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课标分析、教材分析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是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第18课,由“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带来的“民族危机的加深”四个部分构成,内容庞大、时序性较强,如何能不落俗套地将这四部分内容有效整合起来?利用“人物教学”结合“问题引领”便是常见的路径之一。
学情分析:学生初中时已有知识基础,而且通过课外读物、影视作品,对该系列的斗争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是此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理解、总结概括等能力有待提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
教与学目标
1、通过时间轴、结合地图展现聂士成的人生履历,了解这些斗争前后时间、空间范围;了解从甲午战败到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这一过程,培养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再现时代背景和条件;从当时和历史的角度说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等事件的积极意义和局限,落实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
3、通过学习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系列斗争是一代中国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不断奋斗的结果,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涵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意义和局限性;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辛丑条约》的内容影响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手段:PPT放映,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导入:
【问题情境创设】在晚清波诡云谲的政治漩涡中,有一位将领颇引人瞩目,在晚清诗人黄遵宪的眼中,他骁勇善战,威名赫赫;在八国联军随军记者的眼中,“华军虽众,皆不足虑,所可畏者,聂军门所部耳”;然而,这位与八国联军浴血奋战,壮烈殉国的将领却受到了慈禧太后“误国丧身,实堪痛恨”的评价,世人不禁唏嘘,这位聂将军是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悲剧结局?【通过以上历史情境的创设,和认知冲突的构建,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由此引出聂士成将军和他的“朋友圈”、“同僚圈”甚至“政敌圈”,通过“问题引领”,贯穿他的人生际遇,走进维新之殇和庚子拳乱,体悟山河沉沦下的彷徨与觉醒,对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裨益甚多。】
一、维新之殇:策略迷失路且长(讲述聂士成与“维新群体”的交集)
【历史情境再现】
“在改革迟滞不前之际,……一个铤而走险的密谋付诸实施:勾结武将,兵围颐和园,捉拿慈禧。……拉拢的对象有三:淮军首领聂士成、……新建陆军督练官袁世凯。……他们已把赌注压在军事投机上了。实施的结果是众所周知的:谭嗣同与袁世凯谈判,袁氏虚与蛇委。慈禧接到密报,发动政变,悲剧结束。”
————毕永年:《诡谋直纪》,《近代史资料》第83号
【教师独白】时间定格在1898年,戊戌变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迟滞不前,阻力重重,维新派决定铤而走险,密谋“围园杀后”,而他们拉拢的对象不仅仅是大家熟悉的袁世凯,还有今天的主角聂士成将军。最终的结果众所周知,相传袁世凯向荣禄告密,慈禧当机立断发动戊戌政变,以谭嗣同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改革以失败告终。
【设计意图】该情境的设计,增强学生的时间意识——1898年即戊戌年,从百日维新悲剧的结尾反思挖掘,直击课标要求:“认识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问题情境】针对以上历史情境,笔者设计了预设了三个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第一、“围园杀后”计划部署的失败折射出维新派组织上存在什么问题?
第二、为什么维新派寄望于发动“军事政变”来推进变法?
第三、为什么他们会选择拉拢聂士成?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陈述:首先,针对第一个问题,“围园杀后”计划部署的失败,说明了维新派组织不严密,计划不周详、择人不慎重的弱点;
教师追问:那么,为什么维新派要寄望于发动“军事政变”来推进变法?
学生陈述:因为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教师追问:那么康有为之前有没有为减轻改革的阻力做出一些尝试呢?
学生陈述:康有为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出示史料】“惟《尧典》发民主义……辟四门以开议院……素王之巨制,莫过于此。”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教师独白、提出问题】康有为通过否定传统古文经学的真实性,把孔子打扮成改革的先师,通过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封建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的策略,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希望以此来减轻改革的阻力。“辟四门以开议院”折射出他的怎样的政治构想?
学生:君主立宪制;教师提醒:设议院并未纳入戊戌变法内容
教师提问:他为什么选择借助孔子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呢?(设计意图:启发学生从封建儒家思想的社会地位,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顽固势力的力量对比来考虑。)然而,为了减轻变法的阻力,采取这样的策略真的可行吗?康有为达成夙愿了吗?
