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立意要高远,中心要突出----中考满分作文精选细评①立意要高远,中心要突出----中考满分作文精选细评①所谓“立意”,是指作者确立文章或作品内容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写文章是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作文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并能让这个中心贯穿始终、统率材料。一篇好的文章,读后应该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力量。所以,我们提出“立意要高远”。“高远”的意思是深刻、新颖。主题是否深刻、新颖是衡量一篇作文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是拉开考场作文档次的关键因素,因此构思作文的时候必须重视文章的立意。怎样能写出立意高远的文章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力。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我们在立意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认识浅薄,缺乏相应的知识广度、思想深度、情感丰富度。对人生、对社会、对事物缺乏一定的认识,在文章中表达的多是莫名的情感,琐屑的体悟。没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神采,少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志向,文章立意很难高远。把增强生活体验,提高生活认知,放在首位, 多一些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多一些对民众、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是作文立意高远的基础。二是丰富文化底蕴。要写出立意别具一格的文章,除了生活的积累外,还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要多读好书,一般来说,多读经典,才能写出见心性的文章来。阅读不仅可以扩充我们的见识,拓展我们的视野,还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性情,增强我们的“底气”。“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自己心灵的仓库充盈了,文化的积累丰厚了,观察生活的视角就不一样了,思考问题的宽度、厚度、深度就迥然不同了,自然作文立意也就会更高远。【真题回顾】成长路上,不是每一段历程都可以闪烁光芒,个人如此,国家亦然。无论在低是在高处,山水草木,亲朋师长,家国社会……我们都能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为自己赋能,让生命拔节生长。请以“为自己赋能”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如需要可用“XX”代替,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要少于20行)。【思路解析】“赋能”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名词。导语的设计有助于我们理解“赋能”一词的内涵,即“从某种事物中汲取积极向上的能量,使自己成长、变得强大”,这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同时,导语在选材上给予我们充分的引导。“山水草木,亲朋师长,家国社会……”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写作素材。只要我们以积极的心态细心观察生活,能够走进我们笔端的内容有很多。细心品味“为自己”三个字,其中隐含着自我鼓励的意味,“赋能”常常是在自己不够自信、不够积极的情况下需要的一个举动,行文构思要交代一下“赋能”的缘由,这样我们就知道文章“写什么”和“怎么写”了。【满分例文】为自己赋能一考生家对面是一个正在建的小区,工地正对着我的房间。中考前的一段曰子, 每天天不亮,我就被工地上喧腾的人声和机器的轰鸣声吵醒。直到深夜,我才能在倒班工人的吵闹声中入睡。周六,我坐在房间里看书,可对面工地上的嘈杂声搅得我心神不宁。六月的天热得不行,太阳刚出来,地上就像着了火。“心静自然凉。”“每临大事有静气。”“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搜肠刮肚,翻出劝人静心的句子,想给自己浮躁的心赋能,然而并不管用。我徒呼奈何,索性放下书本。此时还不到十点,我拉开窗帘,滚滚热浪仿佛要冲破玻璃涌进有空调的屋子,工地上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有的工人索性脱掉上衣,露出古铜色的皮肤。随着工人们挥动的臂膀,我仿佛看见汗水在他们的脸上、胳膊上、脊背上汇聚成流的样子。那汗珠在阳光的直射下,晶莹剔透。我忽然想起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我推开窗,想看得更加真切,然而,热浪迎面涌来,我赶紧关了窗,窗内窗外,冰火两重天。我想着工人的不易,一时间,那些锤子砸在钢筋上的声音,那些电锯切制木板的声音,那些砖头和石块碰撞的声音, 仿佛汇聚成了一篇动人的乐章。又一层楼快要封顶了。下午,天似乎要下雨,工人们在忙着浇筑混凝土,进度明显加快了。六月天,雨说下就下,豆大的雨点噼里啦啦打在窗户上。“好!”几十个强壮的工人站在暴雨中,异口同声仰天大喊,仿佛一声惊雷,撼天动地!他们是想发泄生活中遭遇的不顺,还是在为自己的拼搏喝彩?又或者是在感谢老天给他们带来凉爽和难得的喘息之机?想到这儿,我忽然有些感动。也许那叫好声并没有特殊含义,但在我听来,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呐喊。他 们的生活太枯燥单调、辛苦乏味,那喊声是他们在为自己的精神减压,为自 己的命运赋能。“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我推开窗,向着对面大喊一声:“好!”喊声淹没在“哗哗”的雨水声中,但我不在乎。我知道,在这关键时期,我也需要一声来自心底的呐喊,为自己赋能。窗外雨声渐大,我却能静下心来,投入学习中去。【亮点解读】作者“赋能”的点新颖,不是像许多学生选择的伟人、哲言、大自然的某一景物来写, 而是选择了在艰苦环境中拼命的打工人。这个选材为立意高远打下了基础,因为作者的视角关注时代民生。在行文构思上作者有意突出中心,引用一系列俗语和古诗词,恰到好处,既丰富了文章内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能突出打工人对自己的震撼和影响。本文叙事一气呵成,语言铿锵晓畅。尤其是对雨中工人喊叫的描写,读来令人热血沸腾,深化了“为自己赋能”这一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