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新城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滚动练(四)试卷一、选择题(60分,每小题3分)1.(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这反映了秦王嬴政( )A.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统一六国建立秦朝C.平定各地农民起义 D.恢复周朝统治秩序2.(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汉武帝对“秦制”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地方制度上的“继承”和思想统一上的“创新”分别表现在( )A.推行郡县制和“独尊儒术”B.颁行“推恩令”和推行休养生息政策C.实行分封制和焚书坑儒D.实行郡县制和奉行“无为而治”3.(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为了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南北的水运交通,秦人( )A.修建都江堰 B.修筑长城 C.开凿灵渠 D.开通大运河4.(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下列对陈胜、吴广起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A.起义爆发在战国末年 B.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C.推翻了秦的残暴统治 D.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5.(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建议“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于是,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教训而采取的政策是( )A.勤俭治国 B.休养生息 C.严刑峻法 D.释放奴婢6.(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中国的冶铁技术传到西方 B.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C.中国的丝绸转运欧洲 D.西域的葡萄传入中国7.(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汉政府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而设置的官职是( )A.御史大夫 B.新疆都护 C.伊犁将军 D.西域都护8.(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9.(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小明同学去河南省南阳市的著名景点——“医圣祠”参观,他看到祠中陈列的代表性著作应是( )A.《道德经》 B.《论语》C.《史记》 D.《伤寒杂病论》10.(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鲁迅先生曾称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列关于《史记》的表述,正确的是( )A.记述了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B.由史学家司马光所著C.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D.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11.(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和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长平之战 官渡之战 B.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C.赤壁之战 吴国的建立 D.赤壁之战 曹丕建立魏国12.(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与典故“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有关的著名战役,其重要历史影响是( )A.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B.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C.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出现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趋势13.(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孝文帝决定( )A.地方建立县制 B.实施汉化政策C.创立科举制度 D.册封鲜卑贵族14.(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辞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是( )①中原人大量南迁②社会比较安定③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15.(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下面图片所示现象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C.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D.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16.(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今浙江省的乌镇(如图),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在东晋、南朝时期,该镇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是( )A.以种植水稻为主 B.以种植玉米为主C.以种植小麦为主 D.以种植棉花为主17.(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反映了( )A.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发展B.在当时,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D.潍坊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18.(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如图中的历史人物被后人称为“书圣”,他集书法之大成,自成一家,影响深远。该图中的作品反映了他使用的哪种书法字体(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19.(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南朝”包括( )A.魏、蜀、吴、西晋 B.晋、宋、齐、梁C.齐、梁、陈、北魏 D.宋、齐、梁、陈20.(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C.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D.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二、非选择题(40分)21.(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某班拟举办一场主题为“寻梦丝绸之路”的专题展,展览分为四个展区,现邀请你一起参与,完成展区的布置。【展区一:地理篇】材料一 丝绸之路路线图。【展区二:人物篇】材料二 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还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展区三:文物篇】【展区四:影响篇】材料三 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地区的……等传播到中原地区,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从此以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为此西汉政府专门设置机构总管西域事物。(1)材料一中的①和②分别代表什么地方 由①→②的商队携带的商品有哪些 返回到①带回了什么 (各举两例)(2)你认为谁最有资格获得开通丝绸之路最大贡献奖 (3)上图是同学们搜集的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文物图片,它们反映了丝绸之路怎样的作用 (4)依据材料三指出,西域物产传入中原地区产生了什么影响 请写出西汉朝廷设置的总管西域事务的机构名称。22.(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有人说,故土难离,可中国古代史上人口迁徙却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传承和经典,在历朝各代基本存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历史纪年表。材料二 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出现了如图所示的社会现象。材料三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江准以南,无饿冻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贷殖列传》材料四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般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五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漁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1)材料一中,A处、C处一一对应的朝代分别是什么 B处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是哪一政权 (2)材料二中,图3反映的人口迁移方向有哪几种 (3)材料三所描述的江南地区,经济状况是怎样的呢 (4)材料四中,反映了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图2中,反映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5)材料五所描述的江南地区,经济状况是怎样的呢 (6)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哪些特征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据材料“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结合所学可知,诗歌称颂秦王嬴政兼并东方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故选B项。秦朝统一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描述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叙述的是秦王嬴政统一全国,未涉及平定农民起义,排除C项。材料叙述的是秦王统一全国,恢复周朝统治秩序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统一。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秦朝统一的相关历史知识。