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2.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及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探究西方文官制度的历史作用,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通过学习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历程,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差异,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了解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探究工业革命与文官制度建立的关系,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通过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的能力。【家国情怀】了解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认识到文官制度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教学分析:教学重点: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教学难点: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背景和影响。时空坐标: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问题化设计、情景创设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设计:1.本课是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第5课《西方的文官制度》,通过三个子目: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讲述了西方的文官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历程。2.高二学生已经适应了高中历史学习的习惯,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明确了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学习历史的价值观念和能力。虽然西方文官制度也渊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但是本课对高二的学生来讲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新教材新加的内容,具有西方的近代化的特色。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通过多媒体补充一些史料,进行问题探究等的设置,并结合学生已有的世界近代史的知识来展开教学。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在时空框架下认识历史,正确解释历史上政治文明的演进以及增强学生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3.通过图片、地图、文字等史料,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出先秦政治制度、秦汉到明清的中央、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素养。情景导入:约翰逊首相在一众同僚的逼宫之下在2022年9月6日不得不辞职下台,经过一场混乱的选举,外交大臣特拉斯击败了前经济大臣苏纳克,成功当选了英国首相。然而令谁都没有想到的是,特拉斯仅仅执政四十五天就在内忧外患之下于10月20日宣布辞职,此前和特拉斯在选战中战至最后的苏纳克便理所当然地在保守党的选举中胜出,接替特拉斯成为新首相。请思考: 英国首相更迭频繁,英政府是如何保持政治稳定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来一探究竟。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一)文官和文官制度:1.文官:也称公务员、事务官,一般是指经过公开考试被政府择优录用,在中央及地方行政机构中长期固定地担任文职工作并具有一定等级的工作人员。2.文官制度:又称公务员制度 ,就是由国家法律或法令规定的各级文官的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惩、传递、培训、晋升、调动、解 职、退休、保障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二)出现的背景:1.历史:传统选官制度存在弊端,阻碍社会发展。(1)中世纪:(5-13世纪)①前期:无专门官员。庄园是基本治理单位,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领主,封建主直接统治人民。②后期:“恩赐官爵制”(西方文官制度萌芽)A.背景:随着国王权力扩大,事务增加;民族国家兴起。B.方式:国王或权贵恩赐。C.范围:国王亲信。D.问题:随意性,缺乏制度化、为个人服务私人化。(2)资本主义初期:①17—18世纪:个人赡徇制A.背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建立;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方式: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私相授受。C.问题:营私舞弊、卖官鬻爵等政治乱象。②18世纪后期:政党分肥制A.背景:材料一 每个不同党派的总统上台后,对只要在竞选中为本党出过力出过钱的人,不问才能如何,都要安排一官半职。这些追求者,多数无一技之长,对政府赋予的职责不感兴趣,其中不乏既无才又缺德之辈。——张兹暑《美国政党分肥制述略》材料二 1841年,哈里森当选美国总统,一个月后便因忙于职位分配劳累而死;1861年,林肯当选总统,分官使他精疲力尽,他形容说“如果前院起火,我都无法去救”。1881年,因分官不均,导致加菲尔德总统被刺杀。——《西方文官制度》内阁制和政党政治的形成;资产阶级政权建立和发展。B.方式:竞选获胜的政党将官职分配给其支持者或者亲属。C.问题:造成腐败泛滥;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材料三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 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要求上层建筑做出调整。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猛增使其政治要求增加。他们要求参与行政管理,要求清除旧制度的弊端,要求社会公职向社会开放,要求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建立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更大程度地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同时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就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英国的斯坦顿父子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述,在英国产生广泛的影响。——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2.经济: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3.政治: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代议制民主政治逐渐建立与完善。4.思想:启蒙思想的影响和教育程度的提高5.外部:中国的科举制提供了借鉴。6.催化剂:克里米亚战争暴露英国选官制度的弊端。