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掌握不同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问题 2.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 3.掌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中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基础知识
知识点01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
(1)成就: 苏联取得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爆炸原子弹和氢弹,1957年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2)问题: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1)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2)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这些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全盘否定斯大林,引起了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政治混乱。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1)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
只是对传统体制的某种修补,效果有限。
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
从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抛弃马克思主义。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后果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裂主义随之兴起。
导致苏联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
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
1990年6月,俄罗斯发布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
1991年8月,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
1991年12月13日,苏联解体。
知识点02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一)东欧社会主义的建设
二战胜利前后,在苏联帮助下,东欧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重失调,国民收入下降。
东欧国家希望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二)东欧社会主义的改革
1、南斯拉夫
最早进行改革,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但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2、东欧其他国家的改革几经起伏,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三)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苏联模式影响,干预东欧各国改革改革。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2、东欧剧变的时间:1989-1992年
3、东欧剧变的表现
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先后失去执政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4、东欧剧变的概況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
罗马尼亚发生流血冲突;
民主德国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分成6个国家。
知识点03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建国初期社会主义的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中国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挫折,但取得了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快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2、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发展
1978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巨额。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
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稳居第二位,对世界经济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十九大,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习题巩固
1.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评价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年代里,没有任何一位世界领袖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的改变历史进程。”这个评价的依据是( )
A.美国在赫鲁晓夫改革后全面超越苏联
B.尼克松比较欣赏赫鲁晓夫改革的勇气
C.赫鲁晓夫改革证明社会主义必将落后于资本主义
D.赫鲁晓夫改革对苏联的历史进程及国内外关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这些措施( )
A.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 B.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C.埋下了苏联解体的隐患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
3.1951-1965年,苏联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10.7%,钢铁、煤炭和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质的产量逐年增加,军事科技水平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材料可用来说明赫魯晓夫改革( )
A.继续向国防工业倾斜 B.增强了苏联的国防实力
C.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D.重点并未放在农业领域
4.在赫鲁晓夫领导苏联时期,苏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年均10 3%,超过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美国的两倍。其主要原因是赫鲁晓夫( )
A.废除了斯大林的工业管理计划体制 B.全面展开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C.一定程度上扩大企业和地方的权力 D.使企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自主地位
5.他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大肆宣扬自己的改革政绩;给自己颁发各种勋章、奖章,军衔不断晋升,他由中将一跃而为苏联元帅。他拥有的勋章与奖章共200多枚,死后在送葬行列中为他捧胸章与奖章的军官达44人之多。他使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下列属于“他”的改革内容的是( )
A.推行“新经济体制”,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B.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C.制定“加速发展战略”,提出改革的“新思维”
D.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6.路透社评论某时期的莫斯科政府:“经济领域适度运用价值规律,对现有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科研领域平均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这一时期是( )
A.新经济政策时期   B.赫鲁晓夫时期
C.勃列日涅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