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1 长度的测量--2024-2025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一、选择题1.(2022七上·海曙期中)三次测得文具盒的宽度分别为9.21厘米、9.22厘米、9.20厘米,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测量结果最后应记作9.20厘米B.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毫米C.9.22厘米这个记录结果是错误的D.9.20中最末一位数字“0”是没有意义的2.(2023七上·义乌期末)小明把粗细均匀的细铜丝紧密地绕在铅笔杆上.用刻度尺测得绕有 32 匝细铜丝的铅笔的长度为 L.如图所示.则正确的表示细铜丝长度 L 的是 ( )A.4.950cm B.5cm C.4.9cm D.4.95cm3.(2017七上·台州期中)某同学先后 5 次测量同一个小球的直径,其测量结果分别为 1.74 厘米、1.73 厘米、1.74 厘米、 1.72 厘米、1. 93 厘米,则小球的直径应取( )A.1.7325 厘米 B.1.73 厘米C.1.77 厘米 D.1 .772 厘米4.(2018七上·绍兴期中)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 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B.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C.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5.有五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他们测量的结果分别是:①187. 6mm;②187. 5mm;③187. 8mm ;④189. 6mm;⑤187.7 m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 188.0mmB.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 188.7 mmC.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③次D.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⑤次6.(2023七上·嵊州期中)以下操作导致的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若视线是俯视的,则测得的体积比液体的真实体积要大。B.一刻度尺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真实值要大。C.用累计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没有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D.用一把易热胀冷缩的钢直尺在冬天和夏天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则夏天的测量值比冬天要大。7.(2019七上·浙江期中)下列图中,关于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A. B.C. D.8.(2020七上·嵊州期中)利用三角板测量金属圆柱体直径的几种测法中(如图),正确的是( )A. B.C. D.9.(2023七上·临平期中)小科同学使用刻度尺测量一本书的宽度,四次测量记录的结果分别为:12.35cm、12.36cm、12.34cm、12.46cm。下列对测量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A.若采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消除误差B.此刻度尺最小刻度是厘米C.数据“12.36cm”中的“3”和“6”都是估读的D.用正确的求平均值的方法算得该书宽度是12.35cm10.(2023七上·南浔期中)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把尺的最小刻度是cmB.在乙处读数为5.00cm就是铅笔的长度C.如在丙处读数,测量结果偏小D.测量时铅笔左边一定要对准0刻度二、填空题11.(2022七上·滨江期末)为了较准确地测出金属导线的直径,他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剪下一段导线后,将这段导线紧密地在一支铅笔上缠绕18圈,形成一个导线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测量这线圈的长度如图所示为 cm, 这一品牌导线的直径是 mm。 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留有间隙,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 (选填 “大”或“小”)12.(2023七上·宁海期末)如图中硬币的直径为 cm。选用这一刻度尺对另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34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cm。13.(2023七上·义乌月考)如图所示,现有A、B两把不同规格的尺子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用 尺测量时准确度高。用 尺测量时,尺子放的不正确。根据图中所示,用B尺测得长度是 ,最小刻度 。14.(2023七上·瑞安期中)如图,小科用刻度尺和三角尺测出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和高度。请分析回答:(1)用如图方式对圆柱体的直径进行测量,其中正确的是 。