时代趋势: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新的职业官僚体系。思考点:为什么说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1)工业革命后,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管理的社会事务增多,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管理的事务越来越复杂,亟须建立有能力、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2)工业革命后,政党竞争更加激烈,政府(内阁)官员更换频繁,需要有能保证政府工作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文职)管理队伍;(3)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握政权,要求建立廉洁高效的文官队伍。总之,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公平高效的官员录用制度。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欧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及认识。(1)特点:①从忠于个人到忠于政党;②从贵族化渐趋平民化。(2)认识:①西方文官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任何制度的产生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一)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1.初步建立:(18世纪初)①除了大臣以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②目的: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2.两官分途:(19世纪初)①开始设置常务次官的职位,从而形成政务官和事务官两类官员。②目的:为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③影响: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既维持了代议制下政党轮流执政的特点,又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历史概念:1.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负责制定政策,他们与内阁共进退。2.事务官:常务次官、副常务次官至一般工作人员。负责执行政策,不与政党共进退,由文官长期任职。3.形式探索:(1853年):①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职员运用方面采用了书面考试录用的方法,②不久,英国政府也采用书面考试的办法录用文官。(书面考试制度)。3.奠定基础:《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①1854年英俄克里米亚战争暴露政府机构混乱、官员昏庸无能、管理能力低下。②1855年,新任首相帕麦斯顿以枢密院名义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考察被推荐的候选人,奠定文官制度基础。③英国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4.正式建立:(1870年)①英国再次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②使上层建筑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和工业化社会的需要。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文官制度最先在英国确立。学思之窗: 阅读材料,想一想:这份报告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材料1.通过建立适当的考试系统,选拔能干的人才从事公共服务。2.成绩突出的公共服务人员可以得到晋升,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得到最高奖励,以此鼓励公共服务人员勤勉的工作态度和进取心。——《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1854年)提示:目的是选拔能够胜任公共服务工作的人才,认为应该通过公开竞争考试选拔人才,要建立完整的奖罚制度来激励文官的工作。因此,这份报告的核心思想是:考试录用,奖励能者。问题探究: 文官制度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出现?从中得出什么认识?(1)原因:①经济:工业革命在英国最早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建立。②政治:经过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较早建立起民主制度。③思想:启蒙运动兴起于英国,启蒙思想传播。④历史传统:书面考试在英国较早出现。⑤催化剂:克里米亚战争暴露政府诸多问题。⑥外部:科举制的影响。(2)认识:①事物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完善的过程;②任何制度的产生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英国文官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应当在坚持自身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互相取长补短,臻于完善。④制度的改革具有渐进性、长期性、艰巨性以及连续性,任何一个制度在形成过程中都有继承、都有创新。(二)文官制度的推广1.美国:1883年,国会通过了由议员彭德尔顿提出的文官制度改革法案(史称《彭德尔顿法》),建立了美国的文官制度。2.法国:1946年,颁布了统一的公务员法,开始将文官的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3.日本:1947年,通过了《国家公务员法》,其主要内容有文官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实行功绩制等。4.联邦德国:1949年,制定了《联邦德国基本法》,对国家官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50年又颁布了《联邦德国公务员法》,形成比较完整的现代文官制度。三、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一)特点:材料一 (英国)确立了文官考选制度。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采取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方式选拔文官;……文官作为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及法令实施工作的人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并规定高级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两种。——摘编自范文超《英国文官制度变迁初探》材料二 历史纵横:英国文官的退休和晋升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逐步建立了文官退休制度,解除了文官的后顾之忧。英国还建立了统一的文官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文官可以根据功绩和资历得到晋升。归纳为:1.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2.政治中立,忠实履职。(1)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参与政治活动;(2)必须忠实执行政务官制定的政策,在政务官领导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3.