【出示史料】“(湖南巡抚陈宝箴)奏荐我(康有为)而攻《改制考》”
“(湖广总督张之洞)不信孔子改制,频劝勿言此学”……“以论学不合背盟”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设计意图】笔者选取了官僚地主阶级中“同情维新”的代表人物,陈宝箴和张之洞的言论进行“史料实证”。
教师提问:在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变法之际,众多的地方督抚中,大部分都秉持着观望态度,陈宝箴是不遗余力履行变法举措的典型,可是他面对《孔子改制考》是个什么态度?再看张之洞,当初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称张之洞有“天下之望”,康有为组织强学会的时候,张之洞更是极力支持,可是面对“孔子改制之说”,他的态度又是什么呢?
学生:陈宝箴攻击《孔子改制考》。张之洞不信孔子改制之说,觉得是无稽之谈,在屡次规劝无效后,与康有为“以论学不合被盟”。
教师:通过史料实证,我们发现,康有为“托古改制”之举走向了愿望的背面,不仅引起原本“同情维新”的官僚反感憎恶,而且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更是“授人以柄”,给反对改良者留下了攻讦的口实,就像俗话说的那样:自己给自己添堵。
维新派自己给自己添堵还体现在变法措施本身: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教师:我们来看上述材料,作者将戊戌变政悲剧的矛头直指哪一项措施?
学生:裁汰冗官,闲散衙门
教师:你觉得闲散衙门该不该裁撤?
学生:应该
教师:可是一下子裁撤十余处,失业者达万人,说明策略上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操之过急,太轻率了,同样,三个月内110余件上谕,肯定消化不良,在“应接不暇”的背后难免民怨沸腾
教师:改革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固然需要大刀阔斧的勇气,但是每一个步骤都应该思虑周详,计划缜密,循序渐进。
戊戌变法的悲剧结局留给后人无尽的反思,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它的积极意义,请学生就具体的措施谈谈。
学生:“裁撤闲散衙门”这一措施,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而措施中的发展农工商业,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则有利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废八股取士改行策论,“广开言论”、翻译西方书籍等措施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思想启蒙。
我们再回到最初的历史场景,那场铤而走险,企图“围园杀后”的军事投机上。
【出示材料】早在戊戌年间的六月中上旬,他们就已有拉拢袁世凯以发动政变的行动。……与此同时,康有为还派……谭嗣同等出面,劝王照前往聂士成部策动,“且许聂以总督直隶”
——《近代稗海》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康有为起初会选择聂士成作为拉拢的对象?又是出于什么原因王照拒绝了拉拢聂士成的计划?同学们结合下面两段材料,小组讨论。
“强学会”,清末资产阶级创立的第一个维新派政治团体。由康有为发起,……袁世凯、张之洞、聂士成等数十人为会员。
———李松林《中国国民党史大辞典》
“该提督秉性忠贞……遇事勇而有决断,沉毅果敢,威重绝伦。”
——袁世凯对聂士成的评价,出自《清史稿·列传254》
【学生探究学习,小组讨论】为什么拉拢聂士成,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聂有军队,武毅军仿照德国营制,采用西法操练,战斗力强;有细心的同学发现——聂士成是强学会会员,他心系国家命运,同情维新变法;还有同学认为,聂士成秉性忠贞,不会出卖朋友;沉毅果敢,做事不畏畏缩缩,能成大事……而王照为什么拒绝?同学们发现了以下蛛丝马迹:聂士成秉性忠贞,属于旧式官僚,遵守忠孝节义,礼义廉耻,这些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围园杀后这种悖逆君臣之义,弑君罔上的行为他做不出来。
庚子拳乱:爱国误国争议频
忠诚,是旧式官僚的道德操守,但是也为其悲剧结局埋下伏笔。时间定格在1900年,聂士成在给军机大臣荣禄的信件中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拳匪害民,必贻害国家。某为直隶提督,境内有匪,不能剿,如职任何?若以剿匪受大戮,必不敢辞。”
————聂士成(摘自《清史稿》
【学生阅读上述文字,陈述感受】聂士成的字里行间渗透着进退两难的困境,报国无门的悲鸣,甚至已经做好了“受大戮”为国捐躯的准备!究竟发生了什么呢?首先我们看,“拳匪”是什么人?(义和团)聂士成对其持怎样的态度?剿灭还是招抚?(剿灭)
【教师提问】为何他会有“不能剿”“剿匪受大戮”的困扰?清政府对义和团剿抚不定的,当清廷旨意为剿时,他为剿灭拳匪不遗余力,可是此时的慈禧太后对义和团是什么态度?
