗诵;动作描写,“老师朗诵时……摇摆着”,突出了老师的慷慨。(第二列)教白话文;引发了“我”对新文学的兴趣和对时代的关注。
2.理解语句内涵。
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预设:年轻的代课老师用自己满含深情的朗诵,演绎着田汉《南归》中的诗所表达的对故乡的怀恋之情。这种感情深深感染着“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 往事展馆四:聆听老师谆谆教诲(第六段)
1.思考讨论: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导,也是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要旨。请你在文中找出相应语句,并加以概括。
预设:“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要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 思考探究:作者记叙的几件往事分别对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① 小时候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带来生活的乐趣,乐在其中。
②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获得美的享受,生活的乐趣。
③ 听国文老师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激发了“我”的爱国热情。
④ 听国文老师讲《南归》——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⑤ 听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 任务三:踏进心底记忆深处·看闪闪发光的金色回忆
1.最后一段作者说到: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预设:对往事的留念之情。
2.从依依往事中寻作者成长的源头。
预设:正是学生时代所读的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对自然、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3.读完文章,你觉得少年时于漪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一下背景链接,谈谈于漪老师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链接一: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70岁时她应《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邀请,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本文曾入选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现选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链接二: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颁奖词:她已是90岁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学生涯。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于漪,师者的楷模。
预设:于漪是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人,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及文学的人。作为教育家的于漪老师,在70岁高龄时通过对萦绕心怀的往事的回忆,就是想告诉青少年要珍惜金色年华,多读书,读好书;要学会思考,要有智慧,做一个志趣高尚、热爱祖国的人。
( 四 ) 延伸拓展
1.习主席与书籍的故事
“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2013年3月19日,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童年时,母亲带着习近平,到新华书店买《岳飞传》小人书。回来之后,就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1969年新年刚过,辗转火车、卡车、徒步,不到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村里人对他的第一印象是,“这个瘦高的后生有两个很沉的箱子”。直到与习近平相熟了之后,他们才知道,两个箱子里,原来装的满满都是书。
“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回忆道,“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
听说一位从北京来的知青有《浮士德》,他徒步30里去借;读诗词读得兴奋了,干脆跑到院子里放声朗诵,读过后喜欢的诗词大多都要背下来;读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他效仿主人公磨练意志,把褥子撤了,睡在光板炕上,一到雨雪天就出去摸爬滚打。
乡亲们记得:炕上都是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干了一天活后,晚上他还点着煤油灯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习近平曾回忆说,那时爱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一看就是半宿。
2013年五四青年节,参加主题团日活动时,总书记又谈起当年情景:“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2018年5月,同北京大学青年学生交流时,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当年的读书心得:“那时候,我读了一些马列著作。15岁的我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断重新审视,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慢慢觉得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实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一条必由之路。这种通过自己思考、认识得出的结论,就会坚定不移。”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青少年读书学习,强调“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他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箴言,鼓励年轻一代“珍惜韶华,潜心读书”,弘扬优秀文化,坚定理想信念。
“我现在能脱口而出引用古诗典籍,很多都是小的时候背诵的,终身受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
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已连续9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印发;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春风浩荡,诗书飘香。在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和亲自推动下,放眼神州大地,书香氛围愈发浓厚,精神之花繁茂芬芳。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莫言谈读书方法