职务常任,论功晋升。(1)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可任职到退休;(2)文官可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4.官纪严明,待遇优厚。5.统一管理,科学分类。6.走向专业,注重培训。(二)影响:材料一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英】玛格丽特·撒切尔,《唐宁街岁月》材料二 过去的英国,女性由于面临的社会环境以及其特殊的生理结构,其地位一直不高,只要一结婚,基本上相夫教子……没有固定收入,女性只能依靠男性来生活。通过英国文官考试,女性可以通过公开竞争考试获得文官职位,有了固定收入,这就大大提高了女性的工作热情和家庭地位,为女权主义者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曹永胜、王铮《近年来英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材料三 现如今,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也在吸收中国传统人事制度合理成分和借鉴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得以基本确立,并于2005年颁布《公务员法》,反观我国现行的公务员制度,不仅具有与西方接轨的共性一面,还具有自身不同于西方的个性之处。——杨延昭《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比较研究》归纳为:1.积极:(1)政治: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①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②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③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2)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文化: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进步和发展;(4)社会:对于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女权运动的兴起,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5)世界:为世界其他各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提供了范本和宝贵经验,为世界政治文明的继续向前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四 英国文官制度的问题主要存在于部门和部际磋商之间,为处理专门问题设立的部际委员会往往成为扯皮的场所,迄今还没有看到谁能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但大量官僚主义的现象严重存在,似乎不在中央各部,而在庞大的管理社会福利的政府机构之中。这里人员众多,规章繁琐,行政开支浩大,工作差错最多,是英国行政管理上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冉隆勃《文官制度在英国政治中的特殊作用》材料五归纳为:2.局限性:①文官一经录用,就实行“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②文官人数急剧膨胀,享受较优厚的工资福利和退休金待遇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③文官层次越来越多,工作项目层层报批,推诿扯皮,出现争权夺利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工作效率。3.实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工具。能力培养: 比较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异同。材料 从历史渊源上讲,现时代的公务员制度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发展雏形,但是由于受到政治体制和历史发展阶段的局限,这一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的选拔人才制度在为中国封建王朝选拔大量优秀人才的同时却日趋没落……与之相反,大洋彼岸的欧美各国却在吸收中国科举制精华内核的基础之上以制度法令的形式得以确立,并伴随时代的发展不断革新和完善。——杨延昭《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比较研究》合作探究: 西方的文官制度在哪些方面借鉴了科举制度?带来了什么启示?(1)借鉴:①考试的某些原则:科举制倡导的“公开竞争”“多级考试”“择优录用”等原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倡导的“自由”“平等”等观念不谋而合,西方各国的文官制度几乎都规定了政府官员须经公开竞考,择优录用。②考绩奖惩制度:科举制度实行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对官员的政绩加以考核,并将其与职位的晋升挂钩,现代西方各国普遍实行的功绩制即借鉴了这一原则。③考试科目与报考标准:西方的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一样 基本都规定了统一的考试科目,有着严格的报考标准。(2)启示:①人才是国家宝贵财富,要重视人才培养,公平公正地选拔高素质人才;②切实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考核,打造廉洁高效政府;③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科举制合理内核);④任何制度构建都不能一劳永逸,必须立足国情、善于学习、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完善。高考模拟训练:1.(2023·辽宁省葫芦岛二模)1853年以后,印度文官制度开始实行。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印度被东印度公司安排了超过1000名来自英国的文官,但俸禄由印度负担,英国通过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的相互配合,统治着超过2亿人口的印度。据此可知( )A.英国将文官考试制度推广到印度B.英国通过文官制度直接统治印度C.东印度公司拥有着部分行政权力D.文官制度缓和了印度的民族矛盾【解析】由材料“印度被东印度公司安排了超过1000名来自英国的文官”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被东印度公司安排了文官,文官是国家治理的产物,说明东印度公司拥有着部分行政权力,故选C项;材料中只是提到东印度公司将1000名来自英国的文官派往印度用于管理,这体现的是英国在用文官制度管理印度,没有提到将文官考试制度推广到印度,排除A项;B项不符题意,材料主旨不是英国通过文官制度直接统治印度而是英国在管理印度过程中采用英国文官制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官制度缓和了印度的民族矛盾,排除D项。2.(2023·山东泰安三模)美国从1883年确立文官制度的《彭德尔顿法》开始,逐渐形成的文官制度的传统是“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据此可知,美国文官制度( )A.强调专才的特殊地位B.忽视了官员道德品质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D.