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学案【抢分秘籍】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学案【抢分秘籍】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把握逻辑要义
【课标要求】
1.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
2.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掌握并区分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明确“逻辑”含义及不同用法,科学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正确理解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等相关知识;
公共参与:运用逻辑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提高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自觉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让思维合乎逻辑。
【命题预测】
1.理解“逻辑”的多种含义,明确合乎逻辑的思维需要遵循基本要求
2.理解形式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内容、要求以及应该排除的逻辑错误,培养科学认知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神,
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三种规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反对逻辑错误,捍卫真理
【思维导图】
【考点梳理】
必备知识一 “逻辑”的多种含义
一、“逻辑”的不同用法
1.不用含义
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2.不同用法
“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1.含义
(1)历史上人们曾把所有研究思维规律与方法的学问都称为逻辑学。
(2)随着学科分化,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2.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
(1)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
(2)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3)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4)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
3.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的必要性
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必备知识二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公式
(1)公式表达:“A是A”。
(2)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2.要求
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3.条件性
(1)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2)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公式
(1)公式表达:“A不是非A”。
(2)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2.要求
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3.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公式
(1)公式表达:“A或者非A”。
(2)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2.要求
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3.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
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对点训练】
1.(2024·湖南·高考真题)某班开展劳动教育,并评选一名劳动小能手,在评选结果公布之前,该班四位同学进行了预测(如下所示),评选结果表明只有两个人的预测是真的。由此可见( )
甲:我或者丁是劳动小能手
乙:丙是劳动小能手
丙:如果我不是劳动小能手,则乙是劳动小能手
丁:劳动小能手不是我,也不是甲
A.丙的预测为真,甲是劳动小能手
B.丁的预测为直,乙是劳动小能手
C.乙的预测为真,丙是劳动小能手
D.甲的预测为真,丁是劳动小能手
【答案】B
【详解】ABCD:根据题意可知,该班只评选一名劳动小能手,且四位同学中只有两个人的预测是真的。甲预测甲或者丁是劳动小能手,而丁预测甲和丁都不是劳动小能手,因而,甲和丁的预测相矛盾,二人的预测必有一真,而“结果表明只有两个人的预测是真的”,这意味着乙和丙的预测中只能有一真。乙预测丙是劳动小能手,丙预测“如果我不是劳动小能手,则乙是劳动小能手”,这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其推理的有效式是肯定前件式(丙不是劳动小能手,乙是劳动小能手)和否定后件式(乙不是劳动小能手,丙是劳动小能手)。假设乙预测为真,即丙是劳动小能手,这与丙的预测的否定后件式的推理相同,即乙和丙的预测均为真,这会出现三个人的预测都是真的,即甲或丁中的一人预测为真,乙和丙的预测均为真,不符合题中“结果表明只有两个人的预测是真的”的设定。而乙的预测为假时,即丙不是劳动小能手,结合丙的预测,则是肯定前件,必肯定后件,即“丙不是劳动小能手,乙是劳动小能手”,只有丙的预测为真,符合乙和丙的预测中只能有一真,所以丙不是劳动小能手,乙是劳动小能手,综上所述,乙是劳动小能手,甲和乙预测为假,丙和丁预测为真,B正确,ACD错误。
故本题选B。
2.(2024·北京·高考真题)“你劳动的样子真美。”某中学开设了植物栽培、面点制作、陶瓷修复、三维打印等劳动课程。就课程参与情况,下列说法合乎逻辑的是( )
①由“李同学或报了植物栽培课,或报了面点制作课”为假,能推出“李同学既没报植物栽培课,也没报面点制作课”为真