一是翻来覆去地精读,经典的书要认真地读,要精读;对我来说,精读是为了寻找语感,大多是语言有特色之作,就像我读我大哥的语文课本一样,翻来覆去地读,读到能够把其中的主要内容背下来。
二是走马观花地浏览。浏览是为了了解别人曾经讲过什么样的故事,扩展一点就是别人曾经用什么样的方法讲述过什么样子的故事。对于一般的读物,尤其是现在网络上出现的很多东西,一目十行地浏览一下,了解一下大概的文风,知道说了什么,也就可以了。
三是要用经典名著开阔眼界。很多外国的经典名著是在部队站岗的三年间读的,这三年的阅读使我的眼界更加开阔,也了解了更多世界文学知识。
四是可以进行创作。我们的写作是从阅读开始的,创作最好的老师就是阅读。如果说文学创作或者小说创作有什么诀窍的话,那就是阅读,然后就拥有了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魔法。
我们在阅读别人的书籍的过程中萌发了写作的兴趣,然后才开始了写作;我们在阅读别人的书籍的过程中得到了知识,提高了写作技巧。
最后,我们不应局限某种阅读,上网浏览是阅读,去观察社会、欣赏自然风光也是阅读。
莫言这样形容读书的意义:“为什么要努力读书?为什么要多多阅读?只是为了以后不想在碌碌无为中周而复始,不愿在柴米油盐的计较中磨灭希望。而读书就是帮助我们实现价值的捷径。”
(来源于网络,有删改)
( 五 ) 作业布置
1.积累读读写写词语,每个词语默写一遍。(必做)
2.巩固课上所学,预习《再塑生命的人》。(必做)
3.积累文中出现的诗句,做到了解出处、可以背诵。(选做)
4.请你尝试写一段与读书有关的往事,表达自己的情思。(选做)
五、板书设计(共32张PPT)
2024-2025学年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作者:于漪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运用:积累词汇、语句,能理解文章中出现的成语含义并加以使用。
文化自信:了解文中引用的诗句、出现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思维能力:概述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体会作者对往事的怀念,学会总结文章内容的方法。
审美创造: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情境导入
百草园是鲁迅童年的乐园,他以花草为伴,虫儿为伍,玩得不亦乐乎。后来他来到三味书屋读书,遇到了方正质朴、学识渊博的寿镜吾老师……你童年时的学习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有没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往事呢?与同学、老师交流一下吧!今天,我们共同跟随于漪老师的脚步,聆听那闪闪发光的往事。
整体把握
● 基础知识清单·了解作者
于漪——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
于漪,1929年2月7日出生于江苏镇江,“人民教育家”获得者。于漪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事业,致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推动了全中国语文课程教学综合性改革。 她已是90多岁的耄耋老人,有着60多年的教学生涯。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 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于漪,可谓是师者的楷模。
整体把握
● 基础知识清单·字词读音
徜徉 雕镂 浩渺
cháng yáng
lòu
hào miǎo
涟漪 镌刻 谆谆教导
juān
zhūn

整体把握
● 基础知识清单·成语积累
搜索枯肠:形容写作或思考问题时极力冥思苦想。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身历其境:意思是指亲身到了那个境地。油然而生:指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眼花缭乱:意思是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美不胜收:意思是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整体把握
专题:成语运用
在创作文章的过程中,我 ,试图用最贴切的词句描绘出那令人难忘的景象。记忆如同潮水般涌来,那些细节 ,仿佛我又一次 ,回到了那个色彩斑斓的春日午后。漫步在花海中,各色花朵争奇斗艳,让人 ,每一朵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此情此景,一股对生命美好的无限感慨顿时 ,仿佛所有的烦恼都随着这绚烂的色彩烟消云散了。
选填词语:搜索枯肠、身历其境、历历在目、油然而生、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搜索枯肠
历历在目
身历其境
眼花缭乱
美不胜收
油然而生
整体把握
● 探究思考:标题“往事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往事”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作者之前经历的事情。“依依”一词有三种解释: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②恋恋不舍的样子。(例:吾灵尚依依旁汝也。——《与妻书》)③依稀,隐约。(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本文标题中“依依”的意思是第二种解释,形容恋恋不舍的样子,表达作者对往事的依恋不舍。
1.小组分段朗读文章,读准字音、把握语调。2.自行默读文章,尝试补全下图。
整体把握
● 任务一:走进记忆的长廊·童年往事展览
默读指导:集中注意力,不发声,不动唇,不指读;提高速度,适当跳读、略读。
总述几件往事对自己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第一段
第二段至第六段
回忆几件往事
第七段
抒发感悟,总结全文
3.再次默读文章,找出领起句。第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4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5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把握
● 任务一:走进记忆的长廊·童年往事展览
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4.根据领起句尝试概括,完成表格。
整体把握
● 任务一:走进记忆的长廊·童年往事展览
童年往事展览
童年往事 “我”的感受
沉浸在诗意和美的享受中
聆听老师谆谆教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
读《千家诗》
忆两位国文老师
身历其境,生动的形象形成深刻的记忆
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
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整体把握
专题:归纳总结文章内容的方法
第一步
通读全文,
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第二步
根据提示,
确定概括范围
(答题区间)
第三步
抓住文章词句
进行概括总结
提示:归纳总结文章内容,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尤其要关注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抒情句等,将这些内容加以整理进行解答。
1.思考讨论:你觉得作者小时候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时有趣吗?可以从哪些词或句子看出来?