学生:招抚义和团。企图对义和团控制利用
教师:君命不可违,可是聂士成却被推向了风口浪尖,这让已与义和团结下深仇大恨的他如何自处呢?尽管君命难违,可是聂士成还是痛心疾首的表示,“拳匪”“害民”,且“贻害国家”,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我们来看时人的记录。
“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
————刚毅(晚清大臣)
“其党(义和团)焚杀劫掠,无所不至。”
————劳乃宣(主剿义和团)
“(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
————樊国果(信洋教的教民)
(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
————刘以桐(信奉义和团者)
问题一:义和团究竟有无焚杀劫掠的“害民”恶行,不同身份的人说辞不一,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
学生:因为立场不同,且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教师:不过,也有可能是掌握信息渠道的途径不同,这是亲眼目睹,还是道听途说?所以我们在研究历史时需要尽可能多的掌握材料,多方史料相互印证,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刚刚老师提供的都是不同身份的国人的叙述,下面,看看外国人的记载。
义和团仇视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
——美《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在这段材料中,从另一个角度提到了义和团的滥杀无辜,他们杀的是什么人?
学生:用一切洋物者。
教师:而这种行为居然得到了广泛支持响应——“从星星之火烧成了燎原之势”。他们为什么那么仇视“洋袜子”、“洋伞”?为什么那么热衷于焚烧教堂?为什么这样的群众运动能从星星之火烧成燎原之势?
学生:洋袜子物美价廉,导致了土布袜子销路不畅,制作传统土袜子的手工业者失去了生计;同样,火轮船和铁路的使用,使得出卖人力的脚夫也失去了生计;基督教义强调上帝之尊,双膝只能跪上帝,不能跪菩萨,不能信玉皇大帝,更不让跪祖先牌位,这不仅仅是对佛教和道教的排斥,更践踏了儒学,而且,面对教士之蛮横,官府偏袒洋人,欺压民众,民冤无处申诉更是激化了矛盾,所以群众仇视一切洋物。
教师总结:所以,“灭洋”成为民众的“自觉”意识,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的。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冲击下遭受的罹难、怨忿和恐慌,是他们“在民族自强和近代化变革的重合交织面前产生的迷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另一种外来文化的抵抗。义和团运动能从星星之火烧成燎原之势,离不开民族危机的加深,“感于历来国耻”,从“反清”到“扶清”口号的变迁,也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这是一场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
不过,这场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有很大的关系,局限性表现在哪里呢?
学生:盲目排外,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教师:“天神下降”“神功护体”等说辞,说明了没有先进的理论指导,这些都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具体反映。但是,这些局限性就足以说明义和团运动“贻害国家”吗?针对聂士成的观念,你有何看法?
问题二:你对聂士成称“拳匪害民,必贻害国家”的观念有何看法?