②由“有的陶瓷修复课的学生不是三班同学”为真,能推出“有的三班同学不是陶瓷修复课的学生”为真
③由“张同学既报了陶瓷修复课,又报了三维打印课”为假,能推出“张同学或没报陶瓷修复课,或没报三维打印课”为真
④关于植物栽培课的学生能否在“劳动最美丽”展示活动中获奖,王同学说“或者获奖,或者获不了奖,我都不赞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详解】①:“李同学或报了植物栽培课,或报了面点制作课“属于相容选言判断,当且仅当它的所有选言支为假时,这个相容选言判断才为假,即“李同学既没报植物栽培课,也没报面点制作课”为真时,它才为假,①正确。②:“有的陶瓷修复课的学生不是三班同学”为真,不能推出“有的三班同学不是陶瓷修复课的学生”为真,“陶瓷修复课的学生”在换位前不周延,换位后却周延了,违反了换位推理的逻辑规则,②排除。③:“张同学既报了陶瓷修复课,又报了三维打印课”属于联言判断,其中有一个联言支为假时,它就为假,即“张同学或没报陶瓷修复课,或没报三维打印课”为真时,它就为假,③正确。④: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王同学说“或者获奖,或者获不了奖,我都不赞同”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④不选。故答案选A。
3.(2024·浙江·高考真题)小马长大了,帮妈妈去商店买东西,路上遇到了一条河,小马做出的如下推理中,违背“同一律”的是( )
A.去商店的路有河,此路有河,所以,此路是去商店的路。 B.去商店路上的河小马都可以过去,此河在去商店的路上,所以,此河小马可以过去。 C.去商店的路都有河,所以,有些有河的路可去商店。 D.有些有河的路小马可以过去,所以,并非所有有河的路小马过不去。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A: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大前提是对“去商店的路有没有河”作出的判断,即,论题是“去商店的路有没有河”。而结论是对“(此路)是不是去商店的路”作出的判断,即,以“(此路)是不是去商店的路”为论题。 也就是说,选项A中的三段论,在推导的过程中,“悄悄地”偷换了论题【把“去商店的路有没有河”,偷换成了“(此路)是不是去商店的路”】,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A符合题目要求。
B:该选项是正确的演绎推理,没有混淆概念,也没有转移论题,没有违反同一律,B不符合题目要求。C:去商店的路都有河,所以,有些有河的路可去商店,这是换位推理,没有混淆概念,也没有转移论题,没有违反同一律,C不符合题目要求。D:有些有河的路小马可以过去, 所以,并非所有有河的路小马过不去,这是换质推理,没有混淆概念,也没有转移论题,没有违反同一律,D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本题选A。
4.(2024·山东菏泽·模拟预测)实践固然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是检验真理的间接标准,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据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这一观点不合逻辑,违反了矛盾律
B.这一观点不合逻辑,违反了同一律
C.这一观点符合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D.这一观点运用了逆向思维,提前预测可能的结果
【答案】A
【详解】AB:这一观点,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又承认马克思主义是检验真理的间接标准,它所表达的意思是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前后矛盾,违反了矛盾律,A入选,B不选。
C:这一观点违反了矛盾律,不符合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C不选。D:超前思维具有预测性,可以预测结果,而不是逆向思维,且材料没有体现逆向思维,D不选。故本题选A。
5.(2024·山东·二模)中学生写作文时经常会写“繁星闪烁,明月高悬”,为避免相同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
A.不能违背排中律,持“两不可”的态度
B.不能同时肯定论断“A”和论断“非A”
C.应看到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
D.应遵循逻辑规律,克服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
【答案】B
【详解】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违背排中律,持“两不可”的态度,A不符合题意。B: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繁星闪烁,明月高悬”违背矛盾律,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肯定论断“A”和论断“非A”,B正确。C: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与题意无关,C不符合题意。D:辩证矛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6.(22-23高三上·安徽·阶段练习)一日,政治老师正在上《逻辑与思维》课,A、B、C三位同学迟到。老师决定出一题,回答正确者不用给同学们表演节目。老师写了三张纸条公开交给三位同学,A同学纸条上写着:A不唱歌。B同学纸条上写着:B不唱歌。C同学纸条上写着:A唱歌。老师说:“三张纸条上的话只有一句是真话,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推出哪个同学给大家唱歌?”结果B同学因为回答正确不用表演节目。B同学的推理是( )
①根据排中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
②根据矛盾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
③“B不唱歌”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B唱歌”
