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聊城市2023—2024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高一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县(市、区)、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卡规定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目前的考古发现表明,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原始绘画。这些绘画多绘制于洞穴内,题材以日常狩猎的各种动物和人类围猎场景为主,典型代表如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等。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佐证,当时A.原始农业产生 B.阶级分化出现C.审美意识萌发 D.定居生活开启2.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古巴比伦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古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古埃及、古代日耳曼人也存在习惯法。这主要反映出A.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共性 B.古代文明呈现多元发展格局C.文明交流推动法制建设 D.法律至上理念得到普遍认可3.中世纪中晚期,欧洲一些领主将直接经营的庄园制变为间接经营的租地制,这样领主可以获得两项收益:一是把农奴的劳役折合为货币,从中获利;二是将土地出租,获得地租。这一变动,有利于当时欧洲A.价格革命的出现 B.社会结构的变动C.庄园经济的普及 D.领主权利的扩大4.“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对这一现象成因的解释,最有力的是,西欧A.人文主义的广泛传播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C.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D.深受《马可·波罗游记》影响5.17 世纪的一位欧洲思想家认为,人们“原本自然地处在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因此可以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任何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这表明,他A.主张主权在民 B.强调保护自然权利C.推崇分权制衡 D.倡导开明君主专制6.19世纪中期,德意志的萨克森、柏林、莱茵河等地区已经出现了大工业,对外贸易也逐步发展起来,德国商行在世界市场已经扩展到稠密的程度,“以致国家的小邦制度以及在国外的无权、无保护状态已不能再被忍受下去”。这反映出,德意志当时A.经济发展区域差异较大 B.大工业已占据主导地位C.商行数量位居世界前列 D.经济发展要求政治统一7.巴黎公社起义成功后,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如设立粮食委员会等专门机构,对粮、煤等各种日用必需品进行统一供销;规定食品等各种货物运入巴黎一律免税;颁布法令调整高额房租,免除革命前三个季度的全部房租等。这些措施的施行有利于A.提高对无产阶级政权的认同 B.保证公社获得充足物质支持C.实现法国无产者的联合斗争 D.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8.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拉丁美洲的资产阶级进步学者创作的哲学、文学、历史、诗歌、戏剧著作中,把美洲称为“祖国”,把自己称为“美洲人”。这反映出,当时拉美A.民族独立意识增强 B.文学艺术繁荣C.深受门罗主义影响 D.资本主义发达9.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出现了“运河热”现象,议会批准了数百条修筑新运河的法令,至 1830年,开凿运河总里程已达2500英里,伯明翰、曼彻斯特等一批运河枢纽城市也应运而生。这一现象A.满足了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需求 B.说明水运已取代陆运占据主导地位C.有利于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D.得益于漕运廉价和快捷的比较优势10.图1 是 1914 年初发表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揭示了A.两大军事集团对抗日趋激烈 B.西方列强急于发动战争C.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争夺加剧 D.战前欧洲民族主义盛行11.二战期间,英国《泰晤士报》仍然坚持设有体育新闻板块,且常常登载各中高等学校的体育活动,生动活泼的报道让民众得以感受到孩子们的蓬勃朝气。这A.满足了民众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B.保障了英国战时教育活动顺利开展C.体现了政府重视增强人民体质 D.有利于缓解社会紧张情绪稳定人心12.1957年和1958年,美国和波兰签订了信贷和销售安排,向波兰运送农产品、其他原材料以及各种类型的机械和设备;1959 年,美国领事馆在波兰重要的历史、经济和文化中心波兹南开设;1963年,通过粮食援助计划,美国撬开波兰的国门,培养波兰的“自由因素”。由此可见,美国对波兰的经济援助A.促进了波兰经济的恢复发展 B.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C.导致了苏联波兰关系的恶化 D.是马歇尔计划的延续13.20 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将调整针对低收入家庭发放的联邦津贴,家庭收入提高则政府补助减少。如一个四口之家年收入 2000美元时可获得960 美元的津贴,收入提高到2500美元时只能获得710 美元。尼克松此举主要是为了A.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B.缩小社会贫富差距C.保障低收入家庭生活 D.削减政府财政开支14.赫鲁晓夫时期不断出台一个比一个宏伟的计划,1956年通过了第六个五年计划,1958年又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物质基础的七年计划,1961年的二十二大又制定了一个 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计划。这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A.进展顺利成果显著 B.未能突破原有的经济模式C.深受西方战略影响 D.缺乏系统设计与合理规划15.图2是非洲国家元首于1991年签署的《阿布贾条约》的主要内容。非洲国家签署这一条约,旨在A.实现第三世界的合作 B.推动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C.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 D.促进不结盟运动深化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 小题,共55分。16.(13分)图3、图4、图5是世界史上三个历史时期(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代时期)的地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据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外历史纲要(下)》地图册(1)分别提取图3、图4、图5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9分)(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幅地图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4分)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英国的中央银行为英格兰银行,是世界上最早在真正意义上全面执行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它通过货币政策委员会对英国的国家货币政策负责。光荣革命后,英国先后卷入一系列殖民争霸战争,国家财政亏空严重,在严峻的财政窘境之下,政府“所走的最后一条途径,就是成立英格兰银行”。1694 年,英格兰银行宣告成立,主要职能是发行国债以满足政府开支。后来,英格兰银行逐渐获得了一系列政府特许权,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纸币发行的垄断权。英格兰银行长期维持纸币与黄金的稳定兑换关系,帮助英国建立起稳定的金融秩序,促使英国成为欧洲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工业革命开始后,英格兰银行通过伦敦城的私人代理银行与各地银行建立起联系,进而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银行网络,从而推动了全国性金融市场的形成。1825年,英国出现较为严重的经济危机。1833年颁布的《银行法》正式授权英格兰银行可通过货币政策影响市场,英国经济逐渐复苏。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来临后,英格兰银行宣布调整货币政策,1931年9月,宣布英镑贬值,1932年6月,进一步宣布实行低息的货币政策,将银行利率降低至2%。