2.【答案】A【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据材料“汉武帝对‘秦制’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结合所学可知,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武帝实施“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继续推行郡县制,是对秦朝地方制度上的“继承”,在思想上,改变了秦朝“严刑苛法”的法家治国思想,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是思想统一上的“创新”,故选A项。西汉初年,刘邦实行“无为而治”,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属于汉武帝的政策,排除B项。西周实行分封制,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政策无关,排除C项。西汉初年,社会凋敝,刘邦实行“无为而治”,汉武帝的政策是“积极有为”,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3.【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南北交通”,结合所学分析:A;秦国蜀守李冰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秦朝统一,为防匈奴南下,令蒙恬修筑长城,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秦朝统一,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南北的水运交通,故选C项。D:隋朝时期开通大运河,连通了海河、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灵渠。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朝开凿灵渠的相关史实。4.【答案】B【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陈胜、吴广起义”,结合所学可知:A:秦朝末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表述错误,排除A项。B:陈胜、吴广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表述正确,故选B项。C:陈胜、吴广起义失败,没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表述错误,排除C项。D: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不是规模最大,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陈胜、吴广起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5.【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教训而采取的政策”,结合所学可知:A:汉文帝、景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排除A项。B: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故选B项。C:秦始皇统一后,推崇法家思想,严刑峻法,统治十分残暴,排除C项。D:东汉光武帝为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以稳定社会局面,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休养生息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历史知识。6.【答案】B【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关于丝绸之路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结合所学可知:A:中国的冶铁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排除A项。B:朝鲜位于中国的东方,朝鲜的音乐不可能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故选B项。C: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国丝绸向西转运到欧洲,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排除C项。D: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葡萄、石榴等传入中国,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 丝绸之路 。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 丝绸之路 的相关历史知识。7.【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西汉政府为管辖新疆而设置的官职”,结合所学可知:A:御史大夫是秦汉时期中央政府的官职,排除A项。B:历史上不曾设立过新疆都护这一机构,排除B项。C:清朝为加强管辖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排除C项。D: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故选D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域都护。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西域都护的相关史实。8.【答案】D【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提取图示信息“皇帝早逝”“母后主政”“外威专权”“皇帝长大”“依赖宦官”“宦官专权”,结合所学可知,图示信息反映的是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历史现象,故选D项。西汉前期,诸侯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与材料图示不符,排除A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统治腐朽不堪,导致社会混乱,排除B项。“母后主政、皇帝无权”反映外戚专权,信息解读不全,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相关史实。9.【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医圣祠”,结合所学可知:A:《道德经》,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所著,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论语》,儒家经典,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史记》,司马迁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D:《伤寒杂病论》,东汉名医张仲曩著,被称“医圣”,符合题意,故选D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东汉名医张仲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东汉名医张仲景的相关史实。10.【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关于《史记》表述正确的”,结合所学可知:A: 《史记》 记述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A表述错误,排除A项。B: 《史记》 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历史著作,B表述错误,排除B项。C: 《史记》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表述正确,故选C项。D: 《资治通鉴》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D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 《史记》 。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 《史记》 的相关史实。11.【答案】C【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和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可知:A: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与三国无关;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B: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C: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吴国建立标志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故选C项。D: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曹丕建立魏国宣告东汉统治已经结束,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三国鼎立 。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12.【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典故成语出自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导致前秦统治土崩瓦解,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故选B项。200年,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A项。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淝水之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13.【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据材料“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学习中原先进文明,用文治移风易俗,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故选B项。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在地方建立县制,排除A项。隋炀帝设进士科,创立了科举制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实行风俗改革,与册封鲜卑贵族无关,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14.【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材料“……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辞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开发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地区开放的原因主要有①中原人大量南迁;②社会比较安定;③统治者的重视,所以①②③可以从材料中得出,故选C项。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是江南开发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材料中没有相关体现,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5.