深入研读
● 任务二:漫步于往事展馆·依依往事中悟缕缕情思
● 往事展馆一: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第二段)
① “百看不厌”“凝视”“徜徉”“津津有味”等词语表现了‘我”看画入迷的情景。② “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表明“我”入神。③ “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身临其境”等词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形象地写出了“我”入神的感受。(作者借助眼前的景物解读梁山泊背景的读书趣事。)
2.品析景物描写之妙处。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
深入研读
● 任务二:漫步于往事展馆·依依往事中悟缕缕情思
● 往事展馆一: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第二段)
插图的景物描写,将山、水细致的刻画出来,展现出了山的雄伟,水的广阔,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1.思考讨论:作者连用了哪几个词语描绘祖国的山川风物?
深入研读
● 任务二:漫步于往事展馆·依依往事中悟缕缕情思
● 往事展馆二:读《千家诗》(第三至四段)
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
2.思考讨论:课文中引用的《千家诗》诗句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课文在引用这类诗句时依次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
3.品味浓浓诗意,歌咏祖国风物。作者引用的春夏秋冬的诗句很美,一年四季都沉浸在诗的意境中。请你将这些诗句进行积累,品味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深入研读
● 任务二:漫步于往事展馆·依依往事中悟缕缕情思
● 往事展馆二:读《千家诗》(第三至四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高骈《山亭夏日》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霜月》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卢钺《雪梅二首(其一)》
1.思考探究:对比两位国文老师的不同之处。完成表格,进行归纳概括。
深入研读
● 任务二:漫步于往事展馆·依依往事中悟缕缕情思
● 往事展馆三:忆两位国文老师(第五段)
两位国文老师的不同
人物
授课内容
授课方式
描写方法
影响
国文老师 代课国文老师
教古文
喜欢深情朗诵
神态描写
激起了我们的爱国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喜欢大声朗诵
动作描写
教白话文
引发了“我”对新文学的兴趣和对时代的关注
2.理解语句内涵。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深入研读
● 任务二:漫步于往事展馆·依依往事中悟缕缕情思
● 往事展馆三:忆两位国文老师(第五段)
年轻的代课老师用自己满含深情的朗诵,演绎着田汉《南归》中的诗所表达的对故乡的怀恋之情。这种感情深深感染着“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1.思考讨论: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导,也是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要旨。请你在文中找出相应语句,并加以概括。
深入研读
● 任务二:漫步于往事展馆·依依往事中悟缕缕情思
● 往事展馆四:聆听老师谆谆教诲(第六段)
“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要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整体把握
● 探究思考:作者记叙的几件往事分别对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① 小时候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带来生活的乐趣,乐在其中。②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获得美的享受,生活的乐趣。③ 听国文老师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激发了“我”的爱国热情。④ 听国文老师讲《南归》——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⑤ 听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1.最后一段作者说到: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2.从依依往事中寻作者成长的源头。
深入研读
● 任务三:踏进心底记忆深处·看闪闪发光的金色回忆
对往事的留念之情。
正是学生时代所读的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对自然、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3.读完文章,你觉得少年时于漪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一下背景链接,谈谈于漪老师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深入研读
● 任务三:踏进心底记忆深处·看闪闪发光的金色回忆
链接一: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70岁时她应《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邀请,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本文曾入选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现选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链接二: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颁奖词:她已是90岁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学生涯。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于漪,师者的楷模。