(2)用如图方式对圆柱体的高度进行测量,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编号)(3)小科同学用精度更高的刻度尺对圆柱体的高进行了五次测量,数据记录下表:实验次数 1 2 3 4 5测量值(cm) 17.72 17.69 17.70 17.18 17.71上表记录的数据中存在错误的是第 (填序号)次;小科同学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15.现有以下几种刻度尺:①总长0.6m的毫米刻度尺;②总长1.5m的厘米刻度软尺;③总长20cm的毫米刻度直尺;④总长30m的厘米刻度卷尺。配窗户上的玻璃时,应选用第 种尺子。学校运动会上,进行跳远比赛测量成绩时,应选用第 种尺子。(均填序号)三、解答题16.(2024七上·宁波期末)小科家进行装潢时用到两卷规格不同的细铜丝,有一卷的商标上标注了铜丝直径d1=0.8mm,另一卷上的产品说明标签已脱落,此时小科身边没有刻度尺。(1)小科设计了以下测量步骤:①将两卷细铜线分别缠绕在两支相同的圆铅笔上,缠绕相同的长度L;②数出d1=0.8mm缠绕的圈数为n1,另一种铜线缠绕的圈数为n2③另一种细铜丝的直径为d'= (用以上字母表示)。(2)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小科一共测了三次,每次铜丝都重新绕过,产生误差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3)在实验中巧妙地把一些比较抽象、难以观测的量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容易测量的量来认识,这种科学方法叫转换法。以下四个实验没有使用转换法的是____A.用刻度尺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时,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B.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时,需要用排水法进行测量C.用棉线与不规则曲线重叠,通过测量棉线长度来确定曲线的长度D.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水温,通过观察水银柱的长度变化知道温度高低17.(2022七上·义乌期中)2020年10月1日,桐乡市“两河一湖”景观绿道全县贯通,河道两岸总长约20千米,市民可以沿北港河、康泾塘两岸,直接漫步至凤凰湖.夜晚的河边,有人赏景有人跑步,有人唱歌有人跳舞,其乐融融.国庆假期,小嘉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在河边步行,他好奇想要测量出自己步距的大小,而步距变化不大,这样就可以通过步距测的一段路程的长短,因此,步距可作为身上的一把“尺子”。(1)为了使这把“尺子”更可靠,请你说出一种测量步距的方法 .(2)小嘉有五把刻度尺:a零刻度线已经磨损的尺;b刻度线模糊不清的尺;c最小分度不是毫米的尺;d比被测长度短的尺;e刻度不均匀的尺。这些尺中不能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刻度尺是 (3)小嘉测出自己的步距是0.65m,他在北港河边一共走了5000步,则小嘉走了多少路程?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计算三个数据的平均值即可;(2)长度结果的倒数第二位数字所在的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3)根据长度结果的记录方法判断;(4)长度结果的倒数第一位数字为估读数字。【解答】A.测量结果为:,故A错误;B.根据9.21厘米可知,数字“2”所在的单位mm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故B正确;C.9.22厘米中,9.2为准确值,0.02为估读值,则结果正确,故C错误;D.9.20中的“0”为估读数字,故D错误。故选B。2.【答案】D【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录长度即可。【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准确值为:14.9cm-10cm=4.9cm,估读值为0.05cm,则细铜丝的长度L=4.9cm+0.05cm=4.95cm。故选D。3.【答案】B【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长度的测量值包括两部分,准确值和估计值,对于同一个物体的准确值部分必须是相同的,估计值是误差所在的部分,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同一个人的不同测量得到的数据的估计值部分可能不同,不同人测量得到的数据的估计值部分可能不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求得的平均值位数与测量得到的相同,也是由准确值和估计值部分组成。【解答】某同学先后5次测量同一个小球的直径,其测量结果分别为1.74厘米、1.73厘米、1.74厘米、1.72厘米、1.93厘米。由长度测量值的特点可知,准确值部分必须相同,所以1.93厘米这一数据是错误的,应去掉。将剩余四个数据1.74厘米、1.73厘米、1.74厘米、1.72厘米求平均值。 ≈1.73厘米,B选项正确。故答案为:B4.【答案】C【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其实得到的测量值就是物体的真实长度与尺上单位长度的比值;(2)刻度尺的材料温度升高后膨胀程度大,那么温度降低后缩小程度也大。据此分析即可。【解答】A.如果两种物质的膨胀程度相同,那么两个温度下测得的结果应该是相同的;因为L1>L2,所以L2B.因为升高相同的温度时乙的膨胀程度小,那么降低相同的温度时乙缩小的程度也小,因此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降低相同温度后乙的长度大于甲的长度,故B错误;C.因为升高相同的温度时乙的膨胀程度小,所以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故C正确;D.综上所述,故D错误。故选C。5.【答案】D【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排除错误数据,计算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即可。