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中的第一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在全书中为第13课。本课上承元朝末年战乱,下启清军入关,处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发展与中国版图奠定时期。 本课包括“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式”两个子目,主要介绍了明朝政治制度的内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对了解明朝政治、经济、军事和版图方面有重要助益。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明朝的政治制度变化、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有了初步了解,但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深度评价和意义理解较为薄弱。对此,教师应当重点讲授对史实的分析与评价。
三.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阅读教材和课外材料,从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认识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时空观念 根据时间轴和地图,梳理本课明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史实;阅读教材和课外材料,解释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的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的意义。 史料实证 阅读史料,提炼概括有效信息,并解释“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的原因。 历史解释 阅读材料并根据明朝政治制度示意图,概述明朝政治制度的内容,并分析明朝政治制度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依据表格,对比并阐释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差异。 家国情怀 通过“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戚继光抗倭的历史事件,形成民族国家的主权意识,通过了解戚继光这一英雄人物,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明朝的政治制度变迁、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2.教学难点 明朝内阁的建立、明朝“下西洋”政策变化的原因和戚继光抗倭的重大意义。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的资源 多媒体课件、翻页笔、话筒、黑板、粉笔。 学生的资源 教材、学习用具和学生自评表。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1.导入新课 【PPT展示】 明朝、菜市场。 “足下,您好。” “您好。” “请问您是锦衣卫吗 ” “不是。” “那么您是东厂的人吗 ” “不是。” “那您以前是锦衣卫或者东厂的人吗 ” “不是。” “那您的直系亲属中有在锦衣卫或者东厂任职的吗 ” “没有。” “那你还不赶紧将脚挪开!你踩到我的脚了!” 【提问】请两位同学来读一下这则笑话。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哪些信息?我们还知道有关明朝的什么人或事呢? 【解答】大家对明朝东厂和锦衣卫的印象大都来源于初中所学、课外读物、影视作品等,我们还知道草根皇帝朱元璋。那么除此之外历史上真实的明朝究竟是怎样的?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与评价明朝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明朝的认识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回答】明朝有东厂和锦衣卫、监察严格;朱元璋、郑和下西洋… 导出明朝的一则笑话并设问,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检验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成果与预习情况。 3分钟
2.展开新课 一、时空里的明朝 【PPT展示】 【要求】请同学们自行阅读第13课,补充明朝从建立到衰亡的重大事件时间轴中。 【解答】请同学回答,并给出正确答案。 【PPT展示】 【PPT展示】 【要求】请同学们找出应天府、北平、鞑靼女真、瓦剌的位置。 【解答】请同学回答,并给出正确答案。 【PPT展示】 【过渡】明朝周边存在着鞑靼、瓦剌、女真等少数民族,明太祖定都应天府,明成祖时期迁都北平。那么在明都城——南京与北京所代表的中央,政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接下来让我们学习“朝堂上的明朝”。 二、朝堂上的明朝 1.元明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展示】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绘制明朝中央政治制度示意图,并分析政治制度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影响。 【解答】拍摄投影并点评学生绘制的示意图,并给出正确范例。如下图:【PPT展示】 (元朝至明朝中央政治制度变迁示意图) (明朝政治制度示意图) 从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在中央,丞相制度被废除,皇帝直统六部,内阁制度建立,同时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直接隶属于皇帝。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宰相胡惟庸专权乱政,朱元璋将历代的灭亡归结于丞相制度,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是宰相胡惟庸专权乱政。②朱元璋将历代王朝灭亡归结于宰相权重,吸取前朝教训。③根本原因是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 有鉴于此,明成祖设立内阁辅助处理政务。那么,什么是“内阁”呢?内阁是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废丞相,由皇帝直统六部直接导致皇帝政务繁忙。但由于宦官更得皇帝信任,司礼监获得批红的权力,明中后期出现了宦官专权的黑暗局面。那么,司礼监又是什么呢?“司礼监”始置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最初的职责为掌管宫廷礼仪。而“批红”指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明朝废丞相制度的影响:①直接导致皇帝政务繁忙。②内阁设置,以辅助皇帝处理政务。③皇权强化,皇帝将权力赋予宦官,导致宦官专权的局面。 下面老师给出了上述明朝政治制度变化的思维导图便于大家记忆。 【PPT展示】 2.宰相制与内阁制对比 【过渡】上面我们了解到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那么从宰相制到内阁制究竟发生了什么具体变化呢? 【PPT展示】 【提问】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根据表格判断并分析,内阁能否等同于宰相?为什么?从宰相制到内阁制的变化根本上反映了什么现象? 【解答】请同学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并点评。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两者职责相同,但从宰相到内阁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相较于宰相而言,内阁完全听命与皇帝,这在根本上体现了君主封建专制主义的加强。 三、世界中的明朝 【过渡】我们将视野放大,从小朝堂来到偌大的世界,明朝与世界有何交流呢? 1.