促进了人才自由流动【解析】据材料“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被认可的、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可知,可见美国文官制度强调有一技之长的重要性,即专才的特殊地位,故选A项;强调官员的才能未必会忽视官员道德品质,二者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彭德尔顿法》中确立竞争考试原则,考察应试者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而材料强调文官的才能可以获得优厚的报酬,因此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彭德尔顿法》中规定,联邦政府中的文官职位向社会所有阶层开放的原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才流动,但材料强调文官的才能可以获得优厚的报酬,因此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3.(2023·辽宁辽南协作校三模)有学者把英国大臣与文官关系比喻成“丈夫与妻子的关系。”大臣像丈夫,虽然由他们作出决定,但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和经验,使他们在一些具体事务面前无能为力。这时,像家庭主妇一样,文官参与决策并处理具体事务就顺理成章。据材料可知( )A.文官群体逐渐成为权力中心B.英国君主立宪制走向成熟C.文官群体对大臣形成了制衡D.大臣和文官党派利益一致【解析】据材料“像家庭主妇一样,文官参与决策并处理具体事务就顺理成章”可知材料认为文官群体可以弥补大臣专业性不足的缺陷,提高政府的决策效率,从而形成对大臣决策的制衡作用,故选C项;文官群体在政府组成中属于事务官,主要负责国家大政方针的执行,不可能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排除A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具有渐进性的特点,所以英国君主立宪制走向成熟需要建立在漫长时间发展的基础上,排除B项;文官具有“政治中立”的特点,不带有任何党派色彩,排除D项。4.(2023·浙江嘉兴二模)列宁指出,“(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支队伍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呼吸的就是这种空气,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摆脱不了这种空气……”列宁旨在揭露( )A.西方文官制度的弊端B.“政党分肥制”的乱象C.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虚伪D.三权分立造成的行政效率低下【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方文官任期的长期性,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容易形成上下依附关系,滋生腐败,其本质是资产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故选A项;18世纪,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出现“政党分肥制”,执政党一般会把官职分给党内同僚,由于任期有限,新上台的官员急于为自己谋取利益,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资产阶级民主是以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为前提的民主,是以保护资产阶级私有制经济利益为条件的民主,具有局限性、有限性、反动性、虚伪性和欺骗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资产阶级民主并不是真正的民主,排除C项;三权分立制度存在着立法、行政、司法互相扯皮,议而不决,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排除D项。5.(2023·贵州贵阳一模)“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资产阶级立宪国家的历史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明,更换部长的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文官制度“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这表明,西方国家实行的文官制度( )A.实现了政治和管理分离B.推动国家管理职能转型C.导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D.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解析】由材料“更换部长的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文官制度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可知文官不受执政党的影响,不参与政治活动,提高了行政效率,实现了政治和管理分离,故选A项;由材料“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 资产阶级立宪国家”可知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体制下,国家管理职能并未转型,逻辑推理错误,排除B项;“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可知文官提高了工作效率,排除C项;材料强调文官制度的特点,并未说明文官选拔的方式,逻辑推理错误,排除D项。6.(2023·安徽蚌埠市一模)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一行为( )A.不利于文官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决策B.导致了政务官和事务官职不分C.试图打破文官“政治中立”的传统D.破坏了文官制度职务常任原则【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撒切尔意在加强对文官队伍的控制,试图打破文官“政治中立”的藩篱,所以C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些举措有利于文官参与决策,A项排除;B项表述太绝对,可排除;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破坏职务常任原则,D项排除。课堂总结:板书设计: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一)文官和文官制度(二)出现的背景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一)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二)文官制度的推广三、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一)特点(二)影响布置作业:教材后的“探究与拓展”:材料(略)阅读材料,谈谈你对西方文官制度的看法。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堂教学情况,教学设计环节紧扣,逻辑清晰,线索明确,使学生对西方的文官制度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同时,从落实核心素养方面看,较好地进行问题设计和相关史料的选择,可以说新教材的内容更加的贴近生活,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而很好地彰显了历史学科的价值。但是针对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他们史料研读的能力可能也会稍微欠缺,而内容设计太多史料,学生的负担可能会过重。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这个内容需要一节课学完,可能学生就会觉得老师讲的太快了,来不及记笔记,也来不及反应。另外,由于教学内容太多,有些历史概念讲解不够,所以学生在理解教材方面有欠缺,今后在教学要注意。《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6课 教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