【解答】由此题中数据看,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1mm,小数点后应估读一位。有四名同学的读数精确到187 mm,可知物体的实际长度应在 187 mm到188mm之间,则第四个读数189.6mm错误。 其他四个读数分别为:187. 6mm、187. 5mm、187. 8mm、187.7 mm。 它们的平均值为187.65 mm,在这里小数点后只能估读一位,则测得物体的长度应为187.7mm。故选D。6.【答案】D【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 A.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判断;BD.根据“测量结果=”分析;C.逐渐线圈之间的空隙对金属丝直径的影响。【解答】 A.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底部或者凸液面的顶部齐平,若视线是俯视的,则视线会与液面上方的刻度 相交,因此测得的结果会比真实值大,故A正确不合题意;B.根据“测量结果=”可知,刻度间隔小了,会使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即测量结果将会偏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C.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时没有紧密,则会导致测量的总宽度增大,从而计算结果偏大,即测量值大于真实值,故C正确不合题意;D.夏天温度升高,由于钢比物体的热胀冷缩的程度大,钢直尺的分度值变长,所以测量值比物体的实际值偏小;冬天温 度降低,钢直尺的分度值变短,所以测量值比物体的实际值偏大,因此,夏天的测量值比冬天的要小,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7.【答案】D【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①根据估计结果选择恰当的刻度尺;②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刻线是否磨损;③放置刻度尺要将刻度尺与被测长度紧贴;④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准确读出已知刻度后,在最小刻度后再加上一位估计值。【解答】A、零刻线磨损的可以从其他的整刻线开始测起;但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所以A错;B、要从刻度尺的零刻线开始测起,所以B错;C、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没有紧贴被测长度,所以C错;D、刻度面紧贴被测物体,起始端从零开始,故D正确。故答案为:D8.【答案】B【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解析】【分析】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和“组合法”测长度的实验过程分析判断。【解答】使用组合法测圆柱体的直径时,可以用桌面和一个三角板的直角边夹住圆柱体,这个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要与测量长度的刻度尺重合。此时桌面和上面三角板直角边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体的直径。A.上面的三角板的直角边没有与刻度尺重合,故A错误;B.操作符合实验要求,故B正确;C.上面的三角板的直角边没有与刻度尺重合,故C错误;D.下面的桌面没有与刻度尺的某一刻度对齐,故D错误。故选B。9.【答案】D【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A.根据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判断;BC.长度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数字为估读数值,倒数第二位的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D.同一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测量结果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排除错误数据后计算平均值即可。【解答】A.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只能减小不能消除,故A错误;BC.在“12.36cm”中,数字“6”是估读的,而数字“3”所在的单位mm为分度值,故B、C错误;D.比较可知,12.46明显偏大,为错误数据,将其去掉,则属于数据的平均值为:,故D正确。故选D。10.【答案】C【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使用刻度尺的规则:“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记”:测量值是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测量结果的记录形式为准确值+估计值+单位。【解答】A、这把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0.1厘米=1毫米,故A错误;B、铅笔的长度=5.00厘米-1.3厘米=3.7厘米,故B错误;C、甲处读数结果偏大,乙处准确,丙处偏小,故C正确;D测量时如果左边没有对准零刻度,结果就是右边示数减去左边示数,故D错误。故选:C。11.【答案】2.50;0.14;大【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所对的两个刻度值,然后相减得到物体的长度;(2)导线的直径=;(3)根据“测量结果=直径和+空隙”分析。