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4.13美丽的冬天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4.13美丽的冬天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美丽的冬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深入观察和准确描述冬天的自然现象和特点,如天气的寒冷程度、降雪、结冰等,以及动植物的冬眠、迁徙、换毛等变化。
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不同地区冬天在气温、降水、景观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并能基于地理知识简单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如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
学生能够系统地列举冬天里丰富多样的有趣活动(如滑冰、滑雪、打雪仗等)、特色美食(如火锅、烤红薯、冰糖葫芦等),熟练掌握在冬天照顾自己的生活常识,如保暖、防滑、预防疾病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细致观察、充分交流、热烈讨论等活动,显著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感受冬天,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感知能力和对信息的整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深切感受冬天的美好,强烈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四季更替规律的敬畏之心。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勇敢坚韧的生活态度,教会学生在冬天里主动寻找快乐和温暖,学会适应季节变化带来的生活方式调整。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观察和发现冬天的特点,真切感受冬天的美丽和乐趣,不仅停留在表面现象,更能体会其背后的自然规律和文化内涵。
帮助学生透彻了解不同地区冬天的差异,理解这种差异与地理环境(如纬度、海拔、海陆位置等)的紧密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空间认知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敏锐地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冬天的美好内涵,并将这种感受内化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不仅在冬天享受快乐,更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坚强。
三、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丰富生动的图片、精彩有趣的视频等直观素材,让学生直观、真切地感受冬天的景象和特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热烈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法:让学生亲身参与一些与冬天相关的活动,如续写充满童趣的儿歌、分享温馨难忘的冬天经历等,加深对冬天的体验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冬天的音乐,如《雪之梦》,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银装素裹的雪景图片,营造出浓郁的冬天氛围。
提问学生:“听到这段优美的音乐,看到这些美丽的画面,你们想到了哪个季节?为什么?”引导学生从音乐和图片中感受冬天的气息。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冬天的第一印象,教师及时给予回应和鼓励,如:“你观察得真仔细,冬天确实给人这样的感觉!”从而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美丽的冬天。
(二)找冬天
展示教科书第 52~53 页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从这些插图中,你能发现哪些冬天的迹象?”教师可以在旁提示:“大家可以看看人们的穿着、周围的环境、动植物的样子等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每个学生都要说说自己在插图中找到的冬天的特点。教师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比如:“你说得很棒,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邀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发现,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例如,有的小组可能会发现插图中的人们穿上了厚厚的衣服,教师可以进一步讲授:“这是因为冬天的气温很低,人们需要穿厚衣服来保暖。”有的小组可能会注意到树木变得光秃秃的,教师可以补充:“冬天很多树木会落叶,这是它们为了减少水分蒸发、保存能量过冬的一种方式。”
展示学生在课前收集的冬天的照片、绘制的冬天的图画,或者分享他们找到的有关冬天的小诗。让学生逐一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解释其中所展现的冬天的元素。
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第 53 页的儿歌,然后让学生谈谈对儿歌的理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可以适当进行点评和总结,比如:“你的理解很有创意,老师很欣赏!”
组织学生按照教科书中儿歌的格式续写儿歌。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共同完成续写。教师可以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如:“我们可以想想冬天的动物、冬天的节日等等。”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插图、精彩分享作品和充满创意的续写儿歌,发现了冬天就在我们身边,它带来了很多独特的变化。这些变化虽然让大自然看起来有些不同,但也有着别样的美丽和魅力。”
(三)冬天有不同
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54 页的插图,然后提问:“从这些插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关注图中不同地区的景象差异。
安排同桌两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分饰书中两个不同的人物,模拟他们的对话。教师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观察他们的表现,注意他们是否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表达人物的观点。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点评:“你们的表演很精彩,把人物的感受都表现出来了!”
引导学生思考:“同在冬天里,为什么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景象呢?”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可以参与到小组中,启发学生:“想想我们学过的地理知识,是不是和纬度、海陆位置有关系呢?”
