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4课《唐诗五首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4课《唐诗五首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13 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妙。
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诗人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中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体会诗人借助景物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导入一 唐诗有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读,都能把我们的心灵提升到高远的境界,使人想象豪放、思念幽深、观察入微、倾听精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领会唐代大诗人的精神世界。
导入二 中国是诗的国度。山水田园、咏史怀古、离别酬唱……各种类型的诗歌,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祖国的山川名胜之美,还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同喜同悲。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王绩的《野望》和崔颢的《黄鹤楼》。
二  赏读《野望》
导入:熟读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1.教师朗读诗歌,学生正音、划分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明确】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明确】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2.自由背诵。
3.检查背诵。
4.教师出示几幅绘制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明确】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马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明确】“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了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5.齐背这首诗。
三  赏读《黄鹤楼》
1.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们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他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大诗人,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话说李白离开京城,准备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有一天,他登上了黄鹤楼,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从天边奔来,又向天边流去,江上白帆点点,空中沙鸥成群,远山林木葱茏,岸边繁花……此情此景,李白不由诗兴大发,于是拿起毛笔准备在墙上题诗一首。正要写的时候,旁边的一首诗吸引了他。他仔细看了一遍,还踏着步子吟诵了一遍,念完后,满腔的诗情仿佛被兜头的一盆冷水给浇灭了。他扔下笔,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郁郁地转身走了……
听了故事,你们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学生读题,老师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黄鹤楼,耸立于武昌蛇山,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临万里长江,立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自然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2.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萋”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3.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所呈现出的画面。
【明确】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
(2)诗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愁”字,请说说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明确】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的忧思之情。
4.配乐诵读,拓展升华。
(1)(播放音乐《寒春风曲》)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他不由思绪万端。虽然说一切都如天上那悠悠的浮云必将逝去,但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56个字,从心里喷涌而出。(生读整首诗)
(2)学生读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试与《黄鹤楼》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生:有点相似,是仿照着写的。
师:由此可见,《黄鹤楼》这首诗对李白的影响有多深啊!
5.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在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更多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历朝历代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到过黄鹤楼,他们也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布置作业:(1)请同学们去搜集那些和黄鹤楼相关的诗词,并做好积累。(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一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所学诗歌。
2.导入新课。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情景。这一类诗,被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
二  赏读《使至塞上》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
2.学生朗读,分组讨论。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明确】“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远行之人或喻漂泊不定的人。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颈联的“直”和“圆”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明确】“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3)尾联诗人借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明确】燕然。
(4)颈联是写景名句,根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明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非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在了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3.画诗。
根据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4.描述画面。
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三  赏读《渡荆门送别》
1.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们还记得吗?(学生齐背这首诗)另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现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作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2.放录音,营造气氛。
3.生多种形式读古诗。(齐读、点名读、自由读)
4.生自读古诗,思考讨论。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颔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原野的低平、江岸的辽阔、两岸的平旷,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5)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为送别朋友而作?
【明确】不是,是告别故乡。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怀着深情厚谊载“我”远行。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转而从对方来写,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5.归纳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对故乡无限喜爱的真挚感情。
四  赏读《钱塘湖春行》
1.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词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生答)对,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去一千多年前的西子湖畔看看,和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去找寻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原因。
2.教师配乐朗诵《钱塘湖春行》,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停顿和字音。
3.学生自由诵读两遍诗歌。
4.同桌之间互相朗诵,发现并指出彼此的优点,如果有不足的地方别忘了给对方委婉地指出来。
5.点名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6.生自读诗歌,思考问题。
(1)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
【明确】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来写西湖早春景色。
(2)点明诗人游览的地点和季节的诗句是哪两句?
【明确】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春天、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4)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明确】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7.品读诗歌。
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和数量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明确】初、低、早、争、暖、新、渐、浅。
8.感悟景中情。
9.教师小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在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练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于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荫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自然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五  布置作业
从五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