④“A不唱歌”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A唱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详解】①③: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所以“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根据材料中“三张纸条上的话只有一句是真话”,可知,“B不唱歌”必定为假命题,真命题为“B唱歌”,①③符合题意。②: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根据矛盾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假,故②表述错误。④:根据排中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那么“B不唱歌”为假,也就是B要唱歌。根据材料中“你会推出哪个同学给大家唱歌”,应该是只有一位同学要唱歌,可以得出“A不唱歌”是真话,而“A唱歌”是假命题,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7.(2024·河北·模拟预测)学生王某参加了学校学生会文艺部的纳新面试,不久,她得知以下信息:
①学生会文艺部已决定,她与张某至少录用一人 ②学生会文艺部可能不录用她
③学生会文艺部一定录用她 ④学生会文艺部已录用张某
其中两条信息为真,两条信息为假,则真实的信息是( )
A.学生会文艺部已录用王某,未录用张某
B.学生会文艺部未录用王某,已录用张某
C.王某和张某都被学生会文艺部录用
D.王某和张某都未被学生会文艺部录用
【答案】A
【详解】ABCD:信息②和信息③互相矛盾,必为一真一假。由四条信息中有两条为真、两条为假可知,信息①和信息④中,也必有一真一假。如果信息①为假,可推出王某和张某都未被录用,则信息④亦为假,不符合条件。因此,信息①为真,信息④为假。只有信息③为真才能满足信息①为真且四条消息只有两条为真的条件,从而得出结论:学生会文艺部已录用王某,未录用张某,A项入选,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8.(2024·浙江绍兴·三模)西红柿是由苹果绿变红的,当它是绿变红的时候,它就是由绿变红的。当它是绿的时候,它就是绿的。而当它成为红的时候,它就是红的了。当然,它会有不绿不红的时候,不错,当它不绿不红的时候,它就是不绿不红的。这一论断( )
①在“A ”与“非 A ”选择一假
②遵循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③在“A ”与“非 A ”选择一真
④正确反映事物的变化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②④:材料中对西红柿颜色变化的论断正确反映事物的变化发展,遵循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其内容公式是“A”是“A”,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②④符合题意。①③:材料中有关西红柿的论断遵循了思维同一律原则,强调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不涉及矛盾律和排中律,①③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9.(2024·湖北黄冈·模拟预测)逻辑思维必须遵循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按照这一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消费者:“你这儿有好茶吗”,老板:“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都不卖变质的茶”,老板观点符合同一律
B.“小周是黄冈人”与“小周不是湖北人”这两个命题是矛盾的,违反了矛盾律
C.“我很相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这句话违反排中律
D.甲:“你投了赞成票吗”乙:“没有”,甲:“你投了反对票吗”乙:“也没有”。乙观点三个定律都不违反
【答案】D
【详解】A: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好茶”的概念偷换成“没有变质的茶”,违背了同一律,A排除。
B: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黄冈人”与“非湖北人”不是A和非A的关系,B排除。
C: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材料中没有同时都否定,故没有违背排中律,而是违背矛盾律,C排除。
D:材料中乙既没有投反对票也没有投赞成票,可能投了弃权票,D正确。
故本题选D。
10.(2024·全国·模拟预测)科学思维必须符合逻辑思维规则。对下列思维点评合理的是( )
序号 思维 点评
① 有人认为《平凡的世界》是精品小说,有人认为《平凡的世界》不是精品小说。 违反矛盾律
② 乐观主义者就是乐观对待生活的人。 运用“种差加属概念”的方法来下定义
③ 运动员需要努力锻炼身体,我不是运动员,所以,我不需要努力锻炼身体。 犯“大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④ 真金是不怕火炼的,所以,真金不是怕火炼的。 符合换质推理规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①: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有人认为《平凡的世界》是精品小说,有人认为《平凡的世界》不是精品小说”,这是不同的人对《平凡的世界》的评价,不违反矛盾律,①不选。
②:“乐观主义者就是乐观对待生活的人”,没有用“种差加属概念”来下定义,其定义项包含着被定义项,犯了“同于反复”的逻辑错误,②不选。
③:“运动员需要努力锻炼身体;我不是运动员;所以,我不需要努力锻炼身体”属于三段论推理,大项“需要努力锻炼身体”在前提中不周延,在结论中周延,犯了“大项不当扩大”的错误,③正确。
④:“真金是不怕火炼的,所以,真金不是怕火炼的”,在该推理中主项和谓项不变,联项“是”改为“不是,谓项改为与其相矛盾的概念,符合换质推理规则,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1.(2024·甘肃白银·模拟预测)红色文化社团举行活动,跨越时空重温壮怀激烈的先辈烈士名言。从逻辑学的角度,对以下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序号 观点 分析
① 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方志敏) 抽象思维
② 今是生活,今是动力,今是行为,今是创作。(李大钊) 联言判断
③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不违反矛盾律
④ 许海峰是著名的运动员 特称肯定判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观点中的“欢歌”“悲叹”“笑脸”“哭脸”“花园”“荒地”等符合形象性、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属于形象思维而不是抽象思维,①不选。②:“今是生活,今是动力,今是行为,今是创作”的意思是万事都是从今天开始的,把握好今天,告诫人们珍惜现在,属于联言判断,②正确。③:“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是辩证思维的方法,不违反矛盾律,③正确。④:“许海峰是著名的运动员”是单称肯定判断,而不是特称肯定判断,④不选。故本题选C。
