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1《赤壁赋》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赤壁赋》的文学背景及苏轼的生平事迹,感受其文学魅力。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如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深入理解《赤壁赋》的主旨思想和艺术特色,探究其深层含义。
体会赋文中的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运用对比分析法,比较苏轼与其他文学家的作品差异,拓宽学生视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苏轼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激发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赤壁赋》全文的背诵与理解,确保学生能够流利背诵并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帮助学生建立对苏轼的全面认识。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
《赤壁赋》中涉及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
苏轼的文学创作特点及其时代背景,要求学生深入理解苏轼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词汇的翻译,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翻译技巧。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文学地位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学习《赤壁赋》打下基础。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赤壁赋》,结合注释理解全文大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字词问题,分析文中描绘的景物、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深入解读作品的思想内容。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二 题解
1.关于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
3.关于“赋” 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三、诵读指导
第一段指导要点:
1、韵脚。前半段无韵,后半段的韵脚依次是“间”“天”“然”“仙”。
2、句法。“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其余皆为骈句或近乎骈句,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舟”后可断,为两个六字句;“浩浩乎”一句中,去掉第一个“而”(骈体文中有些虚词只有辅助作用,常不计入),也可视为宽对。
3、层次思路。首句点题,“泛舟”“赤壁”四字是下文写景、议论的依托。次写泛舟所见景象,而以风、水、月为主,为下文“苏子曰”一段张本;写景虚实相生,先实后虚,虚景(即“浩浩乎”一句)伏下段“乐”字。
第二段指导要点:
1、韵脚。有两组:第一组是“光”“方”;第二组是“慕”“诉”“缕”“妇”。
2、句法。这段开头是散句,次用楚辞句法(与《九歌》中“桂棹兮兰桨”“目眇眇兮愁予”等相似)。“客有……其声呜呜然”也是散句,以下都是骈句。
3、层次思路。“乐”字承上。由“乐”而“歌”,歌词暗写苏子胸襟,为下文“苏子曰”一段作烘托。以下写箫声,为“客曰”一段作烘托,兼伏下文苏子“问客”。
第三段指导要点:
1、韵脚。有五组:第一组是“稀”“飞”“诗”;第二组是“昌”“苍”“郎”;第三组是“东”“空”“雄”;第四组是“鹿”“属”“粟”;第五组是“穷”“终”“风”。
2、句法。首句及“客曰”中陈述句“顺流而东也”和三个反问句是散句,其余都是骈句。“方其”“况吾与子”是统领字,不计。
3、层次思路。苏子问乃承上启下语。“客曰”一段有两层意思:前一层由三“问”组成,先因望月而问“孟德之诗”,次因望地而问“孟德之困于周郎”,最后合问“而今安在哉”──这是主要的一问,为下文写“悲”做铺垫。后一层转而说到自己,先着眼与曹公对比,突出自己的渺小,不禁悲从中来;后写幻想不能实现,并以“托遗响于悲风”作结,呼应上文“何为其然也”。
第四段指导要点:
1、韵脚。有四组:第一组是“往”“长”;第二组是“瞬”“尽”;第三组是“主”“取”;第四组“月”与“竭”,“色”与“适”交叉押韵。
2、句法。以散句为主,只有“惟江上之清风……用之不竭”这一段用骈句。
3、层次思路。先借眼前的水和月说明“变”和“不变”的道理,客知其“变”而不知其“不变”,因而生“哀”与“羡”;知其“不变”,则何哀何羡 后以“物各有主”反跌出明月与清风之无主,可以自娱,以“而吾与子”照应上文“况吾与子”。
第五段指导要点:
本段句句皆是承前作结,最后两句意味隽永,主客“自在”之态跃然纸上。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四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
合作探讨
分组讨论生字词问题,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明确:
1.掌握字音:
壬戌 窈窕 棹 愀然 扁舟 枕藉 相缪 舳舻 酾酒 槊 匏fú 挟 肴
2..一词多义。
(1)属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嘱托,引申为“劝酒”)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通“嘱”,嘱托)
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在)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隶属、属于)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动词,属于、是)
若属皆为所虏(《鸿门宴》) (表复数,这些,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类似)
或是下属禀见 (部属)
(2)盖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名词,伞盖)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覆盖、遮盖)
盖余所至,比其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大概)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大概)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大概因为)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大概因为)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勃之陋也 (因为)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连词,假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句首发语词)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大概,引申为原来)
(3)曾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曾经)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二章》) (通“增”)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竟,竟然)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连……都)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连…都)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还)
(4)歌
扣舷而歌之 (动词,唱)
歌曰 (名词,歌词)
倚歌而和之 (名词,歌声)
(5)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动词,攻克,打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6)之
纵一苇之所如 (往,到,动)
哀吾生之须臾 (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惟江上之清风 (结构动词,的)
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它)
月出于东山之上 (助词,不译)
(7)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介词,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助词,表被动)
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8)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相当于“然”)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相当于“然”)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句中停顿)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句中停顿)
日食饮得无衰乎 (揣测语气)
3.通假字。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通“嘱”,读zhǔ,劝人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籍”通“藉”。狼藉,凌乱)
4.词类活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方位名词,“西”“东”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望”的方向:向……)
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 (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名做动,唱)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名做动,攻下)
5.古今异义。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古:诗经的篇名;今:美好的样子)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古:水气;今:二十四节气之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古:端正;今:危险)
6.文言句式。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主谓倒装)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状语后置)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判断句)
五、分析文中描绘的景物、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探讨苏轼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人生观。
一 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明确: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第一段,写了苏轼游历赤壁的时间、地点,并写了赤壁的山光水色。
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地点: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景: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露——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这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长江赤壁风月露舟的绚丽景色,体会作者的豪迈雄浑的气魄。
二 、本段的感彩如何?
明确:以喜悦为主。
三 、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
明确: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 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
六、内容主旨探究
明确: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存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第一段──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忘情尘世的洒脱。
七 深度合作探究
1.作者笔下的月亮是怎样变化的?试分析。
明确: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呈宁静、轻松之态。到他密州时,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月”成了祥乐、宁静、澄澈、优秀、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然而却是孤寂的“静”。冷清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
2.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明确: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苏轼将儒与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3.怎样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哲理?
明确: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有两层意思。一是“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无论水、月或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无尽,因此不必为“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悲伤。二是要知足常乐,非吾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如清风明月──则尽情享用。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但也有负面因素,一是关于“变”与“不变”的解释是相对主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辩证法,二是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客人的话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反映了作者的内心痛苦。
八、问题再探究
1、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明确: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2、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九、艺术特色归纳。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明确: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骈散结合。
明确: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明确: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十、 拓展延伸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推荐阅读其他苏轼的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十一、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以巩固文言文知识;
完成课后练习题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练习以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