3.读完文章,你觉得少年时于漪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一下背景链接,谈谈于漪老师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深入研读
● 任务三:踏进心底记忆深处·看闪闪发光的金色回忆
于漪是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人,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及文学的人。作为教育家的于漪老师,在70岁高龄时通过对萦绕心怀的往事的回忆,就是想告诉青少年要珍惜金色年华,多读书,读好书;要学会思考,要有智慧,做一个志趣高尚、热爱祖国的人。
“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2013年3月19日,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童年时,母亲带着习近平,到新华书店买《岳飞传》小人书。回来之后,就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1969年新年刚过,辗转火车、卡车、徒步,不到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村里人对他的第一印象是,“这个瘦高的后生有两个很沉的箱子”。直到与习近平相熟了之后,他们才知道,两个箱子里,原来装的满满都是书。
“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回忆道,“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
延伸拓展
● 习主席与书籍的故事
听说一位从北京来的知青有《浮士德》,他徒步30里去借;读诗词读得兴奋了,干脆跑到院子里放声朗诵,读过后喜欢的诗词大多都要背下来;读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他效仿主人公磨练意志,把褥子撤了,睡在光板炕上,一到雨雪天就出去摸爬滚打。 乡亲们记得:炕上都是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干了一天活后,晚上他还点着煤油灯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习近平曾回忆说,那时爱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一看就是半宿。 2013年五四青年节,参加主题团日活动时,总书记又谈起当年情景:“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2018年5月,同北京大学青年学生交流时,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当年的读书心得:“那时候,我读了一些马列著作。15岁的我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断重新审视,达到否
延伸拓展
● 习主席与书籍的故事
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慢慢觉得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实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一条必由之路。这种通过自己思考、认识得出的结论,就会坚定不移。”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青少年读书学习,强调“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他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箴言,鼓励年轻一代“珍惜韶华,潜心读书”,弘扬优秀文化,坚定理想信念。 “我现在能脱口而出引用古诗典籍,很多都是小的时候背诵的,终身受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
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已连续9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
延伸拓展
● 习主席与书籍的故事
《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印发;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春风浩荡,诗书飘香。在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和亲自推动下,放眼神州大地,书香氛围愈发浓厚,精神之花繁茂芬芳。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延伸拓展
● 习主席与书籍的故事
一是翻来覆去地精读,经典的书要认真地读,要精读;对我来说,精读是为了寻找语感,大多是语言有特色之作,就像我读我大哥的语文课本一样,翻来覆去地读,读到能够把其中的主要内容背下来。 二是走马观花地浏览。浏览是为了了解别人曾经讲过什么样的故事,扩展一点就是别人曾经用什么样的方法讲述过什么样子的故事。对于一般的读物,尤其是现在网络上出现的很多东西,一目十行地浏览一下,了解一下大概的文风,知道说了什么,也就可以了。 三是要用经典名著开阔眼界。很多外国的经典名著是在部队站岗的三年间读的,这三年的阅读使我的眼界更加开阔,也了解了更多世界文学知识。 四是可以进行创作。我们的写作是从阅读开始的,创作最好的老师就是阅读。如果说文学创作或者小说创作有什么诀窍的话,那就是阅读,然后就拥有了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魔法。
延伸拓展
● 莫言谈读书方法
我们在阅读别人的书籍的过程中萌发了写作的兴趣,然后才开始了写作;我们在阅读别人的书籍的过程中得到了知识,提高了写作技巧。 最后,我们不应局限某种阅读,上网浏览是阅读,去观察社会、欣赏自然风光也是阅读。 莫言这样形容读书的意义:“为什么要努力读书?为什么要多多阅读?只是为了以后不想在碌碌无为中周而复始,不愿在柴米油盐的计较中磨灭希望。而读书就是帮助我们实现价值的捷径。” (来源于网络,有删改)
延伸拓展
● 莫言谈读书方法
课堂总结
第2段: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
第3-4段:读《千家诗》
第5段:忆两位国文老师
第6段:聆听老师谆谆教诲
往事依依
金色的回忆
主旨: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1.积累读读写写词语,每个词语默写一遍。(必做)2.巩固课上所学,预习《再塑生命的人》。(必做)3.积累文中出现的诗句,做到了解出处、可以背诵。(选做)4.请你尝试写一段与读书有关的往事,表达自己的情思。(选做)
作业布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