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步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历史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步试题)

资源简介

高中历史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
A.西汉通过设立 “中朝”分化相权???? ?
B.明太祖废丞相、设内阁,分割相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进一步加强君权
答案 B
2、清军机大臣张廷玉被雍正帝评价为“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配享太庙,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张廷玉获此殊荣的原因是,他( )
A.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 ?????????????
B.因满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
C.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 ?????????????
D.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官
答案 A
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
A.秦汉? B.隋唐 ? C.宋元? D.明清
答案 D
4、“内阁的意义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皇权的腐化,维系明代政治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内阁的发展实际上是内阁重新宰相化的变型发展。”上文表明明朝内阁的设立( )
A.对皇权有制约作用,有利于政治稳定???
B.协调了君相矛盾,是皇权弱化的产物
C.随侍皇帝左右,实质上等同于宰相?????
D.仅备皇帝随时顾问,不具有决策权力
答案 A
5、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其表现是(???? )
①皇帝可以直接指挥中央各部门?
②皇帝可以直接指挥地方大臣
③皇帝可以自行裁决军国大事???
④皇帝可以避免决策失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 D.②③
答案 B
本题旨在考查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其表现主要有皇帝可以直接指挥中央各部门,皇帝可以直接指挥地方大臣,皇帝可以自行裁决军国大事等,①②③正确。“皇帝可以避免决策失误”则夸大了军机处的作用,军机处无法参与决策、限制君权,④错误。故本题选B。
6、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材料中的阁臣(? ? )
A.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B.升降由皇帝决定
C.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 D.巩固了中央集权
答案 A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阁臣刘健等向皇帝进谏了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没有得到皇帝的同意,令再拟,后又上疏,历数政令十失,皇帝仍没有接纳,刘健此时感到自己不能施展抱负,于是请求辞职,后李东阳、谢迁也随之请辞,武宗没有办法了,勉强同意了他们的上书,由此可以看出阁臣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A项符合题意;BD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的是皇帝,不是阁臣,表述错误。故选:A。
7、清朝前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甚至严重“异化”。最能体现“异化”的表现是(? ? )
A.军机大臣参与决策 B.推行密折制度
C.内阁负责行政事务???????????D.增加行省数量
答案 B
本题旨在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本题注意理解材料中的“异化”。 根据所学知识,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朝,这种制度,主要是给予地方官员以密折奏事的权力,以此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这是运用一种非正常的手段,来达到维护君主权力的目的,是一种加强皇权的“异化”表现,B项符合题意;A项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没有决策权,决策权在皇帝,A项错误;内阁是备皇帝咨询的机构,它始终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C项错误;D项与“异化”无关。故选:B。
8、清朝前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甚至严重“异化”。最能体现“异化”的表现是(? ? )
A.军机大臣参与决策 B.推行密折制度
C.内阁负责行政事务????????????? D.增加行省数量
答案 B
本题旨在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本题注意理解材料中的“异化”。 根据所学知识,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朝,这种制度,主要是给予地方官员以密折奏事的权力,以此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这是运用一种非正常的手段,来达到维护君主权力的目的,是一种加强皇权的“异化”表现,B项符合题意;A项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没有决策权,决策权在皇帝,A项错误;内阁是备皇帝咨询的机构,它始终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C项错误;D项与“异化”无关。故选:B。
9、清末,国史馆对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对任事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国史馆的这种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
A.总理衙门政治地位低下
B.清政府拒绝外来文明
C.近代中国变革阻力重重
D.国史馆官员观念保守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清末的政治制度。总理衙门是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设立的负责涉外事务的机构,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其政治地位逐步上升,故A项错误。总理衙门的职责后来扩大到办工厂、修铁路、办学校、派留学生等,可见其并不拒绝外来文明,故B项错误。由于总理衙门不在中国的传统六部的行列,一直被视为临时的机构,士大夫普遍对其持排斥态度,故答案为C项。国史馆官员观念保守是现象,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
10、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都有着自己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公元前3世纪统一中原的秦王朝,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它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在治国方面却有惊人的相似。
(1)英国和秦王朝都曾经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请举例说明。
材料二、内阁是政府高级官员代表政府各部门商议政策的行政机构。 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永历十六年(1662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在内阁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阁是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某个政党单独组成,或由议会中构成多数席位的几个政党联合组成,由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最初始于英国,由英王的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比较英国内阁与明朝内阁在权限、性质方面的不同。
材料三、“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以美国1787宪法的内容说明“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
参考答案:
(1)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设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
英国: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责任内阁制等。
(2)权限:英国内阁掌握行政大权,对议会负责;明朝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意志,供咨询,掌票拟权。
性质: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制的组成部分,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明朝内阁是君主的内侍顾问机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3)美国:联邦制原则体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妥协;国会参众两院议席的分配体现了大小州之间的妥协;宪法关于黑人公民权的规定体现了南方与北方的妥协。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政治制度。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世纪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设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英国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责任内阁制等。
第(2)问,权限的不同,根据材料信息“内阁是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某个政党单独组成,或由议会中构成多数席位的几个政党联合组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内阁掌握行政大权,对议会负责;根据材料信息“皇帝咨政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意志,供咨询,掌票拟权。其性质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
第(3)问,可从中央与地方、大小州之间、南方与北方等方面分析。
11、“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这从实质上表明( )
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清朝中央政府广开言路
C.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D.清朝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
答案C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可知,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并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既增添皇权的神秘感,又使官员相互监督,从而达到巩固统治,加强中央权力的作用,故选C项。A、D两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2、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 )
A、秦丞相府???? ? B、唐尚书省? ?????????????
