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写作: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写作: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资源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写作: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作文题】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下水作文】
喧哗中的尺度
甄选何种品牌的商品,阅览哪一本书籍,乃至选择就读什么专业,诸多曾经需要谨慎比较高下的难题,如今只需要轻点击“好评率”、“热门度”就能轻松作出判断。
如何区分事物的高下?在这个认可度早已被各种数据化的时代,我们似乎找到了一种便捷的衡量标准。每一次点赞、评论与转发,都悄然间成为了我们判断的依据。“网红”、“热门”、“一生必读”,这些标签如同磁石,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左右着我们的判断。
诚然,认可度代表着人们对于事物的普遍接纳程度,事物被人们普遍接纳,自然是源于其给予了人们美好的体验,并具有令人赞叹的价值。古典音乐之悠扬、世界名画之瑰丽、经典作品之深邃,正因它们广受赞誉,才得以穿越时空的长河,成为永恒的经典。就这一点而言,价值越高,获得的认可度自然也就越高,这样的判断具有其合理性。
然而,仅仅依赖大众的认可度来评判一切事物的高下是否合理呢?这或许会将我们引入歧途。
须知,认可度犹如潮汐,随时而变。它往往受限于时间与空间的文化框架。一时之认可,并不能代表永恒的价值;一隅之热捧,亦不能涵盖全面的意义。许多伟大的事物,正是在岁月的洗礼中逐渐绽放光芒,被世人所认识、所接纳。故而不能轻易地依靠一时一地中众人的判断就轻易否定事物的价值。
再者,认可度与事物高下的关系,亦需分类而谈。在浅层的欲求上,如美食佳肴、舒适居所,大众的喜好或许能达成某种共识,但在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上,则往往千差万别。“北大考古系”女孩钟芳蓉的选择,虽被某些网友指责为任性、闭塞,但她所追求的,正是超脱物质之外的自我实现。网友们的理直气壮背后,包含了这样一种傲慢——事物价值的高下就在于众人的认可度。然而他们却忽略一点,在价值追求多元化的当下,人生选择本就是丰富而多样的,判断的依据并不在于互联网的众声喧哗,而在于“内心”的尺度,在这一点上,认可度不应成为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尺。
事实上,不同认可的背后,也蕴含了生命意义的不同判断。叱咤风云的亚历山大曾向第欧尼斯承诺恩施,却被这位睡在木桶中的哲学家用一句:“不要挡住我的阳光”而拒绝。庄子宁愿选择“曳尾于涂中”,也不愿意进入众人乞慕的朝堂。可见,衡量事物的尺度亦是衡量精神境界的尺度。爱财如命与舍生取义者,如何能够对事物产生同样的认可?用众人的认可度来看待外部世界,却忘记了自己的精神尺度,便会落入托翁笔下伊万伊里奇似的人生陷阱——以为自己获得了一切美好的事物,却终究一无所得。
由此看来,认可度只是提供给我们一种高下评判的参考,却不应该成为一种衡量价值的思维定势。
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亦必察焉。”判断事物的高下,不应仅凭众人认可度,而应结合自己的思想与体悟进行深入思考。在喧哗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与独立,用内心的尺度去衡量事物,方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点评:
首先,这篇作文结构清晰,层进明显,递进有度。丰富有趣的现象概述、深入细致的原因分析、有力清晰的反思质疑、明确合理的正确做法以及简洁明了的态度观点,张老师的这篇作文非常完满地兼顾了上述几个方面。其次,对于认可度的反思与质疑从认可度的“可变性”、需分层分类展开,进而论及认可背后是一种对于生命意义的不同判断,最后落在自身的精神尺度的建设上,论述引人入胜,言说引人深思。最后,文章旁征博引,用到了诸如“北大考古系”女孩钟芳蓉、第欧尼斯、庄子等例子进行观点的论证,论据充实丰富,紧密结合“认可度”在当下社会中的具体显现,如第一段中的“好评率”、“热门度”,多元而富有吸引力。
认可度与价值
在现代生活中,认可度成为衡量事物价值和地位的重要标准之一,人们在判别事物的价值、区分高下时时常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认可度,简单来说,就是被接受、被赞同的程度,它是普罗大众或某个特定群体对某一事物的认可和肯定。认可度的重要性在于,它反映了社会对某一事物的评价和态度,而这些都建立在庞大的人群数量的基础上,所以“高认可度”意味着这个事物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肯定,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这是认可度之所以可信赖的原因,也是人们将其作为判别事物价值并进而进行排序的工具的根源。
然而,认可度并不总是与实际价值完全一致,尤其是在当下这样网络社会之中。在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转发,直接将事物推及到网友面前、造成人群基数的指数级增长,互联网时代之中建立在曝光度基础上的认可度早已超越了前互联网时代朴素的“用脚投票”,而成为一种在有限可视范围内的流量狂欢。于是,人们容易在一场场的“好评哄抬”中逐渐迷失,乃至于丧失了自身的判断,沦为认可度的奴隶。