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思考课文对话框里的省略号可能会是什么内容。邀请两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展示他们的想象。表演后,教师可以提问其他学生:“他们的想象合理吗?你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再次带领学生朗读第 53 页的儿歌,加深对不同地区冬天差异的理解。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知道的不同地区的冬天的景象。可以让学生展示在网上查找的资料、自己或者家人出游时的照片、自己绘制的作品等,并详细介绍这些景象的特点。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补充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文化背景,如:“东北地区冬天非常寒冷,经常会有厚厚的积雪,这也形成了独特的冰雪文化。”
进行小结:“同学们通过学习和展示,了解到祖国各地的冬天各不相同,但都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这也让我们体会到了祖国的地大物博、丰富多彩。”
(四)好玩的冬天
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55 页的插图,提问:“书中的小朋友在冬天里做了哪些好玩的事情?你有没有玩过这些游戏或者吃过这些美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回想自己在冬天里的有趣经历。强调这里的“好玩”不仅仅指游戏,还包括冬天特有的美食、景象等方面。讨论时,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冬天经历,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老师小时候最喜欢在冬天吃烤红薯,那种香甜的味道至今难忘。你们呢?”
邀请学生上台交流分享自己在冬天里好玩的事情,讲述当时的情景和感受。鼓励学生使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让其他同学能够感同身受。分享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学生提问和互动,如:“听了他的分享,你们有什么想问的或者想补充的吗?”
进行小结:“冬天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惊喜的季节,同学们在这个季节里能够享受到各种各样的快乐。希望大家都能珍惜这些美好的时光,让冬天成为我们记忆中温暖的一部分。”
(五)安全小提示
利用幻灯片或者图片展示当地冬季里常见的景象以及各种好玩的活动,如滑雪、滑冰、堆雪人等。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图片讲解一些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如:“大家看,在滑雪时,如果速度太快或者不注意控制方向,就很容易摔倒受伤。”
组织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好玩的活动,讨论开展这项活动时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教师参与到各小组的讨论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邀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他们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例如,滑雪时要佩戴好护具、选择合适的场地;滑冰时要注意冰层的厚度;堆雪人时不要用手触摸冰冷的雪太久,以免冻伤等。分享结束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和强调:“大家说得都很全面,这些安全事项一定要牢记在心。”
根据学生的分享,教师将安全提示进行归类,提炼出关键词,并和学生一起为各种好玩的活动写出安全小提示。可以将安全小提示制作成海报或者小册子,分发给学生,让他们时刻牢记。
进行总结:“冬天虽然好玩,但我们也要时刻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冬天的快乐。希望同学们都能平平安安地度过每一个美好的冬天!”
(六)拓展与延伸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所在社区或者周边环境在冬天里的变化,并记录下来。教师可以提供一个记录表格的模板,让学生更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和记录,如:“可以从天气、植物、动物、人们的活动等方面进行观察和记录。”
鼓励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参与一些冬季户外活动,如赏雪、爬山等,进一步感受冬天的美好。提醒学生在活动中注意安全和保暖,如:“一定要穿暖和的衣服,带上必要的装备,听从家长的安排。”
让学生收集关于冬天的诗歌、故事或者歌曲,下节课进行分享。可以提供一些获取资源的途径和建议,如:“可以在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书籍,或者在网上搜索。”
(七)总结与回顾(5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冬天的特点、不同地区冬天的差异、冬天的乐趣以及冬季活动的安全注意事项。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回顾,如:“谁能说说冬天的天气有什么特点?”“不同地区的冬天在景观上有哪些不同?”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受,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精彩表现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如:“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出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如:“相信在下节课中,同学们会有更精彩的表现,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活动设计,学生积极参与,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讨论不同地区冬天的差异时,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有限,导致讨论不够深入;在分享冬天的有趣经历时,个别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紧张或者缺乏足够的引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简单讲解,提前做好知识铺垫;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