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学案检测-【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学案检测(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李凭箜篌引》学案检测-【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学案检测(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李凭箜篌引》学案检测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李贺诗歌想象奇特,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提高诗歌鉴赏力。
2、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情韵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二、学习过程
(一)文题解读
李凭,唐朝元和年间供奉宫廷的梨园弟子,以善于弹奏箜篌著称。
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二十三弦或二十五弦,分卧式、竖式两种。从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引,乐府旧题。
(二)作者简介
李贺(791—817),字长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是没落的宗室后裔。
李贺少年时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唐代应试极重家讳,因其父名(李晋肃)中的“晋”和“进”(进士)同音,故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奉礼郎(九品)等一类小官。
他终身抑郁不得志,27岁就去世了,被称为“诗鬼”。
(三)写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至八年(813)间,李贺当时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
李凭当时是供奉宫廷的梨园弟子,因善于弹奏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其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乐工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境界奇幻,艺术感染力很强。
(四)文本细研
1、本诗前四句怎样表现李凭箜篌技艺的高超?
2、本诗中借声写声的是哪一句?
3、本诗中借形写声的是哪一句?
4、本诗是通过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写“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答案
(四)文本细研
1、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2、昆山玉碎凤凰叫。
3、芙蓉泣露香兰笑。
4、①巧用比喻: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以声喻声。
②运用通感:将听觉形象转化为其他具体、形象、可感的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③侧面烘托:侧重于音乐效果的描写,通过听众的反应表现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④浪漫想象: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