不仅如此,认可的到来也时常具有“滞后性”。时空的局限带来社会观念、人们认知水平的局限,如叔本华所言,“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看到自身之外的东西”,人们给予的认可也永远带着自身局限性的烙印。就如同梵高,在世时无人问津,去世后人们对其画作与才能的认可才姗姗来迟。若我们总是以即时的、当下的认可度来评判一切事物,反而会让我们失去发掘与甄别的能力。
当我们在谈论“认可度”时,不仅是在讨论事物的受欢迎程度,更是在探讨人们对于各种事物、观点或行为的评价与接纳。这种评价和接纳不仅反映了个体对于外部世界的态度,更深层次地反映了社会场域、文化氛围与个人的价值认同的交织关系。“认可度”内中包蕴着约定俗成的规则准则、普泛通行的行为范式乃至于人人默许的价值取向。正因如此,我们对待看似轻飘飘的“认可度”一词,才更应该慎之又慎。
当今之世,认可度与价值的不完全统一警示我们保持理性和批判的态度,不盲目追随大众的观点,认可的“滞后性”也提醒我们对当下的认可度保持一种冷静与疏离。甚至,我们应当拥有拒斥大众“认可度”的勇气,而更应以内心建立起的秩序为包含自身在内的世界万物赋予价值或意义。
点评:
文章开头即对“认可度”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使得读者能够快速把握其内涵,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观点清晰且深刻,明确了认可度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认可度与实际价值之间可能存在的不一致,以及认可度的“滞后性”,思考辩证且全面,能够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在辩证分析之后,行文的思考又向更深处开掘,运用追根溯源的分析视野,发现了认可度其实反映了社会场域、文化氛围与个人价值认同之间的关系,观点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剖析层层深入,其思维的清晰性与深刻性都值得借鉴学习。
必须辩证看待认可度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认可,就是承认、许可。认可度,实际上指的是认可率。广泛认可的就叫认可度高,少数人认可的就叫认可度低。但认可度的可信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学会辩证地看待认可度。
在一般情况下,用认可度来辨别事物的优劣,品位的高下,是可行的。在人事考核中 不是常常搞民意测验吗?那就是要看这个人在基层群众中的认可度。而这个认可度总是会得到领导的足够重视。要推行一项重大举措,事先往往也会进行民意测验,如果认可度太低,一般就不会轻易落实。还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就人数而言,老百姓无疑是最大的一个群体。最大多数人认同、赞扬、讴歌、拥戴的政党、政府、军队,或者是他们的领袖,那肯定是伟大的党政军,肯定是英明的领袖。戚继光郑成功等爱国将领、董存瑞黄继光等战斗英雄、王进喜时传祥等劳动模范、钱学森屠呦呦等科学巨匠、《诗经》《红楼梦》等文学名著,都享有极高的认可度。这个认可度与其品格、贡献、价值是完全匹配的,是实至名归的。
所以,人们办事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的认可度。
但是,认可度的高低并不能完全科学地反映事物的优劣、品位的高下。因为它会受到生存环境、社会风气、认知水平,甚至某些导向等因素的制约。这时候,认可度就不可靠了。
我们不能忘记伟大的屈原一生忠君爱国,正道直行,为民造福,九死不悔。其人品官品,可与江河同在,可与日月争辉。可是无论在朝廷,还是在民间,他都几乎没有什么认可度。司马迁的评价“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就是证明。屈原“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举世皆醉唯我独醒”的慨叹,就是证明!
我们也不能忘记,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积极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在当时,这可是相当先进的科学理论。但是他不但没有获得什么认可度,竟然还被宗教裁判所判了火刑,活活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大家看,战国时代的楚国,认可度极低,并不意味着屈原人品不高,而是社会风气恶浊。怀王昏庸,臣民只知道一味“淈其泥而扬其波,”餔其糟而歠其醨”,是非黑白就颠倒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囿于人们的认知水平,加上宗教势力的凶残,社会对科学知识的认可度几乎被降至零,代表先进思想的科学家反倒成了牺牲品。屈原、布鲁诺代表着真善美,却享受不到应有的认可度,这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这种背景下的认可度就没有什么含金量了。
同样,认可度很高的,有时也会是垃圾。汉中有个杀人犯张扣扣,因其母在互殴中被王家三儿失手打死,而肇事者已经受到法律制裁。他却在22年后手持利刃,狂杀王家三口(三位受害人均未动过张母一根手指头),一共捅了49刀!可谓穷凶极恶,罪不容诛!结果张扣扣理所当然地被判处并执行了死刑。近期,网上正在疯狂炒作张扣扣案,大于98%的网民千口一词,狂赞张扣扣是“英雄”,是“真男儿”,是“全网零差评男人”云云。网民对他的“认可度”可谓高矣!
可是,这完全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是以丑为美,以臭为香。如果这种蠢举、这种暴行也予以认可的话,法治社会岂不要倒退到江湖社会了?大中华岂不要国无宁日了?究其原因,除了这些网民素质低劣外,定有某些不良分子在暗中操控。这种认可度就是零价值的,甚至是负价值的,充其量也只是一堆垃圾!