C、明内阁 ????????????? D、清军机处
答案D
军机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中军机处的办事的程序:“……接折……见面……述旨……过来……交发”可以看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由皇帝决断,军机处只是起了个上传下达的作用而已。一日日程包括了从接折到交发,中间没有决策的功能。所以答案选D。
13、学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
A、《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B、《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C、《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D、《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答案B
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明代废除了宰相制度,自秦朝开始就存在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到了根本解决,清承续明朝,没有再设置丞相,而是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B项中出现“清代丞相”字样,与史实不符,其余A CD三项符合史实,故答案选D项。
14、谕大学士等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著于城内拔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清圣祖实录》卷六十九康熙十六年十月癸亥条)。该谕旨的目的是
A.选拔侍从陪皇帝作诗写字?????? B.成立机要秘书班子,帮助皇帝理政
C.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 D.削弱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答案 D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名义上是陪同皇帝读书写字、赋诗作画,实际上是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因此选择D。陪皇帝作诗写字,帮助皇帝理政并不是终极目的,排除AB。C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排除。
15、“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 A.内阁制度????? B.胡惟庸集团??????? ????
C.宦官集团????????? D.宰相制度
答案 D
16、“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文中的“朕”是指( )
A.汉武帝????? ??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答案 D
明太祖废丞相。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皇权,明太祖以宰相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以期“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17、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答案 B
18、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一段历史的全过程( )
A、帝国的彷徨? ?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答案 A
19、明代大学士福建人叶向高曾说过“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执掌,终以取祸”。由此可见明代的阁臣( )
A.是位高权重的丞相???????? B.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
C.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 D.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答案 B
20、清朝加强皇权的主要措施是( )
A.设立三省六部? ? B.设立内阁?????
C.增设三司使 ???? D.增设军机处
答案 D
考查军机处。依据所学,A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B是明代开始设立的;C是宋代的政治制度;D是清代雍正帝设立的。故应选D。
21、从明朝废除丞相到清朝设立军机处,说明了
A.相权战胜皇权?????? B.封建国家军事实力不断加强
C.皇权日益加强?????? D.近代民主制度雏形出现
答案 C
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走上衰落,为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统治阶级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统治,明代废丞相制度,清代设军机处是其重要表现。故应选C。
22、《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南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人。……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由此可知军机处
A.大臣须南专人担任? ?????????????B.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
C.分化了内阁的权力? ?????????????D.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
答案 C
考查军机处。根据材料“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可知军机大臣并不是由专人担任,故 A 项错误;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对于军国大事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 B 项错误; 据材料“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和“明降谕旨,述交内阁”可知,军机处的设置分化了内阁的权力,故 C 项正确;根据材料“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军机大臣主要并不是为皇帝提供建议,故 D 项错误。
23、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l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
A.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C.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D.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答案 D
24、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
A.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B.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
C.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D.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答案 B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内阁属于皇帝助理机构,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故A项错误;材料中“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的信息说明内阁为了保护自己不愿
地承担责任,言即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故B项正确;材料中明显体现内阁官员懈怠,故C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内阁的设立明显出现官浮于事的现象,并不能弥补丞相北废除之后的职能缺失,故D项错误。
25、中国古代某地发生洪灾,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郡、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情境最有可能出现于( )
A.秦朝?????? B.汉朝???????C.唐朝?? D.明朝
答案 D
26、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 )
A.极具机密性???? B.参与军政决策? C.办事效率高??? D.办理军政要务
答案 A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从题干信息“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可知,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极具机密性,故A项正确;军机处参与处理军国大事,但只跪奏笔录,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办事效率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着重强调军机处办理军政要务的职责,故D项错误。
27、关于明朝的内阁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由明成祖设立,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B.入阁官员最初是从身份低微的士人破格选用的人才
C.由于担心威胁皇权,明朝皇帝曾以司礼监加以牵制
D.它的设立,说明专制时代晚期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加强
答案 B
明朝内阁制。本题为否定选择,考查明代内阁的设立。内阁成员一般是皇帝的亲信,其身份地位一般并不低微。
28、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 
③加强了内阁的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A 
清朝政治体制。从军机处导致“有庸臣”“不至有权臣”来看,①②是符合题意的。削弱内阁权力和扩大统治基础,不仅史料未提及,而且不符合史实,排除含③④的选项,答案为A项。
29、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然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他们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该机构是( )
A.军机处???????? B.内阁????????? C.参议院???????? D.中朝
答案 A
军机处。根据“满、汉大学士”可知是指清朝, B是明朝时期设立,C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D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结合所学知识,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机密大政逐渐归于军机处办理。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所以A正确。
30、清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往往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经驿马传递直达地方督抚。这种做法( )
A.加强了内阁的权力? B.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C.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 D.削弱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
答案 B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可以不经内阁而通过军机处直接下达诏令,使军国大事直接控制在皇帝手中,并提高了效率。故 B项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