12.(2024·山西·模拟预测)古希腊诡辩家欧布利德斯对一个人说:“你没有失去的东西就是你拥有的东西,对不对 ”那人回答:“对呀。”欧布利德斯接着说:“你没有失去头上的角,那你就是头上有角的人了。”欧布利德斯的观点违反了( )
A.同一律 B.矛盾律 C.排中律 D.充足理由律
【答案】A
【详解】ABC: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材料中第一个“没有失去的东西”是本来就有的仍然存在,第二个“没有失去的东西”指的是本来没有的仍然没有,这两者在概念上是不同的,因此,在欧布利德斯的这则辩论中,“没有失去”前后表达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此混淆使用就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背逻辑同一律的要求,没有违背矛盾律和排中律,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D:没有充足理由律这一说法,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3.(2024·山东·三模)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提出,“大家不惧风雨、守望相助,直面挑战、攻坚克难,我深受感动。辛勤劳作的农民,埋头苦干的工人,敢闯敢拼的创业者,保家卫国的子弟兵,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依靠。”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若我深受感动为真,则必须大家不惧风雨、守望相助、直面挑战、攻坚克难都为真
②“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这一结论是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
③“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违反了思维一致性的要求
④“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依靠”是一个全称肯定判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大家不惧风雨、守望相助,直面挑战、攻坚克难,我深受感动”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根据其逻辑性质进行推理,后件真,前件未必为真,①说法错误。
②:“辛勤劳作的农民,埋头苦干的工人,敢闯敢拼的创业者,保家卫国的子弟兵,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由于并没有列举出所有的行业,因此“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这一结论是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②说法正确。
③:“辛勤劳作的农民,埋头苦干的工人,敢闯敢拼的创业者,保家卫国的子弟兵,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可见,“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是运用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并没有违反思维一致性的要求,③说法错误。
④:“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依靠”,从量项来看是全称,从联项来看是肯定,因此其是一个全称肯定判断,④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C。
14.(2024·湖北·三模)2023年10月13日,首届湖北村网在“中国网球之乡”京山市开赛。本次比赛吸引了全国各地64支队伍的500余名网球爱好者参加。甲、乙、丙、丁中只有一人代表文峰村参加了本次比赛。
甲说:“乙没参加。”
乙说:“我参加了。”
丙说:“我没参加。”
丁说:“甲参加了。”
已知上述四人只有一人说的是真话,可推断出说真话的人与参加比赛的人分别是( )
A.甲与乙 B.甲与丙 C.乙与丁 D.丙与丁
【答案】B
【详解】B:根据排中律要求,A与非A不可同假必有一真。甲的话与乙的话相矛盾,所以甲和乙必有一人说了真话,根据“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可以推理出丙和丁说的都是假话,因此丙参加了,甲没参加。根据“只有一人代表文峰村参加了比赛”可以推理出乙没参加,乙说的是假话,由此推理出甲说的是真话,说真话和参加比赛的分别是甲和丙,B符合题意。ACD:根据以上推断,ACD错误。
故本题选B。
15.(2024·重庆·模拟预测)他是哪个学校的学生?(a)他是一中的学生;(b)他既是一中的学生,也是二中的学生;(c)他要么是一中学生,要么是二中学生;(d)他以前是一中的学生,现在是二中的学生。据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d判断为假,因为它违背思维的确定性和一致性的要求
②如果a判断为假,那么b判断及其后一个联言支可真
③如果c判断为真,那么,c的两个选言支必有一真一假
④如果a判断为真,那么,“他不是非一中学生”则保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①:形式逻辑只研究“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判断,同一律矛盾律并不适用“不同时间或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d判断不违背思维的确定性和一致性的要求,①排除。②:联言支都真,联言判断才真,由于b判断的两个联言支不相容、不能同真,b判断必假,故②不选。③:c判断是不相容选言判断,选言支有且只有一真,选言支不能都真,也不能都假;如果c判断为真,那么两个选言支必有一真一假,③正确。④:“一中学生”与“非一中学生”是矛盾关系,“他是一中学生”为真,根据换质法演绎推理,“他不是非一中学生”必真,④入选。故本题选D。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巴黎奥运会召开在即,各国参赛选手的选拔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在某场乒乓球选拔赛上,1号、2号与7号选手激烈竞争2个晋级名额,场下4个观众作了如下预测:
甲:“2号一定可以晋级。”
乙:“7号晋级的概率最大。”
丙:“2号晋级没问题,但7号没机会晋级。”
丁:“1号肯定可以晋级”