【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导线的直径和为:4.00cm-1.50cm=2.50cm;(2)线圈共有18圈,则导线的直径为:;(3)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留有间隙,那么测量的结果就是导线的直径和空隙的和,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大。12.【答案】2.50;12.35【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两个三角板直角边所对的刻度值,最后相减得到硬币的直径。(2)计算测量数据的平均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硬币的直径为:7.50cm-5.00cm=2.50cm;(2)该物体的长度应该为:。13.【答案】B;A;4.75cm;1mm【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则测量越准确。(2)根据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解答;(3)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A的分度值为1cm,刻度尺B的分度值为0.1cm,则B的分度值小,则测量准确度更高;(2)刻度尺A的刻度没有贴近物体,故A放置错误;(3)用B尺测出的长度:8.95cm-4.20cm=4.75cm。14.【答案】(1)A(2)C(3)4;求取平均值,减少测量的误差【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根据“组合法”测圆柱直径的方法分析;(2)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规范分析判断;(3)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构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排除错误数据。根据多次测量的实验目的解答。【解答】(1)B中桌面没有对准刻度尺的刻度线,C中三角板的直角边没有与刻度尺重合,D中应该用直角边夹住圆柱,故选A;(2)根据图片可知,A中物体的边线没有对准刻度线,B中视线没有与刻度尺垂直,D中刻度尺的刻度没有贴近被测物体,故选C;(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7.18cm明显偏小,为错误数据。小科同学多次测量的目的是:求取平均值,减少测量的误差。15.【答案】①;④【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要选择不同量程和分度值的尺子。【解答】(1)窗户玻璃长达几十厘米,要求准确到毫米。所以选用分度值为1mm,总长0.6m的刻度尺,故选①;(2)一般跳远为几米,三级跳远达十米,跳的再远也不会超过30m,且要求准确到厘米就行,所以进行跳远比赛测量成绩时,应选用总长30m的刻度尺。16.【答案】(1)n1d1/n2(2)每次铜线圈缠绕的松紧程度不同(3)A;B;C【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 (1)直径的总长度=直径×圈数,根据两种方法缠绕的长度相同、缠绕圈数不同进行分析作答;(2)根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知识解答;(3)在实验中巧妙地把一些比较抽象、难以观测的量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这种科学方法叫转换 法,据此分析判断。【解答】 (1)根据题意可知,二者缠绕相同的长度L。数出d1=0.8毫米缠绕的圈数为n1,则L=nd1。另一种铜线缠绕的圈数为n2,则没有标签的细铜丝的直径为:;(2)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小科一共测了三次,每次铜丝都重新绕过,结果三次测量结果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最有可能是每次绕线的松紧程度不同;(3)A.用刻度尺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时,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没有采用转换法,故A符合题意;B.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时,需要用排水法进行测量,测量排开水的体积得出小石块的体积,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故B符合题意;C.用棉线与不规则曲线重叠,通过测量棉线长度来确定曲线的长度,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故C符合题意;D.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水温,通过观察水银柱的长度变化知道温度高低,采用了转换法,故D不合题意。故选ABC。17.【答案】(1)以变化不大且适中的步距走十米长的路程,记录下步数,十米除以步数所得长度为步距(2)be(3)小嘉走的路程为:s=5000步×0.65米/步=3250米。【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可以使用“累积法”,即测出n步的距离和,然后除以n即可;(2)根据长度测量中刻度尺的选择方法判断;(3)路程=步长×步数。【解答】(1)为了使这把“尺子”更可靠,请你说出一种测量步距的方法:以变化不大且适中的步距走十米长的路程,记录下步数,十米除以步数所得长度为步距。(2)a.零刻度线已经磨损的尺,可以从任意一个清晰的整刻度开始,故a不合题意;b.刻度线模糊不清的尺,无法对其,也无法读出测量结果,故b符合题意;c.最小分度不是毫米的尺,可以测量出长度,故c不合题意;d.比被测长度短的尺,可以采用多次测量结果相加的方法完成测量,故D不合题意;e.刻度不均匀的尺,根本不能用,故e符合题意。故选be。1 / 11.2.1 长度的测量--2024-2025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一、选择题1.