【学生小组讨论,陈述】:聂士成说义和团“贻害国家”是站在传统的“朕即国家”角度说的,“国家”就是清政府。说明聂士成作为旧式官僚,近代国家的意识并没有树立起来。义和团焚烧教堂,屠杀洋人的行为给了洋人挑起战火的借口,果不其然,八国联军侵华的说辞就是“保护侨民”,义和团运动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但是就国家命运而言,义和团是有功劳的,中国人们“好战”的特性让企图瓜分中国的列强们退却了,因为任何国家皆无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属下策,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教师独白过度】可是,“瓜分一事,实属下策”的国家命运转圜聂士成将军是看不到的,身为大清忠贞的将领,面对八国联军侵华,他上阵杀敌义不容辞,最后以近乎自杀的方式在城西八里台殉国。
山河沉沦:劝君猛省莫徘徊
聂士成的悲剧结局与刚毅、载漪等顽固派的构陷、排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聂士成军队)旬日以来并无战绩,且闻有该军溃散情形,实属不知振作”
————《上谕》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十五日
在聂士成将军血战八里台之际,上谕中“旬日以来并无战绩”、“不知振作”等语寒了将士的心。而“聂军助洋剿民”、“出卖西沽炮台得银80万两”等谣言四起更是雪上加霜。
教师:“血战八里台”这件事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的哪一个步骤?【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地图,画出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路线,并指出聂士成牺牲的地方(天津),培养学生“时空意识”。
请同学们看书本,你觉得上述指责属实吗?难道天津大沽炮台的失陷都是聂士成“不知振作”“通敌卖国”导致的吗?回顾西摩尔率领的第一批联军首先从天津登陆,在廊坊遭遇顽强阻击,清廷称之为“廊坊大捷”,“廊坊大捷”真的完全是号称“刀枪不入”、“神功护体”的义和团的功劳吗?显然事实并非如此,功勋卓著的聂士成部却被刚毅为代表的顽固派恶意污蔑,构陷,而头脑发昏的慈禧太后却真的相信了义和团“刀枪不入”、“神功护体”,“屡建奇功”;尤其是当一份伪造的——要求她“还政”给光绪帝的外国照会呈现在慈禧面前时,权欲战胜了理智,她勇敢地向十一国宣战。因为朝廷偏信谗言不予体谅,因为与义和团宿仇难解,腹背受敌的聂士成惟有以死明志。然而,始料未及的是,聂士成阵亡后仅仅五日,屡建奇功的义和团顶不住了,天津陷落。
“上不谅于朝廷,下见逼于拳匪,非一死无以自明”于是每次战斗均亲上前线。……七月九日,聂士成在城西八里台中炮阵亡。“自聂死后凡五日而津城陷。”
——《西巡回銮始末·卷2·直隶提督聂军门死事记》
我们来看一看这段文字的出处:“西巡回銮”是什么意思?
学生:名为西巡西狩,实则逃难。随着北京沦陷,慈禧挟持光绪帝西逃至西安。
教师:而她和光绪帝最终能够“回銮”又得益于哪一个条约的签订?
学生:《辛丑条约》。
教师:请学生自主学习《辛丑条约》的内容,首先就是关于惩办祸首。同学们,你们觉得祸首是谁?是谁下诏招抚义和团,放纵他们非烧教堂杀洋人的?
学生:慈禧
教师:可是慈禧在祸首名单上吗?
学生:不在。
教师:这得归功于外交斡旋手段高超的李鸿章李大人,他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让慈禧免于“祸首”的罪名,而谈判讨价还价的筹码是什么?就是那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中国4.5亿人,一人赔一两,没有这么多钱怎么办?
学生:向外国银行借款。
教师:由此带来了怎样的恶果?请同学结合条约其他内容一并叙述。
学生:列强把持着中国的关税和盐厘,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和咽喉。中国经济更加的贫困和衰败。与此同时,外国军队驻扎在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主权完整,东郊民巷的大炮监督者紫禁城,使馆界俨然“国中之国”,而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是“以华治华”的最佳诠释,从此强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可是,那些祸首,都是西太后曾经的同道者,西太后西逃过程中下令铲除的义和团,是高举“扶清灭洋”大旗的,慈禧太后的所作所为,让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暴露无遗——忠心的义和团被惨遭剿灭,忠心的聂士成“丧身误国,实堪痛恨”,忠心的刚毅等顽固派同道者不是被杀就是流放——刚毅先死,被褫夺全部官职;端王载漪被流放新疆伊犁;刚直不阿的赵舒翘即使有西安绅民聚众请愿,也难逃“终受大辟”的悲惨结局。下面,还有谁愿意忠心?
其实,地方督抚与清廷最高统治集团的“离心离德”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的一件大事就可以敏锐察觉到,同学们发现是哪件事了吗?
学生:“东南互保”,地方势力的扩张和中央权力的式微暴露无遗。
教师:聂士成,死于忠诚,死于时代,他的死和《辛丑条约》的签订唤醒了一批人,促成了新的民族觉醒。在“传统国家”到“近代国家”的思维转变中,“民族觉醒”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内涵,在救亡图存的路上,“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临崩溃的帝王之家。”
板书设计
时代缩影下的聂士成——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聂士成与“维新派”的交集 戊戌变法
聂士成与“拳匪” 义和团运动
聂士成与西太后“同道者”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课后作业设计:就聂士成的生平履历提炼信息,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教学反思:时间分配上仍有待调整,最后一部分来不及,应立足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精减,无需面面俱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