【答案】C【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不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分析:A:图一是少数民族内迁,图二是北民南迁,都促进了民族交融,表述正确,排除A项。B: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表述正确,排除B项。C:南宋时期,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表述错误,故选C项。D: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相关史实。16.【答案】A【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东晋、南朝时期,浙江乌镇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作物种植”,结合所学分析:A:据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乌镇主要农作物是水稻,故选A项。B:据所学可知,玉米在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乌镇主要种植水稻,小麦主要在北方种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D:明清时期,棉花在江浙一带种植面积扩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7.【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材料“《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并结合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的农学著作,汇集了汉族农耕生产与鲜卑族的畜牧经验,反映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发展趋势,故选A项。题干信息得不出北魏时期,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表明《齐民要术》记录了汉族与鲜卑族的生产生活,不能得出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排除C项。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潍坊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18.【答案】D【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书圣”“图中的作品反映了他使用的哪种书法字体”,结合所学可知:王羲之,东晋大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他集书法之大成,自成一家,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所以图中的作品使用的是行书,故选D项。《兰亭集序》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故不是篆书,排除A项。《兰亭集序》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故不是隶书,排除B项。《兰亭集序》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故不是楷书,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书圣王羲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书圣王羲之的相关史实。19.【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可知,420-589年,我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定都建康,历史上统称为“南朝”,故选D项。“南朝”是指宋、齐、梁、陈四朝,不是魏、蜀、吴、西晋,排除A项。“南朝”是指宋、齐、梁、陈四朝,晋朝位于南朝之前,排除B项。“南朝”是指宋、齐、梁、陈四朝,北魏是北朝,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南北朝更替。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魏晋南北朝的相关史实。20.【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主流”,结合所学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相继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制据分裂政权,并且在分裂中趋向统一,同是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因此,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故选C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流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局部阶段社会动荡与民族混战,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政权分裂,但社会不非倒退,排除B项。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相关史实。21.【答案】(1)①长安;②大秦。丝绸,漆器;核桃、葡萄、石榴、宝石(任两例)(2)张骞。(3))反映了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4)丰富了中原人民的饮食结构和物品品种。西域都护府。【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解析】【分析】(1)地方:据材料一“丝绸之路路线图”,结合所学可知,①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②是丝绸之路的终点大秦。商品:据材料一“丝绸之路路线图”并结合所学可知,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漆器等货物转运到西方,同时把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宝石等传入中原。(2)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所以张骞最有资格获得开通丝绸之路最大贡献奖。(3)据【展区三:文物篇】“古罗马金币”“波斯鎏金银壶”“汉朝‘大长乐明光承福受右’锦版”并结合所学可知,上述历史文物反映了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4)影响:据材料三“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地区的……等传播到中原地区,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可知,材料表明,西域物产传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人民的饮食结构和物品品种。机构:据材料三“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为此西汉政府专门设置机构总管西域事物”,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为加强对西域的经营,设置了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丝绸之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张骞出使西域。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史实。(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丝绸之路的作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文物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4)本题主要考查丝路物产交流。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22.【答案】(1)A处:西晋;C处:东晋。B处:十六国时期。前秦。(2)内迁中原和南迁江南。(3)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言之有理即可)(4)江南地区社会安定。北方人口的南迁为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5)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6)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1)A处:据材料一“历史纪年表”可知,A处于魏蜀吴之后,300年前后,结合所学可知,A处为西晋;C处:据材料一“历史纪年表”可知,C处于A之后,300年之后,400年前后,结合所学可知,C处为东晋;B处:据材料一“历史纪年表”可知,B与C并存,结合所学可知,B处为十六国时期。政权:根据所学可知,十六国时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王朝统一黄河流域。(2)据材料二“北方民族迁往中原”可知,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反映的是北民南迁江南。(3)据材料三“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可知,材料反映秦汉时期,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4)现象:据材料四“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般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材料表明东晋时期的江南地区社会安定。原因:据材料二图2可知,魏晋时期,北方人口的南迁为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5)据材料五“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漁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6)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加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纪年表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相关史实。(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魏晋时期人口迁移。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魏晋时期人口迁移的相关史实。(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江南开发。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江南开发的相关历史知识。(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江南开发的相关历史知识。(5)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江南地区经济状况。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江南开发的相关历史知识。(6)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相关史实。