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课标要求 素养解读1.了解古代西亚、非洲的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认识西亚和非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1.掌握古代西亚文化、古代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的主要成就。(时空观念)2.精选有关古代阿拉伯文化的相关史料,理解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对比各区域文化的异同点,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家国情怀)知识点一 、古代西亚文化1.包括的地区: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2.文化成果:(1)楔形文字①地位:__苏美尔__人创造的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在西亚流行了数千年。②特点:用削尖的芦苇秆或木杆在泥板上压出一道道笔画,每道笔画看起来都像楔子,因此,被称为“__楔形__”文字。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2)《吉尔伽美什》①地位: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②内容: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__吉尔伽美什__的活动,中间穿插大量神话故事,包括著名的洪水故事,生动反映了__两河流域__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3)建筑和艺术成就①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有趣,__壁画__主题多样。②__亚述__帝国修建了多座规模宏大的王宫。③波斯王宫装饰豪华,雕梁画栋,体现了__专制帝国__统治者的威严。(4)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①内容:法典前言宣扬__君权神授__,炫耀国王的功德;法典的正文共282条,详细规定了__臣民__的义务以及违背法律后具体的惩罚措施,涉及个人道德,兵役和劳役,租赁、借贷、债务,以及奴隶地位等方面;结语要求所有人必须遵守法典,违反者将遭到严厉惩罚。②意义:反映了__古巴比伦__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微点拨】两河流域文明产生的条件(1)地理环境: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利于农业生产。(2)经济形态:两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较早的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同时两河流域的商业比较发达。(3)政治条件: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知识点二、古代埃及文化1.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时间:北非的__尼罗河__流域。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古代埃及文明绵延约3000年。2.文化成就(1)象形文字①它来源于最初的象形字,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②约形成于公元前4千纪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在此期间,经历了多种变化。【微点拨】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影响(1)对埃及:使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象形文字使埃及的文明插上了翅膀,向近东地区、地中海沿岸等地传播。(2)对西方:象形文字为腓尼基字母文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希腊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的。 (2)文学作品神话 包括世界诞生和人类起源等内容诗歌 大多是宗教诗,也有爱情诗哲理故事 传达着埃及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散文故事 包含寓言和传记等(3)建筑艺术①古代埃及的建筑艺术受到宗教较大影响。②陵墓:古代埃及人把大量精力和财富用在埋葬死者上,给统治者修建豪华的陵墓,准备丰厚的随葬品③法老们还修建了众多神庙,表达自己对神的敬畏。④祭司们宣扬法老是神的化身,法老则赐予神庙大量财富。(4)科学技术①埃及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是古代世界最精确的历法之一。古罗马的凯撒制定儒略历时,吸收了埃及历法的成就。②在数学、医学等方面,埃及人也颇有建树。知识点三、阿拉伯文化1.产生(1)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2)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2.成就(1)文学①阿拉伯半岛统一之前,阿拉伯各部落就经常派人到麦加附近举行诗歌比赛,获胜的诗歌会用金水书写在布上,悬挂在克尔白神庙的墙壁上,名为“悬诗”。②故事集《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到《天方夜谭》的影响。《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在阿拉伯文化的沃土上孕育而成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这部文学名著江集了古代近东、小亚细亚和其他地区民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被高尔基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2)科学数学 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附有800多个实例,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天文 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曾经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医学 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丁语,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在15世纪最后30年内,该书就重印了15次。达标检测1.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有人说“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A.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B.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D.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使者2.以公元8世纪为界限,在此之前“阿拉伯人是以剑和舌为荣,而不是以笔为荣的”。在此之后,则变成了“他们把一切工作都归纳为剑和笔两个方面”。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阿拉伯文学的突出成就 B.造纸术的传播与普及C.西学东渐促进科技交流 D.印刷技术的推广作用3.阿拉伯半岛统一前,阿拉伯人每年要到麦加附近举行赛诗会,诗人朗诵自己的作品,获胜的诗用金水抄写在麻布上,挂到古庙的墙上,宛如一串明珠挂在脖子上,人们称之为“悬诗”。下列有关“悬诗”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反映了阿拉伯贵族的社会生活状况B.体现了阿拉伯成为东西方的文化桥梁C.包含着来自波斯、埃及和伊拉克的故事D.对后世西欧文艺复兴的文学发展影响深远4.“金字塔”作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承载着古代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埃及首席考古学家称,日前在吉萨发现的新墓群的随葬品中发现大量测量、计算和加工石器的工具。此外,还发现了原始的金属手术器械和一些死者在骨折后得到医治的痕迹,说明这些死者得到很好的医疗待遇,而奴隶是不可能得到这种待遇的。通过对这些遗迹测算,共有大约2万名劳工参与建造金字塔,他们的生活费用由其家乡的富裕家庭承担。——摘编自《北京晚报》材料二 1560年,瑞士钟表匠布克在游览金字塔时,做出一个石破天惊的推断:金字塔的建造者,不会是奴隶,应该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布克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锒铛入狱。在狱中,布克发现无论狱方采取什么高压手段,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而入狱前,在自家的作坊里,布克能轻松制造出误差低于1/100秒的钟表。——摘编自刘燕敏《平和的心是金》(1)根据材料一,指出考古学家提出的关于金字塔建造者的新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埃及金字塔建造的社会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布克做出这一推断的因素。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们关于“金字塔的建造者”新看法的认识来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