(2022七上·海曙期中)三次测得文具盒的宽度分别为9.21厘米、9.22厘米、9.20厘米,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测量结果最后应记作9.20厘米B.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毫米C.9.22厘米这个记录结果是错误的D.9.20中最末一位数字“0”是没有意义的【答案】B【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计算三个数据的平均值即可;(2)长度结果的倒数第二位数字所在的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3)根据长度结果的记录方法判断;(4)长度结果的倒数第一位数字为估读数字。【解答】A.测量结果为:,故A错误;B.根据9.21厘米可知,数字“2”所在的单位mm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故B正确;C.9.22厘米中,9.2为准确值,0.02为估读值,则结果正确,故C错误;D.9.20中的“0”为估读数字,故D错误。故选B。2.(2023七上·义乌期末)小明把粗细均匀的细铜丝紧密地绕在铅笔杆上.用刻度尺测得绕有 32 匝细铜丝的铅笔的长度为 L.如图所示.则正确的表示细铜丝长度 L 的是 ( )A.4.950cm B.5cm C.4.9cm D.4.95cm【答案】D【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录长度即可。【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准确值为:14.9cm-10cm=4.9cm,估读值为0.05cm,则细铜丝的长度L=4.9cm+0.05cm=4.95cm。故选D。3.(2017七上·台州期中)某同学先后 5 次测量同一个小球的直径,其测量结果分别为 1.74 厘米、1.73 厘米、1.74 厘米、 1.72 厘米、1. 93 厘米,则小球的直径应取( )A.1.7325 厘米 B.1.73 厘米C.1.77 厘米 D.1 .772 厘米【答案】B【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长度的测量值包括两部分,准确值和估计值,对于同一个物体的准确值部分必须是相同的,估计值是误差所在的部分,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同一个人的不同测量得到的数据的估计值部分可能不同,不同人测量得到的数据的估计值部分可能不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求得的平均值位数与测量得到的相同,也是由准确值和估计值部分组成。【解答】某同学先后5次测量同一个小球的直径,其测量结果分别为1.74厘米、1.73厘米、1.74厘米、1.72厘米、1.93厘米。由长度测量值的特点可知,准确值部分必须相同,所以1.93厘米这一数据是错误的,应去掉。将剩余四个数据1.74厘米、1.73厘米、1.74厘米、1.72厘米求平均值。 ≈1.73厘米,B选项正确。故答案为:B4.(2018七上·绍兴期中)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 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B.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C.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答案】C【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其实得到的测量值就是物体的真实长度与尺上单位长度的比值;(2)刻度尺的材料温度升高后膨胀程度大,那么温度降低后缩小程度也大。据此分析即可。【解答】A.如果两种物质的膨胀程度相同,那么两个温度下测得的结果应该是相同的;因为L1>L2,所以L2B.因为升高相同的温度时乙的膨胀程度小,那么降低相同的温度时乙缩小的程度也小,因此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降低相同温度后乙的长度大于甲的长度,故B错误;C.因为升高相同的温度时乙的膨胀程度小,所以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故C正确;D.综上所述,故D错误。故选C。5.有五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他们测量的结果分别是:①187. 6mm;②187. 5mm;③187. 8mm ;④189. 6mm;⑤187.7 m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 188.0mmB.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 188.7 mmC.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③次D.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⑤次【答案】D【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排除错误数据,计算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即可。【解答】由此题中数据看,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1mm,小数点后应估读一位。有四名同学的读数精确到187 mm,可知物体的实际长度应在 187 mm到188mm之间,则第四个读数189.6mm错误。 其他四个读数分别为:187. 6mm、187. 5mm、187. 8mm、187.7 mm。 它们的平均值为187.65 mm,在这里小数点后只能估读一位,则测得物体的长度应为187.7mm。故选D。6.(2023七上·嵊州期中)以下操作导致的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若视线是俯视的,则测得的体积比液体的真实体积要大。