1 / 1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新城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滚动练(四)试卷一、选择题(60分,每小题3分)1.(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这反映了秦王嬴政( )A.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统一六国建立秦朝C.平定各地农民起义 D.恢复周朝统治秩序【答案】B【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据材料“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结合所学可知,诗歌称颂秦王嬴政兼并东方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故选B项。秦朝统一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描述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叙述的是秦王嬴政统一全国,未涉及平定农民起义,排除C项。材料叙述的是秦王统一全国,恢复周朝统治秩序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统一。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秦朝统一的相关历史知识。2.(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汉武帝对“秦制”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地方制度上的“继承”和思想统一上的“创新”分别表现在( )A.推行郡县制和“独尊儒术”B.颁行“推恩令”和推行休养生息政策C.实行分封制和焚书坑儒D.实行郡县制和奉行“无为而治”【答案】A【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据材料“汉武帝对‘秦制’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结合所学可知,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武帝实施“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继续推行郡县制,是对秦朝地方制度上的“继承”,在思想上,改变了秦朝“严刑苛法”的法家治国思想,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是思想统一上的“创新”,故选A项。西汉初年,刘邦实行“无为而治”,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属于汉武帝的政策,排除B项。西周实行分封制,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政策无关,排除C项。西汉初年,社会凋敝,刘邦实行“无为而治”,汉武帝的政策是“积极有为”,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3.(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为了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南北的水运交通,秦人( )A.修建都江堰 B.修筑长城 C.开凿灵渠 D.开通大运河【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南北交通”,结合所学分析:A;秦国蜀守李冰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秦朝统一,为防匈奴南下,令蒙恬修筑长城,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秦朝统一,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南北的水运交通,故选C项。D:隋朝时期开通大运河,连通了海河、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灵渠。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朝开凿灵渠的相关史实。4.(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下列对陈胜、吴广起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A.起义爆发在战国末年 B.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C.推翻了秦的残暴统治 D.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答案】B【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陈胜、吴广起义”,结合所学可知:A:秦朝末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表述错误,排除A项。B:陈胜、吴广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表述正确,故选B项。C:陈胜、吴广起义失败,没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表述错误,排除C项。D: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不是规模最大,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陈胜、吴广起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5.(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建议“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于是,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教训而采取的政策是( )A.勤俭治国 B.休养生息 C.严刑峻法 D.释放奴婢【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教训而采取的政策”,结合所学可知:A:汉文帝、景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排除A项。B: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故选B项。C:秦始皇统一后,推崇法家思想,严刑峻法,统治十分残暴,排除C项。D:东汉光武帝为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以稳定社会局面,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休养生息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历史知识。6.(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中国的冶铁技术传到西方 B.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C.中国的丝绸转运欧洲 D.西域的葡萄传入中国【答案】B【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关于丝绸之路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结合所学可知:A:中国的冶铁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排除A项。B:朝鲜位于中国的东方,朝鲜的音乐不可能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故选B项。C: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国丝绸向西转运到欧洲,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排除C项。D: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葡萄、石榴等传入中国,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 丝绸之路 。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 丝绸之路 的相关历史知识。7.(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汉政府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而设置的官职是( )A.御史大夫 B.新疆都护 C.伊犁将军 D.西域都护【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西汉政府为管辖新疆而设置的官职”,结合所学可知:A:御史大夫是秦汉时期中央政府的官职,排除A项。B:历史上不曾设立过新疆都护这一机构,排除B项。C:清朝为加强管辖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排除C项。D: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故选D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域都护。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西域都护的相关史实。8.(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答案】D【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提取图示信息“皇帝早逝”“母后主政”“外威专权”“皇帝长大”“依赖宦官”“宦官专权”,结合所学可知,图示信息反映的是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历史现象,故选D项。西汉前期,诸侯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与材料图示不符,排除A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统治腐朽不堪,导致社会混乱,排除B项。“母后主政、皇帝无权”反映外戚专权,信息解读不全,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相关史实。9.(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小明同学去河南省南阳市的著名景点——“医圣祠”参观,他看到祠中陈列的代表性著作应是( )A.《道德经》 B.《论语》C.《史记》 D.《伤寒杂病论》【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医圣祠”,结合所学可知:A:《道德经》,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所著,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论语》,儒家经典,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史记》,司马迁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D:《伤寒杂病论》,东汉名医张仲曩著,被称“医圣”,符合题意,故选D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东汉名医张仲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东汉名医张仲景的相关史实。10.(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鲁迅先生曾称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列关于《史记》的表述,正确的是( )A.记述了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B.