结果证明,只有一个人预测错误。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知识,判断哪两位选手可以晋级。并给出判断理由。
【答案】①1号与2号确定可以晋级②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他们都成立,必有一假,否则犯“自相矛盾”的错误。③乙预测7号能晋级;丙认为2号晋级,7号不能晋级,二者说法矛盾。根据矛盾律规则,两人的预测必有一假。而结果证明四人只有1人预测错误,因此甲和丁的说法都为真,可以断定1号、2号能晋级。
【分析】背景素材:巴黎奥运会各国参赛选手的选拔
考点考查: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能力考查:调度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调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从原因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乙认为7号晋级的概率最大;丙认为7号没机会晋级;结果证明,只有一个人预测错误;1号、2号与7号选手激烈竞争2个晋级名额→可联系教材知识矛盾律规则;乙丙必有一假,则甲、丁为正确的预测,因此可以确定1、2号可以晋级。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4月1日,“美国在台协会”主席罗森伯格再一次窜访台湾。在去年4月,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以“过境”为名窜美并与美众议长麦卡锡见面。这是民进党当局推动台美勾连、“倚美谋独”的又一挑衅行径。
早在1978年中美发表建交公报,美国就“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近几年,美国一些势力出于霸权心态和冷战思维,频打“台湾牌”,妄图把台湾当作遏制中国发展进步、阻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棋子,他们公然宣称美国有一个不同于中国版本的“一个中国”政策,妄图虚化、掏空一个中国原则。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中国的一部分,任何歪曲事实、否定和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行径都将以失败告终。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相关知识,分析美国对待中国台湾问题在认识上的错误。
【答案】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一个中国”原则就是指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却宣称自己的“一个中国”原则与中国不同,属于偷换概念,混淆视听。②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矛盾律要求人们: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美国一方面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却把台湾当作遏制中国发展进步、阻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棋子,暗自支持台湾独立,自相矛盾。
【分析】背景素材:“美国在台协会”主席罗森伯格再一次窜访台湾
考点考查: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需调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他们公然宣称美国有一个不同于中国版本的“一个中国”政策,妄图虚化、掏空一个中国原则。→可联系教材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关键词②:美国就“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近几年,美国一些势力出于霸权心态和冷战思维,频打“台湾牌”,妄图把台湾当作遏制中国发展进步、阻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棋子。→可联系教材矛盾律要求人们: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把握逻辑要义
【课标要求】
1.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
2.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掌握并区分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明确“逻辑”含义及不同用法,科学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正确理解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等相关知识;
公共参与:运用逻辑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提高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自觉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让思维合乎逻辑。
【命题预测】
1.理解“逻辑”的多种含义,明确合乎逻辑的思维需要遵循基本要求
2.理解形式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内容、要求以及应该排除的逻辑错误,培养科学认知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神,
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三种规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反对逻辑错误,捍卫真理
【思维导图】
【考点梳理】
必备知识一 “逻辑”的多种含义
一、“逻辑”的不同用法
1.不用含义
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2.不同用法
“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1.含义
(1)历史上人们曾把所有研究思维规律与方法的学问都称为逻辑学。
(2)随着学科分化,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2.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
(1)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