B.一刻度尺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真实值要大。C.用累计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没有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D.用一把易热胀冷缩的钢直尺在冬天和夏天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则夏天的测量值比冬天要大。【答案】D【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 A.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判断;BD.根据“测量结果=”分析;C.逐渐线圈之间的空隙对金属丝直径的影响。【解答】 A.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底部或者凸液面的顶部齐平,若视线是俯视的,则视线会与液面上方的刻度 相交,因此测得的结果会比真实值大,故A正确不合题意;B.根据“测量结果=”可知,刻度间隔小了,会使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即测量结果将会偏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C.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时没有紧密,则会导致测量的总宽度增大,从而计算结果偏大,即测量值大于真实值,故C正确不合题意;D.夏天温度升高,由于钢比物体的热胀冷缩的程度大,钢直尺的分度值变长,所以测量值比物体的实际值偏小;冬天温 度降低,钢直尺的分度值变短,所以测量值比物体的实际值偏大,因此,夏天的测量值比冬天的要小,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7.(2019七上·浙江期中)下列图中,关于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D【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①根据估计结果选择恰当的刻度尺;②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刻线是否磨损;③放置刻度尺要将刻度尺与被测长度紧贴;④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准确读出已知刻度后,在最小刻度后再加上一位估计值。【解答】A、零刻线磨损的可以从其他的整刻线开始测起;但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所以A错;B、要从刻度尺的零刻线开始测起,所以B错;C、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没有紧贴被测长度,所以C错;D、刻度面紧贴被测物体,起始端从零开始,故D正确。故答案为:D8.(2020七上·嵊州期中)利用三角板测量金属圆柱体直径的几种测法中(如图),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B【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解析】【分析】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和“组合法”测长度的实验过程分析判断。【解答】使用组合法测圆柱体的直径时,可以用桌面和一个三角板的直角边夹住圆柱体,这个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要与测量长度的刻度尺重合。此时桌面和上面三角板直角边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体的直径。A.上面的三角板的直角边没有与刻度尺重合,故A错误;B.操作符合实验要求,故B正确;C.上面的三角板的直角边没有与刻度尺重合,故C错误;D.下面的桌面没有与刻度尺的某一刻度对齐,故D错误。故选B。9.(2023七上·临平期中)小科同学使用刻度尺测量一本书的宽度,四次测量记录的结果分别为:12.35cm、12.36cm、12.34cm、12.46cm。下列对测量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A.若采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消除误差B.此刻度尺最小刻度是厘米C.数据“12.36cm”中的“3”和“6”都是估读的D.用正确的求平均值的方法算得该书宽度是12.35cm【答案】D【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A.根据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判断;BC.长度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数字为估读数值,倒数第二位的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D.同一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测量结果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排除错误数据后计算平均值即可。【解答】A.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只能减小不能消除,故A错误;BC.在“12.36cm”中,数字“6”是估读的,而数字“3”所在的单位mm为分度值,故B、C错误;D.比较可知,12.46明显偏大,为错误数据,将其去掉,则属于数据的平均值为:,故D正确。故选D。10.(2023七上·南浔期中)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把尺的最小刻度是cmB.在乙处读数为5.00cm就是铅笔的长度C.如在丙处读数,测量结果偏小D.