由史学家司马光所著C.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D.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关于《史记》表述正确的”,结合所学可知:A: 《史记》 记述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A表述错误,排除A项。B: 《史记》 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历史著作,B表述错误,排除B项。C: 《史记》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表述正确,故选C项。D: 《资治通鉴》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D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 《史记》 。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 《史记》 的相关史实。11.(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和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长平之战 官渡之战 B.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C.赤壁之战 吴国的建立 D.赤壁之战 曹丕建立魏国【答案】C【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和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可知:A: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与三国无关;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B: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C: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吴国建立标志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故选C项。D: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曹丕建立魏国宣告东汉统治已经结束,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三国鼎立 。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12.(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与典故“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有关的著名战役,其重要历史影响是( )A.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B.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C.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出现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趋势【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典故成语出自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导致前秦统治土崩瓦解,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故选B项。200年,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A项。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淝水之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13.(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孝文帝决定( )A.地方建立县制 B.实施汉化政策C.创立科举制度 D.册封鲜卑贵族【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据材料“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学习中原先进文明,用文治移风易俗,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故选B项。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在地方建立县制,排除A项。隋炀帝设进士科,创立了科举制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实行风俗改革,与册封鲜卑贵族无关,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14.(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辞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是( )①中原人大量南迁②社会比较安定③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材料“……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辞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开发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地区开放的原因主要有①中原人大量南迁;②社会比较安定;③统治者的重视,所以①②③可以从材料中得出,故选C项。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是江南开发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材料中没有相关体现,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5.(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下面图片所示现象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C.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D.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答案】C【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不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分析:A:图一是少数民族内迁,图二是北民南迁,都促进了民族交融,表述正确,排除A项。B: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表述正确,排除B项。C:南宋时期,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表述错误,故选C项。D: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相关史实。16.(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今浙江省的乌镇(如图),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在东晋、南朝时期,该镇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是( )A.以种植水稻为主 B.以种植玉米为主C.以种植小麦为主 D.以种植棉花为主【答案】A【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东晋、南朝时期,浙江乌镇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作物种植”,结合所学分析:A:据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乌镇主要农作物是水稻,故选A项。B:据所学可知,玉米在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乌镇主要种植水稻,小麦主要在北方种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D:明清时期,棉花在江浙一带种植面积扩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7.(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反映了( )A.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发展B.在当时,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D.潍坊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材料“《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并结合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的农学著作,汇集了汉族农耕生产与鲜卑族的畜牧经验,反映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发展趋势,故选A项。题干信息得不出北魏时期,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表明《齐民要术》记录了汉族与鲜卑族的生产生活,不能得出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排除C项。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潍坊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18.(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如图中的历史人物被后人称为“书圣”,他集书法之大成,自成一家,影响深远。该图中的作品反映了他使用的哪种书法字体(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答案】D【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书圣”“图中的作品反映了他使用的哪种书法字体”,结合所学可知:王羲之,东晋大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他集书法之大成,自成一家,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所以图中的作品使用的是行书,故选D项。《兰亭集序》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故不是篆书,排除A项。《兰亭集序》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故不是隶书,排除B项。《兰亭集序》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故不是楷书,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书圣王羲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书圣王羲之的相关史实。19.(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南朝”包括( )A.魏、蜀、吴、西晋 B.晋、宋、齐、梁C.齐、梁、陈、北魏 D.