(2)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3)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4)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
3.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的必要性
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必备知识二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公式
(1)公式表达:“A是A”。
(2)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2.要求
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3.条件性
(1)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2)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公式
(1)公式表达:“A不是非A”。
(2)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2.要求
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3.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公式
(1)公式表达:“A或者非A”。
(2)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2.要求
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3.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
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对点训练】
1.(2024·湖南·高考真题)某班开展劳动教育,并评选一名劳动小能手,在评选结果公布之前,该班四位同学进行了预测(如下所示),评选结果表明只有两个人的预测是真的。由此可见( )
甲:我或者丁是劳动小能手
乙:丙是劳动小能手
丙:如果我不是劳动小能手,则乙是劳动小能手
丁:劳动小能手不是我,也不是甲
A.丙的预测为真,甲是劳动小能手
B.丁的预测为直,乙是劳动小能手
C.乙的预测为真,丙是劳动小能手
D.甲的预测为真,丁是劳动小能手
2.(2024·北京·高考真题)“你劳动的样子真美。”某中学开设了植物栽培、面点制作、陶瓷修复、三维打印等劳动课程。就课程参与情况,下列说法合乎逻辑的是( )
①由“李同学或报了植物栽培课,或报了面点制作课”为假,能推出“李同学既没报植物栽培课,也没报面点制作课”为真
②由“有的陶瓷修复课的学生不是三班同学”为真,能推出“有的三班同学不是陶瓷修复课的学生”为真
③由“张同学既报了陶瓷修复课,又报了三维打印课”为假,能推出“张同学或没报陶瓷修复课,或没报三维打印课”为真
④关于植物栽培课的学生能否在“劳动最美丽”展示活动中获奖,王同学说“或者获奖,或者获不了奖,我都不赞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4·浙江·高考真题)小马长大了,帮妈妈去商店买东西,路上遇到了一条河,小马做出的如下推理中,违背“同一律”的是( )
A.去商店的路有河,此路有河,所以,此路是去商店的路。 B.去商店路上的河小马都可以过去,此河在去商店的路上,所以,此河小马可以过去。 C.去商店的路都有河,所以,有些有河的路可去商店。 D.有些有河的路小马可以过去,所以,并非所有有河的路小马过不去。
A.A B.B C.C D.D
4.(2024·山东菏泽·模拟预测)实践固然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是检验真理的间接标准,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据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这一观点不合逻辑,违反了矛盾律
B.这一观点不合逻辑,违反了同一律
C.这一观点符合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D.这一观点运用了逆向思维,提前预测可能的结果
5.(2024·山东·二模)中学生写作文时经常会写“繁星闪烁,明月高悬”,为避免相同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
A.不能违背排中律,持“两不可”的态度
B.不能同时肯定论断“A”和论断“非A”
C.应看到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
D.应遵循逻辑规律,克服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
6.(22-23高三上·安徽·阶段练习)一日,政治老师正在上《逻辑与思维》课,A、B、C三位同学迟到。老师决定出一题,回答正确者不用给同学们表演节目。老师写了三张纸条公开交给三位同学,A同学纸条上写着:A不唱歌。B同学纸条上写着:B不唱歌。C同学纸条上写着:A唱歌。老师说:“三张纸条上的话只有一句是真话,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推出哪个同学给大家唱歌?”结果B同学因为回答正确不用表演节目。B同学的推理是( )
①根据排中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
②根据矛盾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
③“B不唱歌”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B唱歌”
④“A不唱歌”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A唱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24·河北·模拟预测)学生王某参加了学校学生会文艺部的纳新面试,不久,她得知以下信息:
①学生会文艺部已决定,她与张某至少录用一人 ②学生会文艺部可能不录用她
③学生会文艺部一定录用她 ④学生会文艺部已录用张某
其中两条信息为真,两条信息为假,则真实的信息是( )
A.学生会文艺部已录用王某,未录用张某
B.学生会文艺部未录用王某,已录用张某
C.王某和张某都被学生会文艺部录用
D.王某和张某都未被学生会文艺部录用
8.(2024·浙江绍兴·三模)西红柿是由苹果绿变红的,当它是绿变红的时候,它就是由绿变红的。当它是绿的时候,它就是绿的。而当它成为红的时候,它就是红的了。当然,它会有不绿不红的时候,不错,当它不绿不红的时候,它就是不绿不红的。这一论断( )
①在“A ”与“非 A ”选择一假
②遵循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③在“A ”与“非 A ”选择一真