这一系列措施使英国并未像美国、德国等国那样遭遇大的经济恐慌,反而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在工业生产方面超过1929年水平的国家。——据刘金源《论18 世纪英国银行业的兴起》等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格兰银行与近现代英国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阐释。(14分)18.(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建立无产阶级与农民之间在经济方面的正确相互关系,即建立一种使生产力有发展余地的相互关系,十分尖锐地提到日程上来了。”“(这一)经济政策的全部策略就在于要迫使‘动员’那些弃置不用、成为‘死资本’的生产要素发挥作用。”——摘编自《布哈林文选》材料二“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为能够自力生产必需装备品的工业国——这就是我们总路线的实质和基础。”“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没有重工业,便无法保持国家独立,没有重工业,苏维埃制度就会灭亡。”“历史上有过各种不同的工业化方法。……还有第四条工业化的道路,靠本国节约来发展工业的道路,即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即直接税和间接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这是第二。”——摘编自《斯大林全集》等材料三表 1 1928-1940 年苏联部分工业指标的发展情况 表 2 苏联实际人均消费统计1928年 1937年零售贸易市场的家庭购买 87.1 126.0农场实物收入 35.6 25.0服务 11.1 19.9总计 133.8 170.9人口指数 1.00 1.09实际人均消费指数 1.00 1.17——摘编自陈美玲《西方学者眼中的苏联工业化(1928-1941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俄)曾实行的符合布哈林主张的经济政策并说明其实施效果。(4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道路。(8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苏联(俄)经济建设中得到的历史启示。(4分)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国际体系变更的主要原因是)国际体系内部由于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成员国之间实力发展所出现的不平衡趋势。这种实力增长的差异最终导致体系内部发生权力分配的根本变革。——摘编自【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概括材料观点,并结合20世纪的世界历史予以说明。(12分)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C 2. A 3. B 4. B 5. B 6. D 7. A 8. A 9. C 10. B 11. D 12. B 13. D 14. D 15. 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 小题,共55分。16.(13 分)(1)图3显示,这一时期欧、亚、非大洲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域联系,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交往;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处于中国唐朝时期等。(2分)因此,图3 是中古时期。(1分)图4 显示,这一时期欧、亚、非大洲不同文明间的交往很少,局限于地中海沿岸;亚历山大远征建立了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图中的前334年、前333年等。(2分)因此,图4是上古时期。(1分)图 5显示,这一时期开辟了新航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交往出现,各大洲间出现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西、葡、英、法等欧洲国家开始殖民扩张,在亚非拉地区侵占殖民地,建立殖民帝国;荷兰占领台湾、三角贸易出现等。(2分)因此,图5是近代时期。(1分)【说明】答案信息部分仅作为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其他回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2)趋势: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交往不断加强;世界逐渐连为一个整体。(4分)17. (14分)阐释:近代英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催生了英格兰银行;英格兰银行通过发行货币、制定货币政策等措施调控经济,为近现代英国经济崛起提供了坚实的金融保障,二者共同促进。(4分)光荣革命后,为帮助政府应对殖民争霸战争和财政危机,英格兰银行成立。它为英国建立殖民霸权提供了物质支持;通过掌握纸币发行权,英格兰银行帮助英国建立起稳定的金融秩序,加速了资本积累,促进了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4分)工业革命开始后,英格兰银行主导建立起覆盖全国的银行网络,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并开始通过制定货币政策调控市场,缓解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1929 年世界经济大危机来临后,英格兰银行结合国情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促使英国经济逐步走出萧条。(4分)综上,英格兰银行适应近现代英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诞生,又有力地推动了近现代英国经济发展。(2分)18.(16 分)(1)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2分)实施效果: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分)(2)评价:斯大林强调了工业化对于保卫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性,并主张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快工业化速度,这是基于当时苏联面临的严峻环境做出的正确判断。这一主张的实施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条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为加快工业化建设速度,其不惜通过工农业“剪刀差”的方式提供积累,牺牲农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8分)(3)历史启示: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先例可循,布哈林和斯大林的主张都是对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两种主张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注重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结合国情,适时灵活调整等。(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19.(12分)【示例】观点:国际体系内部各国实力增长的不平衡,将会导致国际体系发生根本变革。(2分)二战后,美苏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主导了国际关系,世界形成相对均衡的两极对峙格局。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美苏相对衰落,多极化趋势出现,对两极格局造成了冲击。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西欧在经济上不断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政治上加快了联合步伐,逐渐成为另一个世界力量中心;日本战后经济“起飞”,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兴起,1955 年举行的万隆会议和随后产生的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力量发展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鲜明标志。(8分)可见,二战后各力量中心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冲击了原有的两极格局;两极格局结束以后,各力量中心继续发展,国际体系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2分)【说明】示例仅作为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其他回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