宋、齐、梁、陈【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可知,420-589年,我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定都建康,历史上统称为“南朝”,故选D项。“南朝”是指宋、齐、梁、陈四朝,不是魏、蜀、吴、西晋,排除A项。“南朝”是指宋、齐、梁、陈四朝,晋朝位于南朝之前,排除B项。“南朝”是指宋、齐、梁、陈四朝,北魏是北朝,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南北朝更替。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魏晋南北朝的相关史实。20.(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C.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D.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主流”,结合所学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相继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制据分裂政权,并且在分裂中趋向统一,同是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因此,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故选C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流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局部阶段社会动荡与民族混战,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政权分裂,但社会不非倒退,排除B项。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相关史实。二、非选择题(40分)21.(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某班拟举办一场主题为“寻梦丝绸之路”的专题展,展览分为四个展区,现邀请你一起参与,完成展区的布置。【展区一:地理篇】材料一 丝绸之路路线图。【展区二:人物篇】材料二 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还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展区三:文物篇】【展区四:影响篇】材料三 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地区的……等传播到中原地区,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从此以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为此西汉政府专门设置机构总管西域事物。(1)材料一中的①和②分别代表什么地方 由①→②的商队携带的商品有哪些 返回到①带回了什么 (各举两例)(2)你认为谁最有资格获得开通丝绸之路最大贡献奖 (3)上图是同学们搜集的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文物图片,它们反映了丝绸之路怎样的作用 (4)依据材料三指出,西域物产传入中原地区产生了什么影响 请写出西汉朝廷设置的总管西域事务的机构名称。【答案】(1)①长安;②大秦。丝绸,漆器;核桃、葡萄、石榴、宝石(任两例)(2)张骞。(3))反映了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4)丰富了中原人民的饮食结构和物品品种。西域都护府。【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解析】【分析】(1)地方:据材料一“丝绸之路路线图”,结合所学可知,①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②是丝绸之路的终点大秦。商品:据材料一“丝绸之路路线图”并结合所学可知,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漆器等货物转运到西方,同时把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宝石等传入中原。(2)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所以张骞最有资格获得开通丝绸之路最大贡献奖。(3)据【展区三:文物篇】“古罗马金币”“波斯鎏金银壶”“汉朝‘大长乐明光承福受右’锦版”并结合所学可知,上述历史文物反映了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4)影响:据材料三“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地区的……等传播到中原地区,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可知,材料表明,西域物产传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人民的饮食结构和物品品种。机构:据材料三“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为此西汉政府专门设置机构总管西域事物”,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为加强对西域的经营,设置了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丝绸之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张骞出使西域。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史实。(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丝绸之路的作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文物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4)本题主要考查丝路物产交流。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22.(2023七上·秀洲区月考)有人说,故土难离,可中国古代史上人口迁徙却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传承和经典,在历朝各代基本存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历史纪年表。材料二 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出现了如图所示的社会现象。材料三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江准以南,无饿冻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贷殖列传》材料四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般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五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漁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1)材料一中,A处、C处一一对应的朝代分别是什么 B处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是哪一政权 (2)材料二中,图3反映的人口迁移方向有哪几种 (3)材料三所描述的江南地区,经济状况是怎样的呢 (4)材料四中,反映了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图2中,反映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5)材料五所描述的江南地区,经济状况是怎样的呢 (6)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哪些特征 【答案】(1)A处:西晋;C处:东晋。B处:十六国时期。前秦。(2)内迁中原和南迁江南。(3)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言之有理即可)(4)江南地区社会安定。北方人口的南迁为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5)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6)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1)A处:据材料一“历史纪年表”可知,A处于魏蜀吴之后,300年前后,结合所学可知,A处为西晋;C处:据材料一“历史纪年表”可知,C处于A之后,300年之后,400年前后,结合所学可知,C处为东晋;B处:据材料一“历史纪年表”可知,B与C并存,结合所学可知,B处为十六国时期。政权:根据所学可知,十六国时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王朝统一黄河流域。(2)据材料二“北方民族迁往中原”可知,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反映的是北民南迁江南。(3)据材料三“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可知,材料反映秦汉时期,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4)现象:据材料四“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般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材料表明东晋时期的江南地区社会安定。原因:据材料二图2可知,魏晋时期,北方人口的南迁为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5)据材料五“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漁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6)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加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纪年表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相关史实。(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魏晋时期人口迁移。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魏晋时期人口迁移的相关史实。(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江南开发。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江南开发的相关历史知识。(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江南开发的相关历史知识。(5)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江南地区经济状况。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江南开发的相关历史知识。(6)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相关史实。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新城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滚动练(四)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新城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滚动练(四)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