④正确反映事物的变化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24·湖北黄冈·模拟预测)逻辑思维必须遵循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按照这一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消费者:“你这儿有好茶吗”,老板:“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都不卖变质的茶”,老板观点符合同一律
B.“小周是黄冈人”与“小周不是湖北人”这两个命题是矛盾的,违反了矛盾律
C.“我很相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这句话违反排中律
D.甲:“你投了赞成票吗”乙:“没有”,甲:“你投了反对票吗”乙:“也没有”。乙观点三个定律都不违反
10.(2024·全国·模拟预测)科学思维必须符合逻辑思维规则。对下列思维点评合理的是( )
序号 思维 点评
① 有人认为《平凡的世界》是精品小说,有人认为《平凡的世界》不是精品小说。 违反矛盾律
② 乐观主义者就是乐观对待生活的人。 运用“种差加属概念”的方法来下定义
③ 运动员需要努力锻炼身体,我不是运动员,所以,我不需要努力锻炼身体。 犯“大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④ 真金是不怕火炼的,所以,真金不是怕火炼的。 符合换质推理规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2024·甘肃白银·模拟预测)红色文化社团举行活动,跨越时空重温壮怀激烈的先辈烈士名言。从逻辑学的角度,对以下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序号 观点 分析
① 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方志敏) 抽象思维
② 今是生活,今是动力,今是行为,今是创作。(李大钊) 联言判断
③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不违反矛盾律
④ 许海峰是著名的运动员 特称肯定判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024·山西·模拟预测)古希腊诡辩家欧布利德斯对一个人说:“你没有失去的东西就是你拥有的东西,对不对 ”那人回答:“对呀。”欧布利德斯接着说:“你没有失去头上的角,那你就是头上有角的人了。”欧布利德斯的观点违反了( )
A.同一律 B.矛盾律 C.排中律 D.充足理由律
13.(2024·山东·三模)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提出,“大家不惧风雨、守望相助,直面挑战、攻坚克难,我深受感动。辛勤劳作的农民,埋头苦干的工人,敢闯敢拼的创业者,保家卫国的子弟兵,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依靠。”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若我深受感动为真,则必须大家不惧风雨、守望相助、直面挑战、攻坚克难都为真
②“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这一结论是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
③“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违反了思维一致性的要求
④“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依靠”是一个全称肯定判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2024·湖北·三模)2023年10月13日,首届湖北村网在“中国网球之乡”京山市开赛。本次比赛吸引了全国各地64支队伍的500余名网球爱好者参加。甲、乙、丙、丁中只有一人代表文峰村参加了本次比赛。
甲说:“乙没参加。”
乙说:“我参加了。”
丙说:“我没参加。”
丁说:“甲参加了。”
已知上述四人只有一人说的是真话,可推断出说真话的人与参加比赛的人分别是( )
A.甲与乙 B.甲与丙 C.乙与丁 D.丙与丁
15.(2024·重庆·模拟预测)他是哪个学校的学生?(a)他是一中的学生;(b)他既是一中的学生,也是二中的学生;(c)他要么是一中学生,要么是二中学生;(d)他以前是一中的学生,现在是二中的学生。据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d判断为假,因为它违背思维的确定性和一致性的要求
②如果a判断为假,那么b判断及其后一个联言支可真
③如果c判断为真,那么,c的两个选言支必有一真一假
④如果a判断为真,那么,“他不是非一中学生”则保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巴黎奥运会召开在即,各国参赛选手的选拔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在某场乒乓球选拔赛上,1号、2号与7号选手激烈竞争2个晋级名额,场下4个观众作了如下预测:
甲:“2号一定可以晋级。”
乙:“7号晋级的概率最大。”
丙:“2号晋级没问题,但7号没机会晋级。”
丁:“1号肯定可以晋级”
结果证明,只有一个人预测错误。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知识,判断哪两位选手可以晋级。并给出判断理由。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4月1日,“美国在台协会”主席罗森伯格再一次窜访台湾。在去年4月,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以“过境”为名窜美并与美众议长麦卡锡见面。这是民进党当局推动台美勾连、“倚美谋独”的又一挑衅行径。
早在1978年中美发表建交公报,美国就“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近几年,美国一些势力出于霸权心态和冷战思维,频打“台湾牌”,妄图把台湾当作遏制中国发展进步、阻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棋子,他们公然宣称美国有一个不同于中国版本的“一个中国”政策,妄图虚化、掏空一个中国原则。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中国的一部分,任何歪曲事实、否定和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行径都将以失败告终。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相关知识,分析美国对待中国台湾问题在认识上的错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