测量时铅笔左边一定要对准0刻度【答案】C【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使用刻度尺的规则:“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记”:测量值是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测量结果的记录形式为准确值+估计值+单位。【解答】A、这把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0.1厘米=1毫米,故A错误;B、铅笔的长度=5.00厘米-1.3厘米=3.7厘米,故B错误;C、甲处读数结果偏大,乙处准确,丙处偏小,故C正确;D测量时如果左边没有对准零刻度,结果就是右边示数减去左边示数,故D错误。故选:C。二、填空题11.(2022七上·滨江期末)为了较准确地测出金属导线的直径,他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剪下一段导线后,将这段导线紧密地在一支铅笔上缠绕18圈,形成一个导线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测量这线圈的长度如图所示为 cm, 这一品牌导线的直径是 mm。 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留有间隙,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 (选填 “大”或“小”)【答案】2.50;0.14;大【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所对的两个刻度值,然后相减得到物体的长度;(2)导线的直径=;(3)根据“测量结果=直径和+空隙”分析。【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导线的直径和为:4.00cm-1.50cm=2.50cm;(2)线圈共有18圈,则导线的直径为:;(3)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留有间隙,那么测量的结果就是导线的直径和空隙的和,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大。12.(2023七上·宁海期末)如图中硬币的直径为 cm。选用这一刻度尺对另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34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cm。【答案】2.50;12.35【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两个三角板直角边所对的刻度值,最后相减得到硬币的直径。(2)计算测量数据的平均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硬币的直径为:7.50cm-5.00cm=2.50cm;(2)该物体的长度应该为:。13.(2023七上·义乌月考)如图所示,现有A、B两把不同规格的尺子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用 尺测量时准确度高。用 尺测量时,尺子放的不正确。根据图中所示,用B尺测得长度是 ,最小刻度 。【答案】B;A;4.75cm;1mm【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则测量越准确。(2)根据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解答;(3)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A的分度值为1cm,刻度尺B的分度值为0.1cm,则B的分度值小,则测量准确度更高;(2)刻度尺A的刻度没有贴近物体,故A放置错误;(3)用B尺测出的长度:8.95cm-4.20cm=4.75cm。14.(2023七上·瑞安期中)如图,小科用刻度尺和三角尺测出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和高度。请分析回答:(1)用如图方式对圆柱体的直径进行测量,其中正确的是 。(2)用如图方式对圆柱体的高度进行测量,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编号)(3)小科同学用精度更高的刻度尺对圆柱体的高进行了五次测量,数据记录下表:实验次数 1 2 3 4 5测量值(cm) 17.72 17.69 17.70 17.18 17.71上表记录的数据中存在错误的是第 (填序号)次;小科同学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答案】(1)A(2)C(3)4;求取平均值,减少测量的误差【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根据“组合法”测圆柱直径的方法分析;(2)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规范分析判断;(3)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构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排除错误数据。根据多次测量的实验目的解答。【解答】(1)B中桌面没有对准刻度尺的刻度线,C中三角板的直角边没有与刻度尺重合,D中应该用直角边夹住圆柱,故选A;(2)根据图片可知,A中物体的边线没有对准刻度线,B中视线没有与刻度尺垂直,D中刻度尺的刻度没有贴近被测物体,故选C;(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7.18cm明显偏小,为错误数据。小科同学多次测量的目的是:求取平均值,减少测量的误差。15.现有以下几种刻度尺:①总长0.6m的毫米刻度尺;②总长1.5m的厘米刻度软尺;③总长20cm的毫米刻度直尺;④总长30m的厘米刻度卷尺。配窗户上的玻璃时,应选用第 种尺子。学校运动会上,进行跳远比赛测量成绩时,应选用第 种尺子。(均填序号)【答案】①;④【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要选择不同量程和分度值的尺子。【解答】(1)窗户玻璃长达几十厘米,要求准确到毫米。