郑和下西洋 【PPT展示】 【提问】根据地图,简述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与途径地;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及影响,分析“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原因。 【解答】请同学回答。三宝太监郑和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从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出于宣扬国威的郑和下西洋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这是导致明政府停止“下西洋”的主要原因。郑和下西洋事件的经过描绘。列点讲述原因。 2.戚继光抗倭 明朝与世界不仅有和平交流,也有碰撞冲突。 【PPT展示】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诗歌及所学,回答:这一诗歌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与精神? 【解答】请同学回答。该诗的背景是戚继光抗倭事件。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在抗倭斗争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这首诗是戚继光在领兵备倭驻守沿海之时所写,明确地表明戚继光驱逐倭患、保卫海防的决心,而非追逐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戚继光抗倭,使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巩固了我国的东南海防,维护了明朝的统治。同时,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事迹被后世所传颂。 下面老师给出了上述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思维导图便于大家记忆。 【PPT展示】 【任务一】阅读书籍,补充时间轴。 【任务二】找出地图中应天府、北平、濠镜澳(澳门)的位置。 【任务三】绘制元朝至明朝中央政治制度示意图,依据材料分析回答政治制度变化的表现、原因及其影响。 【任务四】小组讨论,根据表格思考宰相制到内阁制的变化及其根本体现。 【任务五】读地图,描述路线。 【任务六】思考老师的问题。 【任务七】赏析诗歌,思考问题。 补充重大事件时间轴和学习《明朝疆域图》,将明朝置于特定时空背景下,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时空观念。 让学生亲自绘制中央政治示意图,旨在加深学生对政治演变的记忆与理解;提供四则材料,旨在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加强对政治制度变化的因果逻辑解释能力;最后提供标准的明朝中央政治示意图,旨在供给学生校对,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明朝政治制度的知识。 提供明朝政治制度变化的思维导图,旨在进行部分小结,培养学生的整体性知识架构,同时也便于学生记忆知识。 罗列表格,旨在帮助学生更清晰地对比两者的差异;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分析原因和影响,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自学能力;探究“下西洋”政策的变化,旨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呈现具体的数字,创设情境,旨在更为直观地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资金的耗费量之大,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提供有激情力的诗歌,旨在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培养家国情怀。 给出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思维导图,旨在进行部分小结,培养学生的整体性知识架构,同时也便于学生记忆知识。 30分钟
3.巩固新知 【PPT展示】 1.“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明代品级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 .科举选官趋向严格 D .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2.明成祖时,宫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其性质是内廷秘书班子。这反映出内阁() A.是皇权执行机构 B .其阁员位卑权重 C.有助于合理决策 D .是中枢决策机构 3.凤凰卫视”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驾驶一艘名为“凤凰号 ”的单桅帆船,重走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他们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是() 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 4.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一带广为流传一首民谣:“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这首民谣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史实() A.隋朝 B.清朝 C.明朝 D.秦朝 【练习】完成四道选择题,并校对答案,分析知识薄弱处。 以选择题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快速回忆巩固本节课内容,掌握知识理解运用的能力。 7分钟
4.回顾总结 今天我们分别从时空里、朝堂上和世界中的明朝三个角度,学习了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内阁制度、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着重分析了这些史实的影响,这使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统一王朝——明朝的认识。 见盛观衰,孙中山有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在整个世界转型的大趋势下,明朝却逐步落后,内部潜伏着种种危机,最终为清朝所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因此也不难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那么明朝末年发生了什么?它是如何被清朝所取代的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PPT展示】 “见大明之盛,观大明之衰” “以古鉴今” 孙中山:“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 【任务】跟随老师厘清整节课的内容。 以回顾总结收束课堂,旨在帮助学生构建体系性知识;引用孙中山和习近平的话语,旨在帮助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以疑问的形式收束全文,留下悬念,旨在激发学生对下堂课兴趣。 2分钟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评价
学生评价表 课堂中的自评与互评 学生在接受或质疑同学认识的时候完成了对同学的评价,通过对同学认识评价的反思完成了自我评价。
九、课后作业与资源推荐
【PPT展示】 课后自学(二选一) 假如你是明朝末年的皇帝,针对宦官专权与内阁的现状,你会有何种心理活动与举措?历史事实又是怎样的?为什么?(200字左右) 查找明朝时期世界各国的相关史料,站在世界大背景下分析明朝与世界关系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200字左右) 书籍(选读) 孟森:《明史讲义》 古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马汉:《海权论》 蔡东藩:《明史演义》(小说) 纪录片 《历史拐点之下西洋》《历史纵横·大明皇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