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之理。
3.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
3.掌握文章的主旨。
4. 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
考点
从基础来看:文中文言实词的理解和运用,判断句、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也是常见的考察点。
从翻译来看:文言文翻译是高考的必考点,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已是是危机四伏 ,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 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也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捐杂税,人民民不聊生。 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出了当时官吏扰民的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肃清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是它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转》
自学提纲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诗文俱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
柳宗元的政论文有:《封建论》、《夭对》。
文学性传记散文有:《捕蛇者说》、《童区寄传》
山水游记有:《永州八记》
寓言散文有:《种树郭囊驼传》,《三戒》,著有《柳河东集》,他的散文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
2.相关背景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缴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大戴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这一条
3重点生字词
勖(xù)  病瘘(lǘ) 病且怠(dài) 豚(tún) 抑耗(háo) 织而缕(lǚ) 孳(zī) 窥伺(sì) 实以蕃(fán) 缫(sāo) 飧饔(yōnɡ) 长(zhǎnɡ)人者
文言知识讲解
1.通假字
既然已,勿动勿虑(“已”同“矣”,了)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而”同“尔”,你们)
2.古今异义
1.不抑耗其实而已(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2.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古义:小民。今义:人格卑劣的人。)
3.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3.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不知始何名。 叫,“何”作宾语,前置
病偻,隆然伏行。 患病
名我固当。 起名
早实以蕃。 结果实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活得长久
其莳也若子。 对待子女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用爪抓,掐。
其筑欲密。 捣土
移之官理可乎? 做官
而卒以祸。 祸,造成(受到)祸害。
字而幼孩。 养育
(2)动词的活用
非有能硕茂之也。 使……硕大茂盛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使……早 使……多 鸣鼓而聚之。 聚集,使……聚集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
理,非吾业也。 “……也”表判断
四、文本探究
1.橐驼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提示] (1)从欢迎他的人看,作者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人物。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说明他种树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
(2)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为什么“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这说明他的种树技艺高超,不仅所种的树不怕“移徙”,而且“他植者莫能如也”。由此可见,驼豁达的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2. 这里写橐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技高”,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提示] 从两方面,即人、树(侧面、正面),侧重于侧面描写。
乡在京畿,名曰丰乐,颇有些传说色彩。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谈到了两种不同的需求,写出橐驼技术全面。说他技艺高超,也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徙”,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3.郭橐驼种树有无“秘籍”,方法是什么?(也就是“种树最关键的道理是什么?”)
[提示] 面对好奇的询问,橐驼化神奇为平易,用谦和的语气娓娓道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是总括种树经验,也暗含了全文的寓意。
4.在这以下,他从几个层次上作了具体论述?
[提示] 先谈“木之性”,从理论上进行说明;次谈种植方法,从实践上进行总结。然后中间插入议论,重新强调了顺其自然的观点。接着,又从反面申述,批评“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特别指出顾虑重重、过于用心的危害。最后,以“吾又何能为哉”发为感叹,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结构图:
总括 分述
1木之性(理论说明)
2种植方法(实践总结)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3顺其自然(议论) 对比映衬
4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反面申述)
5种树之术,并不高深(自谦明理)
5. 这样写其他种树人对表现橐驼有什么作用?(即“用了什么方法表现橐驼?”)
[提示] 对比、映衬。(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上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的写法叫映衬。)
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评价:“然吾居乡……卒以祸。”“吾小人……病且怠。”描述官吏治民的:“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 (祸——呼、鼓、聚、击、召)
[评述] 郭橐驼先直陈其为祸:“而卒以祸”;而后描述了官吏烦令扰民的神情动作:来而呼曰,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6.“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提示] “根拳而土易”“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摇其本以观”——勤虑害树;“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则幼孩,遂而鸡豚。”——繁政扰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7..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观点?
[提示]:种树人有“勤虑害树”的错误,做官者也有“烦令扰民”之过。
五、主旨归纳
本文是一篇寓言式的传记。作者借郭橐驼之口,用“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总
六、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
介绍人物姓名,形貌,技能。
第二部分(3):
郭橐驼种树与他人不同的特殊技能
第三部分(4、5):
把种树之理移向政务。
七、课外延伸与补充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
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如:
我: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余: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古人为了表示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主要有“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寡人(古代诸侯王的谦称)、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妾(女子自称的谦辞)”。但谦称是名词,而不是代词。
(2)第二人称
主要有“尔、汝、女、若、乃、而”等。常用的是“汝、尔、若”。如:
汝: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飞并序》)
尔: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若: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古汉语中有时以尊称代替第二人称,主要有“公、卿、君、子、阁下、陛下、足下”。但尊称不是代词,而是名词。
(3)第三人称
主要有“彼、之、其、厥、他、渠”。常用的是“彼、之、其”。如:
彼: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之: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八、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