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雁门太守行》一句一译字字落实加真题再现一、 文学常识【题解】“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曲名。这首诗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关于此诗系年, 有两 种说法。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 814 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 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 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 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 说法, 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 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 此诗放在卷首, 韩愈看后也 很欣赏。时在公元 807 年(元和二年)。李贺(约公元 791 年-约 817 年), 字长吉, 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 河南洛阳宜阳县) 人, 有“ 诗鬼 ”之称, 是与“ 诗圣 ”杜甫、“诗仙 ”李白、“诗佛 ”王维相齐名的 唐代著名诗人, 著有《昌谷集》。李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有‘“太白仙才, 长吉 鬼才 ’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 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 年) 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 27 岁英年早逝。他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 逢时和内心苦闷, 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 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 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二、 一句一译字字落实加真题再现【 题目 】 雁门太守行 【 注释】1.雁门太守行: 古乐府曲调名。雁门, 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是唐王 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赏析】标题简洁明了,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原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注释】1. 黑云: 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 弥漫在边城附近, 气氛十分紧张。2. 摧: 毁。3. 甲光: 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甲, 指铠甲, 战衣。4. 向日: 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 向月。” 向: 向着, 对着。5. 金鳞: 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6. 金鳞开:(铠甲) 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 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 打开, 铺开。【译文】敌兵滚滚而来, 犹如黑云翻卷, 想要摧倒城墙; 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赏析】首句写景又写事, 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 壮。【真题再现】1.《雁门太守行》中写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2.诗中运用比喻, 夸张手法, 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 严阵以待的情形: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原文: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注释】1. 角: 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 多用兽角制成, 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2. 塞上燕脂凝夜紫: 燕脂, 即胭脂, 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 在 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3. 凝, 凝聚。“燕脂、”“ 夜紫 ”暗指战场血迹。【译文】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 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赏析】 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真题再现】1.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从白天鏖战到夜晚, 浴血 奋战, 伤亡惨重, 晚霞映照着战场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从听觉角度渲染了战场悲的 气氛。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从听觉上描写了深秋号角的声音响彻天空,从 视觉(颜色)上用“塞上燕脂凝夜紫”的诗句衬托出战士浴血奋战的悲壮。原文: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注释】1. 临: 逼近, 到, 临近。2. 易水: 河名, 大清河上源支流, 源出今河北省易县, 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 尚远, 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3. 霜重鼓寒: 天寒霜降, 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4. 声不起: 形容鼓声低沉; 不响亮。不起: 是说鼓声低沉不扬。【译文】红旗半卷, 援军赶赴易水; 夜寒霜重, 鼓声郁闷低沉。【赏析】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真题再现】1.我国边塞诗常常通过描绘典型的物象来渲染氛围, 比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半卷红旗临 易水,”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风掣红旗冻不翻,” 都运用了“旗帜”这一物象。2.由《荆轲刺秦王》中写易水诀别的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联想到李贺 《雁门太守行》中写“易水”的句子是“ 半卷红旗临易水。”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里先借荆轲事以言悲壮之意, 接着描写将士苦战场面的两句是: 半 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原文: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1. 报: 报答。2. 君: 君王。3. 黄金台: 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 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4. 意: 信任, 重用。5. 玉龙: 宝剑的代称。【译文】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赏析】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真题再现】“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 渴望贤才, 置 千金于台上, 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 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 又是对天子 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2.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 赋壮词以寄之》) 勾勒出英雄驭马挽弓、冲锋陷阵的场面;“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 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显示出英雄仗剑杀敌、报效国家的气概。三、全文赏析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 从未终止。战争中的种种传闻, 从烽火漫 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 英雄。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 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 当他离开了京城, 离开了风光秀丽 的家乡,到潞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诗的开头两句, 着意于气氛的渲染, 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首句用“黑云”作 为比喻, 写敌人来势凶猛, 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 然后以“欲摧”两词, 来 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 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 军威雄伟, 有临危 不惊之气概。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 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 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 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 的音响; 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 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 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 为这个悲壮 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 偃旗息鼓, 为的是“出其不意, 攻 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 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不复还”那 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 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 调子映入人们眼帘。用凄厉的角声, 喑哑的鼓声, 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声、色 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在完成气氛渲染之后, 诗人才让自己的主人公出场。“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 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 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 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 又显得很 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 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 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 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四、思考题1.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答案】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 猛,而且“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 难等等, 淋淳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 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 情势。示例三: 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紧迫。2.李贺作诗, 工于设色, 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 光夺眼目, 使人不敢熟视。” 结合《雁门 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敌军滚滚而来, 黑压压一片, 犹如乌云翻腾, 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 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肃杀的秋色中, 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 寒夜里, 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 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2. 《雁门太守行》的写作特色。⑴意象新奇诗人巧妙地抓住了一系列富有特征的意象,“黑云“”甲光“”金鳞“”角声“”秋色“”燕脂“”易水“”霜“”黄金台“”玉 龙,” 合成了凝重悲壮的意境。⑵设色鲜明诗人极善于着色, 描画出视觉冲击力极强的画面, 诗中运用了“黑“”金“”紫“”红”等字眼, 使景物色 彩鲜明,与肃杀的战争场面对比强烈,与悲壮情调相得益彰。⑶侧面描写分别从视觉、听觉等角度, 从侧面烘托, 构成了一幅有神有形、有动有静的战斗画面, 刻画了 将士们的英雄形象,使全诗的意境苍凉而悲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