由是观之,所谓认可度,它的科学性、正义性、公正性、可靠性等,都不像1+1=2那么简单。我们评人议事,可以拿它来作为参照物,但绝不可以迷信它,人类绝不可以当认可度的奴隶!
大家其实都是“摸象者”
在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来判别事物,区分其高下。正如尼采曾言:人们喜欢一样东西,有时并不是它真的有多好,而是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所熟悉的内容。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经常被人忽视的问题,这种现象值得人们深入探究。
人们判别事物一定跟自己的认知水平有关,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认知的屋檐下,人们几乎看不到认知以外的世界。正如庄子所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人们的认知局限会影响人们的判别眼光,看来自古如此,似无可厚非。
但人们对事物的认可度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度并非完全相同。人们的认知程度跟人们生活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往昔的经历等有关,它受制于众多客观因素,一般不带有主观上的故意;而人们对事物的认可度不仅受制于众多客观因素,有时还明显带有主观上的故意。就像当代相声名家郭德纲常言:那些冤枉你的人其实比你还知道你到底多冤。
再说,任何事物的价值都具有多维性,一把尺子只能量一个维度。要想全面评判某个事物,区分其高下,就必须选用不同的尺子,对这一事物做多维度测算,然后再做大数据处理。而且,事物不会停滞不变,昔日的美少年,今天却成了油腻大叔;我们评判事物还需带有发展的眼光。
所以,我们判别事物,区分高下,既要警惕主观的认知的局限性,更要警惕主观上的故意。如果全凭对事物的认可度来判别事物,区分高低,人们最终就会失去标准,成为个人情绪的奴隶。针对这种情况,魏征就经常提醒唐太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面对他人的判别,我们也不能盲从,更不能屈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进一步得到改善。既然金陵十二衩的命运,高鹗可以改写,那么我们每个人为何要任凭他人上下眼睑的蹂躏?
大千世界,我们都只能管窥一斑,大家其实都是“摸象者”。我们跟传说中的那几个印度盲人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他们是瞎着眼睛乱摸,而我们是睁着眼睛瞎摸。所以,不要随便评判事物,更不要自以为是;要经常检讨自己是否认知有限。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拒绝一切轻慢,坚持发展的眼光,防止看低了事物。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任何事物都有其本来的价值,它们不以世人的认可度为转移,佛祖慧能最忌认知盲目者。
“番茄”还得自己尝
与国内的“豆瓣”网类似,国外有个名叫“烂番茄”的电影评分网站,以颜色来标注网友对一部影片的认可度,颜色越红,代表“番茄”越新鲜,电影的分数便越高。据说,这个网站在欧美影迷圈子里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他们通过“番茄”的颜色,挑选评分高的电影观看。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我认为,如果自己不介入,仅靠别人的认可度来判断一部电影或其他事物的价值高低,是一件盲目又危险的事。
借由认可度判断事物的价值,依据有二:一是社会性,二是时间性。所谓众口铄成真金,口碑就是质量。在一般人的认知里,如果踩了坑,谁还会表示认可?但仔细分析,无论是来自社会的认可还是时间的检验,都不能作为我们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依据。
先说社会性。将他人的认可度用作自己评判事物的依据,源自所谓的“同理心”,其中的逻辑在于大部分人对于事物价值的判断标准是一致的。这一理念的要义在于,作判断者的人都是相同相近的个体,处在同一个价值体系中,同气相求,患难与共。其实,他人的认可度作为参考标准不是不行,但“人是自己价值判断的主体”这一原则是更需考虑的前提。毕竟,自己珍视的宝贝可能只是旁人眼中的“敝帚”,而他人的蜜糖则可能是自己的砒霜。正如电影,有人喜爱商业大片的视效刺激,有人则觉得其情节过于简单;有人被文艺片的复杂内涵吸引,有人则看得云里雾里,甚觉无聊。判断事物价值的高低,最终需要自己尝试。
再看时间性。一般而言,经过时间沉淀的事物认可度更高,也更具价值。但认可度作为人们对事物既往表现的评价,是“过去式”的。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当时的好未必能延续到现在,以往的差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突变”。用旧眼光指导新判断,的确省事,但是理性的人应从当下的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很多老字号具有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历史,也有可能因为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而渐失人心;而如元宇宙那样一鸣惊人、令人惊艳的新鲜事物,一时受人追捧,但其真正的价值尚待检验。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电影刚推出时,人们大为不解甚至嘲笑,后来却成为“神作”;每年“春节档”动辄数十亿票房的“大制作”,能成为经典的寥寥无几。
进而言之,“同理之心”与“时间之尺”之所以能让认可度发挥价值,源于人们对他人的基本信任。除了人性本善,道德和法律也让正直与公正成为普世价值观,然而在强大利益的驱使下,认可度依然会被人为操纵,成为一些人作恶的工具。当“好评”可以明码标价,“水军”可以成为很多人的选择,甚至刷单的“手机墙”赫然出现在央视的曝光节目中,我们该警惕的,或许远不止于认可度本身。
伟人毛泽东曾在《实践论》中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评判事物的价值时,他人的认可度作为参考未尝不可,但其并非理想的指标。正如我们选择电影,“番茄”的味道,终究还得自己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