所以选用分度值为1mm,总长0.6m的刻度尺,故选①;(2)一般跳远为几米,三级跳远达十米,跳的再远也不会超过30m,且要求准确到厘米就行,所以进行跳远比赛测量成绩时,应选用总长30m的刻度尺。三、解答题16.(2024七上·宁波期末)小科家进行装潢时用到两卷规格不同的细铜丝,有一卷的商标上标注了铜丝直径d1=0.8mm,另一卷上的产品说明标签已脱落,此时小科身边没有刻度尺。(1)小科设计了以下测量步骤:①将两卷细铜线分别缠绕在两支相同的圆铅笔上,缠绕相同的长度L;②数出d1=0.8mm缠绕的圈数为n1,另一种铜线缠绕的圈数为n2③另一种细铜丝的直径为d'= (用以上字母表示)。(2)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小科一共测了三次,每次铜丝都重新绕过,产生误差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3)在实验中巧妙地把一些比较抽象、难以观测的量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容易测量的量来认识,这种科学方法叫转换法。以下四个实验没有使用转换法的是____A.用刻度尺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时,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B.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时,需要用排水法进行测量C.用棉线与不规则曲线重叠,通过测量棉线长度来确定曲线的长度D.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水温,通过观察水银柱的长度变化知道温度高低【答案】(1)n1d1/n2(2)每次铜线圈缠绕的松紧程度不同(3)A;B;C【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 (1)直径的总长度=直径×圈数,根据两种方法缠绕的长度相同、缠绕圈数不同进行分析作答;(2)根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知识解答;(3)在实验中巧妙地把一些比较抽象、难以观测的量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这种科学方法叫转换 法,据此分析判断。【解答】 (1)根据题意可知,二者缠绕相同的长度L。数出d1=0.8毫米缠绕的圈数为n1,则L=nd1。另一种铜线缠绕的圈数为n2,则没有标签的细铜丝的直径为:;(2)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小科一共测了三次,每次铜丝都重新绕过,结果三次测量结果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最有可能是每次绕线的松紧程度不同;(3)A.用刻度尺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时,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没有采用转换法,故A符合题意;B.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时,需要用排水法进行测量,测量排开水的体积得出小石块的体积,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故B符合题意;C.用棉线与不规则曲线重叠,通过测量棉线长度来确定曲线的长度,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故C符合题意;D.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水温,通过观察水银柱的长度变化知道温度高低,采用了转换法,故D不合题意。故选ABC。17.(2022七上·义乌期中)2020年10月1日,桐乡市“两河一湖”景观绿道全县贯通,河道两岸总长约20千米,市民可以沿北港河、康泾塘两岸,直接漫步至凤凰湖.夜晚的河边,有人赏景有人跑步,有人唱歌有人跳舞,其乐融融.国庆假期,小嘉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在河边步行,他好奇想要测量出自己步距的大小,而步距变化不大,这样就可以通过步距测的一段路程的长短,因此,步距可作为身上的一把“尺子”。(1)为了使这把“尺子”更可靠,请你说出一种测量步距的方法 .(2)小嘉有五把刻度尺:a零刻度线已经磨损的尺;b刻度线模糊不清的尺;c最小分度不是毫米的尺;d比被测长度短的尺;e刻度不均匀的尺。这些尺中不能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刻度尺是 (3)小嘉测出自己的步距是0.65m,他在北港河边一共走了5000步,则小嘉走了多少路程?【答案】(1)以变化不大且适中的步距走十米长的路程,记录下步数,十米除以步数所得长度为步距(2)be(3)小嘉走的路程为:s=5000步×0.65米/步=3250米。【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可以使用“累积法”,即测出n步的距离和,然后除以n即可;(2)根据长度测量中刻度尺的选择方法判断;(3)路程=步长×步数。【解答】(1)为了使这把“尺子”更可靠,请你说出一种测量步距的方法:以变化不大且适中的步距走十米长的路程,记录下步数,十米除以步数所得长度为步距。(2)a.零刻度线已经磨损的尺,可以从任意一个清晰的整刻度开始,故a不合题意;b.刻度线模糊不清的尺,无法对其,也无法读出测量结果,故b符合题意;c.最小分度不是毫米的尺,可以测量出长度,故c不合题意;d.比被测长度短的尺,可以采用多次测量结果相加的方法完成测量,故D不合题意;e.刻度不均匀的尺,根本不能用,故e符合题意。故选be。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2.1 长度的测量--2024-2025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学生版).docx 1.2.1 长度的测量--2024-2025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