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简介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学习目标
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变化
2.从历史解释的角度分析外交政策制定的国内外环境
3.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4.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知识点1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前提 新中国的成立
特征 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内容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
成就 新中国 成立之初 中国首先与苏联建交,接着与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瑞典、丹麦、瑞士、芬兰等国建交
1954年6月,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
到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20世纪50 年代末至 60年代初 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
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20世纪70 年代 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知识点2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
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成就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成就 世纪之交,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
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也取得新进展
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合作内容不断丰富,规模迅速扩大
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
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为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中国还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认真履行有关职责,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知识点3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背景 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
成就 中国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中共十九大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中国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频繁密集的外交活动
多项推进中外增进互信、扩大合作的新文件、新举措也相继出台。中国不断扩大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共同发展
中国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
特点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达标检测
1.1950 年 1 月 6 日,中国北京军管会代表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张贴布告:收回美、英、法、荷在东交民巷的兵营。各国纷纷提出抗议,美国公使柯乐布写了一份措辞强硬的抗议信递交中国外交部,但随即该信件就被退回。中国外交部这种处理方式说明 ( )
A.新中国拒绝和帝国主义建立外交关系
B.人民政府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的外交原则已经确立
D.新中国正努力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2.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的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 )
A.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C.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D.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3.在万隆会议上,当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上转移斗争目标、把矛头对准中国、攻击共产主义时,周恩来采取克制、忍耐、回避、不争论、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等巧妙对策。周恩来这么做主要是为了( )
A.维护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 B.树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形象
C.顺利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D.扩大不结盟运动的国际影响力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用“帝国主义附庸”“资本主义国家”定义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国家。1954年夏,中国领导人开始称呼这些国家为“东方国家”“独立自主国家”“中间国家这些称呼的变化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愿望 B.放弃了“一边倒”外交原则
C.试图改善对外交往的环境 D.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5.1971年10月25日,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布什所说的历史事件是( )
A.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 B.第三世界国家全部加入联合国
C.中国“入世”谈判取得圆满成功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6.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副刊文章《大豆与中美科学交流》,介绍说大豆的故乡在中国,在美国获得巨大的发展。文章配发装饰画《中美两国人民永远友好下去》(如下图)。这表明( )
A.中国外交的政策有所调整 B.中美两国在农业领域开展合作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国摆脱了长期以来外交困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